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47 KB
- 文档页数:8
回顾经典爱国作品:《红岩》的解析展开全文《红岩》这部小说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共同完成的一部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并于1961年12月正式出版。
它主要讲述的是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国民党当局对中共地下党高度镇压的故事。
小说在以江雪琴(江姐)、齐晓轩、许云峰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狱中英勇无畏,与国民党当局坚决作斗争,活出了中共地下党员的英雄气概,虽然最后难逃厄运惨遭杀害,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红岩》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
2019年9月23日,《红岩》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一。
希望通过对《红岩》这部小说的分析,具体从创作背景、人物特点、写作风格、主题思想、文学延伸等几个方面综合论述,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红岩》这部小说。
《红岩》小说分析小说的创作背景《红岩》这部小说主要创作与上世纪60年代,正值文坛革命题材写作百花齐放之际。
在此前后,很多革命题材或者农村题材的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此类题材的创作高峰。
比如1959年出版的《红日》,也是作家吴强根据革命题材所创作,被人们称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此外,还有《红星闪闪》是作家李心田在197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围绕红军后代潘冬子与汉奸胡汉三坚决作斗争的故事来书写,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可见,这个时候的小说题材大多围绕革命题材和农村题材来展开叙事,符合当时的国情。
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及人民英雄怀有崇拜之情,人民更愿意看到这样的作品。
尤其国家正处在战后阶段,各方面都要加强建设,百废待兴,革命题材的小说也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在品读小说的同时,也可以将英雄的革命精神运用到国家建设中来。
这也是这个时期革命题材之所以成为主流,那么受欢迎的原因。
小说的人物特点《红岩》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以江雪琴(江姐)、许云峰等为主角的革命志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江姐有句名言:“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概念: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
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
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
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革命题材文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革命题材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通过描绘历史上的革命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形象,展示了革命者的志向和精神追求。
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首先,革命题材文学反映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文学作品的刻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和影响,以及其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巴金的《家》等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深受压迫的生活状态。
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渴望。
其次,革命题材文学弘扬了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人类尊严。
许多革命题材文学作品描写了革命者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奋斗,他们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自由、平等和公正而献身。
这些英雄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崇高追求,激励人们为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尊严而努力。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人卡西莫多,通过他的坚守和牺牲,呼唤了人们对自由和人权的重视,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
此外,革命题材文学对于塑造国家认同和共同记忆具有重要作用。
在民族独立或革命胜利后,革命题材文学常常被用来弘扬国家的英雄事迹,加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例如,古巴革命后,《格瓦拉日记》和《无问西东》等作品展现了革命先驱们的坚持和奉献,成为国家的象征和人民的自豪然而,革命题材文学同样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革命题材文学容易陷入宣传性质,缺乏反思和多样性。
在一些国家,政府或宣传机构使用革命题材文学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受到了政治操控的影响。
但是,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归咎于革命题材文学本身,而应该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艺术创作的自由来解决。
总的来说,革命题材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通过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复杂性,弘扬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人类尊严,塑造国家认同和共同记忆。
革命历史小说中国传统对“历史”的重视,中国传统“史官文化”的发达是革命历史小说繁荣的文化前提。
对历史的叙述有着明确的现实功利目的。
它不仅是成为“历史”的革命活动“终成正果”的胜利庆功,通过再现“历史”以表现“历史主体”的丰功伟绩,充满着欢庆胜利的感性层次上的情绪色彩;它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理性层次上的叙事动机,那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叙述或者说是通过叙述历史所作出的选择来证明现实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这一潜在的叙述动机决定了革命历史小说在思想倾向上的一致性。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多是从题材、风格等方面入手。
从题材的角度,革命历史可以分解成四次战争,即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一次抗日战争。
这四次战争实际上将革命历史分成了四个时期。
革命历史小说可以以这些战争为题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革命战争小说。
代表作如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红旗谱》、《青春之歌》等,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等。
从风格的角度,革命历史小说可以分为战争史诗、成长小说和通俗传奇几种类型。
战争史诗的代表是《保卫延安》和《红日》,这一类型的作品或许受了苏联战争小说的影响,写的是大兵团、大战役、大场面,以全景性的方式再现战争历史,试图表现已经被证明为正确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类作品可以说是对革命历史辉煌片断的浓墨重彩的缅怀,抒发历史胜利者的豪迈情怀,带有相当强烈的庆功色彩和浪漫情怀。
成长小说的代表是《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成长小说本是一个来自西方文学的概念,这类小说写的是主人公的人生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但在20世纪特有的革命文化语境中,成长小说更倾向于叙述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向一个革命者,也就是一个新的社会理念的接受者的成长历程。
《红旗谱》和《青春之歌》分别以农民朱老忠和城市知识青年林道静为主人公,通过他们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共产党人(革命者)的成长历程来证明中国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唯一正确性。
作者: 王哲
作者机构: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出版物刊名: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35-13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小说创作;历史;题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民主主义
摘要: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前,经过十七年发展,当代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出现了一大批反映革命斗争历史题材的小说,打开这些作品,我们就像翻开了中国革命历史风云的画卷,人民反抗压迫、奴役和剥削的斗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斗争,都在相当广度和深度上得到生动的反映。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认识答:1. 革命历史小说的内涵 :叙述1921共产党成立到1949 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区间,以共产党为叙事主体从事各种改变社会、改变人、改变历史的活动。
包括史诗性革命历史小说《保卫延安》《红旗谱》《红岩》,传奇性革命历史小说《林海雪原》,个人追忆革命历史小说《百合花》《青春之歌》《三家巷》。
2.写作者的身份:亲历者。
例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1938年到延安参加过革命3. 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形态的差异:全景式、史诗性,重大史实加入虚构人物事件,试图揭示历史本质,借鉴西方及苏联卫国战争小说。
例如《保卫延安》作品的总体构思就是以对“战争全局”的把握来关照具体的、局部性的战事和人物的活动。
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是高级将领彭德怀)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
小型战斗、非正规军战斗,浓重的传奇色彩,故事性强,借鉴古代演义小说,接近现代通俗小说,有草莽英雄+政委的结构模式。
例如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小说情节创造出人物的“传奇性”,赋予了人物性格“浪漫”色彩。
追溯回忆、抒情化的写作。
例如孙犁的《铁木前传》表达了在对于农村“阶级分化”的描述中,作者所表达的忧虑,是有关真挚、美、纯朴友情在“时间”中不可逆转的磨损、变异的事实。
回忆,是他小说的框架和情感基调。
4.写作的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出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为处于转折其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5.革命历史小说的时间与叙述1)进化论的历史观,西方的进化论历史观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论历史观。
2)从胜利走向胜利,小说往往从灾难或失败开始到胜利结束。
人物关系的时间化。
革命历史小说忠奸邪恶两极分化是新旧二元对立的转移,6. 战争文化观念下的审美模式:歌颂赞美英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们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