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地锦”--格子乘法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3
数学铺地锦的计算方法数学上的“铺地锦”问题是一个经典的组合数学问题。
给定一个m × n 的方格矩阵,每个格子只能放置一个整数,要求满足以下条件:每个格子里的整数是不同的;每行和每列的数字和都相等。
人们希望找到所有可能的铺地锦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种计算数学铺地锦的方法。
1. 规定m和n的关系为了简化问题,我们规定m≤n。
如果m>n,我们可以交换m 和n的值,然后将问题转换为m≤n的情况。
2. 构建矩阵我们首先构建一个m × n 的矩阵,其中每个格子的初始值都为0。
3. 枚举所有可能的排列采用回溯法的思路,通过递归的方式枚举所有可能的排列。
具体步骤如下:a. 遍历矩阵每个格子,从左上角开始,控制遍历的顺序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b. 对于当前格子,如果它的值为0,则依次尝试将1到m*n 中的数填入其中。
注意,在填入前需要判断该数是否已经在当前行或当前列中出现过。
c. 填入一个数后,递归去处理下一个格子,递归的终止条件为填满整个矩阵。
d. 如果递归返回时,矩阵中的每行和每列的数字和相等,那么就找到了一个合法的铺地锦方案,将其输出。
4. 输出结果将步骤3中找到的合法方案输出即可。
对于每个方案,可以采用以下形式输出:将矩阵表示成m行n列的形式,每个格子中的值以空格隔开。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上述的计算方法来求解数学铺地锦问题了。
下面是一个示例:假设给定一个 2 × 3 的矩阵,我们首先构建一个 2 × 3 的初始矩阵:0 0 00 0 0然后我们开始递归枚举排列,首先尝试填入1,填入后的矩阵如下:1 0 00 0 0然后继续递归填入2,填入后的矩阵如下:1 2 00 0 0接下来依次填入3、4、5、6,最后找到一个合法方案:1 2 36 5 4使用递归的方法枚举所有可能的排列,并通过剪枝条件避免重复计算,可以高效地求解数学铺地锦问题。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格子法计算讲解
一、格子乘法的前世今生
“格子乘法”是15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在《算术、几何及比例性质摘要》一书中介绍的一种两个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格子算法介于画线和算式之间。
相传,这种方法是最早记载在1150年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的《丽罗娃提》一书中,12世纪以后广泛流传于阿拉伯地区,后来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很快在欧洲流行。
这种方法后来传入我国,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一书中把它称为“铺地锦”。
这两种方法有相似的地方。
不过画线算法更直观、简便,格子算法介于画线和算式之间。
二、运算方法
1.画格子:格子由每一个因数的位数决定,m位数乘n位数,就画一个m×n的格子,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就画一个3×2的格子。
2.写因数:将因数对应写在格子的上方和右侧,注意因数必须统一按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排列。
(因数按顺时针排列)
(因数按逆时针排列)
3.画对角线:画每一个小格子的对角线,这里需要注意,因数如果顺时针排列,连接左下到右上的对角线;因数如果按逆时针排列,连接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
这样的目的是保证最后一步计算出结果的数字有书写的位置。
(因数按顺时针排列,连接左下到右上的对角线)
(因数按逆时针排列,连接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
4.记录乘积:在被对角线分成的小格子里,记录对应的两个数字相乘的积,当积是一位数时,十位用“0”补足。
格子乘法的任性精髓,全部体现下面的文字里。
你可以不管数位是否对齐,不管先从哪一位算起,你可以逮着哪个格子就算哪个格子,想先算哪个格子就先算哪个格子。
绝对任性,绝对自由!。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格子乘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四单元P48,“你知道吗?”学情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四单元《三位数成两位数》的“你知道吗”文化衍生素材。
这是学生接触了表内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上知识的深化与延伸。
学生是在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分析与观察、合作交流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上,才认识格子乘法、理解和掌握格子乘法的计算方法的。
在经历探索格子乘法的过程中,唤醒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学习能力,并能链接和拓展到数学文化,使其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掌握计算方法,又能享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格子乘法,理解、掌握格子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格子乘法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经历探究格子乘法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掌握格子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利用格子乘法的算法来解决问题,并体验格子乘法--“铺地锦”的数学文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学习单。
文化链接:数学史料·格子乘法——“铺地锦”数学史料格子乘法——“铺地锦”格子乘法最早记载于印度数学家婆什伽罗1150年著述的《丽罗娃提》中。
12世纪以后广泛流行于阿拉伯地区,后来又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很快流行起来。
15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在《算术、几何及比例性质摘要》中也介绍过格子乘法。
元明时期,格子乘法传入中国。
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一书中把它称为“铺地锦”。
一直到今天,还是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使用格子乘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引出“格子乘法”。
同学们,看看这些是什么图形?这些格子又和乘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接着看一看。
学习单中有3组不同的格子,格子周围和格子中还有一些数,像这样用格子来计算乘法的方法叫做“格子乘法”。
三年级:美妙数学之“铺地锦”(1028三)
01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双水晶鞋
什么是铺地锦
天天
爷爷,什么是铺地锦?
“铺地锦”最早是阿拉伯人用来计算乘法的一种古代算法,后来传入我国,我们智慧的劳动人民就给他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
“铺地锦”。
爷爷
美美
如何使用铺地锦来计算乘法呢?
1.先画一个矩形,把它分成m×n个方格,在方格上边、右边分别写下两个乘数。
2.再用对角线把方格一分为二,分别记录上述各位数字相应的乘积。
3.然后这些乘积由右下到左上,沿斜线方向相加,相加满十时向前进一。
4.最后得到结果(方格左侧与下方数字依次排列)
如:
爷爷
美美
太有趣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来试一试。
我也是,我们一起用铺地锦来计算乘法吧。
天天
01
如何用铺地锦计算乘法
天天、美美,你们学会了吗?
爷爷
美美
我学会了用铺地锦计算两位数×一位数的乘法。
我学会了用铺地锦计算两位数×两位数的乘法。
嗯,你们太聪明了!其实不管是几位数的乘法,方法是一样的,只是数位越多,计算过程复杂一些,所以为了计算的简便,后来人们
又发明了现在的竖式计算。
爷爷
小朋友们,你们学会了吗?如果你对计算的过程还不是很明白,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美妙数学天天见,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的话题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制作:谢琰翡审核:邢佳立。
铺地锦解析意大利格子乘法算理解析500多年前,意大利的一本算术书中讲述了一种“格子乘法”,后来传入中国,在明朝的《算法统宗》中称为“铺地锦”。
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算出“357×46”的积吗?46×75=3450357×46=分析与解:初看这道题,对“铺地锦”的计算方法不容易理解。
如果我们用乘法竖式的算法同它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铺地锦”的计算方法。
具体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两步进行:一. 写出竖式二. 比较对照1. 比较因数和积的书写位置。
一个因数46分别写在格子的上方,另一个因数75写在格子的右面。
积3450,从低位起,依次写在格子的左边和下边。
2. 比较部分积的写法。
先看46乘以个位上的5,其中6与5的积30写在格子右下角的小格内,“0”写在斜线的下边,“3”写在斜线的上边;4与5的积20写在格子左下角的小格内,“0”写在斜线的下边,“2”写在斜线的上边。
接着看46乘以十位上的7,其中6与7的积42、4与7的积28,分别写在格子的右上角和左上角。
3. 比较部分积相加的方法。
笔算乘法的结果,是由各个部分积相加得到的。
那么“铺地锦”中的积3450是怎么得出的呢?从图中可以看出:3、4、5、0是由各条斜线格上的数相加得到的。
从右下角开始,第一条斜线格上单独一个0;第二条斜线格上“2+3+0=5”;第三条斜线格上“4+8+2=14”,格子外写4,1进到下一斜线格中,与第4条斜线格上的2相加得3。
4. 比较算理。
四条斜线格相当于竖式中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每条斜线格上的数相加,相当于相同数位相加。
例如,右下角第二条斜线格上“2+3+0”,即表示2个十加3个十,再加0个十,得5个十(50)。
以上说明,“铺地锦”和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不同,但算理相同,结果相同。
现在用的笔算乘法比“铺地锦”简便得多了。
你能用“铺地锦”计算“357×46”吗?分析与解:初看这道题,对“铺地锦”的计算方法不容易理解。
“铺地锦(格子乘法)”数学史料峨眉二小杨林军【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材第51、57页。
【教学建议】在教学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的练习拓展中介绍“铺地锦(格子乘法)”。
【价值界定】1、了解古代的乘法计算方法——“铺地锦”,会用这种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通过古今乘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加深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关知识的理解。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用“铺地锦”的方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等的能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案例改编】一、出示错例:51页第7题。
请学生找出错因:乘的过程中漏写或没加进位。
二、过渡:曾经犯过这样错误的同学举手,其中还有些同学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这样的错误,真让人头疼。
可是你们知道吗,古时候的人们在计算乘法的时候就不怎么会犯这种错误,知道为什么吗三、其实,这跟古人的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国明朝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出现乘法竖式这种计算方法,古人都是用《算法统宗》这本书中记录的一种“铺地锦”的方法来计算乘法的。
关于“铺地锦”,你都想了解些什么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看书57页.你知道怎样用“铺地锦”的方法来计算乘法了吗学生质疑,请看懂的学生解答。
提问:现在你能猜出为什么这种计算方法叫“铺地锦”了吗总结:“铺地锦”原来是古代阿拉伯人计算乘法时用的一种方法,后来传入我国,因为计算完了以后,形如我国古代织出的铺在地上的锦缎。
因此我国的劳动人民给这种计算格式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铺地锦”。
你能用铺地锦的方法算出467×34的积吗所以467×34=15878提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古人在计算乘法时不会出现刚才的错误了吗总结:在乘的过程中,一位数乘一位数如果出现两位数,可以都写在格子里,不需要在乘的过程中加,只要最后一步相加就可以了。
这样就避免出现了乘的过程中忘加进位的情况。
【参考资料】1、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谈到了“写算”,也就是“铺地锦”。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下册铺地锦
铺地锦原来是古代阿拉伯人计算乘法时用的一种方法,后来传入我国,这种算法被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铺地锦。
你看前面米兰芬画的那个乘法图式,象不象用瓷砖铺起的地面。
我们如何用铺地锦来计算乘法呢?
比如要计算342×27,被乘数与乘数分别有3个与2个有效数字。
就可以画一个三列二行(竖的叫列,横的叫行)的方格,并画出一系列的对角线。
在方格上方写上被乘数342,每个方格上写一个数字,右方从上列下写出乘数27,然后就开始相乘:先用2分别乘以3、4、2,得到6、8、4,把这三个数字分别填在与被乘数、乘数的对应数字对齐的方格中,均填在下半格。
再用7分别乘3、4、2,得出21、28、14,把这三个数依次填在相应的格子中。
各个积的个位数字填在右下的半格中,十位数字填在左上的半格中,填完后,按斜线,把每两条斜线间夹的数字分别相加,和写在格子外的相应位置。
如和超过10,则格子外只记和的个位数字,而和的十位数字则在上一斜线间补记上。
(如图中加圈的两个数字)在上一斜线间数字求和时,这些补记的数字也要加进去。
全部加完后,从左上到右下沿格子外读数,即是所求积,即342×27=9234。
“铺地锦”--格子乘法
500多年前,意大利的一本算术中讲述了一种“格子乘法”,后来传入中国,在明朝的《算法统宗》中称为“铺地锦”。
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算出“357×46”的积吗
亲们,有多少人看了这道题呢?虽然不是很难,但这是我第一次利用电脑做题,看在辛苦的份上,多多支持哦。
好了,接下来开始讲题目的算法过程咯
我做了几个图片更好的讲解,你们也更好理解。
这样就清楚边上的数字怎么来的啦
懂了吗,里面每个框的数字就是边上的两个数的乘积,下面就是这道题的答案了哦
这次就到这里,希望下次多多支持哦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