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因学
- 格式:ppt
- 大小:1018.00 KB
- 文档页数:55
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且是⼀种⾝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后,因机体⾃稳调节紊乱⽽发⽣的异常⽣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病因学(etiology) 疾病发⽣的原因: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病因的分类1、⽣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物和寄⽣⾍侵袭⼒(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
毒⼒(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
⽣物性因素作⽤于机体具有的特点: (1)有⼀定的⼊侵门户和定位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才能致病 (3)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各⾃都可能发⽣改变。
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机械⼒、温度、⽓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
致病特点: (1)只引起疾病发⽣,在疾病发展中不再起作⽤。
(2)潜伏期较短(除了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化学性因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 致病特点: (1)对组织、器官有⼀定的选择性损伤作⽤ (2)此类因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发挥作⽤。
(3)致病作⽤于毒物本⾝的性质、剂量有关,还可作⽤的部位和整体的状态有关。
(4)潜伏期⼀般较短(除慢性中毒以外) 3、营养性因素指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4、遗传性因素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基因突变:主要是由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所引起;例如⾎友病。
染⾊体的畸变:主要表现为染⾊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遗传易感性: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 5、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长发育的有害因素。
例如先天性⼼脏病。
6、免疫性因素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指机体免疫系统对⼀些抗原发⽣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理功能障碍。
疾病病因学正如前面所述,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
受到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目前还有相当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医学上暂称这些原因未明的疾病为“原发性”或“特发性”疾病。
病因学( etiology )研究的是疾病为什么发生,其内容包括致病原因与条件及它们的作用机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 etiology agents ),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病因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如下几类:(一)感染性因素( infective agents )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和寄生虫。
它们常常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并呈现如下致病特点:①有一定的感染途径和体内定位;②致病性的强弱不仅取决于病原体侵入宿主的数量、毒力、侵袭力,还与机体抵抗能力的大小有关。
病原体和机体双方的力量对比左右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程度;③病原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病原体也可能发生变异。
(二)理化因素(physical and chemical agents )物理性因素主要有机械力、高温、低温、电流、大气压、电离辐射、噪声等。
大多数物理性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可无潜伏期,也无组织器官特异性。
化学性因素有强酸、强碱、各种化学毒物(如汞、氯化物、有机磷农药)、药物中毒、化学毒气等。
根据发病的急缓,化学性因素致病可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三)机体的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多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氧、水、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必需物质的支持,但这些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氧虽然不属于营养物质,但它对机体的生命活动是不可缺少的。
氧的缺乏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下降(缺氧)可导致机体能量生成障碍,引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系列功能损害。
氧过多(氧中毒)同样可导致疾病。
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
长期摄入高能量、高脂食物,可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过量的维生素,尤其是脂溶性的,如维生素 A ,维生素 D 可引起中毒。
第一章疾病概论内容要点(一)健康与疾病1、健康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首先是要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念。
健康的基本标准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和社会适应能力强。
2、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机体稳态自调节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活过程。
其主要特征是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由病因引起的,没有病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是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过程;是一个过程,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
3、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即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的状态,可以向健康和疾病转化。
亚健康概念的建立对于早期预防疾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病因学1、病因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特异性的,并决定疾病特征的因素。
病因在所有疾病发生中起决定作用,必不可少的,没有病因就没有疾病的发生;不同疾病各有其特征性变化,这种疾病的特征是由病因所决定的。
要注意与疾病的条件、诱因和危险因素的区别与联系。
2、疾病发生的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不能直接引起疾病发生,但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其影响作用包括:促进或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两方面的作用。
疾病的诱因是指促进或加速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而疾病的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关系,目前还无法确定其是病因还是条件的一类因素的统称。
(三)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疾病都有其特定发生、发展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指各种疾病过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和局部与整体规律。
损伤与抗损伤规律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所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损伤与抗损伤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果交替规律认为疾病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结构或功能变化,这些变化结果又作为病因引起另一结果,从而形成因果循环交替,并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局部与整体规律揭示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局部和整体互相影响和制约。
第一节病因学(Etiology)(一)病因的概念凡是能引起疾病发生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体内外因素都可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二)病因的分类1.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
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因。
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感冒、痢疾和气管炎等,都是由特异性的细菌或病毒所引起。
生物性病因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与病原体致病力强弱与侵入宿主机体的数量、侵袭力(invesiveness)(侵袭力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毒力(toxicity)(毒力是指致病微生物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以及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密切相关。
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主要包括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
例如,机械暴力可引起伤或骨折;低温引起冻伤,局部高温引起烫伤、烧伤;电离辐射可致放射病;气压降低或升高可引起高山病或潜水员病等。
物理性病因的损伤作用取决于其作用于机体的强度、时间及范围等,多数只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对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往往不起作用。
3、化学性因素:包括无机及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毒性物质等。
例如战争中使用的化学武器,日常生活中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相结合,阻碍了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
工业开采和提炼过程中某些化学元素或重金属,如铅、汞等引起的中毒。
生物性毒素如蛇毒、毒蕈等。
临床上使用的各种药物对机体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与其性质、剂量(或浓度)及作用的时间有关。
4.营养性因素:是指机体必需或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氧、水等)、各种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及微量元素(铁、碘、铜、锌、氟、硒等)等缺乏,可以引起细胞功能和代谢的变化而致病,严重时可以致死。
如维生素A缺乏引起夜盲症,维生素D缺乏引起小儿的佝偻病。
营养过剩也能导致疾病。
例如,长期大量摄入高糖和高脂饮食易引起肥胖病。
书院开课课程手册2017年2月目录1. 《安全、逃生与避险》 (1)2. 《性别vs性格——锤炼心理弹力》 (8)3. 《心理学&健康》 (11)1.《安全、逃生与避险》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国民意识、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大学生安全教育,既强调安全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
要激发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立正确的安全观,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主动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课程内容:一、概论二、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三、应急知识、公共安全四、珍惜生命,人身安全五、物品保管,财产安全六、防火知识,消防安全七、出行平安,交通安全八、饮食卫生,食品安全九、校园环境,周边安全"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时安排2.《性别vs性格——锤炼心理弹力》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探讨人类个体并非生为男人/女人,而是在自身生物学基础上经社会文化塑造及个体主观能动努力而成长为男人/女人的发展历程。
本课程以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人生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和冲突,引入心理弹力和创伤后成长的新理论,强调人类个体通过自我锤炼而成长成熟。
同时,现代人要警惕21世纪的新杀手----抑郁症,学习应激应对策略以保持心理健康。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时安排3.《心理学&健康》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的本课程将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时安排。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介绍病因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病因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1.2 病因分类介绍中医学中病因的分类详细解释每种类型的病因特点和表现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解释风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风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2 寒邪解释寒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寒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3 暑邪解释暑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暑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4 湿邪解释湿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三章:内伤病因3.1 情志病因解释情志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情志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2 饮食病因解释饮食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饮食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3 劳倦病因解释劳倦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劳倦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4 痰饮病因解释痰饮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痰饮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四章:病理产物病因4.1 瘀血解释瘀血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瘀血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2 结石解释结石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结石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3 湿毒解释湿毒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毒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五章:其他病因5.1 外伤解释外伤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外伤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5.2 寄生虫解释寄第六章:环境因素病因6.1 气候因素解释气候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体易感受的病因6.2 地域因素解释地域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地域特点与相关病因第七章:遗传与体质病因7.1 遗传因素解释遗传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遗传性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7.2 体质因素解释体质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体质类型易感受的病因和保健方法第八章:现代医学病因概念8.1 西医病因概念解释西医病因的分类和特点对比中医和西医病因概念的差异8.2 生活方式因素解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病因和预防措施第九章:预防与治疗9.1 预防病因策略介绍预防病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预防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9.2 治疗病因方法介绍中医治疗病因的常用方法解释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第十章:案例分析与讨论10.1 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因案例分析案例中病因的识别和治疗过程10.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病因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中医学知识预防和治疗病因相关疾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病因分类难点解析:不同病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根据病因分类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病因学分类法: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
换言之,病因是指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
病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病因包括致病原因和条件两方面的因素,两者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致病原因是指那些能引起疾病,并且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各种因素。
条件是除原因以外,与病因同时存在的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关因素。
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说。
根据邪正交争的理论,中医学认为,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
只有在正气虚弱,人体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的变化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果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病理的结果,而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致病的原因。
例如,痰饮和瘀血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可作为新的病因,导致其他病理变化,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
这种病因和病变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
对于病因的分类,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黄帝内经》的阴阳分类法,汉。
张仲景、宋。
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
阴阳病因说,把风雨寒暑等外来病因归属于阳,把饮食喜怒等内生病因归属于阴。
张仲景按传变把病因概括为三个途径,把经络受邪人脏腑归为内所因,病变局限于浅表的归为外所因,房室金刃虫兽伤归为其他病因。
陈无择把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把六淫外感归为外所因,七情内伤归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虫兽金刃归为不内外因。
⼀般来说,所谓病因,应当包括致病因⼦和条件(包括通常所谓诱因)两⽅⾯的因素,它们在疾病的发⽣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
致病因⼦是指能够引起某⼀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
例如伤寒杆菌能引起伤寒、疟原⾍能引起疟疾,等等,因此,伤寒杆菌就是伤寒的原因,疟原⾍就是疟疾的原因。
原因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没有这个因素,相应的疾病就不可能发⽣。
然⽽,在许多情况下,仅有致病因⼦对机体的作⽤,往往还不⾜以使疾病发⽣。
例如,与同⼀感冒患者密切相处的许多⼈,虽然都可能受到感冒病毒的侵袭,但其中可能只有少数⼈发⽣感冒⽽⼤多数⼈并不发⽣。
这⾥,感冒是否发⽣,就取决于某些条件是否具备。
条件是指在疾病的致病因⼦作⽤于机体的前提下,决定疾病发⽣发展的因素⽽⾔。
有些条件可使机体的抵抗⼒(resistance)降低或易感性(susceptibility)、敏感性(sensitivity)增⾼,从⽽使机体的在相应致病因⼦的作⽤下易于发病;有些条件则可使相应的致病因⼦能以更多的机会、更⼤的强度作⽤于机体⽽引起疾病;例如,免疫功能不⾜、过劳、⽉经期、过敏性⿐炎等等条件能使机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降低或易感性增⾼;因此,具备其中⼀个或⼀个以上条件的机体在接触感冒病毒后就易于发病,⽽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机体(这是⼤多数)即使受到感冒病毒的侵袭,⼀般也不致发病。
促使感冒发病的条件还有年龄因素(学龄前⼉童感冒发病率较⾼)、季节因素(寒冷季节中感冒发病率较⾼)与感冒患者相处特别密切⽽持续⼜较久等等。
许多条件是⼀些⾃然因素,包括⽓象条件、地理环境等等。
例如,夏季和初秋天⽓炎热有利于肠道致病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在外界环境中繁殖,也有利于苍蝇的孳⽣,从⽽使肠道致病菌易于传播;同时,炎热天⽓可能使⼈体消化液分泌减少和肠蠕动减弱,消化道的抵抗⼒可因⽽降低,⽽且炎热季节中⼈们爱吃⽣冷⾷物,与肠道致病菌接触的机会可能增多。
因此,炎热季节中容易发⽣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