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5
世界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中国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实现中国教育国际化呢?本文将浅谈关于世界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
一、世界文化交流的背景世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远古时代起便有着不同领域的文化交流。
然而,近代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使得文化的交流更加密集和频繁。
在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高速度的发展。
强大的技术和经济的支持,使得文化交流的范围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文化的交流可以创造出更加深入的相互了解和互联互通。
人们之间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这也促进了国际和谐的构建。
因此,世界文化交流成为了重要的特征和价值观,各个国家亦越来越重视在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自己的文化实力和影响力。
二、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教育既是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塑造未来的手段。
因此,教育领域中的国际化战略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和趋势。
对于中国而言,不仅需要进行文化的交流,而且需要促进中国教育全球化,并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推进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声誉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能够使得世界对于中国教育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入。
通过通过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和高端人才的到来,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此外,通过跟国外的高等学府建立联系,撬动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这也能够提高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的声誉。
2.拓展中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推行教育国际化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可以拓展其视野和能力,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以外的文化,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程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教育资源,提供世界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研究,帮助中国教育在高端领域发展。
3.推进中国教育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教育国际化可以为中国的教育变革和升级提供更多的机遇。
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中国的教育结构能够全面性的进行升级和改革。
浅谈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作者:谷雨黄丹郭晓颖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23期[摘要]国际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且能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以实现教育与国际的接轨,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际合作办学质量一、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间合作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跨国高等教育((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的兴起正是体现了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和教育投资方式的多元化,我国兴起的中外合作办学(SFCRS)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使得我国对高素质、国际化的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成为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合作模式多种多样,高职教育中外合作的国内培养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出国门,便可以在国内现代化的环境里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受到国际化的高职教育。
二、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还属起步阶段。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规模化和体制化的时间并不长。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低于本科,使得其在发展方面往往受制于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了中外合作办学之中。
与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相比,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端发展还是近几年的新事物。
我国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2006年2月7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外合作职业技能培训办学管理办法》。
浅谈国际化潮流下的中国本土化高等教育【摘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意味着承认多元化和多样性,其关键是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相互学习,不是西化,更不是美国化。
通过英国加强国际化交流重视国际合作、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国际化和创立自身品牌价值获得成功的做法可知,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综合发展成功地根植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中,才是教育国际化的根本。
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弊端有二:拿来主义并不适合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教育与时代气息脱节。
所以要发展本土化教育,必须做到确立其根本地位、重视自身的传统和文化以及发展交互式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从而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独特的中国式高等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教育本土化;高等教育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美国的阿勒姆和瓦特给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能使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主动吸收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还能使自身融入多样化的世界高等教育之中,从而丰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具有包容性、民族性、依存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2]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意味着承认多元化和多样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过程是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的相互学习过程,不是西化,更不是美国化。
(二)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如果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往往也是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
众所周知,英国一直是高等教育强国,借助工业革命的奇迹,其高等教育也在世界独领风骚。
当时为了加快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英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首先是加强国际化交流,重视国际合作。
英国的政策不仅重视校际间的合作,还关注境外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同时积极参与欧盟,这样就为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优秀的平台、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成长空间。
浅谈教育国际化与伊拉斯谟计划的互动作者:倪好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30期【摘要】为了促进欧洲范围的师生流动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欧共体出台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政策,伊拉斯谟(ERASMUS)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伊拉斯谟计划的实行,促使欧盟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课程的联合开发以及推动学分转换体系的建立与使用,又促进着欧盟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速,教育国际化与伊拉斯谟计划形成了良性互动。
【关键词】伊拉斯谟计划教育国际化互动一、伊拉斯谟计划伊拉斯谟(ERASMUS)计划的全程是欧洲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是欧洲乃至世界最成功的鼓励学生流动的项目之一。
它由欧共体在1987年正式确立,它的最终目标是,所有欧洲学生中的10%在其他欧盟成员国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
也支持各国校际间老师的交换和流动,一部分教师有机会获得在另外的欧盟成员国中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参观学习和访问。
现在,伊拉斯谟项目的目标是把大学生流动发展成整体的合作行动。
在整个大学学术项目中发展“欧洲范围”——“把大学生带到欧洲,把欧洲带给所有大学生”,这也是伊拉斯谟项目的最新精神。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各国大学生接受跨国教育,建立一种“国际流动文化”,负责该计划的伊拉斯谟项目办公署设立奖学金制度,并全权负责奖学金的发放与管理。
奖学金的发放考虑到各国18-25岁学生的人数,以及优先考虑进入小语种国家学习的学生,以鼓励学生在语言障碍突破上所作的努力,也一定程度上平衡各国接收与送出学生人数。
从1987年秋正式确立该计划至1994年夏,所有成员国中共有212万学生接收国外的教育,从这个庞大的数字便可看出该计划为欧洲各国人才供应补充了新鲜的血液[1]。
1994年后,伊拉斯谟计划与其他计划进行整合,欧盟提出了“苏格拉底计划”“里奥纳多计划”等。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作者:周慧敏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用全球文化发展的理论观点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向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独具民族特色而又有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模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大致有两种立场,即"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笔者认为,上述立场都是不可取的,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
关键词:全球化;和而不同;高等教育;文化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05-01对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不同领域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美国学者罗兰o罗伯森认为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指经济(产品、资本)的全球化和跨国化。
也有人认为全球化"专门指二战以来的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的跨国化过程,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跨国的信息、金融、技术、商业、文化如何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形成某种与民族国家同步的所谓社会科学还无法妥善处理的新现象、新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立场,这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和回答的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以往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这些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即"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1.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现有立场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立场:一是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走国际化道路,这类观点往往有"西化"或"西方中心主义"之嫌;二是认为应当坚持本土情怀,但又往往走向本土中心主义;三是认为应当坚持国际化加本土化,这种观点往往游离不定,左右摇摆,也可归结到前二者中去。
浅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但是现如今,由于社会的急速发展,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面向全球化的竞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国际化的竞争必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更加开放和包容,从而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
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适应全球竞争的趋势。
其次,高校也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与转化。
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许多地方长期以来都非常关注的领域。
高等教育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积极发展新兴领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同时,应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有用的产值,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持。
另外,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也是当前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需要担负起社会的更多责任。
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公共文化建设,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思想的先进性。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等教育应当同时注重理论结构和实践经验,强调道德素质和人文价值,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尝试匹配不同学科的特点,注重知识的组织应用,以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素养、高修养的人才。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不仅是学界、教改者、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关注的重要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本身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应在发展中保持稳定,与时俱进,有效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不断激活教育的活力与创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发表时间:2018-01-04T15:03:04.2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5期作者:秦品华[导读] 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是国际性教育组织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追求。
当今社会,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它由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所促成。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风险和严峻挑战。
秦品华安徽省淮北市第七中学235000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人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把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当成是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一次发展机遇而不顾一切地追求,去顺应全球教育的同一性、国际化,其结果显然是要丧失“文化和教育的自我”;另一种情况是,把教育全球化、国际化过程的实现当作西方殖民统治结束以后西方对第三世界及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文化殖民,因此,这些国家就以自己的文化传统来抵御全球教育的趋同化和国际化,当然,这可能会使他们丧失顺应潮流、推动民族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机遇。
我认为:在全球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各国家、民族的教育本土化和教育国际化之间不应该成为一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概念,在此背景下,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独立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得到强调;珍视和保护世界上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是国际性教育组织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追求。
当今社会,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它由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所促成。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风险和严峻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交流。
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经济全球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浅谈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既顺应了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也是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
文章以高职院校国际化背景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搭建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师生交流平台的工作探索和实践为例,就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高职;教育国际化;意义高职院校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突显开放性、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是继示范性建设后,提出的关于自身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追求。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工院)与犹他州立大学、杨百翰大学等美国知名院校开展了短期文化交流,旨在促进中美学生交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此基础上,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发起了“中国文化学习之旅”交流项目。
2009年5月,美方师生共12人首次圆满完成为期21天的访学任务,为两校合作拉开序幕。
2015年5月经双方共同努力,项目再次启动。
至此,每年5-6月,“盛夏五月·德阳中国文化之旅”已经成为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合作的常态化国际交流项目。
1. 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的任务;同年底,教育部公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加上了“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容。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程度与成效,直接反映出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能力,体现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高低。
在努力融入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职院校,工院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采用先“引进来”再“走出去”的模式,建立与美国密苏里大学长期合作的关系,以期望能够交流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论方法,借鉴其在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办学条件等优势,推行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高职人才。
浅谈在教育国际化条件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及策略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这其中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更是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是现实必需的。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并简要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必然;策略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这其中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更是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必需和必然的。
一、什么是高职教育国际化(一)定义所谓国际化,就是不拘于本国或本地区的局限,与其它国家或地区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保持一个动态的、同时又是稳定的发展进步的状态。
而高职教育国际化,顾名思义,也就是在高职教育方面与其他国家交流沟通,以促进其发展。
它有个比较官方的定义: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高职教育以国内化甚至区域化为基础和前提,面向国际发展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职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
高职教育国际化在发展中,更注重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和相互对接;更注重各国和地区的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功能设定、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沟通、交汇与整合;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全球性观念大融合的真正体现,其实质是高职教育的市场化(赵龙祥,2005)。
(二)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更新,教育国际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面对这样的时代与现状,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显现出了它的十个主要特征:一是教育观念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