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

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类

一、相关理论链接

(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1.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2.知觉的分类及特性

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

(二)注意

1.注意的分类与规律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2.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三)意志

1.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梳理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四)智力

1.智力的个体差异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低于70的属于智力低下。

2.智力的群体差异

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二、教育案例实例

【资料1】杨某(男)和肖某(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肖某的人生一定会和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又不爱说话的人,时常外出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也认为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然而,十年后,同学聚会,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肖某则由于结婚生子改变太大,昔日风采不复存在。老同学一见面大家都一时没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同学聚会散去后,大家又有了不一样的说辞,认为杨某运气好,还会步步高升,认为女孩子都是摆脱不了做家庭妇女的命运。

1.以上材料,体现了下列选项中的()

A.第一印象

B.晕轮效应

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E.马太效应

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A.社会知觉是人们对他人的知觉

B.第一印象和近因效应都是对陌生人的印象

C.“一俊遮百丑”和“一坏百坏”都体现了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E.“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体现的是投射效应

【答案】1.ABCD 2.CDE

【解析】大一时候大家对于杨某和肖某的印象和看法体现的是第一印象和晕轮效应,同学聚会后的印象和看法体现的是近因效应和刻板印象。马太效应是指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的现象。名字取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多于;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也“平衡之道”相悖。中国古代老子曾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社会知觉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人、对己、对群体认识的过程。第一印象是通常是针对陌生人的,近因效应是针对熟悉的人的。

【资料2】中学教师姚某正在上课,忽然教室外面发出一声巨响,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看向窗外,这时,姚老师“哒哒哒”敲了三下讲桌,待同学们都重新听课他又开始讲,姚老师上课习惯讲着讲着拔高声音或拖长声调,同学们也时常一边听姚老师讲课一边在课本上记笔记。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一声巨响引起了同学们的无意注意

B.姚老师敲讲桌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无意注意

C.姚老师敲讲桌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有意注意

D.姚老师敲讲桌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有意后注意

E.一声巨响引起了同学们的有意注意

2.下列关于注意的品质,说法正确的有()

A.“一目十行”体现的是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注意的转移

C.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

D.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转移

E.注意的分散就是注意的分配

【答案】1.AC 2.AC

【解析】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数量即为注意的广度。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为注意的稳

定性。注意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注意的分散指由于五官刺激的干扰,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资料3】莹莹和艳艳是同班同学,莹莹每次遇到困难都能够迎难而上,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够排除干扰,以作业为先。艳艳却恰恰相反,遇到困难就退缩,一旦有小伙伴约她出去玩,她能立马把作业抛到脑后。老师总是表扬莹莹而批评艳艳意志不坚定。一次,她们两个一起去文具店,艳艳看见一个漂亮的笔记本,她既想买又嫌价格太贵。莹莹进去之前就想好了自己要买的文具,很快就买好了。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前怕狼,后怕虎”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

B.意志具有自制性的人善于控制不良情绪和排除外界诱惑

C.“百折不挠”可以说明意志的坚持性

D.具有意志的坚持性的人比较顽固

E.果断性是以周密考虑和勇气为前提的

2.下列关于意志冲突的说法正确的有()

A.“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趋避冲突的真实写照

B.“前怕狼,后怕虎”体现的是双避冲突

C.双趋冲突和双避冲突都是同时出现两个目标

D.生活中出现更多的是多重趋避冲突

E.双趋冲突的两个动机强度是相同的

【答案】1.ABCE 2.BCDE

【解析】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坚韧性)。自觉性是指个体能自主地、独立地采取决定及执行决定;果断性是指个体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阶段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具有自制性的人,善于控制不良情绪和排除外界诱惑的干扰,人手各种痛苦和灾难,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执行决定阶段个体能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与之相反的是顽固和动摇。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为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两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多重趋避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表现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

【资料4】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

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1.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人的智能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B.人的智能离开社会实践也很难发展起来。

C.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

D.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智能的发展。

E.遗传对个体智能的影响比后天因素的影响大。

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智商140以上的被称为天才

B.智商在55-70的弱智儿童是可教育的

C.男女智商在总体上是差不多的水平

D.世界上聪明的人中男性的比例比女性多

E.差不多一半的人数都属于智力中等成都

【答案】1. ABCD 2.ABCDE

【解析】人的智能高低一方面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别一方面也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的环境、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研究表明,家庭间环境对智能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家庭环境对智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能发展。早期干预对儿童智能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学校教育对智能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的儿童,以及接受较好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能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实践对智能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总体来看,智商是呈正太分布的,140以上的被称为天才,70以下的被称为弱智儿童,其中55-70的是可教育的。男女智商总体水平差不多,男性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46%左右的人都处在90-109的智力水平,即中等水平。

【资料5】为了把课上得更加生动形象,马老师带来了很多直观教具,有标本,有图片,还有实物。进教室后,她把这些放在了讲课桌上或者挂在了黑板上,新奇多样的教具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热情,她想今天上课的效果一定很好……

1.对于题目中马老师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采用多种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形成感观认识

B.教具种类过多容易喧宾夺主

C.马老师没有把握住课堂内容的重难点

D.马老师的做法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E.可能导致学生过于关注教具,不能专心听讲

2.对于以上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 新颖独特的教具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B. 教学要避免过多干扰

C. 越丰富多样的刺激越能增强学生理解,越有助于学生学习

D. 教师应根据授课需要逐步展示教具并及时收好教具

E. 能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

【答案】1.ABCE 2.CE 【解析】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新颖的、运动的、色彩对比鲜明的、强度大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加上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过多的教具同时呈现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维护学生注意的稳定性,避免外部干扰。因此,马老师应该根据讲课的需要,逐步展示教具并及时收好教具。

【资料6】我所教的二年级三班中有一位叫王林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老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走神了。

1.关于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小学生阶段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

B. 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王林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C. 小学生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

D. 小学生尚未形成有意注意

E. 小学生上课走神与自身心理发展水平有关

2.可以采取以下哪些方式来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A. 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B. 鼓励小学生提问以激发学习动机

C. 多多关注学生

D. 提醒学生不带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到课堂上

E. 培养小学生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答案】1.ACE 2.ABCDE【解析】小学生认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意注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1题D项错误),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此外,学生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不适应老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老师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1题B选项,题干中已说明王林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说明其道德认知是正确的,需要训练的是其道德意志。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进行解决:(1)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老师或自学。(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老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老师的注意。

第二节个体心理发展

一、相关理论链接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定向性与顺序性;

2.阶段性与连续性;

3.不平衡性;

4.普遍性与差异性。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支架,在儿童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使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二、教育案例实例

【资料7】亮亮在看过动物园里的老虎后,回家自己画了一只老虎。月月和妈妈一起去过动物园几次,回来就能画出从自己家去动物园的路线图。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关于亮亮的说法正确的有()

A.亮亮可能处在皮亚杰发展阶段论的第二个阶段

B.亮亮最有可能处在7—11岁

C.亮亮画老虎时运用了表象思维

D.亮亮所处的年龄阶段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E.亮亮会认为机器人也是有生命的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关于月月的说法正确的有()

A.月月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机能的发展比亮亮所处年龄阶段的高级

B.月月能够根据具体的事物数量来比较多少

C.月月还不能做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数学题

D.月月已经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了

E.月月已经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答案】1.ACDE 2.ABCE

【解析】亮亮见过动物园里的老虎之后能画老虎,出现了表象思维。说明亮亮处在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以下特征:能用图片、文字等符号表示实物,出现了表象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可逆性;面积、体积、长度等的不守恒;泛灵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月月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说明她出现了具体逻辑思维,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可逆思维;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思维;面积、体积、长度等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的个体才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证明题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可以做。

【材料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3岁,我突然理解了这句诗,可父母和老师并不承认。

初中,身体如春草般疯长,和身体一起疯长的,也许还有主见,老实说,也许我对父母,对老师不会再那么在意,那么依恋了。

在老师和父母眼里,我依然很小孩,他们的唠叨24小时环绕着我。

上学前,妈妈唠叨:路上多加小心!

吃饭时,妈妈唠叨:多吃点!

晚上爸爸吼道:作业做完了吗,还玩电脑,早点睡!

每天“要努力学习,为未来打好基础”的话从不同的老师嘴里发出。感谢父母和老师,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语言也可以叫做暴力。

迎面而来的他,有时会让我脸红心跳,有时又觉得无关紧要,走进教室,总觉得有几十双眼睛在盯着我,我漂亮吗?在老师和同学的心中,我是一个好学生吗?

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会欣喜若狂,一次小考考砸了会垂头丧气……

诉不尽,许多愁,只是,我似乎已经没有人可以倾诉了……

——摘自一位13岁女生的日记

1.依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女生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第四阶段

B.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高中)

C.初中学生容易固执和偏激

D.中学生常出现自以为是的现象

E.该阶段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2.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

A.了解学生群体以及学生个体

B.根据中学生记忆特点,应该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C.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尊重和关爱学生

D.与家长沟通,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度过青春期的躁动敏感期

E.严肃对待中学生青春期的情感萌芽,杜绝中学男女生任何形式的交往

【答案】1.ACDE 2.ACD

【解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把个体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因此材料中13岁的该女生处在第四阶段即形式运算阶段。中学生已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由于身体急剧变化,中学生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需要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性意识的普遍萌生,致使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交往方式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由于这个时期比较缺乏青春期知识、自制能力和社会道德意识,所以相对高中时期来说,男女同学的交往中“出格”的较多。教师应该和家长一起合理引导,鼓励男女生的正常交往。中学生的记忆具有以下特点: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节节学习理论类

一、相关理论链接

(一)行为主义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

学习过程:盲目的、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基本规律:强化理论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上的应用:程序教学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顿悟学习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相关类属、派生类属)、并列结合学习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八阶段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

(三)建构学习理论

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四)人本学习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学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二、教育案例实例

【资料10】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连续获得3张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1.对于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李老师的处理方式缺乏效率

B.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李老师这种方法过于宽松

C.从外在方面激励学生改变,效果不具有持续性

D.可以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

E.连续给予反馈,可以增加学生做出良好行为的概率

2.针对以上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B. 李老师这种做法的原理是强化控制理论

C. 外在的奖惩,可以控制行为反应概率

D. 代币的使用能增强儿童的积极性

E. 操纵合理,则能塑造出教育者所期望的任何行为

【答案】1.DE 2.ABCD

【解析】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 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 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上方向发展。

【资料11】上课时,一些平时不受老师喜欢和重视的学生爱讲话,爱做小动作。特别是坐在窗边的学生,一会把窗帘拉上,一会又拉开,老师发脾气,他反倒做鬼脸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1.对于这些学生的行为,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A. 这些学生是为了满足尊重和爱的需要

B. 这些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关注

C. 这些学生品行存在问题

D. 想要寻找机会表现自己

E. 存在某些心理障碍

2. 如果你是老师,应该怎么做?()

A. 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及时批评指正

B. 创造机会让学生正确表现自己

C. 及时表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D. 揭露学生哗众取宠的心理

E. 关注每一位学生

【答案】1.ABD 2.BCE

【解析】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这些学生是为了满足尊重和爱的需要。因为他们受老师关注较少,在同学中一般地位不高,所以,他要寻找机会表现自己。并不能夸大为品行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可采取以下办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给予合适机会让学生表现自己;活动中,根据学生特长,提供表现机会;在同学中,只要他们有了进步,有了成功,就及时表扬,满足这些学生的心理需要。2题A项在学生做出不良行为时给予批评,批评表达了老师的关注,属于正强化,会增加学生不良行为反应的概率,错误。

第四节学习动机

一、相关理论链接

(一)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2.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二)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二、教育案例实例

【资料12】李老师和王老师都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半期考试之前,李老师就每天将同学们看得很紧,时常把同学们留下来做额外的作业,在李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越临近考试越紧张,学习越努力。但是,半期考试的成绩并不理想。李老师认为是自己和学生的努力还不够,临近期末时,李老师加大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叫苦不迭,但是因为半期考试没考好,大家也不能明着叫苦,只能咬牙熬夜学习。

反观王老师,平时对同学们的管理没有多严厉,半期考试时就是平常对待,考出来的成绩却比李老师班级理想。临近期末了,王老师竟然在班会课时带领同学们一起做放松游戏,也不强求学生一定要熬夜做作业和背书,反而要求学生休息好,王老师班上的同学们每天都喜笑颜开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大家发现王老师班上的总体成绩还是比李老师班上的总体成绩高出一筹。李老师很不服气,也想不通是为什么。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王老师班上的学生一定都比李老师班上的学生聪明

B.可能是李老师班上的同学不适合李老师的管理方式(不找学生的毛病)

C.李老师带的是普通班而王老师带的是尖子班

D.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才最有利于学生学习

E.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班学生的学习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以上两位老师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B.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C.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D.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越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E.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越易,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答案】1.DE 2.ABD

【解析】案例中,两位老师所带班级学生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最佳动机水平有不同,任务较易的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较难的最佳动机水平偏低,任务适中的最佳动机水平适中。另外,根据材料,不能直接判断两位老师带的班型,也不再能直接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

【材料13】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但就是太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1.以下关于李华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有()

A.李华的学习动机比较低下

B.李华没有进行恰当的归因

C.李华的归因是恰当的,运气是影响我们学习结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D.李华具有较强的考试动机

E.李华属于学困生

2.根据以上案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教师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培养李华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B.教师应该引导生将学习成败归因为内部可控的努力程度

C.运气是外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维度

D.如果李华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那么他就一定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E.将考试结果的好坏归因为运气好坏,李华有可能是个场依存型的人。

【答案】1.AB 2.ABE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是利他还是利己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下的学习动机,李华的学习动机并不强,且没有体现利于社会、集体和他人,因此是比较低下的学习动机。李华将自己考试不理想的原因归结为外在不可控、不稳定的的运气是不恰当的,教师应引导李华将学习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努力程度。李华比较聪明,但是贪玩不用功,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李华知识考试不理想,并没有说他的成绩总是低于同龄人,因此他不是学困生。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结果的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和个体差异,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也是有差异的,任务较难时最佳动机水平较低,任务较容易时,最佳动机水平较高。李华每次考试都希望靠运气能够过关,其学习动机并不是来自于内部,因此他有可能是场依存型的人。

【资料14】在某班,甲同学受父母离异的影响,由一个自觉学习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上课容易走神、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乙同学因教师的公开辱骂而厌恶上课、经常逃学玩游戏。甲、乙两同学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

1.甲同学的学习成绩下降是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2.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就如何满足甲、乙的需要提出的建议合理的是()。A.关心爱护学生

B.加强与家长沟通

C.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D.恰当地表扬和批评

E.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惩罚

【答案】1.BC 2.ABCD。

【解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甲同学是因为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

足;乙同学是因为尊重、安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①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家长沟通,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②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恰当地表扬和批评,满足学生尊重和安全的需要。

【资料15】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不及格也有他。而且数学老师还用鲜艳的红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认为自己没有学习天赋,继而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1.造成小辉讨厌学习的原因可能有()

A. 小辉过于看重名次

B. 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失误

C. 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

D. 对失败的归因方式不当

E. 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外部强化手段

2.针对小辉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 对小辉进行归因训练

B. 培养小辉的自信心

C. 及时指出和批评其不认真的行为

D. 利用小辉的兴趣培养其内在学习动机

E. 请小辉的家长严格监督小辉的学习

【答案】1.ABCDE 2.ABD

【解析】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尔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兴趣(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地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资料16】小明是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在他刚入学时,妈妈告诉他,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这样才是好孩子。到了学校后,小明按照妈妈的嘱咐好好学习,在一次小测验中,小明取得了班里不错的成绩,老师表扬了小明,并说希望小明继续努力,做一名好学生,从此以后小明为了得到妈妈的赞许和夸奖,总是在不断认真地学习着。

1.对于小明的学习动机,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 小明的学习动机是外部动机

B. 小明的学习动机是近景性的直接动机

C. 小明的学习动机是近景性的间接动机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分析 1.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先学习加减法的规则,后学习乘除法 的规则,实际上两种规则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有交换律 和结合律,但这些规则又有不同之处。假设你是一名小学 数学教师,结合你学过的学习迁移理论,谈一谈如何利用 学生已经掌握的加减法规则来促进其对乘除法规则的学 习。 1.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 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已经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先学习加减法的规则,后学习乘除法的规则,实际上两种规则有某些共同之处。 2.两个学习课题之间保持一定的同一性。比如,小学数学加 减法规则和乘除法中都有交换律,教师可利用加减法规则中的规律作为学习乘法规则的基础。另外,加法交换律就是把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但得数不变,结合律指若是算式中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的得数。这些都是可以运用到乘除法规则之中的。 2.幼儿园开学了,小(三)班的一名小朋友由于祖父母的娇惯,总是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抢不到就哭;上课时不是坐不住,就是随便说话,乱动别的小朋友;午休时,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就他自己怎么也不去睡,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根据所学的有关学习理论,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幼儿教师,你该怎样使这个幼儿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强化理论,利用厌恶刺激来消除其任性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其通过观察学习,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3、王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她发现6、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很轻易地从1数到10,所以认为教10以内的整数加减法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在教会了学生数字的写法后,她就直接利用板书给学生讲解如何作10以内的加减法题。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技能的知识,分析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对吗?为什么? (1).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对的。 (2).加减法运算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机能。关于智力机能的学习与教学过程,加里培林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下列五个阶段;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获得必要的关于活动的目的,客体,定向方式的说明,初步熟悉操作,了解完成操作的条件,以形成关于认知活动和结果的表象。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原型,介绍原型,并说明活动的目的,方法以及操作程序,使学习者明确活动的方向,但并未开始真正的活动。例如,教师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

从对某幼儿园大、中班幼儿的调查来看,中班80%的幼儿、大班98%的幼儿都喜欢教师始终面带笑容。这种情绪时时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心情放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信任感。 结合材料,试分析如何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广西) (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 (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玩具让他玩。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不,我偏不。”张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入浴池。可是趁张某拿肥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张某气不过,抓着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 结合案例,分析此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福建) 幼儿此阶段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表现出以下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2)爱模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李先生的儿子今年3岁,名叫浩浩,刚上幼儿园不到三周。最近,李先生发现浩浩回家后不是埋头不语、就是大喊大叫,一提起幼儿园就万分恐惧,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大小便失禁。一天,浩浩要小便的时候,李先生帮他脱下裤子,竟然发现浩浩大腿两边各有几块青紫,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其中有一处深深的、特别明显的指甲印……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教师体罚行为的看法。(湖北) 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侵权行为。 教师体罚幼儿,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实施细则第42条进一步指出:“对体罚幼儿情节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避免出现教师体罚幼儿的行为,必须从立法、执法、监督,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幼儿等多方面入手,保证幼儿的合法权益。 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小薇的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镇上的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识许多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琪琪的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害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 结合案例,分析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价值。 (1)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2)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3)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习题及答案

一、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学道路上的坚强意志。试分析上述实验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 答:对管理活动启示: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他仅仅是一种假设、猜想,如果不经过进一步检查、验证,只凭第一印象去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管理问题,往往会出现差错。但是,第一印象作为初次见面时的认识现象,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所以,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每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说,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是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二是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给人留下一个良子的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三是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三、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题目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 [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案例2]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周围的墙上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5]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案例6] “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案例7]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案例8] “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案例9] “老师,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案例10]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案例11] “坐下”三例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案例12] 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

教育心理学十个案例分析

案例1: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2: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3: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4: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集锦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集锦一 。 案例1:“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案例2: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 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案例3:会了,可以“不听”。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与答案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实例分析题(请运用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原理运用恰当、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

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 6、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7、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学习动机

优等生的学习动机也需要关注 案例:刘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学生。她在学习上很努力,每次老师宣布成绩后他都希望自己的成绩比其他同学好。她常常和其他同学比,总想超过他们。如果哪次别人比她考得好,她心里就会不舒服。当她比别人考得好时,她就会非常兴奋。李刚和刘月不同,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他对课程中的内容更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课下他会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也会自己找一些书籍来阅读。尤其是对于数学,他经常找一些深奥的题目去做,在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班主任李老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竞争,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一个竞争对手或学习的榜样,并努力赶超别人。的确,同学之间的竞争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个班的学生之间你追我赶,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对成绩就看得十分重要,每次考试后都唯恐自己输给了别人。但是,李老师也发现一些好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开始对分数斤斤计较,有时候买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藏起来不想让别人知道,考试前也总担心自己失败。 分析与对策:1.刘月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她采取的目标是表现趋向目标。这种目标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些学生为了在学业上取得超出别人的优异成绩,会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采用一些积极的认知策略。尤其是在国内的教育情境中,同学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目标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的同学过分突出自我,高分称为他们自我炫耀的资本。有时为了获得好分数,尽量避免出错,他们可能会选择容易的任务,在学习中采用一些表面的学习策略等。对此,教师需要加以合理引导,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李刚同学的成就目标主要是学习目标。目前学者一致认为,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表现趋向目标,则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虽然表现趋向目标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不应鼓励学生采用这种目标取向。另一种观点认为,表现趋向目标有积极的意义,不应予以否定,而且,两种目标并非对立的,可以同时并存。看待学生的目标,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结合具体对象来分析。 3.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采用学习目标,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不能对采用表现趋向目标的学生进行简单否定。对于单纯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即过于重视能力的展示和获得他人的认同的学生,需引导他们采用学习目标的取向,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doc

案例分析汇总liujinhua 刘金花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 [案例 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 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 ]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 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 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 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 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 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 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 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 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 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 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 案例 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 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 “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 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 ]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 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 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 5]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 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 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案例分析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案例 分析题一(附解析) 作者:文亮教招来源:教师网时间:2011-03-13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 (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 案例3 :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小学生学习问题咨询案例五: 不会听课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方法]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目及答案培训资料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目及答案

案例分析 【要求】 1. 对案例做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分析,包括找出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中存在的问题与机会,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间的主次轻重关系,拟定各种针对性的备选行动方案,提出它们各自的支持性论据,进行权衡对比后,从中做出抉择,制定最后决策。 2. 以严密的逻辑、清晰而有条理的方式,把自己的分析表达出来。 【技巧】(紧密结合案例,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1.要明确该案例要求使用哪部分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 2.要明确相关理论的主要观点,这是案例分析的一个关键环节。 3.结合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题目】 1.张校长上任后,大张旗鼓地强调竞争。他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学校就不能前进。于是在管理活动中开展各种名目的竞争。一开始,学校人心振奋,但时间一长,问题也就出来了。许多教师为提高教学成效,争占学生的时间;一部分教师热情减退;甚至还有少部分教师为争先进,扯皮揭短。该校的王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提倡竞争以来,积极性很高,所教学生本学科分数上升。但其他教师都来找张校长,不愿与王老师同教一个班。以上的问题使张校长陷入了思考:该不该鼓励竞争呢? 分析教师竞争中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如何采用有效管理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2.某校新来了一位安校长,他的做法和前任校长形成极大的反差。前任校长比较专断,大事小事都一人说了算。而安校长到校后就和四位副校长开会。他说:论教学,我不如老赵;论后勤,我不如老钱;论小学部,我不如老李;论初中部,我不如老孙。今后你们要各司其职,大胆工作,干好了是你们的成绩,出了问题,大家研究。这时,大家面面向看,心里都在问:那你校长,干什么?之后,三个月后,安校长在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启动改革措施,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校长受到教师的尊敬的好评。 试用领导风格理论分析、论述安校长为什么“安乐”而有成绩。 3.新华服装厂,把缝制一种新款式服装的任务同时分配给了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两个车间工人的人数差不多。这些工人原来缝制服装的基本操作都已掌握,但缝制这种新式服装还是第一次。第一车间的李主任把缝制一套服装的过程分为30道工序,每个工人从事指定的一道工序,使工人的操作简单熟练。第二车间的王主任却把这些工序归并到7个岗位到完成,并规定每人可以在这些岗位上轮换工作,使大家都能熟练缝制这种服装的全过程。开头两个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比第一车间慢。但第二车间的工人对自己车间的做法比较满意,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快了生产进度,到第三个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超过了第一车间。 1、为什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会超过第一车间?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中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万能模板 山香教师招聘书本习题

框架:五观+四原则+相应的教育理论。 五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 四原则:师生关系原则,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班级管理原则。 案例分析新理念 教育改革新理念: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 教育改革的根本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和灵魂。一。教学观: 1、课程观: 新教材的五大特点: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比如:对于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查资料总结写出报告体现了新课改的什么理论? 析: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2、学生观: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学习的主动者。 学生的地位:现代学生观认为: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学生-----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意识到自身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做到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育应该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③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应该发扬教育民主,尊重和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④赏识原则。万能原则。(德育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 对于教师的要求:多看优点,多赞美;悦纳错误,多宽容;相信学生多期待;爱护学生,讲民主。“在我的眼中,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 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话就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 3、教师观(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角色)(与教师的职业角色分开,学习者,传道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知己父母,研究者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教师最直接最明显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现代教师的行为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和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和引导;在对待自己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上,强调合作。 4、教学观 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只关注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二和创造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与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就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她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 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她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您要注意这孩子,她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您错了,亲爱的,她不就是最坏的孩子,而就是最聪明的孩子,只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她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与思想家,她就就是 戴尔?卡耐基。 您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您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就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就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她们,尊重、理解、信任她们,使她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瞧待她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她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与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请您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与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与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教师招聘考试_案例分析汇总

1、前不久,我在xx学校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回答此题,首先应表明态度,你对这位教师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次结合实例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分析:教师对学生要真心热爱。1.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2.教师要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3.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差生、落后生。再从教师的义务方面分析: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此来对照这位教师的所做所为。 2、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 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下来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请问:⑴该案例中有没有违法行为?⑵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⑶违法主体是谁? ⑷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11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9条、第28条等规定。 (3)李某及个体户。 (4)《义务教育法》第15条规定,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9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3、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

心理学案例分析精选题教学内容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回答要点:根据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⑤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回答要点: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回答要点: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在发生发展的。具有作为心理源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人脑,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点:该生抑郁气质类型。要多给预翔、帮助、鼓励,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培养其敏锐、机智、自信等良好品质,防止与克服、怯懦、胆小、多疑、孤独等消极品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