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象
主症:目黄、身黄、小便黄。 阳黄 :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湿热之象。 阴黄 :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 急黄 :黄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虚黄 :黄色淡,伴心悸乏力,头晕目眩。
三、病位
十二、转归预后 (一)·转归 1、阳黄──预后良好 2、急黄──内陷心营,动血闭窍,预后不良 3、阴黄──积聚、鼓胀,预后不良。 黄疸渐退,预后好。
十三、预防与调护
1、精神调摄 2、饮食有节 3、起居有常
肝 胆
脾
胃
四、病类
共分为四类: 阳黄 阴黄 急黄 虚黄
五、病性 一部分为传染性(消化系统)。 阳黄---多为热证,实证 阴黄---多为寒证,虚证 急黄---传染性 虚黄---虚证
急黄
虚黄
病因病机
热毒炽盛,营血耗伤
血败不能华色
病性
实证,热证
虚证
病情
起病急骤
起病缓
发热
壮热
不发热
色泽
色黄如金
色黄而淡
伴症
神昏谵语,烦渴-热象
心悸乏力,头晕目眩
舌脉
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洪大
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补气养血,健脾柔肝
预后
凶险
病程缠绵,难求速效
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 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苔黄腻 脉弦数。 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急黄 主证:黄疸的特点(深黄而迅速)+疫毒 内陷营血(闭窍动血)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主方:犀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