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造影案例集
- 格式:doc
- 大小:34.99 MB
- 文档页数:60
肾动脉造影报告模板
一、基本情况
姓名:XX 性别:XX 年龄:XX 岁民族:XX
二、病史
患者于XX年XX月XX日因XX就诊,过去有XX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
等慢性疾病史。
三、检查方法
采用XX型血管造影机进行肾动脉造影检查。
四、影像描述
1.肝脏:肝、胆、胰未见明显异常。
2.肾脏:分别显示肾上、下极及肾中央部位,未见明显异常。
3.肾动脉及侧枝:左、右肾动脉及其分支分别清晰显影,形态规则,管
腔通畅,未见明显狭窄和闭塞。
4.下腔静脉:下腔静脉略显扩张,以右肾下极为界。
5.右肾上极:未见明显异常。
6.右肾下极:未见明显异常。
7.左肾上极:未见明显异常。
8.左肾下极:未现明显异常。
五、结论
正常肾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六、医嘱
饮食调整,避免高脂、高盐饮食,定期复查。
七、注意事项
1.接受造影前需查询过敏史和嗜碱性粒细胞减少症史。
2.造影后需要注意观察尿量、尿色和肾功,对肾功异常患者需及时处理。
3.造影后需避免剧烈身体活动及药物刺激,可给予对症治疗。
以上为肾动脉造影报告模板,具体报告结果需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5例肾脏损伤案例引起的案例分析讨论关键词:肾损伤肾功能下降伤残等级案例1:被鉴定人韦某某(2001年出生),2019年3月6日因交通事故致伤。
医院诊断为右肾挫裂伤伴出血,肝裂伤伴出血,右侧血气胸,右肺挫裂伤,腹腔积液,盆腔积液,腰椎3-5右侧横突骨折,第3腰椎左侧横突骨折,右侧多根肋骨骨折,双侧股骨骨折。
2019年3月7日急诊行“DSA下右肾动脉栓塞”。
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肝破裂修补术”。
XX医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报告单2020年4月3日记录:右肾大小约68×27mm,右肾体积缩小,皮髓质分界欠清,左肾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完整。
超声提示:右肾体积缩小,考虑肾损伤。
XX医院SPECT/CT影像报告2020年4月10日记录:左肾GFR:66.04,右肾GFR:11.1。
检查意见:左肾GFR及排泄未见明显异常。
右肾体积缩小,GFR明显降低,排泄未见明显异常。
2020年5月12日记录:左肾GFR:70.86,右肾GFR:7.46。
检查意见:右肾体积缩小,放射性分布稀疏,功能重度受损,左肾GFR代偿性增高,排泄正常。
案例2:被鉴定人李某某(1969年出生),2020年7月28日因交通事故致伤。
医院诊断为多发肋骨骨折,创伤性气胸,肺挫伤伴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肾挫伤伴后腹膜血肿,骨盆多发骨折,尿道损伤,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肝损害,胸椎棘突骨折。
2020年7月28日行“髂内动脉栓塞术”、“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提示右肾中下极活动性出血。
XX医院SPECT/CT影像报告2021年3月17日记录:GFR(ml/min)左肾45.75、右肾 32.19(50y-58y 单侧GFR正常值下限37.5ml/min,均值49.5)。
意见:右肾GFR稍降低,排泄未见明显异常,左肾GFR及排泄未见明显异常。
2021年4月21日记录:GFR(ml/min)左肾 47.13、右肾 31.16(50y-58y 单侧GFR正常值下限37.5ml/min,均值49.5)。
以下是对2011年肾内科病例版块的分类汇总,方便大家查找自己所需。
目录:1. 中毒、药物性肾损害2. IgA肾病3. 肾功能不全4.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5. 膜性肾病6. Alport综合征7. 肾小管酸中毒8. 肾病综合征9. 透析相关10.肾移植相关11.急性肾功能衰竭12.肾小球肾炎13.肾淀粉样变性14.肿瘤相关15.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7.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8.过敏性紫癜相关19.强直性脊柱炎相关20.抗肾小球基底膜病21.罕见病例22.其他1.中毒、药物性肾损害1例碘普罗胺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化妆品汞中毒导致肾病综合征1例病例诊断—全身水肿3月长期汞暴露史有机溶剂中毒性肾病1例恶心、呕吐、急性肾功能减退利福平导致的急性肾衰竭药物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疑难病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海洛因肾病病例诊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小肠间质瘤伴肾小球系膜增生1例病例诊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17.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病例诊断—血清肌酐升高疑似SLE肾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肾损伤1例18.过敏性紫癜相关病例诊断—有紫癜病史女性轻度系膜增生罕见病例:HSPN合并Alport综合征1例过敏性紫癜合并感染后肾小球肾炎1例19.强直性脊柱炎相关弥漫脊柱痛-四肢肌力减弱-肾小管酸中毒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肾炎:典型病例报告1例20.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病例报告:肾功能正常的抗GBM病一例Goodpasture综合征合并肺出血1例21.罕见病例以全身多发性肿块和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Kimura病一例肾内科罕见病例:成人肾小球囊性肾病。
肾脏超声造影:评价微血流动力和灌注超声检查在肾脏病学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二维超声可提供肾脏疾病形态学的特征,彩色和能量多普勒超声为肾血流灌注的评价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信息。
然而,传统超声也存在诸多自身不足,而在此领域肾脏超声造影成像正发挥着越来越多作用。
肾脏超声造影有很多优势,是一种安全的诊断方法,可在诸如重症监护室等多种医疗场所应用,无辐射,无碘或钆造影剂的肾毒性及多种副作用。
若常规超声上无法明确判断实性还是囊性病变,超声造影可提供额外信息(图 1A),即便是很小的分隔,超声造影也能够进行评估(图 1B)。
有学者认为,对于肾脏囊性病变,超声造影可替代 CT 和MRI 检查(图 2)。
图 1 肾囊肿(Bosniak I 和 IIF)。
图 A 为老年患者包膜下肾囊肿的二维超声图(白色箭头)和 CEUS 灌注成像(黑色箭头),后者显示囊肿无隔膜、钙化或囊壁强化(Bosniak I);图 B 为另一老年患者的二维图像(白色箭头)和相应的 CEUS 灌注图像,后者显示出前者未能显示的囊肿内薄分隔和小孔(Bosniak IIF)图 2 肾囊肿(Bosniak IV)。
图 A 为老年多囊肾患者,二维超声显示一伴实性包块的可疑肾囊肿(白色箭头);图 B 为 CEUS 显示囊肿内实性肿块增强(白箭头);图 C 为 MRI 显示可疑囊肿。
切除后病理证实为乳头状肾癌肾脏超声造影的目的之一是鉴别实性肿瘤,CEUS 可为精确区分良恶性肿块提供一个新方法。
此外,肾脏超声造影检查的另一常见目的是肾血流灌注评估。
增强 CT 是诊断肾梗死的金标准,但受限于患者肾功能。
尽管二维超声及多普勒超声值有限,但超声造影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证实CEUS 与增强 CT 的结果完全吻合。
动静脉瘘往往继发于肾活检后,自发性闭塞发生率高,多不需要临床处置。
偶然会持续存在,此时需要评估肾功能。
移植肾动脉狭窄通常无症状,但有时会发生动脉高张力症。
肾盂造影报告模板
患者信息
•姓名:
•年龄:
•性别:
•住院号:
•检查日期:
检查方法
采用XXX厂家XXX型肾盂造影机进行检查,以非离子型造影剂作为造影剂进行检查,需注意过敏史。
检查部位
双肾及肾上腺
检查评价
双侧肾盂
•形态:正常
•分界线:清晰
•压迫:双侧肾盂可见轻度左偏
•扩张:双侧肾盂及铳前区未见明显扩张
双侧输尿管
•分界线:清晰
•通畅情况:通畅
•显影情况:显影清晰
双侧膀胱
•特殊结构:无
•形态:正常
•容积:正常
•显影情况:显影清晰
诊断意见
•未见明显异常,符合正常肾盂造影表现。
注意事项
在检查前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肾功能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检查前,需告知患者肾盂造影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等相关情况,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检查后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尿酸碱值等情况,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
生理学泌尿系统案例分析第二次CBL案例1王先生,58岁,是地产公司的合伙人,这几年来工作压力一直很大。
他40年来每天抽两包烟。
目前体重90kg,他也尝试过减肥,不过由于工作上的应酬无法成功。
最近他与妻子离异,正在和一位女士约会,此时他才真正发现自己的身材和身体问题,寻求医生的帮助。
医生给他做了一些检查。
发现:血压为180 mmHg /125mmHg,腹部可以听到动脉杂音。
于是医生在他的静脉血中进行肾素浓度的检测。
收到结果后,医生又安排了两侧肾静脉肾素比值的检测。
结果为左侧比右侧为1.6(正常值为1.0).这个结果提示肾动脉有狭窄。
于是医生安排了肾动脉造影,发现左边肾动脉有血管粥样硬化,80%的管径阻塞。
于是医生用气球血管成形术将血管撑开。
王先生的血压在术后恢复正常,医生嘱咐他戒烟、低脂饮食、规律运动、定期身体检查。
1、为何王先生的肾动脉阻塞会导致血液中肾素浓度上升?肾动脉阻塞,肾血流量减少,灌注压降低,入球小动脉壁受牵拉的程度减小以及致密斑感受到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量减少,则刺激肾素分泌增多,导致血液中的肾素浓度上升。
2、血液中肾素浓度的升高是如何让王先生血压升高的?血液中肾素浓度升高,水解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I,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水解为AngII,III,IV。
○1Ang II激动血管紧张素受体AT1, 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②Ang II 可作用于交感缩血管纤维末梢的突触前AT受体,通过突触前调制作用促进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是全身血管广泛收缩,血压升高;③Ang II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神经元,使中枢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降低,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加强;并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4Ang II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以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循环血量,使血压升高。
3、王先生的肾素浓度左侧比右侧为1.6,为何左侧肾脏的肾素分泌会比右侧高?王先生左侧肾动脉有血管粥样硬化,百分之八十的管径阻塞,肾血流量减少,释放肾素增加,经肾静脉入血液循环,故而检测结果为左侧肾素分泌会比右侧高。
64排CTU和常规方法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效果对比观察目的探讨64排CTU和常规方法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诊治的72例肾脏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采用常规手术得到确诊,患者采用64排CTU进行诊断,将结果和常规手术诊断结果比较,分析64排CTU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效果。
结果入选72例患者均经过常规病理手术得到确诊,确诊率为100%;64排CTU诊断一致率为90.28%,两种诊断方法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肾脏疾病患者采用64排CTU诊断效果理想,该方法和常规手术诊断方法相比并不会降低确诊率,且患者创伤较小,能够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64 CTU and routine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renal diseases.Methods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enal disease were analyzed,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surgery,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64 row CTU.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routine operation.Results All 72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routine pathological operation,the diagnosis rate was 100%,the 64 row CTU diagnosis rate was 90.28%,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64 slice CTU in the diagnosis of renal disease were satisfactory. The method was not able to reduce the rate of diagnosis,and the patients with less trauma,c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follow-up treatment.Key words:64 row CTU;Conventional method;Renal disease;Application effect肾脏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常见的肾病疾病包括:肾盂肾炎、肾衰竭、尿毒症等,患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著。
图6-1:正常腹部平片正常肾脏呈八字形列于脊柱两侧、腰大肌外缘,形如蚕豆;大致位于T12-L3椎体水平,左肾稍高于右肾,肾影长12-13cm,宽5-6cm,相当于三个椎体的高度;肾轴自内上行向外下,与脊柱形成肾脊角,正常为15-25°图6-2:腹部平片常规的泌尿系X线平片包括两侧肾脏、输尿管及膀胱图6-3:肾剖面示意图图6-4:(A)正常腹平片(B)静脉肾盂造影(IVP)图6-5:正常膀胱造影图6-6:正常膀胱充盈相膀胱位于骨盆下前方,下缘近耻骨联合,分底、体、顶和颈四部分,正常容积200-350mL,前后位观察,充盈较满的膀胱呈类圆或横置的椭圆形,位于耻骨联合上方。
边缘光滑整齐,其顶部可以略凹,系子宫或乙状结肠压迫所致图6-7:正常膀胱和尿道排泄性尿道造影示正常膀胱及尿道(A~C)图6-8a:正常静脉肾盂造影肾盂造影示正常肾盂肾盏,肾小盏分为体部及穹窿部,穹隆顶端由于肾乳头的突入而呈杯口状凹陷,边缘整齐,杯口的两缘为尖锐的小盏穹窿。
数个肾小盏汇合成肾大盏,肾大盏边缘光滑整齐,略成长管状,分为三部分:尖部、峡部与基底部。
基底部与肾盂相连图6-8b:逆行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示双侧输尿管走行和分布。
正常输尿管位于腹膜后,全长约25-30cm,沿脊椎旁向前下行,入盆腔止于膀胱三角;有三个生理狭窄:①上部与肾盂相接处,②中部在髂血管及跨越骨盆边缘处,③下部入膀胱处图6-9:肾小管返流造影剂进入乳头内的收集小管,呈毛刷状阴影图6-10:肾返流(淋巴)可见造影剂呈若干迂曲条状影由肾门向脊柱方向走行(↑)图6-11:正常腹主动脉造影(A、B)示正常腹主动脉和两侧肾动脉图6-12:正常选择性右肾动脉造影肾动脉期(A):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显影,自主干至分支逐渐变细,走行自然,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无中断;肾实质期(B):整个肾脏弥漫性显影,清楚显示肾脏轮廓、大小和形态图6-13:正常肾脏CT(肾中部层面)CT平扫(A)双肾位于脊柱两侧,呈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滑,肾门指向前内;增强扫描动脉期(B)皮质增强明显,并可见伸入实质内的强化肾柱,髓质呈相对低密度;注药后2分钟(C),皮、髓质强化程度类似;5~10分钟后(D),肾盏和肾盂明显强化图6-14:正常膀胱及精囊腺CTCT平扫(A、B)示膀胱充盈良好,壁不厚,光滑,内无异常密度影,前列腺及双侧精囊腺形态、大小和密度正常,膀胱精囊角存在图6-15:正常肾脏MRIMRI T1WI(A)及T2WI(B)冠状面示双肾形态大小正常,肾实质内未见异常,双输尿管未见扩张图6-16:正常膀胱MRI(男性盆腔横断面)MRI T1WI(A)膀胱(↑)呈类方形,膀胱腔呈均一低信号;T2WI(B)膀胱腔(↑)为均一高信号,由于化学位移伪影,右侧壁可见线状高信号影,左侧壁有线状低信号影图6-17:左肾重度积水IVP示左输尿管中段狭窄,致左肾重度积水。
图6-18:左肾重度肾积水CTCT平扫(A~C)示左肾盂、肾盏扩张积水,肾皮质变薄图6-19:左肾积水CTCT平扫示左输尿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左肾积水图6-20:双肾及双输尿管积水MRUMR水造影横断面(A)、MRU冠状面(B、C)示双侧肾盂、肾盏均扩张,右输尿管上段扩张,左输尿管中上段轻度扩张图6-21:左侧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排泄性尿路造影示左侧肾区可见两套肾盏、肾盂和输尿管图6-22:左侧重复肾盂畸形排泄性尿路造影(A、B)示左侧肾区可见两套肾盏、肾盂、一条输尿管图6-23:左侧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排泄性尿路造影示左侧肾区可见两套肾盏、肾盂和输尿管,下肾盂近似正常肾盂。
但肾盏数目减少,位置偏低;上肾盏数目减少图6-24:左侧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排泄性尿路造影示左侧双肾盂、上段双输尿管显影,左上肾盂呈茎突状盲端,下肾盂基本正常,双输尿管在腰3水平汇合,左输尿管中下段有重复畸形图6-25:左肾盂重复畸形CTCT增强扫描示左肾两套肾盏、肾盂图6-26:右双肾盂、肾盏、输尿管畸形MRUMRU(A、B)示右肾两套肾盂、肾盏,呈上、下关系排列,下肾盂近似正常,上肾盂萎缩变小,伴二套输尿管。
左肾盂、肾盏及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图6-27:右肾盂、肾盏、输尿管畸形MRIMRI矢状(A~C)面T2WI平扫示左肾盂、肾盏、输尿管扩张,肾皮质变薄;右肾上、下径长约13cm,可见3个肾盂影。
MRU(D~F)示右肾区有三套肾盂、肾盂及二套输尿管,两支输尿管向下走行中分别汇入膀胱,膀胱充盈正常图6-28:右肾缺如CTCT平扫(A~D)示左肾体积均匀增大,肾皮质增厚,右肾区肾影缺如,为周围组织充填图6-29:左肾缺如CTCT平扫(A~D)示右肾体积均匀增大,肾皮质增厚,左肾区肾影缺如,为周围组织充填图6-30:右肾缺如MRIMRI平扫T1WI(A)及T2WI(B、C)示右肾区肾影缺如,为周围组织充填,左肾体积增大,轮廓饱满光滑,皮、髓质信号未见异常;MRU(D)示左输尿管中、上段扩张、迂曲,下段未显影,可能系结石所致,右肾盂、肾盏、输尿管未见显示图6-31:右肾缺如,左肾积水MRIMRI平扫T2WI(A、B)示右肾区肾影缺如,为周围组织充填,左肾体积增大,皮髓质信号未见异常,肾盂、肾盏及输尿管上段扩张;MRU(C、D)示左肾盂、肾盏及输尿管上段明显扩张,右肾盂、肾盏、输尿管未见显示图6-32:异位肾排泄性尿路造影示左肾位于左下腹并旋转不良图6-33:右侧盆肾排泄性尿路造影示可见右侧肾脏异位固定于盆腔右侧,输尿管过短,肾盂肾盏变形、扩张图6-34:交叉异位肾IVP显示右侧两套完整肾盂肾盏系统,左输尿管横过中线,但膀胱开口部位正常(照片未包括)图6-35:左侧异位肾CTCT平扫(A~F)示右侧肾脏形态、大小、密度未见明显异常,左肾区肾影缺如,为周围组织充填,左侧盆腔骶前可见一肾形软组织影,边界清楚图6-36:马蹄肾IVP示两肾盂肾盏旋转不良,两肾长轴交叉点不在上方而在肾下方;肾脏异位(低位且靠近);输尿管在肾实质前外下方,下降时再向内弯曲、形如一花瓶之边缘(上段向外,中下段内弯)图6-37:马蹄肾IVP示双肾长轴改变,呈“倒八字”形,下极向中线靠拢,双肾旋转不良,双输尿管上段呈外凸花瓶状边缘图6-38:马蹄肾IVP示双侧肾脊角改变,双肾长轴上端向外,下端向内,呈“倒八字”形,双肾盂、肾盏排列紊乱图6-39:马蹄肾IVP示双肾盂、肾盏排列紊乱,双肾旋转不良,双肾长轴上端向外,下端向内,中线靠拢图6-40:马蹄肾IVP示双肾长轴与脊柱平行,双肾下极向中线靠拢,双肾旋转不良并肾盂、肾盏积水图6-41:马蹄肾CTCT平扫(A~C)示双肾位置偏低、旋转不良,自上向下逐渐靠拢,在肾下极融合成峡部;增强扫描(D~F)双肾实质均匀强化,显示更加清楚图6-42:右侧小肾畸形IVP示两侧肾影大小有明显差别,右侧肾影小,肾盂缩小,变为“壶腹”状并旋转不良,输尿管变细;左侧肾影较正常大图6-43:左侧先天性小肾畸形及大体标本腹主动脉造影(A、B)示左侧肾动脉开口小,肾小动脉细小,实质期(C)仍可见染色,肾脏小但轮廓光整;左侧先天小肾畸形大体标本(D)图6-44:右侧肾萎缩选择右肾动脉造影可见肾动脉纤细,肾内血管分支细小、稀疏,实质期显示右肾影缩小,呈分叶状图6-45:右肾萎缩,左侧肾盂输尿管积水CTCT平扫(A、B)示右肾体积明显缩小;左肾体积增大,肾盂及输尿管积水扩张图6-46:左肾发育不良CTCT平扫(A~F)示左肾体积明显缩小,皮、髓质密度未见异常,肾盂、肾盏形态未见异常图6-47:左肾发育不良CTCT增强扫描(A~D)示左肾体积小,皮、髓质对比清晰,左肾盂、肾盏、输尿管细小,发育差,右侧肾体积代偿增大,皮髓质未见明显异常图6-48:右肾发育不良MRIMRI平扫T2WI(A)、T1WI(B)示右肾体积明显缩小,皮、髓质信号未见明显异常;MRU(C)示右肾盂、肾盏轻度扩张、积水;增强扫描(D)示右肾皮髓质强化可;MRA(E)示右肾动脉细小,左肾实质、血管未见明显异常图6-49:左肾结石X线平片示左侧肾区可见珊瑚状高密度钙化影图6-50:双肾结石X线平片示双肾铸形结石图6-51:右肾结石X线正侧位片(A、B)示右肾区一高密度钙化影图6-52:左肾鹿角状结石X线平片示左肾区鹿角状高密度钙化影图6-53:右肾结石X线平片示右肾鹿角状高密度结石图6-54:右肾盂阴性结石IVP示右肾盂内充盈缺损图6-55:左肾盂阴性结石IVP示左肾盂内充盈缺损图6-56:左肾多发结石X线平片(B)和IVP(A)示左肾区多发高密度钙化影图6-57:左肾盂阴性结石逆行肾盂造影示左肾盂内充盈缺损,左肾轻度肾积水图6-58:左肾结石CTCT平扫示位于左肾盂内的高密度结石影图6-59:双肾多发结石CTCT平扫(A~F)示左肾体积增大,左肾盂、肾盏内可见多发高密度钙化影,左肾盏部分扩张、积液,肾皮质变薄,右肾形态、大小正常,肾盏内见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图6-60:双肾结石MRIMRI平扫示双肾轮廓略不规整,右肾盂、肾盏明显扩张,肾皮质变薄,左侧部分肾盂扩张积水;双肾盂内可见多发斑点状结石影,T2WI(A~C)及T1WI(D、E)均为低信号影;MRU(F)示双肾盂、肾盏扩张,以右侧为著,双输尿管及膀胱充显可图6-61:右肾及左输尿管下段结石X线腹平片示右肾区及左输尿管下段走行区不规则团块状及卵圆形高密度钙化影图6-62:右输尿管下段结石IVP示右输尿管下段高密度结石影(↑)并右肾积水图6-63:右输尿管中段结石并右肾积水IVP示右输尿管中段单发卵圆形结石,长轴与输尿管走向一致,并右肾积水图6-64:左输尿管下段结石并左肾积水IVP示左输尿管下段走行区斑点状高密度影,左肾扩张、积水图6-65:右肾和右输尿管上段结石IVP示右输尿管上段及右肾盂内高密度结石影,并右肾积水图6-66:右肾铸形结石,左输尿管上段结石IVP示右肾盂及左输尿管上段高密度钙化影图6-67:左输尿管上段结石伴左肾积水IVP示左输尿管上段走行区斑点状高密度影并左肾扩张、积水图6-68:右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逆行插管造影(B~C)示输尿管上段充盈缺损,(A)X线平片未见结石影图6-69:左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X线腹平片(A、B)未见结石影,逆行插管造影(C)示输尿管上段充盈缺损图6-70:右输尿管结石CTCT平扫(A~F)示双肾皮髓质形态、密度未见明显异常,右侧肾盂扩张、积水,右输尿管明显扩张,管壁增厚,于髂骨翼水平输尿管腔内见椭圆形高密度结石影图6-71:双侧输尿管盆段结石MRI横断T2WI (A)平扫示双侧输尿管内结石呈类圆形低信号影(↑)。
MRU(B)示双侧梗阻平面以上的输尿管扩张图6-72:膀胱结石X线腹平片(A、B)示卵圆形结石横置于盆腔中线耻骨联合上方,呈典型分层结构,边界光滑图6-73:膀胱多发结石X线腹平片示多发大小不等的卵圆形、不规则形高密度结石影,位于盆腔中线耻骨联合上方,边界尚光滑图6-74:膀胱结石并双肾积水IVP示卵圆形高石影显示于盆腔中线、耻骨联合上方,边界光滑,双肾盂、肾盏扩张、积水图6-75:泌尿系结石鉴别诊断X线腹平片(A)见中下腹部不规则钙化影,五天后复查(B),钙化影消失,为肠内容物图6-76:肠系膜淋巴结钙化X线腹平片示左中腹类圆形不规则钙化影图6-77:双肾结核钙化X线腹平片示双肾区见散在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钙化影图6-78:左肾结核,肾自截X线平片示左侧肾区见蚕豆状边缘清楚钙化影,勾画出缩小的左肾轮廓图6-79:右肾结核,肾自截X线平片示右侧肾影缩小,呈不均匀全肾钙化图6-80:肾自截X线腹平片示左肾及输尿管结核致全肾钙化,左输尿管僵直、短缩,呈索条状钙化影图6-81:双肾及双输尿管结核X线腹平片(A)未见明显异常,IVP(B)示双输尿管粗细不均,双肾积水,结核空洞形成图6-82:右肾结核IVP示右肾上盏边缘模糊,杯口呈虫蚀状破坏图6-83:右肾和输尿管结核并右肾盂结石双侧逆行肾盂造影示右肾盂内见一高密度影,右肾盂、肾盏显影不良,双侧输尿管不规则,节段性狭窄或扩张图6-84:左肾结核IVP(A)示左肾中下盏杯口不规则破坏,并见小空洞(↑),肾动脉造影(B)示相应部位见迂曲细小血管图6-85:双肾结核CTCT平扫(A、B)示双肾变形,略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内见厚壁囊状低密度区,壁及实质内有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动脉期(C、D)及实质期(E、F)呈轻、中度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