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肺康复】心肺功能康复评定
- 格式:docx
- 大小:8.90 KB
- 文档页数:5
国家标准化肺功能康复中心评估标准
一、通气功能
1、分型|判断标准
正常
FVC、FEV1均》80%预计值。
且FEV1/FVC》预计值-8%或70%(取较高者为标准)。
且PEF、MMEF、FEF75%均》65%预计值。
大致正常
1、FEV1/FVC正常。
2、且PEF、MMEF、FEF50%、FEF75%(65%预计值或FVC、FEV1在正常值下限。
阻塞性
FEV1/FVC下降。
或FEV1/FVC正常,但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限制性
FEV1/FVC正常或上升。
且FVC或TLC(80%预计值。
混合性
同时存在阻塞性和限制性的改变,即FEV1/FVC下降,且FVC (或TLC)、FEV1均(80%预计值。
2、分度
损害程度
FEV1%预计值
轻度>70
中度60-69
中重度50-59
重度35-49
极重度<35
二、支气管激发试验
结果吸入激发剂后FEV1下降(%)
阴性<15
可疑阳性15-19
阳性>=20
三、支气管扩张试验
结果吸入支气管舒张剂15分钟后FEV1变化阳性变化率上升>=15%,且绝对值增加>= 阴性达不到以上标准
四、弥散功能
结果DLco(%)预计值
正常>=80%
轻度下降60-79
中度下降40-59
重度下降<40。
【心肺康复】心肺功能康复评定心肺功能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评定心肺功能有助于了解机体循环和呼吸功能储备,是心肺康复的基础评定项目。
一、六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 6mWT)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主要用于评价中、重度心肺疾病患者对治疗干预的疗效,测量患者的功能状态,可作为临床试验的终点观察指标之一,也是患者生存率的预测指标之一。
1、禁忌症:绝对禁忌证:近1个月内出现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对禁忌证:静息心率>120/min,收缩压>180mmHg和舒张压>100mmHg。
2、中止原因:(1)胸痛(2)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3)下肢痉挛(4)步履蹒跚(5)出汗(6)面色苍白(7)外周血氧饱和度降低至80%二、2分钟踏步试验(2-mimute Step Test, 2mST)2mST是计数受试者2分钟内单侧膝盖能达到指定高度(通常为髌骨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高度)的次数。
进行2mST仅需要一面墙(用于贴高度标志物,亦可供体弱者扶墙进行测试),当场地、天气等因素影响6mWT进行,或患者体质虚弱无法耐受6mWT时,2mST可以作为替代方案。
心肺康复需要长期坚持除了膳食调整、戒烟限酒、心理睡眠调整之外,有氧运动训练作为心肺功能康复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重要,它能帮助人们达到营养与运动平衡(能量代谢平衡)、内环境平衡以及心理与睡眠健康等。
心肺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
1、建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建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不仅为了在院康复期间的健康干预(包括相关疾病的治疗、饮食指导与调养、生物钟的调节、行为方式的指导),更是为了出院后定期随访与长期干预(包括生活工作环境的指导和改造、心理干预、健康状态的监控等)。
2、全面的心脏医学评定和风险预测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医学评定和风险预测,掌握心脏功能等级和可以预见的危险因素。
正确的医学评价可以为运动处方(运动量、运动频率、单次持续时间、疗程和注意事项等)和康复流程的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过度饮酒与活动、焦虑、失眠等)的干预可以有效地避免心脏病的加重和心脏的刺激,防止复发和猝死。
项目量表躯体外观情况人体形态评定身体姿势评定体格评定身体围度(周径)的测量P2心肺功能评定心功能评定心脏功能分级及治疗分级(美国心脏学会)P3自觉用力程度分级(RPE)P3肺功能评定呼吸功能分级评定呼吸困难分级 P4肌力评定徒手法肌力检查(MMT)P4肌张力评定肌张力肌张力的神经科分级方法P5痉挛改良Ashworth (MAS)P5Fugl—Meyer评定法 P5关节活动度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ROM)P8平衡功能评定Berg平衡量表 P10Fugl—Meyer评定法P12Lindmark平衡量表P13协调性的评定上田氏协调平衡反应试验上肢及手功能评定Brunnstrom评定 P14简易上肢功能评定(STEF)偏瘫手功能评定P15Carroll 上肢功能测试(UEFT) P16Sollerman 的手ADL能力测试项目P359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等级P17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恢复标准P17感觉功能评定浅感觉脊髓节段性感觉支配及其体表检查部位P17感觉统合感觉统合量表P1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24脊髓ASIA评定P20腰痛Qswestery腰痛失能指数评定量表P23认知功能评定认知Glasgow昏迷量表 P26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 P27认知功能筛查量表(CASI)P297注意数字距检查P299记忆Rey-Osterrieth 复杂图形记忆测验韦氏记忆量表P29盖尔维斯定向力及记忆遗忘检查表P29知觉视觉空间认知障碍Albert 线段划消测验`Schenkenberg 二等分线段测验`高声朗读测验`绘图测验失用症意念性失用检查内容及误反应表现情绪—情感障碍评定抑郁量表P30焦虑量表P32日常生活活动(ADL)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P33功能独立性评定(FIM)P34FIM评定 P34言语功能评定言语失用与构音障碍的鉴别P34构音障碍的功能评定 P34失语症P41吞咽功能障碍P47偏瘫评定偏瘫上肢功能训练P49偏瘫下肢功能训练P51假肢功能评定肩离断、上臂假肢的评定量表P52前臂索空假肢的评定量表P53Rivermead运动指数P53肢体形态:部位 左侧右侧上臂围度(1)肘屈曲位(2)肘伸展位前臂围度(1)前臂最大围度(2)前臂最小围度大腿围度(6,8,排便功能障碍评定P54 洼田氏饮水试验P 56 社会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评定量P56 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P 57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P 58生活质量指数P59社会生活能力概况评定P60社会生活能力近况评定P62职业功能评定表职业评定量表P64职业兴趣评定量表P68 功能综合评定量表P69 预后量表评定P7610。
心脏康复评定初评
姓名:年龄:科室:心血管内科
诊断:急性广泛心肌梗死住院号:
目前功能情况:
综合情况:心功能B级;限制性肺通气障碍;运动耐力轻度下降;
ROM:双上肢、双下肢各个方向活动度均正常;
MMT:双上肢肩周肌群4-级,右髋关节外展肌群4-级,其肌群余均5级;
平衡:双足站立平衡3级,单足站立L/R:15/6秒;
柔韧:①座位体前屈试验 +14cm;②抓背试验L/R:+4/+2cm;
ADL:Barthel指数评分100分,生活完全自理;
生活质量:SF-36评分生理功能60分、生理职能0分、躯体疼痛62分、总体健康45分、活力60分、社会功能50分、情感职能0分、精神健康
60分、躯体健康总测量42分、心理健康总测量43分;
其他:无特殊;
治疗目标
远期: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近期:①提高各薄弱肌群肌力一个等级;
②改善柔韧性,各试验距离增加1-3cm;
③改善平衡,单脚站时间增加5-10s;
运动处方
1、热身:关节灵活操--心脏康复操,5min/次;
2、有氧:踏车74-80w,20min,以Borg评分13-15为度;
3、抗阻:橙色弹力带,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胸腹肌与上肢伸肌+下肢屈肌+上
下背部肌隔天交替,10次/组*3组/天;
4、柔韧:坐位拉伸相应训练肌群,15s/组;
5、平衡:单足站立膝部弹力带各个方向给阻力,2min/次;
6、整理:坐位放松,5min/次;
注意事项:①注意保护,避免跌倒;②关注血压、氧饱;③不断给予鼓励、指导。
评定者:
评定日期:。
康复医学科康复训练质量评价指标
概述
康复医学科康复训练质量评价指标旨在衡量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和效果,以评估患者康复情况,并为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档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康复训练质量评价指标。
1. 功能恢复指标
- 活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能力,包括进食、洗漱、穿着、行走等日常活动的能力。
- 肌力评定:通过测量患者的肌肉力量来评估康复训练效果。
- 关节活动度评定:评估患者关节的可活动范围,以衡量关节
功能的改善程度。
2. 平衡与协调指标
- 动态平衡评定:评估患者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包括步态、
姿势控制等。
- 静态平衡评定:评估患者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能力,以衡量
其站立和坐姿姿势的稳定性。
3. 知觉运动指标
- 反应时间评定:评估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以衡量其神经肌肉协调性。
- 触觉评定:评估患者的触觉敏感度,以衡量康复训练对触觉恢复的影响。
4. 心肺指标
- 心率评定:通过测量患者的心率来评估其心肺功能的改善程度。
- 肺活量评定:评估患者的肺活量,以衡量其肺功能的恢复情况。
5. 心理指标
- 心理健康评定: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以了解其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情况。
总结
康复医学科康复训练质量评价指标是衡量康复训练效果的重要工具。
通过评估功能恢复、平衡与协调、知觉运动、心肺以及心理
指标,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为制定和调整康复方案提供指导。
心肺功能评定一、概述心肺功能是人体新陈代谢和运动耐力的基础,泛指有氧运动系统通过肺呼吸和心脏活动推动血液循环向机体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满足各种人体生命活动物质与能量代谢需要的生理学过程,与人的体质健康和竞技运动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氧运输功能通过心脏的循环,把氧气及能量物质运送到全身组织进行新陈代谢。
心脏功能减退会导致循环功能障碍,产生缺氧缺血状态。
2、气体交换功能包括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主要通过内呼吸和外呼吸两个基本过程来实现。
3、心肺功能与运动耐力运动耐力是指机体持续活动的能力,取决于心肺功能及骨骼肌的代谢。
心肺功能下降会影响运动能力;长期制动和缺乏运动也会导致心肺功能的减退。
4、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可用于评价心脏疾病病人的新功能,并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和康复治疗。
但是,该方法,主要依据病人自己有无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主观症状,因而评定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具体功能分级标准如下。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等症状。
II级:体力活动稍受限。
一般体力活动时即可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等症状。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感到舒适,低于正常日常生活活动的运动量即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时仍有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心电运动试验心电运动试验(ECG)是指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祝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
(一)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1、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60%-80%)和特异性(71%-97%)。
主要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根据心电图st段偏移情况诊断冠心病。
2、鉴定心律失常运动中诱发或加剧心律失常往往提示为器质性心脏病,应注意休息,避免运动,并及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和强度;运动中心率失常减少或消失提示属于良性心律失常,并非一定要限制运动和日常生活。
心肺康复流程心肺康复是一项重要的康复治疗,适用于心肺疾病患者、手术后恢复以及体力较弱的人群。
心肺康复流程包括评估患者状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定期评估进展以及提供支持和指导等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心肺康复的流程。
一、评估患者状况在开始心肺康复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康复需求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二、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康复团队将制定一个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该计划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包括康复训练的类型、频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等。
个性化康复计划可以使康复训练更加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心肺康复的核心环节。
根据康复计划,患者将进行一系列的训练活动,包括有氧运动、肌力训练、灵活性训练以及呼吸训练等。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肌力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灵活性训练可以提高关节灵活性,呼吸训练可以改善呼吸肌肉功能。
康复训练旨在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帮助患者逐步恢复体力和功能。
四、定期评估进展在康复训练进行的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进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评估包括对患者的体能、心肺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康复团队可以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
五、提供支持和指导心肺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康复团队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患者克服困难,保持积极的康复态度。
支持可以包括康复训练中的监督和指导,心理支持,营养指导以及教育资料等。
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总结心肺康复流程包括评估患者状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定期评估进展以及提供支持和指导等步骤。
通过这个流程,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力,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医学科常用的肺功能评估分肺功能评估是康复医学科中常用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用于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肺通气和氧合能力,为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肺功能评估的常用方法和技术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肺功能评估的意义及目的肺功能评估是康复医学科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的呼吸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肺功能状况,为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肺功能评估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肺部疾病:通过肺功能评估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肺功能障碍或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等,有助于明确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 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功能:肺功能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功能水平,对于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和预测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 评估治疗效果:通过肺功能评估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肺功能评估的常用方法1. 肺功能测试:肺功能测试是肺功能评估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测量患者的肺活量、肺通气功能和肺弹性等指标,评估肺功能的正常与否。
肺功能测试常用的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FVC比值等。
2. 气体交换功能评估:气体交换功能评估主要是通过呼吸气体的分析,评估患者的氧合能力和二氧化碳排除功能。
常用的方法包括动脉血气分析、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氧脉氧分压比值(PaO2/FiO2)等。
3. 体力活动测试:体力活动测试是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功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步行测试、六分钟步行测试和运动负荷试验等。
4. 呼吸肌力评估:呼吸肌力评估是评估患者呼吸肌肉力量和功能的方法,通过测量最大呼气流速和最大吸气负荷等指标,评估呼吸肌力水平。
5. 呼吸模式评估:呼吸模式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节律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呼吸模式是否正常。
三、肺功能评估的临床应用肺功能评估在康复医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康复:肺功能评估可以评估COPD患者的肺功能水平和运动耐力,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心肺康复】心肺功能康复评定
心肺功能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评定心肺功能有助于了解机体循环和呼吸功能储备,是心肺康复的基础评定项目。
一、六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 6mWT )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 )主要用于评价中、重度心肺疾病患者对治疗干预的疗效,测量患者的功能状态,可作为临床试验的终点观察指标之一,也是患者生存率的预测指标之一。
1、禁忌症:
绝对禁忌证:近1 个月内出现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对禁忌证:静息心率>120/min ,收缩压>180mmHg 和舒张
压>100mmHg 。
2 、中止原因:(1)胸痛
(2)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
(3)下肢痉挛
(4 )步履蹒跚
(5)出汗
(6)面色苍白
(7)外周血氧饱和度降低至80%二、2 分钟踏步试验
(2-mimute Step Test, 2mST )
2mST 是计数受试者2 分钟内单侧膝盖能达到指定高度(通常为髌骨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高度)的次数。
进行2mST 仅需要一面墙(用于贴高度标志物,亦可供体弱者扶墙进行测试),当场地、天气等因素影响6mWT 进行,或患者体质虚弱无法耐受6mWT 时,
2mST 可以作为替代方案。
心肺康复需要长期坚持除了膳食调整、戒烟限酒、心理睡眠调整之外,有氧运动训练作为心肺功能康复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重要,它能帮助人们达到营养与运动平衡(能量代谢平衡)、内环境平衡以及心理与睡眠健康等。
心肺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
1 、建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建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不仅为了在院康复期间的健康干预(包括相关疾病的治疗、饮食指导与调养、生物钟的调节、行为方式的指导),更是为了出院后定期随访与长期干预(包括生活工作环境的指导和改造、心理干预、健康状态的监控等)。
2、全面的心脏医学评定和风险预测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医学评定和风险预测,掌握心脏功能等级和可以预见的危险因素。
正确的医学评价可以为运动处方(运动量、运动频率、单次持续时间、疗程和注意事项等)和康复流程的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过度饮酒与活动、焦
虑、失眠等)的干预可以有效地避免心脏病的加重和心脏的刺激,防止复发和猝死。
此外,静息状态下心悸、气促、胸痛、心绞痛、急性心衰、心率大于110 次/秒、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均不能进行
心脏运动康复。
3、心理治疗
心理干预是开展心脏康复治疗的基础。
心理干预必须是综合性的,既要对患者进行有关疾病的解剖生理、危险因素、用药、疾病的预防及饮食知识的指导,又要与患者充分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其焦虑抑郁和敌对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常用方法包括睡眠干预、心理暗示、心理疏导、行为学疗法、药物治疗等,往往以上方法联合运用。
一般睡眠干预每周3 次,心理辅导每周1 次。
4、运动疗法
心脏运动康复强调个体化、循序渐进、坚持系统性和长期性。
运动训练频率一般每周5 次。
【器械训练】
科室常用的有心肺运动试验和体外反搏。
心肺运动试验采用运动
30s ,恢复60s ,50% 最大短期运动能力强度,并在运
动的过程中全程心电监护,确保安全。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
性治疗缺血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电脑
跟踪心电波,在心脏舒张期对裹于肢体和臂部的气囊同步充气,序贯
加压,使血液向主动脉反流,增加心脑各内脏器官的血流灌注,改善血供,畅通血流,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呼吸功能训练】
通过腹式呼吸、胸廓运动及呼吸肌训练等,增强呼吸功能,提高肺循环效率。
【有氧运动】常用有氧运动包括散步、快步走、保健操、太极拳等。
训练强度以运动及运动后微出汗但无明显不适为宜;或运动后心率不超过110 次/秒并能在5 秒内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温泉水中运动】温泉水静水促使膈肌上升,有利于增强呼吸功能;肢体压迫促使外周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可增加心脏负荷,促使心脏工作。
水中运动可以在减轻身体负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体能进行耐力训练。
【健康教育】正确了解心脏病:正确解读心脏疾病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避免危险因素;适当解释病情及预后,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比较正确和客观的认识,端正态度,勇于面对困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向家属交待病情,取得家属的理解与密切配合。
正确解读心脏康复的方法与流程:介绍康复计划,讲解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意义,帮其建立良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康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日常活动训练】
有目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为心脏病患者重返家庭、社会或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本期编辑: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