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商品学知识点在学习商品学知识点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物品或服务,可以通过买卖或交换来获取。
商品学是商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商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规律和现象。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有用价值和价值。
有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是人们购买商品的根本原因。
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通常以货币形式来体现。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二、商品的种类商品可以分为实物商品和服务商品两种。
实物商品是指具体的物品,如食品、衣服、电子产品等;服务商品是指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如餐饮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
实物商品和服务商品在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交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商品的生产商品的生产是指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资源加工转化为具有价值的商品的过程。
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选择来生产商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和市场竞争等因素。
四、商品的流通商品的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流通环节包括采购、储存、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其中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对商品的价格和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流通环节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商品的交易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五、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交换是指购买者和卖家之间的买卖行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
交换过程中双方通过协商确定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达成交易协议。
交换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商品价值的实现方式。
六、商品的消费商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即通过消费来获取商品的有用价值。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到商品的品质、性能、价格等因素,以获得最大的消费满足感。
有效的消费决策不仅关乎个体利益,也关乎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学习商品学知识点时,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种类、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深入学习商品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高我们的商业素养和经济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评价型质量监督:是指国家商品质量监督机构通过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检验和检查,考核合格后,以颁发产品的质量证书、标志等方法确认和证明产品已经达到某一质量水平,并向社会提供质量评价信息,实行必要管理的一种质量监督活动。
商品质量商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明确规定的和通常隐含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
线分类法:是将分类对象按照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又分为若干类目,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面分类法:又称平行分类法,是把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的分类标志划分成彼此没有隶属关系的若干组独立的类目,每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的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
商品检验:指商品的供货方、购货方或者第三方在一定条件下,借助某种手段和方法,按照合同、标准和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惯例,对商品的质量、安全及卫生性能、规格、质量、数量以及包装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做出合格与否或通过验收与否的判定或为维护买卖双方合同法权益,避免或解决各种风险损失和责任划分的争议,便利商品交接结算而出具各种第三方有关证书的业务活动。
商品标准的分级:从世界范围来说,标准通常被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际标准、行业或专业团体标准:我国的标准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产品责任:指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使消费者受到人身、财产的损害时,该产品的生产者及销售者应对被害人负有的法律责任。
商品交换使用价值与消费使用价值:商品又不同于一般的物,它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劳动产品。
因此,商品对于其生产者、经营者来说,没有直接的消费使用价值,但有间接地使用价值,即可以用它来进行交换而获得所需的货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成为企业效益的源泉。
马克思把这种使用价值称为形式使用价值。
为了反映这种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及其本质,我们把它称为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
在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中,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充当了自己的对立物—使用价值的角色,价值作为特殊的有用性,满足了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交换需要。
商品知识点总结一、商品的定义商品是指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是市场交换的基本单位。
商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教育、医疗服务等。
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可以被视为商品。
二、商品的特征1. 有用性:商品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2. 价值属性: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体现的,可以用金钱或其他物品来衡量其价值。
3. 可比性:不同的商品可以通过价格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商品。
4. 可替代性:如果一种商品不能满足需求,消费者可以选择其他类似的商品来替代。
5. 可消费性:商品是被消费的,一旦被消费就不再存在。
6. 生产性消费品:商品可以作为生产资料使用,也可以作为消费品使用。
例如,机器设备可以作为生产资料用于生产,也可以作为商品用于消费。
三、商品的分类1.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
生活消费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商品,如食品、服装、电器等;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其他商品的资料和设备,如机器设备、原材料等。
2. 按使用周期分类:可分为耐用品和非耐用品。
耐用品是指使用寿命较长的商品,如家具、汽车等;非耐用品是指使用寿命较短的商品,如食品、日用品等。
3. 按生产方式分类:可分为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业产品。
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如粮食、蔬菜、水果等;工业品是工业生产的商品,如电器、服装、汽车等;服务业产品是指提供服务的商品,如餐饮、旅游、教育等。
四、商品交换的要素1. 供求关系: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供需关系,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 价值转换:商品交换是通过价值转换来实现的,即通过货币来比较商品的价值,从而进行交换。
3. 价值观念: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和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来决定的,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和销量。
五、商品的市场营销1. 产品:一个成功的商品需要有良好的产品质量和设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 价格: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来确定合适的价格。
商品学知识重点总结版(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商品学复习讲义第一章1、商品的概念及特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以自身自然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效用或物的效用,即商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商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②供他人消费既社会消费的劳动产品;③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到达他人手中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构成?商品由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方面构成。
核心部分,即商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实际利益。
或者说是指商品的功能和效用,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所在。
延伸部分,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和服务。
形式部分,即商品的具体形态,是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可以接触到,感觉到的有形部分。
3、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一门科学。
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基础,因此商品学就是围绕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这两个中心内容来进行研究。
4、商品学的具体研究内容?(1)指导商品使用价值的形成(2)研究商品的科学系统分类(3)为评价商品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4)促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5)分析商品质量的变化规律,防止商品使用价值的降低第二章一、商品分类方法——线分类法&面分类法1.线分类法(1)线分类体系:线分类法所建立起来的体系即为线分类体系。
(2)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是指将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类目,并排列成一个有层次、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3)特点:“在这种分类体系中,同位类的类目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上位类与下位类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
”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目等,将分类对象一层一层地进行具体划分,各层级所选用的分类标志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商品学基础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2、狭义的商品仅是指符合定义的有形产品。
如开的车、吃的面等;广义的商品除了有形产品外,还可以是无形服务。
如保险服务、金融产品、快递服务等。
3、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时商品的二因素,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5、商品学研究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即“价值”及其“价值量”的大小。
根据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商品学研究内容以商品本身为基础,研究各种商品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6、商品学研究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即“价值量”的大小。
根据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商品学研究内容以商品本身为基础,研究各种商品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商品学由分论商品学和概论商品学构成,分论商品学研究某一类商品的相关问题,如汽车商品学、珠宝商品学、食品商品学,而概论商品学阐述的问题是分论商品学的共性问题,研究各类商品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商品学研究内容上,把商品学从着重研究商品本身,发展到研究商品与人、商品时代和商品与环境等领域。
7、商品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1)指导商品使用价值的形成(2)评价商品使用价值的高低。
商品质量是决定商品使用价值高低的基本因素,是决定商品竞争力强弱、销路、价格的基本条件。
所以,它是商品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中心内容。
(3)防止商品使用价值的降低(4)促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5)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再生8、商品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法、现场实验法、技术指标法、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具有双向沟通的重要作用。
商品学复习知识点
1、掌握现代商品、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商品学得产生与发
展。
2、商品分类概念、原则、方法;商品分类标志的选择原则、
常见分类标志;EAN码与UPC码
3、商品品种的含义;质量、品种、效益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品种发展规律
4、商品质量含义及其演变;商品质量有关的术语;不合格与
缺陷的区别;产品责任。
5、商品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常见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质
量管理七工具的应用。
6、商品标准、标准化的含义、表现形式;标准的分类、分级,
表述;国际标准化组织;采标情况。
7、商品质量认证概念、质量认证的历史;我国认证认可机构;
商品质量监督主体、类型、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特点;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品三包
8、什么是商品检验、抽样,掌握抽样检验、OC曲线。
商品学知识点总结商品学是一个研究商品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
它是商品与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对于了解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学知识点主要包括商品的概念、种类、属性、功能、品牌、包装等内容。
本文将对商品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商品的概念商品是指供消费者使用、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通常来说,商品具有价值、能够交换和来源于劳动三个特点。
商品的概念是商品学的基础,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商品的概念是商品学研究的出发点,对于理解商品的属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品的种类根据商品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商品分为实物商品和虚拟商品两大类。
实物商品是指可以直接感知和使用的物品,比如食品、服装、电器等;虚拟商品是指无形的产品或服务,比如软件、咨询、培训等。
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商品相互交织,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消费市场。
三、商品的属性商品的属性是指商品所具有的特点和特性,包括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两个方面。
物质属性是指商品所具有的物质特征,如大小、颜色、重量等;非物质属性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服务和品牌等非物质特征。
商品的属性对于消费者选择和购买具有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程度和选择行为。
四、商品的功能商品的功能是指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作用和用途。
商品的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附加功能两个方面。
基本功能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最基本的使用价值,如手机的通讯功能、汽车的代步功能等;附加功能是指商品所具有的额外的价值和特性,如手机的音乐播放功能、汽车的导航功能等。
商品的功能决定了商品的市场定位和竞争力。
五、商品的品牌商品的品牌是指商品所具有的特有的商标和标识。
品牌是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商业标识,它代表了商品的质量、信誉和形象。
品牌对于商品的市场竞争和销售具有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忠诚度。
六、商品的包装商品的包装是指商品在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采用的外包装和内包装。
商品学复习资料10级市营本科二班郭进宝1.德国约翰.贝壳1793—1800年出版了《商品学导论》。
2.商品学的研究方向:一个是技术论商品学,代表是维次纳的《商品学鉴定》;一个是经济论商品学。
3.商品学的研究对象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4.商品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学的研究内容,应该以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为中心。
5.商品分类的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延性,兼容性,综合实用性。
6.商品分类的方法:一.线分类法优点:信息容量大,层次性好,逻辑性强,符合传统的应用习惯,既对手工处理有好的适应性,有便于计算机处理。
二.面分类法。
7.商品代码,《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系统》(HS),《主要产品分类》(CPC),《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8.商品代码具有分类.标识和便于信息交换的功能。
9.商品分类代码的编制原则:唯一性,简明性,层次性,可扩性,稳定性,统一性和协调性。
10.《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GB/T7635.1-200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可运输产品》(GB/7635.2-2002)。
11.见课本27页表2-5。
12.长城葡萄酒EAN/UCC-13代码是6901009904747,6901009是厂商识别代码,690是前缀码,90474商品项目代码,最后7是校验码。
13.店内条码,(GB/T18283-2008)将其定义为:前缀码为20~24的商品条码,用于标识商店自行加工店内销售的商品和变量零售商品。
14.见课本表2-19.15.中国标准书号的构成。
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
16.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结构格式:ISSN XXXX-XXXX。
17.见课本图2-20.18.国际上通行的商品目录。
《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主要产品分类》(CPC)。
19.酒和茶的知识点。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色毛峰,庐山云母,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商品学基础一、商品学基础概述商品学是指对商品的研究,包括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
商品是指通过市场交换获得价值的物品或服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因此对商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品分类1.按物质属性分类根据物质属性可以将商品分为三类:实物商品、数字化商品和服务性商品。
实物商品是指具有实体形态的产品,例如衣服、电器等。
数字化商品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产品,例如电子书籍、音乐等。
服务性商品是指提供给消费者使用或享受的服务,例如旅游、餐饮等。
2.按生产方式分类根据生产方式可以将商品分为两类:工业品和手工艺品。
工业品是通过机器设备加工制造而成的产品,例如汽车、电视等。
手工艺品则是通过手工制作而成的产品,例如陶瓷、刺绣等。
3.按消费者需求分类根据消费者需求可以将商品分为两类:必需品和奢侈品。
必需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购买的产品,例如粮食、水等。
奢侈品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必要购买的产品,例如名牌手表、奢侈车等。
三、商品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人们购买商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指在市场上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价值。
交换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降;当供小于求时,价格会上涨。
3.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指随着消费数量增加,每单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倾向于追求多样性和品质而不是数量。
四、商品定价1.成本加成法成本加成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常用的定价方法。
该方法将生产成本与期望利润相加,得到一个总成本,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售价。
2.竞争定价法竞争定价法是指根据市场竞争情况确定售价。
该方法需要考虑到竞争对手的价格、产品质量、市场份额等因素。
3.价值定价法价值定价法是指根据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来确定售价。
该方法需要考虑到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
商品知识一、什么是商品1、现代汉语词典:•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泛指市场上用来买卖的物品2、经济学的概念: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3、社会学的含义:市场上流通的产品。
商品的概述4、商品学的解释:由人类生产的能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物品。
5、简言之:商品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商品的组成:物品本身、包装、标签、使用说明。
二、商品的分类超市的宗旨是满足消费者对基本生活用品一次性购足需要为目的,所以超市里的商品品种成千上万,品种繁多,但对品种繁多的商品种类进行分类是超市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商品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
在重客隆连锁超市中,是根据商品的功能、用途等标准来对商品进行分类的。
卖场所有的商品划分为三个类别:即:食品、非食品、生鲜。
(一)食品食品主要分粮油、休闲、奶制品、烟酒茶四大类。
粮油类主要由调料、冷冻、方便食品、腌腊制品、糯米制品、蛋类、干副食品、恒温食品、米、油等几个中类组成,而每个中类又由若干小类组成。
调料类:油、盐、酱、醋等;冷冻类:汤圆、饺子、冷冻包子、馒头等;方便食品:方便面、粉丝等;腌腊制品:属于季节食品,一般库存量较少;休闲类主要由休闲食品和散装组成。
A、休闲食品有:果冻、米花糖、袋装糖果、糕点饼干、沙琪玛、口香糖、瓜子花生、牛肉干、蜜饯、杂糖、葡萄干等商品组成。
B、散装有:散装果冻、蜜饯、糖果、饼干、糕点、牛肉干等商品组成。
奶制品主要由奶类、饮料、滋补品、冲调类几个中类组成。
奶类:盒装牛奶、瓶装牛奶、奶饮料、牛奶粉、豆奶粉等商品组成。
饮料:碳酸类、果汁类、橙汁类、矿泉水、纯净水、固体饮料、浓缩果汁等商品组成。
滋补品:各种瓶装蜜蜂、盒装蜜蜂、含片、切片、胶囊、乌鸡精、葡萄糖、壮骨粉、口服液等商品组成。
冲调类:麦片、芝麻糊、核桃粉、莲子羹、八宝粥、咖啡等商品组成。
烟酒茶主要有各种香烟、茶叶、酒类组成。
关于商品学的课外知识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商品学的课外知识。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的产销流通及其相关理论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商品的定义和特征商品是指以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物质资料。
它具有以下特征:1. 有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 可交换性:商品以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具有一定的价值。
3. 可量化性:商品可以通过数量、重量、体积等指标进行定量衡量。
二、商品的分类根据商品的性质和用途,商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劳动品:通过人们的劳动加工而成,如衣服、鞋子等。
2. 自然品:自然界存在的商品,如水、空气等。
3. 资本品:用于生产其他商品的工具和设备,如机床、仪器等。
4. 消费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的商品,如食品、家具等。
5. 辅助品:用于辅助生产的商品,如原材料、能源等。
三、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商品的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综合体现。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在市场上实际交换时所形成的货币价格。
价格是在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下形成的,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四、商品的流通商品的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者通过市场到消费者的一系列流通环节。
商品的流通渠道包括生产流通、批发流通、零售流通和消费者流通。
五、商品的市场商品的市场是指供需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方式。
市场可以分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
实体市场是指人们面对面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如农贸市场、商场等;虚拟市场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品交换的市场,如电商平台等。
六、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商品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商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同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商品的交换和流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商品学作为一门研究商品的产销流通及其相关理论的学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商品的定义、特征、分类、价值、价格、流通、市场以及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商品经济的规律,提高自己的消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一章绪论一、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1】商品的狭义概念:即传统的商品,通过市场交换,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物质/精神需要)的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广义概念:商品通过市场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社会消费需要的所有形态(物质等形态、非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特征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商品具有以下特征:(1)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
除了变质的商品(2)商品是劳动产品。
除了空气、阳光和雨水(3)商品是供别人消费即社会消费,而不是供生产者或经营者自己消费。
除了自产自用的农副产品【4】现代的商品概念现代的商品概念可以用商品球模型(见图1—1)来形象地表示,它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
1、商品的功能/效用2、商品体3.有形附加物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包装与标识、商品名称、商标及注册标记、专利标记、质量和安全及卫生标志、环境(绿色或生态)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保倍单)、购货发票等。
4.无形附加物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是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
例如,提供信贷、送货上门与售后维修服务、质量保证措施、免费安装调试服务、一定时期内的折扣优惠、财产保险等。
【5】【6】商品使用价值的概念定义:是指商品对于其使用者(包括社会)的意义、作用或效用,反映商品属性与人或社会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品使用价值:包含商品的交换使用价值和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
狭义的商品使用价值:仅指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
【7】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开发、形成、维护、评价和实现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8】商品学的研究内容商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人—环境为系统,以商品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上的表现形式———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为中心,以商品属性不断满足商品交换和消费需要以及其他社会需要为主线。
商品学概述知识总结与分享商品学是指研究商品的特征、功能、生命周期、市场需求与供给等内容的学科。
下面是对商品学的知识总结与分享:1.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指能够以货币形式交换的物品或服务。
它具有以下特征:可供销售、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具备交换价值。
2. 商品的特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方面特征。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交换价值指商品能够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换。
3. 商品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商品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按用途分为消费品和生产品;按经济属性分为私人商品和公共商品;按销售方式分为批发商品和零售商品等。
4. 商品的生命周期:商品从被生产到被淘汰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被称为商品的生命周期。
一般分为新产品开发阶段、产品成长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衰退阶段。
5. 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愿意提供某种商品的数量。
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决定着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6. 品牌与产品定位:品牌是商品的商标和商号,是商品的象征和标识。
产品定位是指通过对商品特性、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分析,确定商品在市场上的定位和竞争策略。
7. 价格与其它营销策略:商品的价格是在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基础上确定的,不同的价格策略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此外,还可以通过广告宣传、促销活动、渠道管理等方式进行商品营销。
总之,商品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商品在经济中的特征、需求与供给等方面的内容。
对商品学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商品市场的运作规律,为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科学依据。
大一商品学概论知识点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的学科,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关注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以及消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在大一的商品学概论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一、商品的定义和特征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物品或者服务。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
价值指的是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能力,而价值交换则是指商品通过买卖等方式实现转移的过程。
二、商品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商品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经济用途划分、按物质形态划分、按生产要素划分等。
通过对商品的分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商品市场的特点。
三、商品的市场商品的市场是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流和交易的场所。
根据市场的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商品市场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如集市、商场、超市、电子商务等。
在商品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商品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人们的购买决策。
四、商品的品牌和包装品牌是商品的标志,它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和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
好的品牌能够提升商品的价值,并赋予商品以独特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而包装则是商品的外在形式,它既可以保护商品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又可以起到宣传和促销的作用。
五、商品的消费行为商品的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
它受到个体的需求、收入、价格和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消费行为有助于企业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
六、商品的生命周期商品的生命周期是指商品从问世到销售结束的整个过程。
它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不同的阶段,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并保持商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七、商品的国际贸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对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品的国际贸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贸易政策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国际贸易对商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商品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一)食品商品的储存性能
食品商品可分为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他们的储存性能是有一定差异的。
1、天然食品的储存性能
天然食品的耐储性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品种、产地、饲养和栽培条件和收获季节等。
2、加工食品的储存性能
加工食品是指以天然食品为原料再经加工而得到的产品。
加工食品大多数由于加工处理和具有完善的包装,其储存性能都优于天然食品。
(二)食品在储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1、食品在储存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和生物学变化
(1)呼吸作用
是粮食、水果、蔬菜等有生命商品生理活动的主要标志。
旺盛的呼吸能加速商品成分的分解,引起品质劣变。
商品的呼吸作用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均能进行。
在有氧条件下,商品进行有氧呼吸时,基本的成分变化是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热量。
商品外于缺氧条件下,进行缺氧呼吸,商品中葡萄糖分解为酒精、二氧化碳,并产生热量。
这个化学反应过程与发酵酒一样,因此又把它看成发酵作用。
旺盛的有氧呼吸和缺氧呼吸均不利于商品品质,故采取适宜措施,抑制商品的呼吸作用,使商品的呼吸作用外于微弱状态,既可止商品品质劣变,又能保持商品的天然耐储性。
(2)后熟作用
是菜果采收后其成熟过程的继续。
主要发生在果品、瓜类及果菜类产品的贮藏中。
经过后熟作用果蔬改变颜色,改进风味,提高食用品质。
后熟过程是有机体生理衰老的阶段,当菜果完成后熟时已处于生理衰老的阶段,因而失去耐贮性,进而腐坏变质。
因此,作为贮藏的菜果应控制贮藏条件来延缓其后熟与衰老过程的进行。
(3)萌发与抽苔
是二年生或多年生蔬菜产品打破休眠状态,由营养生长期进入生殖生长期时出现的一种生物学现象。
萌发是蔬菜休眠芽开始发芽生长,而抽苔则是花茎生长的结果。
高温、高湿、充分的氧气及日光照射等条件,均能促进蔬菜的萌发和抽薹。
(4)僵直和软化
僵直又称尸僵,是指畜、禽、鱼死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生化和形态上的变化,促使肌肉纤维收缩,肉体呈僵直状态。
软化是指畜禽肉在僵直达到最高点以后进一步的变化。
2、食品储存中由微生物引起的变化
(1)霉腐性
有机物商品在微生物作用下而改变其原有的外观、强度、气味、食用品质等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微生物以有机物商品作为基质,附于其上生长繁殖,直接破坏商品的质量,而且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和毒素也严重影响商品的使用价值。
微生物对有机性商品的危害是严重的,但微生物需一定条件才能生存和繁殖从而危害有机性商品。
在不适宜条件,它的生命活动会被抑制,甚至被杀灭,故创造不适宜微生物生存的条件是保证有机性商品品质安全的重要措施。
(2)酵解性
指多糖类的商品在无氧状态下分解的性质。
含糖类的商品,特别是食品,因具有酵解性,在酵母菌和酶的作用下易于发酵分解,而生成其他物质。
发酵既能造成食品变质,也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称为“发酵工程”。
3、食品储存中的脂肪氧化酸败
是含有脂肪的商品在酸、碱、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新的物质的性质。
脂肪产生水解反应,甘油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分解出的脂肪酸越多越容易酸败。
酸败是油脂在空气中放置过久,便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这种变化叫酸败。
鉴定脂肪的新鲜程度,就要测定脂肪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通常用中和一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来表示,其数值称为酸价。
酸价是个变量,同种油脂新鲜时酸价值小,反之酸价值高,质量就差。
所以,以此作为鉴定脂肪新鲜程度的指标。
(三)食品的储存方法
(1)低温储存法:是利用低温抑制微生物繁殖和酶的活性使生化变化速度降低的一种常用食品保鲜方法。
低温储存按储存的温度不同又分为冷却储存和冷冻储存两种。
冷却储存又叫冷存,储存的温度一般在10℃~0℃,食品不结冰。
由于温度在0℃以上,某些嗜冷性微生物仍可繁殖,而且食品中酶的活性并未完全被控制,因此,储存期限不宜过长。
冷冻储存又叫冻结储存。
目前我国冷冻储存主要用于畜、禽、鱼、肉的储存保鲜。
冷冻的温度为-18℃,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和酶的活性,因而冷冻食品可以较长时间储存。
(2)盐腌与糖渍储存法:它是利用食盐或食糖溶液高渗透压和降低水分活性的作用,使微生物原生质脱水死亡,从而达到储藏食品的目的。
(3)气调储存法:即调节环境气体成分的储存方法。
其原理是改变仓库或包装中的正常空气组成,降低氧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
以减弱鲜活食品的呼吸强度,抑制微生物发展和食品的化学成分变化。
气调储存还需有低温条件配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气调储存可以看作是低温储存的强化手段。
自然界的生物,进行呼吸时大都吸收氧气和放出二氧化碳,而氧主要由空气供给。
呼吸旺盛和微生物繁殖是鲜活食品容易变质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储存时,降低空气中的假装的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同时储存在低温条件下,必然使鲜活食品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从而增加鲜活食品的储存性能。
具体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普通气调储存,是利用鲜活食品本身的呼吸作用,消耗空气中的氧和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以达到调节气体成分的目的。
其中又有密闭性高的气密库储存法和塑料薄膜袋储存法。
其二是机械气调储存,是利用二氧化碳发生器控制氧的含量,来调节密封库内的空气成分。
为了保证商品的质量,防止商品损耗,在储存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入库验收
商品入库验收,主要包括数量验收、包装验收和商品质量验收三个方面。
必须严格认真、一丝不苟,以保证入库商品数量准确,质量完好,包装符合要求。
入库验收程序,先查大数,后看包装,见异拆验。
二是应核对单、货(商品的品名、编号、货号、规格、数量等方面)是否一致,逐项细心核对,保证单货相符。
三是认真检查商品的包装有无沾污、受潮、残破,内装商品质量是否完好,有无霉变、腐蚀、虫蛀、鼠咬和其它物理、化学变化发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在库商品质量安全。
适当安排储存场所
各种商品性质不同,对贮存场所的要求不同。
应根据贮存商品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商品贮存场所,以确保在库商品安全。
商品储存场所主要包括:货场、货棚和库房。
如怕热和易挥发的商品应选择比较阴凉和通风良好的仓库;怕冻的商品应选择保温性较好的仓库,并备有保温设施;怕潮易霉或易生锈的商品应存放在地势较高,比较干燥通风的库房;鲜活易腐商品,应存放在低温库内;各种危险品应专库存放,符合防毒、防爆、防燃、防腐蚀的要求。
同时要做到分区分类,科学存放,即品种分开,干湿分开,新陈分开,好次分开,尤其是对性质相抵和消防方法不同的商品,不可同库混放,以免互相影响,发生事故。
妥善进行商品堆码
商品堆码是指商品的堆放形式和方法。
商品的合理堆码也是贮存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
椎码应符合安全、方便、多储的原则。
堆码形式要根据商品的种类性能、数量和包装情况以及库房高度、储存季节等条件决定,不同的商品,堆码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商品堆垛存放,要进行分区分类、货位编号、空底堆码、分层标量、零整分存,便于盘点和出入库。
商品的在库检查
商品在储存期间,质量会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不利的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劣变的速度会加快,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对于库存商品要做定期和不定期、定点和不定点、重点和一般相结合的质量检查制度,并根据检查结果随时调节储存条件,减慢商品的劣变速度。
检查方法以感观检查为主,充分利用检测设备,必要时要进行理化检验。
对检查中发现的总是应立即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保证商品的安全。
如果发现商品质量有严重变化,需及时报请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同时,还要实施安全检查,对库房的消防设备状态,仪表设备运行情况以及卫生状况是否符合要求,进行认真的检查。
并做好防虫、防火、防霉等工作。
商品出库
商品出库是仓储业务的最后阶段,要求做到:
1、必须有业务部门开据齐备的提货单,并认真验证核查,手续齐备,商品才能出库。
2、对交付的商品,要认真对单核对品种、规格、数量要准确,质量要完好,复核要仔细,不错、不漏,单货同行。
3、商品的包装完整、标志准确、清晰。
符合运输要求。
4、对预约提货的商品,应及早备货。
5、为了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商品出库该符合先进先出,接近失效期先出、易坏先出的“三先出”原则,及时发货,但对变质失效的商品不准出库。
除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外,还有一些国家标准有具体规定:
1.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
2.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4-1999)
3.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5-1999)
4.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6-1999)
(1.) 保证质量。
是一切仓储管理活动的中心,各项作业必须有操作标准并严格执行。
[2]注重效率。
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库存周转率。
[3]确保安全。
制定安全制度,杜绝因库存物自身、或作业过程、或人为疏失等各种不安全因素造成的货品损耗。
[4]讲求经济。
以最少的人财物消耗,及时准确地完成最多的储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