贵州省区域地质
- 格式:ppt
- 大小:12.09 MB
- 文档页数:71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GDK02-200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图图式2004—01—01—实施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制定目录总则 (1)1、交通位置图(顺序号01、图号01) (7)2、区域地质图(顺序号02、图号02) (7)3、矿区/矿床/矿段地形地质图(顺序号03、图号03) (7)4、综合地层柱状图(顺序号04、图号04) (8)5、地表采样平面图(顺序号05、图号05) (8)6、矿层对比图(顺序号06、图号06) (9)7、煤层对比图(顺序号07、图号07) (9)8、中段地质平面图(顺序号08、09,图号08) (9)9、勘探线剖面图(顺序号10、图号09) (10)10、勘探线剖面图(顺序号11、图号09) (10)11、纵剖面图(顺序号12、图号10) (10)12、资源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3、14、图号11) (10)13、资源量估算剖面图(顺序号15、图号11) (12)14、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6、图号11) (12)15、煤层资源量估算平面图(顺序号17、图号11) (13)16、露采矿床外剥离量计算图(顺序号18、图号12) (13)17、矿区抽水试验综合图表(顺序号19、图号13) (13)18、探槽素描图(顺序号20、图号14) (14)19、浅井素描图(顺序号21、图号15) (15)20、坑道素描图(顺序号22、图号16) (16)21、老硐素描图(顺序号23、图号17) (16)22、钻孔柱状图(顺序号24、图号18) (17)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图图式总则一、为适应地质工作改革深化和加快地质制图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及计算机使用的需要,在国家有关标准、规程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实际,编制本图式。
二、本图式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工作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各阶段的原始地质编录及综合整理、研究工作。
对区域地质调查、成矿预测、非固体矿产勘查、专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相关图件的编制也可参照使用。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摘要: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中部),地形至西向北、东、南扇状大面积倾斜,河谷切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受多次地壳运动影响,造成褶皱断裂发育,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构成了区内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背景。
本文研究了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减灾防灾和制定区域防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1.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汇处,隶属毕节市,处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势西部高,北、东、南三面较低。
最高是花厂与纳雍市交界处的乌箐山,海拨2218m,最低为北东端马洛河汇入赤水河处,海拨471m,一般地区标高1500m左右,市城海拨1475m;相对高差一般为100-400m,最大相对高差达1747m。
峰谷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基本一致,多为北东-南西向。
地貌类型主要为侵蚀-溶蚀中山沟谷、丘陵及岩溶地貌。
1.2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第四系等,地质灾害分布与下伏地层岩性的对应关系明显,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软质岩组、软硬相间岩组及松散岩组地层中——塑性岩石及松散岩类分布区;崩塌主要分布在硬质岩组——碳酸盐岩、砂岩等脆性岩石分布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煤系地层(采空塌陷)及碳酸岩(岩溶塌陷)地层中。
1.3地质构造七星关区地处经向构造带和华夏构造带之间。
南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及北部边缘的“黔中隆起”相接;北同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最西边一级沉降带“四川盆地”连接。
自燕山运动后,地壳几度间歇变动,形成复杂的构造背境,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区内主要的褶皱构造有:太极场向斜、鲍家向斜、毕节向斜、罗家院子向斜、草堤冲背斜等;主要的断裂有:花厂坪断层、落水洞断层、岩头寨断层、响水滩断层、塘边断层、馆西场断层、大吉场断层、阿市断层、普宜断层、核桃树断层、白岩脚断层、清丰断层、白龙地断层、新寨断层、野角断层等。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109。
35,北纬: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贵州大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贵州大观金矿床位于贵州省除西北部外大部分地区的喀斯特地区中。
该矿床为多期构造-热液作用造矿,主要由破碎带和多期矿化构成。
地质特征和控矿规律如下:1. 地质特征1.1 区域地质特征贵州大观金矿位于喀斯特岩溶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发育,主要为盖层构造、震旦构造和晚古生代构造,其中盖层构造发育最为显著。
矿区处于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中心区域,矿床形成与盖层构造运动和岩浆叠入活动密切相关。
1.2 矿体特征大观金矿床矿体主要由石英脉、石英脉和石英角闪岩体构成,其中含金石英脉是主要矿体。
1.3 矿化特征矿化类型以高硫化物型为主,主要包括脉状、层状、块状、散在状等多种矿化形式,矿化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为主,其中含矿物有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赤铁矿、斑晶闪锌矿、辉钼矿、方铅矿等,其中含金物质主要以黄铁矿和赤铁矿包裹体中的微量金为主。
2. 控矿规律2.1 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大观金矿床富含金的成因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主要与盖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矿区内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等有着重要的关系。
2.2 与成矿岩石密切相关大观金矿床的成矿岩浆主要来源于晚古生代花岗岩体,因此成矿岩石与矿床形成密切相关,成矿岩石的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和岩浆作用都是成矿的重要条件。
2.3 矿床形成与改造作用有关大观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受到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造成了矿床的多期形成,其中第三阶段的热液作用对该矿床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期地质作用造成了矿床内产状、品位和储量的差异,这对于寻找该矿床的高产短矿段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总结所述的大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控矿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寻找方向上。
目前,大观金矿区已经有一定的储量,因此,后续的开采进一步寻找深部高品位矿体将是重点,同时,研究该矿床形成的具体机制和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
贵州大观金矿床是中国富硫化物型金矿床中属于低品位类型的矿床之一。
经过多年的勘查和开采,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采掘量和矿石资源量,下面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贵州省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分析与防治规划闵迪*1,胡天才2(1.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水源队,贵州贵阳550081;2.贵阳市国土资源局花溪区分局,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及组合多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原来采矿活动强烈,导致全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全、隐患多、发生频繁”的特点,更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和动态变化大”的特征。
根据花溪区地质灾害调查,总结出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地层分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采矿影响。
就花溪区地质灾害形成特点而言,地层分布、气象及采矿活动是关键的致灾因素。
最后根据花溪区地质灾害治理紧迫性程度提出相应的花溪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关键词: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形成因素;致灾因素;防治规划中图分类号:P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16(2021)04-0007-04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防灾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详实地质依据的基础。
对花溪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不仅具有现实的防灾减灾意义,而且对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探索花溪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方法与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1.1地形地貌花溪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苗岭山系的中段,是以低中丘陵为主的丘原地貌,地形相对高差在60~ 100m。
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伸,东西两侧山地,海拔1250m以上;中部槽谷盆地,地势低缓,海拔1100m左右;西南部地势较高,海拔1200m以上。
工作区的地面高度起伏不大,是贵州高原上原面保存完整的少数地区之一。
工作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强烈的溯源侵蚀作用未能到达,故原面保持较好。
区内地貌类型主要有:剥蚀侵蚀低中山、岩溶洼地(峰丛洼地、溶丘洼地、残丘洼地)、向斜背状丘陵、剥蚀侵蚀丘陵,断块溶蚀台丘。
贵州省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4月目录1. 适用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2.1 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资料 (4)2.2 标准、技术规范 (4)3. 术语和定义 (5)4. 1:1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6)4.1 一般规定 (6)4.2 地貌 (6)4.3 地质构造 (7)4.4 岩(土)体工程地质 (7)4.5 地表水和地下水 (8)4.6 环境因素 (8)4.7 矿业活动 (8)4.8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8)5. 1:10000专项地质灾害测量 (11)5.1一般规定 (11)5.2 主要调查内容 (11)5.2.1 滑坡 (11)5.2.2 崩塌(危岩) (12)5.2.3 泥石流 (12)5.2.4 岩溶塌陷 (12)5.2.5 采空塌陷 (13)5.2.6 不稳定斜坡 (13)6. 典型地质灾害详细勘查 (14)6.1 测量 (14)6.2 工程地质测绘 (14)6.2.1 工程地质剖面测绘 (14)6.2.2 测绘调查方法 (15)6.2.3 观测点的布置与测量 (15)6.2.4 野外记录的要求 (15)6.3 滑坡(不稳定斜坡)勘查 (15)6.4 崩塌勘查 (19)6.5 泥石流 (19)6.6 岩溶塌陷 (24)6.7 钻探 (26)6.8 地球物理探测 (26)6.9 山地工程 (27)6.10 样品采集与测试 (28)7. 地质灾害定量风险评价技术要求 (28)7.1 区域地质灾害定量风险性评价技术要求 (29)7.2 单点地质灾害定量风险评价 (45)8. 成果提交 (51)8.1 文字报告 (51)8.1.1 技术要求 (51)8.1.2 提交报告 (51)8.1.3 报告提纲 (51)8.2 主要附图及附件 (51)8.2.1 图件目录 (51)8.2.2 附件 (52)8.2.3 技术要求 (52)附录A (53)A.1 滑坡野外调查表 (53)A.2 崩塌野外调查表 (56)A.3 泥石流野外调查表 (59)A.4 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表 (61)A.5 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 (63)A.6 地裂缝野外调查表 (66)A.7 承灾体调查表 (68)A.8 一般地质环境点调查表 (69)附录B (71)1. 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规定了贵州省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的一般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
贵州概况一、要点归纳(一)自然环境位置:1.贵州是一个隆起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高原山区,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
2.东毗湖南,西连云南,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邻重庆市和四川省。
3.全省境内东西长570千米,南北宽510千米,土地面积17.61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1000米。
地貌:1.地势西部高,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河流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2.北部的大娄山、东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横亘中部的苗岭构成了贵州的地貌架构。
3.贵州地貌类型复杂,有高原、山原、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即俗称坝子)和河流阶地。
4.全省总面积的61.9%分布着“喀斯特地貌”,北部、中部和西部有“丹霞地貌”分布。
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夜雨较多,轻风拂面,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旅游季节长,全年可游览。
河流:属于山区雨源型河流。
主要河流:五江:乌江、清水江、南盘江、北盘江、都柳江,三河:六冲河、赤水河、红水河。
河流特点:上游河谷开阔,耕地集中,人烟稠密,河流平缓;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水资源丰富;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湍急,具有通航与放木之利。
(二)社会经济与交通行政区划分:贵州现辖4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2个地区:9个县级市11个自治县和68个县。
17世居少数民族:交通:铁路:湘黔、川黔、黔桂、贵昆、南宁至昆明贵州段、株六复线贵州段、内昆铁路贵州段、水柏铁路和渝怀铁路。
高速公路:贵黄、贵遵、贵新、凯麻、清(镇)镇(宁)、遵(义)崇(西和)、关(岭)兴(义)、凯(里)三(穗)、黄果树至胜境关等。
航空:贵阳龙洞堡机场同仁凤凰机场兴义机场安顺黄果树机场黎平和荔波机场历史沿革:汉:夜郎自大三国两晋南北朝:西南大部分属蜀汉隋朝:置牂牁郡唐:贵州属黔中道、剑南道和岭南道管辖宋:“贵州”得名元代:贵州隶属湖广、四川、云南行省明:建立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行省清:贵州疆域基本形成 194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三)贵州著名历史文化1.夜郎文化2.屯堡文化3.阳明文化(四)民族音乐、舞蹈苗族:飞歌: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