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82 MB
- 文档页数:73
县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孟令勇;韩祥铭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体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依据城市首位度理论对新泰市的城镇体系结构中存在的城市首位度发展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优化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对策.
【总页数】5页(P77-81)
【作者】孟令勇;韩祥铭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J], 黄河东
2.城镇等级体系的Beckmann模型与三参数Zipf定律的数理关系rn——Beckmann城镇等级 - 规模模型的分形与分维 [J], 陈彦光
3.农牧交错带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与空间结构分析--以内蒙古卓资县为例 [J], 陈国清;苏根成;李百岁;魏钟林
4.基于地域特征的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优化研究——以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为例
[J], 林小如; 吕一平; 刘凌云
5.合肥城市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城镇人口规模等级体系初探 [J], 万利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范红艳【摘要】The paper collected the data of urban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for each cit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1998 to 2012, and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city-siz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by using city primacy index , rank-size rule and city Gini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is ration-al.City-size structure in Henan Province is consistent with rank-size rule, each city is mounting up steadily and marked by the development of“try to ove rtake each other”.City-size structure is transitional type between primacy distribution and rank-size distribution .Zhengzhou , the primacy city of Henan Province , has sizable space for devel-opment .The size of the second city and the third city ( Luoyang and Shangqiu )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eir theoretic size.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 such as constructing traffic network rapidly , offering specific guid-ance for different cities , promoting upgrade of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trade in Zhengzhou , per-fecting infrastructure of counties , thereby forming development drag and thrust of urban system to promote whole rise of city-siz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利用1988—2012年城市非农人口数据,运用城市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变。
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的分形研究作者:董立峰宋芙蓉吕学军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5期[摘要] 以建成区人口规模为样本,应用分形理论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体系具有双分形结构,大城市不突出,中等城市发展快,小城镇发展水平低。
最后,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体系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形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于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1],城镇体系具有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
由于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都存在无标度性,即具有分形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分形理论对区域城镇体系进行定量研究,明确城镇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为区域城镇体系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
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等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济南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体的交界地带,对这一地区城镇体系进行研究不仅是对当地城镇体系的优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对山东省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等级特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指一定区域内城镇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揭示一个区域内城镇规模的分布规律(集中或者分散),反映城镇体系从大到小的序列与规模的关系。
城镇体系的分形特征是指城镇等级规模分布序列中的自相似性,即分布序列中局部与整体间的自相似性。
在研究城镇体系的分形结构时,国内学者多采用非农业人口代替城镇人口来计算分维数,使结果产生一定偏差。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豫政〔2021〕55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豫政〔2021〕55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1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主要成就第二节发展态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二节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第三节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第四节培育壮大副中心城市第五节强化区域发展多极支撑第六节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第四章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引导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第二节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设第三节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第四节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第五章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第一节打通市民化制度性通道第二节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第三节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第四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第六章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第一节建设便捷舒适的宜居城市第二节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第三节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城市第四节建设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第五节建设美丽低碳的绿色城市第六节建设魅力彰显的人文城市第七章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节充分发挥试验区带动效应第二节合理配置城乡发展要素第三节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第四节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第八章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节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第二节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第三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九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二节加强政策统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前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挖掘内需潜力、增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是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
2021年第6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1 No.6doi:10.3969/j.issn.l000-7695.2021.06.005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的分布及结构特征—齐夫定律视角蒋明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419 )摘要:为了解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的演变规律及其内在机制,找准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为下一阶段创新政策的着力点,利用1995—201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科学支出前100位城市数据,采用三参数齐夫模型定量研究城市创新 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创新规模分布在总体上符合齐夫定律;城市创新规模指数总体上呈上升 趋势,但创新规模出现差异化且这种差异逐渐扩大;城市创新规模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但不同规模阶段的等级结 构类型不一样,长期看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等级结构具有扁平化趋势。
研究结论对我国城市体系发展的启示意义为:城市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规划,还要与其他城市形成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城市创新体系;政府制定区域空间战略 和地区发展规划必须尊重现有城市创新规模体系;要客观认识导致“城市病”的原因,顺应城市创新发展规律建设 区域性创新规模首位城市。
关键词:创新规模;分布特征;等级结构;齐夫定律中图分类号:F290; F224; 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 ( 2021 ) 06-0033-10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Innovation Scale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ipf s LawJiang Minghua(City College,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419,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law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urban innovation scale in China, and find out which scale city is the focus of innovation policy in the next stage,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China Urban Statistics Yearbook from 1995 to 2018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innovation scale in China by three-parameter Zipf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 distribution of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conforms to Zipfs law on the whole; the urban innovation scale index is on the rise in general, but the innovation scale is different and the difference expands gradually; urban innovation scale has obviou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different types of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n different scale stages, and for a long time, the grade structure of urban innovation scale in China has a flat trend.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has th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its own planning, but also form a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it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innovat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atial strateg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s by the Government must respect the existing urban innovation scale system; and it is necessary to objectively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urban disease", and conform to the law of urba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build the first city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cale.Key words: urban innovation scal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hierarchy structure; Zipf s Law1问题的提出创新推动城市发展在客观上可分为若干个阶段,如以创新驱动力来源划分可分为要素驱动阶段、制 度驱动阶段和经济社会全面驱动阶段m。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71035)及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974071200)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1997205205,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212222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3刘继生(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长春 130024)陈彦光(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系 信阳 464000)摘 要 文章探讨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研究方法。
首先,讨论了区域城镇规模分布的Zi pf 模型,并通过分形退化分析将其应用范围加以拓广,从而与非分形研究接口;第二,引进了分形结构因子,以此开创了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FSF 分析;第三,提出了表征城镇体系等级差异的差异度概念和度量方法。
文章给出实例说明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并比较了三种方法的异同。
关键词 城镇体系 等级结构 规模分布 分形 分维分 类 中图法 K 92815等级结构是城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人们为此建立了许多模型[1],但理论进展却局限甚多。
今天,由于分形(fractal )理论的引入,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研究正在发生方法论的变革[2]。
本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引入适当的数理工具,结合作者的研究经验,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方法用以研究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
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依据均是分形维数(fractal di m en si on ,简称“分维”)或其等价参数,包括Zi pf 维数、分形结构因子和差异度。
本文给出了各种参数的数学表达,并以实例说明了它们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1 区域城镇规模分布的Zi p f 维数111 城镇规模分布的Z ipf 定律及其应用方法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与规模分布原本是各自独立的研究课题。
现已证明,等级模式与规模分布法则一致或兼容[1],可谓是殊途同归。
为此,本文将城镇规模分布作为等级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
所谓城镇规模分布(city -size distribu ti on )系指某区域(国家、地区等)内城镇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812008(6)现代城市研究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A Revisit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The Case of China吕作奎 王铮LV Zuo-kui WANG Zheng文章编号:1009-6000(2008)06-0081-07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吕作奎(1983-),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模拟与DSS;王铮(195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计算、地理计算、区域科学与管理。
引言城市体系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的、起不同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的城市所组成,因而具有一定的规模结构[1]。
在一个区域或国家,由于各城市的条件各不相同,城市之间会形成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大小的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某区域(国家、地区等) 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2]。
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上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
位序-规模法是在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理论方法,它是从城市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内的城市规模分布。
最早是1913 年奥尔巴克(F.Auerbach)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面公式所示的关系: (1)式中:是一个国家的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是第i位的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3]。
随后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订和发展。
Zipf(1949)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研究,他认为城市的位序和规模之间呈现出理想的直角双曲线关系,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城市Zipf规则。
Zipf (1949)认为城市的大小不仅符合帕累托分布,而且帕累托指数等于1,相应的A是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城市的人口[4]。
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格局王淑华【摘要】通过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数字化评价体系,采用近年来河南省和各地市实际统计数据,提出河南省旅游竞争力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竞争力差距显著,等级明显;全省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可分为4个层次,各层次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呈梯型分布;4个层次中所包含的城市数目与在全省竞争力中所占的份量明显不成比例,第一、二层次优势突出,第三、四层次落后较为明显.研究指出未来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应向均衡方向发展.【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0(029)003【总页数】5页(P88-92)【关键词】旅游竞争力;分布格局;河南省【作者】王淑华【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99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亦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
随着Crouch和Ritchie将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运用在旅游研究中,并提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评价概念模型,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研究也逐渐深入。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于评价城市旅游的现状和潜力,构建某一区域范围内部的旅游地域系统,防止同构的无序竞争,优化资源资金人力配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都有重要意义[1]。
建立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选择合理的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利用合适的数据对其进行定量比较分析,是深入探究城市旅游竞争力主体之间内部关系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万绪才等从旅游资源、产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3个方面建立城市国际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各地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的研究[2];苏伟忠、顾朝林等从城市旅游业竞争业绩、城市旅游竞争潜力、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和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4个角度初步拟定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郑州市与北京、南京和西安3个城市进行对比实证研究[3];周长春、保继刚运用因素分析法,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划分为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分析了肇庆市城市旅游竞争力所处的地位及影响因素[4];张争胜、周永章从旅游发展规模、外出旅游能力(出游力)、旅游组织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4个方面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5]。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分析作者简介:王建鑫(1983-),河南焦作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区划分也日益凸显,作为我国中部重点开发区域,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逐渐被提出,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那么在新形势和新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审视中原城市群也将是一个新的内容。
城市群的规模结构一方面指的是其内部不同层次的城市,另一方面是不同大小的城市,即质和量不等的城市的组合。
分析规模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等级关系,及城市的规模特征。
标签: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规模结构1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1.1分析方法本文将采用城市首位度(二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形分析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规模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1.1.1城市首位度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二城市指数来表示,它表示城市群中城市发展要素在其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理论上一个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为2时,表明该城市群等级规模较为合理,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合理;而首位度超过6就说明要素在最大城市过于集中,城市群处于一种失衡的发展状态。
二城市指数法(二城市指数S=P1/P2;四城市指数S=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4……+P11),其中P1,P2P3……P11为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比较简便,而且容易理解,但具有片面性。
为了避免研究问题片面化,再用四城市指数法和十一城市指数法来计算和分析。
理想状态的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为1,可以通过对比,看出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度。
1.1.2城市规模的分级分析城市规模(City size)通常指城市人口的数量。
以人口数量为准,将中原城市群内所有城(县)市划分为超大城市(超过200万)、特大城市(100—200万)、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和小城市(20万以下)五个等级。
(8)城市布局、等级及城市化——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题型限时练时间:25分钟城市空间规划即合理安排城市各主体功能区,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某学者对我国某省区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家庭院落、街巷、小区、居住区四种不同空间的演化进行了研究。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我国城乡结合部最应该加强管理的土地利用类型是()A.商业用地B.住宅用地C.工业用地D.农业用地2.该学者研究的四种空间演化,受城市空间规划影响最强的是()A.小区B.家庭院落C.居住区D.街巷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息息相关,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
不同城市空间结构带来不同的地铁交通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放射式网络结构(模式Ⅰ)、放射状与环状结构(模式Ⅱ)、分散型组团结构(模式Ⅲ)。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模式Ⅰ相比,模式Ⅱ()A.市中心交通压力小B.土地利用率高C.市中心就业压力小D.城市化水平低4.模式Ⅲ交通网络布局需要重点考虑()①组团内交通走廊的长度②组团间交通走廊的宽度③组团内交通网络的衔接④组团间交通走廊的时效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6.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求以现代农业化为基石,以工业化为保障,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经济发展1.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进一步深入,给中原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说,以郑州为代表的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进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通过新型城镇化引领、都市区组团发展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城市由“一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转变,从而推进城市扩张与优化,推进中心城市的辐射发展和周边城市的融城发展,并逐步实现都市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从而,以“三化协调”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1.1.2 研究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
2.对”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2.1 什么是“三化协调”把加快城镇化、发展工业化与加速农业的现代化统筹起来,大力推进“三化”统筹协调发展——这是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这是做好明年经济发展工作必须抓好的六个准绳之一。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是河南省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三者遥相呼应。
促进“三化”统筹发展是解决河南目前发展进程中若干个重大问题的关键环步骤,也是一张复杂的宏伟蓝图,所以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统筹河南省的实际状况,立足于当前实际,着眼于未来前景。
2.2 “三化”协调发展四大着力点2.2.1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全面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须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不断加大发展三农的政策力度,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化科技产品装备农业,用现代化科技升级农业,用现代化营销模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化发展观引导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