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各乡镇耍龙灯、“倒灯”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226.00 KB
- 文档页数:4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DOC)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它是昌乐人民生活的一副历史风俗画,昌乐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都自成一格,别具风采,具有与异地迥然不同的地方特色。
它介绍了昌乐历代相沿的风俗、习俗、民情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乡土气息,凸现了昌乐人民日常生活的轨迹以及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演变过程第一章民间艺术第一节说唱艺术1.茂腔(旧时称“肘股子戏”)茂腔是清末明初从诸城,安丘传入我县境内的,在昌乐东南、南部地区广为流传。
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语言通俗易懂,唱腔淳朴动人,表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阿陀镇、朱汉镇、红河镇、崔家庄乡、高崖镇等地都有业余子弟班。
1949年后大部分都改唱京剧、吕剧了。
继演下来的仅有亓家店子、王俊、西双庙、浴马沟等子弟班,他们排练的曲目有《西京》、《闯帐》、《金刀记》、《王定保借当》、《穆桂英挂帅》,《王汉喜借年》、《小姑贤》、《桂花庭》、《站月墙》等曲目。
2、河北梆子清末民初传入我县境内,1949年前消失。
清末在五图镇40余村合组戏班,主要演出《狮子楼》、《大登殿》、《翠屏山》、《杀狗劝妻》。
清宣统年间,马宋镇黎家建戏班,有30余人,演出《郭子仪上京》、《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白蛇传》。
民国初年,阿陀镇崖头成立梆子戏班,主要剧目有《狮子楼》、《王定保借当》、《钥匙记》等。
崔家庄河北梆子业余班成立于1924年,排演了《春秋配》、《陈三两爬堂》、《香山》等。
1950年改学京戏。
在朱汉镇,朱刘、等地也曾有河北梆子戏班。
3、吕戏(吕剧)清末,博兴、广饶的农民艺人在朱刘镇前牟村教唱吕剧,成立了业余吕剧班,是1949年以前县内唯一的吕剧班,曾演出小剧目《《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
1949年后,全县各乡镇都兴起了演唱吕剧的潮流,吕剧成为各业余剧团或文艺宣传队的当家剧种。
演出的剧目还有《李二嫂改嫁》、《都愿意》等,当时的业余爱好者数以万计。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时间:1121年至1911年地域:原徽州府所辖的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
形成:徽州文化历史悠远,其源头可溯到商周时期,在长达数千年的渐进深化中,它经历了远古文化,山越文化、新安文化几个阶段。
今天所说的徽州文化,主要是指南宋以来,元、明、清之际,昌盛一时的徽州地域文化。
内容:徽州文化包含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州工艺、徽派刻书、徽州文献、徽州历史档案、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菜肴。
成就:徽州文化同敦煌学、藏学一样已成为国内、外学界所瞩目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显学之一。
婺源怎属有徽文化:婺源唐至五代隶属歙州,宋属徽州新安郡,元属徽州路,明清皆隶属徽州府,1936年蒋介石剿共方便从安徽划入江西,1947年胡适等提出返皖运动又划回安徽,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当时婺源属是江西第四野战军解放区再次划归江西至今。
因此婺源文化是徽放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婺源徽文化主要表现在:徽派建筑、祠堂文化、水口文化、村落文化、徽商文化、程朱理学、民俗文化、徽州菜肴、砚文化(又称歙砚)、历史名人、徽剧等方面。
九江民俗文化:板龙灯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节花灯组成,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
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
舞灯时,前宜制作精巧的“子母灯”引路,后有“龙尾鼓乐”伴奏,有“巨龙漫游”、“龙头钻阵”、“绳蟒脱壳”、“穿花打旋”和“飞龙跳跃”等动作阵势。
如几条龙相聚时,其盘旋翻腾、圆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威势。
祭窑神祭“窑神”的习俗来自古代万历年间发生在瓷都的一个传说。
相传在公元1599年,主持景德镇窑务的太监潘相为给皇帝烧造青花大龙缸,瓷工日夜赶制,备受煎熬,随着期限的临近,龙缸迟迟未烧成功,此时一位名叫童宾的窑工不忍众瓷工再受鞭笞,愤而投身窑内熊熊烈火,火熄之后,龙缸奇迹般地烧制成功,神宗皇帝据此封童宾为“风火仙师”,并立祠。
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比如赵君豪在担任《旅行杂志》总编时,曾在1934—1936年间陆续对马相伯、蔡元培等当时的二十多位时代名流以“旅行讲座”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访谈,请这些名家就当时社会上关注的一些旅行方面的问题各抒己见,表达看法。
1937年,赵君豪对这些名家关于旅游主题的访谈,最终由中国旅行社以“旅行谈荟”的专题形式汇集出版,在社会上造成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又比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在闲暇时期也比较喜欢旅游活动,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南京》的游记散文,记述了其在南京游历时的详尽情形和心得体会。
在文章开篇,朱自清写道:“南京是值得流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在朱自清的南京之旅中,从鸡鸣寺的品茶、台城的登高、玄武湖的观湖、清凉山的赏景、莫愁湖的瞭望、秦淮河的泛舟、夫子庙的游览,一直到明故宫的深思、明孝陵的感悟、雨花台的畅想、燕子矶的寻味、中山陵的忖量、江苏省立图书馆的眷恋、南京茶馆的回味等,都留下了他坚实而沉稳的足迹。
尽管一些景点在当时尚属“冷门”,但这位散文大师却始终怀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游走南京、领悟南京,他说的“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其实是对南京最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对于读者而言,在领略朱自清笔下南京盛景的同时,也可以一并感受到朱自清惯使的飘逸潇洒的文风表达,着实是一种再美不过的心灵大餐了。
参考文献[1]许春晓.民国时期中国旅游学术探索述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2]蒋湘妮.《旅行杂志》与中国旅行社[J].沧桑,2005(Z1).[3]贾鸿雁.民国时期旅游研究之进展[J].旅游学刊,2002(4).★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关于“客家”一词,清朝著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1]17。
根据历史记载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2]9。
吉安九龙灯的故事
吉安九龙灯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唐朝,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它以九条龙为主要表演元素,兼有舞蹈、音乐、杂技等多重艺术形式,是吉安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龙灯的起源与古代吉安地区的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在唐朝时期,吉安地区的道教文化繁荣,人们相信龙是吉祥的神灵,能够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于是,当地村民便创造了九龙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用于祭祀神龙和祈求丰收。
九龙灯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需要经验丰富的艺人们手工制作。
龙身用竹子编织成骨架,覆盖上彩绘的布料,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龙的形象。
每条龙都配有一盏灯笼,灯笼上绘有精美的龙纹图案,夜晚点亮时发出柔和的光芒。
九龙灯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
在表演现场,九条龙随着鼓声和音乐起舞,时而翻腾跃动,时而盘旋飞舞。
舞龙者身穿龙袍,手持龙珠,引领着九条龙进行各种复杂的动作。
同时,还有舞蹈、杂技等表演者在场地上配合演出,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震撼的视觉效果。
九龙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九龙灯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吉安地区的民俗文化。
九龙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
产,不仅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更需要我们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它是昌乐人民生活的一副历史风俗画,昌乐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都自成一格,别具风采,具有与异地迥然不同的地方特色。
它介绍了昌乐历代相沿的风俗、习俗、民情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乡土气息,凸现了昌乐人民日常生活的轨迹以及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演变过程第一章民间艺术第一节说唱艺术1.茂腔(旧时称“肘股子戏”)茂腔是清末明初从诸城,安丘传入我县境内的,在昌乐东南、南部地区广为流传。
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语言通俗易懂,唱腔淳朴动人,表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阿陀镇、朱汉镇、红河镇、崔家庄乡、高崖镇等地都有业余子弟班。
1949年后大部分都改唱京剧、吕剧了。
继演下来的仅有亓家店子、王俊、西双庙、浴马沟等子弟班,他们排练的曲目有《西京》、《闯帐》、《金刀记》、《王定保借当》、《穆桂英挂帅》,《王汉喜借年》、《小姑贤》、《桂花庭》、《站月墙》等曲目。
2、河北梆子清末民初传入我县境内,1949年前消失。
清末在五图镇40余村合组戏班,主要演出《狮子楼》、《大登殿》、《翠屏山》、《杀狗劝妻》。
清宣统年间,马宋镇黎家建戏班,有30余人,演出《郭子仪上京》、《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白蛇传》。
民国初年,阿陀镇崖头成立梆子戏班,主要剧目有《狮子楼》、《王定保借当》、《钥匙记》等。
崔家庄河北梆子业余班成立于1924年,排演了《春秋配》、《陈三两爬堂》、《香山》等。
1950年改学京戏。
在朱汉镇,朱刘、等地也曾有河北梆子戏班。
3、吕戏(吕剧)清末,博兴、广饶的农民艺人在朱刘镇前牟村教唱吕剧,成立了业余吕剧班,是1949年以前县内唯一的吕剧班,曾演出小剧目《《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
1949年后,全县各乡镇都兴起了演唱吕剧的潮流,吕剧成为各业余剧团或文艺宣传队的当家剧种。
演出的剧目还有《李二嫂改嫁》、《都愿意》等,当时的业余爱好者数以万计。
舞龙的由来(总结3篇)舞龙的由来(总结3篇)舞龙的由来总结(一):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
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
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我称作是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的简介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
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异常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构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善,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
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
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
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舞龙的来历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并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
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
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
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此刻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
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
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简短1、元宵节与灯火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自卫,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
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闻讯后大怒,立即传旨,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向人们通风报信。
消息传开,所有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很久,一个老人终于有了办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
十五这天晚上,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响声震天。
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庆祝。
2、元宵节与元宵姑娘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个子矮小,足智多谋,风趣滑稽,心地善良。
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当皇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
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
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欲向御井扑去,他急忙上前拦救。
原来这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
自从被选进宫后,每逢年末岁首,她总思念亲人,心如刀割。
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艰辛度日的父母、小妹。
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
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先安慰劝解一番,且答应设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联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的苦水,便下决心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天,他来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一番,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
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
结果,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
【导语】农历正⽉⼗五⽇,是我国传统节⽇—元宵节。
正⽉是农历的元⽉,⼗五⽇是⼀年中第⼀个⽉圆之夜,所以称正⽉⼗五为元宵节。
⼜称为⼩正⽉、元⼣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个重要节⽇。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元宵节的六⼤传统习俗,欢迎阅读!1.元宵节的六⼤传统习俗 1、吃元宵 正⽉⼗五吃元宵,“元宵”作为⾷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种元宵节吃的新奇⾷品。
这种⾷品,最早叫“浮元⼦”后称“元宵”,⽣意⼈还美其名⽈“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糖、玫瑰、芝⿇、⾖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糯⽶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是在糯⽶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团团圆圆。
“元宵”作为⾷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种元宵节吃的新奇⾷品。
这种⾷品,最早叫“浮元⼦”后称“元宵”,⽣意⼈还美其名⽈“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较贵,有⼀⾸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时来。
帘前花架⽆路⾏,不得⾦钱不得回。
” 北⽅“滚”元宵,南⽅“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感都不同的⾷品。
2、闹花灯 农历正⽉⼗五是“元宵节”,此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之风盛⾏,并沿袭传于后世。
⽽正⽉⼗五,⼜是⼀年⼀度的闹花灯放烟⽕的⾼潮。
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西的县城⼀级城廓甚⾄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五晚上达到⾼潮。
正⽉⼗五的“观灯”已经成为⼭西民间群众⾃发的活动,在正⽉⼗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挂,有宫灯、兽头灯、⾛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太原⼀带,太⾕县的灯是很有名⽓的。
太⾕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出名。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集合15篇元宵节的习俗1其实闽南元宵的习俗也大体上是和其它地方相似,大体是新年伊始,人民群众表达美好愿望的心情。
元宵灯节在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那一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
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
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吃元宵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
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敬神明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请替身”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
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
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
”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
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
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
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
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
”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
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听香”“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
“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
永兴县各乡镇耍龙灯、“倒灯”习俗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都有“耍龙灯”的习惯。
“耍龙灯”也叫“舞龙”,或“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
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
龙的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
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
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祐,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在湖南省永兴县,每年春节期间各乡镇、村都会耍起龙灯,走村串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灯,以稻草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一般为九节,每节用以燃香插上,节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舞动。
其动作有“龙摆尾”、“龙翻腾”、“登云破雾”、“龙蟠柱”等等。
在双龙、多龙一起舞时,则有“双龙抢珠”、“群龙飞舞”等动作。
耍龙灯时,锣鼓镲钹伴奏,同时还施放烟火、爆竹,儿童成群追随,场面格外喜庆,热闹。
江南地区的元宵“倒灯”习俗,传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舞龙倒灯最初是用于驱逐野兽,保护家园的,后来逐渐演绎成了敬神驱邪、拜年贺岁、比勤赛富的乡风习俗。
永兴地区,一般在正月初八“开灯”(开灯时间各村略有不同),正月十五“倒灯”,其壮观的场面被誉为“江南奇观”。
永兴县各乡镇耍龙灯、“倒灯”习俗
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都有“耍龙灯”的习惯。
“耍龙灯”也叫“舞龙”,或“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
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
龙的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
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
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
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
“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祐,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在湖南省永兴县,每年春节期间各乡镇、村都会耍起龙灯,走村串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灯,以稻草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一般为九节,每节用以燃香插上,节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舞动。
其动作有“龙摆尾”、“龙翻腾”、“登云破雾”、“龙蟠柱”等等。
在双龙、多龙一起舞时,则有“双龙抢珠”、“群龙飞舞”等动作。
耍龙灯时,锣鼓镲钹伴奏,同时还施放烟火、爆竹,儿童成群追随,场面格外喜庆,热闹。
江南地区的元宵“倒灯”习俗,传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舞龙倒灯最初是用于驱逐野兽,保护家园的,后来逐渐演绎成了敬神驱邪、拜年贺岁、比勤赛富的乡风习俗。
永兴地区,一般在正月初八“开灯”(开灯时间各村略有不同),正月十五“倒灯”,其壮观的场面被誉为“江南奇观”。
春节的头几天,村民会组织成立舞龙理事会,一起编扎龙灯。
到了初八早上,理事会成员会把龙灯请到村里的公祠里,焚香鸣炮请龙神,并神龛上点燃用来敬奉龙神的“神灯”,就算“起龙”了。
从初八至元宵节这段时间,“神灯”不灭,每晚晚餐过后,村里的后生们便会在理事会成员的带领下到公堂请来龙灯,插上燃着的香,走村串户庆贺新春,每户人家都上香鸣炮喜迎龙灯,此谓之“扫邪”,意思是把邪气扫出门外,把好运、财运迎进自个家里。
而最热闹的就要数正月十五那夜的“倒灯”了。
元宵节晚上,街上人头攒动,戒备森严。
原因是受民间风俗习惯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各村常常为了抢风水而越界舞龙倒灯使局面陷入混乱争执当中,有些矛盾甚至演发成大的流血事件,给本来祥和的节
日增添了不和谐的音符,之前也有过血的教训。
在各村舞龙理事会选好的“倒灯”时间里,龙灯将会被抬到公祠里举行焚香祭祀仪式,祈求全村人民在新的一年里都幸福安康,有好的收成。
紧接着,村里各家各户燃香点蜡,在自家门前排成一排,旁边备好送龙灯的鞭炮,烟花。
田间,河边都点上草把做的“河灯”,连成一整条线路。
放眼望去,在夜空中盘卷着一条跳跃的烛光形成的“龙道”。
吉时时分,龙灯在“龙道”中盘旋而过,所到之处炮声连连,更有烟花不时冲天而起,如彩云片片,扮靓了整个夜空,映红了人们欢乐的笑脸。
鞭炮声、喧哗声、欢呼声、鼓乐声,声声入耳。
村民挤街塞巷,男女老少倾村而出,浩浩荡荡来到桥头等待“送龙入海”。
接下来就是重中之重了。
耍龙灯的后生们是全副武装,头盔口罩耳塞样样不少。
他们还要在桥头接受数以万计的观众的掌声与呐喊声,还有时不时飞到身上的鞭炮。
人们围着龙灯,向其仍去点燃的鞭炮,在浓烟中,后生们尽情地舞动着龙灯,娴熟的动作无不令人拍手叫好。
在舞龙理事会会长的口令下,后生们靠桥边排成一排在群众的呐喊声中同时将手中的龙灯送入河中,完成“倒灯”仪式。
顿时百路香烛,千路“河灯”,万“炮”齐发,烟“霞”满天,好一幅“龙在人中舞,人海浮祥龙”的壮丽奇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