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631.00 KB
  • 文档页数:4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 (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 (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 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
(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十一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
第五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一、域镇体系的概念 二、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三、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一)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选择综合评价模型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四)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
(五)按照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后分级编绘评价图
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发展战略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发展战略
(一)指导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
一、域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 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域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等级层次性。 3.动态性。
(三)域镇体系的发育阶段
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因侧重点不同有多种划分方式。 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 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 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 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二、域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一)规划城镇人口规模的依据
1.预测的区域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城镇人口的总量,规划的城镇化 水平目标。特别要注意近些年来外来人口的流入和本地人口的流出情况; 2.各城镇的现状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近些年来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和变 化趋势; 3.各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提出的规划期人口规模指标,注意论证的论据; 4.各城镇的发展条件综合评价,注意一些城镇今后发展可能的突变因素 。 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成果。
(四)城镇体系的类型
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 · 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 体系类型。 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矿区型。农业区类型体系,以及流域型、铁 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 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 此外,还有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边境地区城 镇体系类型等。
地数; B——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多种经营比例。
L=F· R(1+r2)t
_
S/A*B
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 二、域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三、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域市经济区划分
一、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
(一)域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层面
第一层面 是从区域城镇体系总体职能这一层面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层面 是从较大的规划区域内划分出次一级的分区进行分析研究。 第三层面 是具体研究确定每一个城镇的职能类型与组合。
以近10年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统计为预测参考,进一步考虑农业走向现代化 和耕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将使人 均可承担耕地的数量逐步增长,劳动力从种植业不断地被转移到多种经营和二、 三产业上来。
(四)区域域镇化水平预测
1.以时间序列趋势预测 即根据近些年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外推至规划近远期。
2.自下而上预测法 一种方法是将各城镇总体规划中的人口预测进行汇总平衡,另一种方法是对 主要城市分别进行预测,再对其它城镇分类进行预测,然后进行汇总平衡,得到 城镇总人口。 3.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在依据城镇和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估计 规划期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预测城镇可能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考虑一定的带 眷率,并根据历年区外迁入人口状况等因素,预测区域城镇人口数。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水资源
(三)矿产和森林资源 (四)旅游资源 (五)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的编绘
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
(一)域镇体系的历史演变 1.划分城镇体系的发展阶段。 2.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3.在历史演变的分析中,要重视历史遗件,保留和挖掘城 镇特色。
(二)区位与地理位置
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位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和各城 镇的区位。既有与周围山川,水域等的空间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周边区域位置对 城市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三)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
1.自然要素。 2.运输要素。 3.吸引辐射影响因素。 4.边缘区位效wenku.baidu.com。
(四)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
二、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 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 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 指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1.以区域地形图和行政区图为工具,同时掌握区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资源、 城镇、交通线路和港站。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状况等基础资料;
2.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等的调查,摸清 区域内城镇之间以及与相邻区域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现状经济联系,分析这些联系 对城镇体系发展带来的影响;
3.调查掌握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规划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主要城市发展规划 情况,分析其对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4.一般地级市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图主要农示这个市域在全省及周边地区的 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市域在全国的位置示意图;县(县级市)域城镇体系的区位 图主要表示这个县域在所在地区及相邻地区的位置及联系,并附上县域在全省及 至更大范围的位置示意图(图12-2)。
(二)城镇职能分类
1.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凡是县城及县以上的区域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都是这种类型,具体又可分为全国性的、大区域的(省际),省域、地 级市域、县域中心城市。 2.某种或某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 在省域和跨省的城镇体系规 划中,往往把一些专业化职能突出的城市,规划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城市,而作 为地域中心的作用则退居次要地位。
①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②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 城市化目标; ③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④提出城镇体 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⑤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⑥确定城镇体 系的空间布局; ⑦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⑧确定保护区域生忐环 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⑨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 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⑩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规划期的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其指标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依据。
(二)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1.城镇发展战略方针 2.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首先,要与本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和高层次的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其次, 战略目标不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类同,也不同于单个城市(镇)的目标, 应当从城镇体系的整体考虑,所以指标不宜过多;第三,战略目标应当是定性指 标与定量指标柏结合。 3.城镇发展战略阶段 一般以近、中、远规划期作为战略阶段划分,提出每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战 略重点,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省域,也需提出不同的战略方针 和目标以及战略重点。
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
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
五、生态环境条件
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
(一)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 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 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 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 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
(三)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
1.分析各城镇的现状职能类型组合,分别计算各城镇的三次产业结构(包 括产值和就业结构,下同)、工业部门结构、第三产业部门结构。
2.对主要城镇,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
3.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还要分析在高一层次区域以至在全国的地位作 用。比较上述2的指标在省域、省际或全国的位序,一些拳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 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针对职能结构的特点和问题,根据区内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原理和区域 发展战略,建立起新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 二是要完善城镇的职能层次分级。 三是进一步确定规划期各城镇的职能类型组合。
Pt=Pu(1+r1)t+L· e+C· m· t
式中:Pt——规划期末城镇人口数; Pu——为基期城镇人口数; r1——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 L——农村剩余劳动力; m——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城率; e ——带眷系数; C——年均区外迁入人口数;规划年限。
式中,F——为劳动力占农业人口比重; R——为基期农业人口数; r2——为农村人口人自然增长率; S——为规划期末耕地数; A——为规划期末每个种植业劳动力平均负担的耕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化水平的定义
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
预测规划期的区域城镇化水平,首先要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预测区 域总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机械增长参照近10年人口的迁 入迁出情况可采用趋势外推法。
(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五、生态环境条件
(一)区域生态环境
需要调查分析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分布,气象灾害的类型、频度及 危害程度,水资源丰度及水旱灾害情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肥力退化 等情况。对一些乡镇企业数量多、分布散的地区也要分析评价区域的三废污染情 况。
(二)城镇环境的污染情况
主要调查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情况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失情况,污 染源、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污染的程度、污染的历史、污染造成的危害、经 济损失和后果等是主要调查指标,还可调查城镇的绿化率、公共绿地情况、噪声 污染、酸雨、垃圾处理等。
(二)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
1.城镇体系的现状,包括:概述城镇的数量(一般包括乡镇政府驻地集和分 布;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城镇建成区范围的在册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外来常往 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 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外的地位作用,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 等; 2.城镇体系结构的特色,主要分析城镇现状的职能、等级规模、空间三大结 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情况;
3.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城镇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城镇的生态环境。 城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找出问题及其原因。
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
(一)人口和劳动力 分析区域和主要城镇人口数量近10年来的变动,人口年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情况,人口密度、人口的城乡分布,人口的素质(学历年限);劳动力数量及占 总人口的比重,近10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 (二)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农业方面要分析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商品率,主要农产品 的基地数量、分布、类型等;工业方面要分析主要工业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产业主要了解商贸。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主要是区域的铁路、公路干线及水运航线和快速交通的基本情况;区域供电 和电信设施情况;区域与各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气化率等。 (四)教育和科技情况 主要是在区域内分布的大专以上高等学校的数量、学生数,还要调查了解中 小学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等;了解专业科研单位的数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 员数,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人员数,高级职称比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