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
- 格式:ppt
- 大小:9.61 MB
- 文档页数:10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后的一个门,也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门。
脊索动物包括所有的脊椎动物,也就是说所有有脊梁骨的动物都属脊索动物门,如鱼、青蛙、蜥蜴、鸟、兽等,脊索动物也包括一些海产无椎骨而具脊索的动物如海鞘、文昌鱼。
脊索动物的身体结构非常复杂,分布十分广泛(从海洋到陆地,从平原到高山,从沙漠到草原,从森林到苔原都有他们的分布);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在水中游泳,有的爬,有的飞,有的奔跑);外形构造差异大(如鱼没有四肢而有鳍,鸟前肢特化成翼,哺乳动物有强有力的四肢)。
虽然脊索动物分布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外形结构差异大,但他们的内部主要结构有共同特征而区别于无脊椎动物。
脊索动物内部结构有哪些主要特征呢?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一、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三大主要特征(big three)。
(一)具有脊索脊索是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之一。
所有的脊索动物都具有脊索。
1、脊索的位置: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是一条棒状结构。
2、脊索的结构和机能:脊索是由内部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面围有厚的结缔组织鞘——脊索鞘。
当胞液充满时,整条脊索既有弹性又很结实,所以能起着骨骼的基本作用(支持和保护)。
3、脊索的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
也就是说来自原肠背侧的脊索中胚层。
(由原肠顶壁中线的细胞增厚,先形成脊索板,再形成脊索。
)4、脊索的演化:低等脊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如文昌鱼、圆口纲动物。
鱼类以上的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有脊索,后来被分节的脊柱所代替,脊索本身则完全退化或仅留残余。
(二)具有背神经管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第二个主要特征。
1、位置和形态:位于身体的背中线。
脊索或脊柱的背面,呈长管状。
中空的背神经管是一切脊索动物所特有的。
2、机能: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它为动物的神经中枢。
3、发生:神经管是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脊索动物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纲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羊膜,所以合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纲、鸟纲与哺乳纲的其他脊椎动物。
只可在水中产卵。
•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分内外两层,纤维且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脊索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
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髓。
•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背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的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咽鳃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孔列,直接开口于体表或心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陆栖高等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被囊类: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没有形成脑,称无头类。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亚门合称原索动物。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有集中的脑,称有头类。
•无颌类:圆口纲无上下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鱼纲心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脊索超过背神经管的最前方。
•脊椎动物: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分为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脊索动物门进化地位: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基本特征:1、脊索:是脊索动物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2、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脑后的部分形成脊髓。
3、鳃裂: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4、其他特征:肛后尾:尾在肛门之后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例外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脊索动物分类概述:现存脊索动物约四万多种,分属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
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循环方式:开管式。
血液循环流向:可逆式(血管无动脉、静脉之分)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仅头索纲。
无头类:头索动物的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组成:无心脏,腹大动脉搏动——称狭心动物循环方式:闭管式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代替。
脑和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逆行变态: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如柄海鞘。
内柱:是文昌鱼、柄海鞘等动物咽部腹侧中间的一条纵沟,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
是脊椎动物甲状腺的前驱。
回结环:文昌鱼肝盲囊后一段内有纤毛的肠,是消化作用最活跃的部位。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区别:精氨酸、肌酸肌酸精氨酸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①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是后口动物;②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③棘皮动物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极为近似;④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肌肉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圆口纲圆口纲是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
尾:尾鳍为原型尾。
原尾型:尾鳍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尾。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上下颌;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单鼻孔;内耳只有1-2个半规管;具鳃囊;特化性特征:1.具有口漏斗和锉舌。
脊索动物总结I、脊索动物(综述):名词解释:无头类:脑和感觉器官无分化,无明显头部(尾索、头索)有头类:脑和感觉器官有分化,有明显头部(脊椎动物亚门)无颌类:没有上下颌(圆口纲以前的种类)颌口类:有上下颌(鱼纲以后的种类)鱼形类:附肢为鳍(鱼纲以前的种类)四足类:五趾型附肢(两栖纲以后的种类)无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无羊膜出现(两栖纲以前种类)有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有羊膜出现(爬行纲以后种类)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爬行纲以前种类)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鸟纲哺乳纲)逆行变态: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
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⑴具有脊索。
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的一条棒状结构,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被脊柱所代替。
⑵具有中空的背神经管。
背神经管是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
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⑶有咽鳃裂。
位于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与外界相通的裂孔叫做咽鳃裂。
在咽鳃裂上有许多毛细血管,有呼吸作用。
次要特征:⑴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管腹面。
⑵多为闭管式循环,多具红血细胞。
⑶肛后尾。
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说明脊椎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⑴后口。
⑵三胚层。
⑶两侧对称。
⑷真体腔。
⑸某些器官具分节现象。
2、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比较:3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因为:A、半索动物与非无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a、腹神经索。
b、开管式循环。
c、肛门位于体末端。
d、蠕虫状身体。
B、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a、背神经前端有空腔,相当于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
b、有咽鳃裂。
c、头索相当与脊索动物的脊索。
4、为什么说头索动物是典型的桥梁动物?A.与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具肌节、有奇鳍、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次级体腔和三胚层都与脊椎动物相似。
脊索动物简介•相关推荐脊索动物简介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动物吧,不知道大家对动物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脊索动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脊索动物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
动物背侧有一条脊索,分为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
它们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万多种,分属于3个亚门:一、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体表常有被囊(tunic),故又称被囊动物。
常见种类有各种海鞘和住囊虫,自由生活或固着生活。
有些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本亚门主要的纲有:1、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2、海鞘纲(Ascidiacea)3、樽海鞘纲(Thaliacea)二、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
咽鳃裂众多。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一个类群,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
代表动物:文昌鱼。
三、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Craniata)。
本亚门分以下几个纲:1、圆口纲(Cyclostomata)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verte-brae)并存。
又名无颌类(Agnatha)。
2、鱼纲(Pisces)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于水生生活的胸鳍和腹鳍。
本纲与更高等的四足类(Tetrapoda)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Gnathostomata)。
3、两栖纲(Amphibia)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以五趾型附肢(pentadactyl limb)运动。
名词解释1. 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一个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
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鳃裂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是前端,故称脊椎动物。
3. 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拄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故称脊索动物。
4.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
5. 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
6. 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8. 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索动物。
如圆口纲动物。
9. 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
10.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变温动物。
11.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恒温动物。
12.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
13.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又称有头类。
14. 小肾囊:柄海鞘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仅在肠附近有一堆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小肾囊。
15. 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16. 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
17. 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
18. 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