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诊断及鉴别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18
眩晕的鉴别诊断眩晕的鉴别诊断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眩晕病因进行分析。
1.脑血管性眩晕脑血管性眩晕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眩晕。
缺血性和出血性都可以引起眩晕,但缺血性更为常见。
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供血,因此病变越邻近椎基底动脉的末端,眩晕越剧烈;病变越接近内耳,耳鸣耳聋越明显;病变越接近动脉主干,内耳症状越不明显,而以神经症状为主。
脑血管性眩晕常见以下几种类型:1.1 迷路卒中迷路卒中又称内听动脉血栓形成,通常由内听动脉痉挛、闭塞或出血所致。
症状包括急骤发作的严重放置性眩晕、剧烈的恶心、呕吐、面白、出汗以及耳鸣和听力减退等。
1.2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因多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同侧软腭和咽喉肌麻痹症状、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咽反射消失、同侧Homer征、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向患侧倾倒、交叉性感觉障碍等。
1.3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或脑梗塞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或脑梗塞常见于两侧椎动脉管径不等、椎动脉穿行第6—1颈椎横突孔后经枕骨大孔人颅、椎动脉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下。
主要症状为急骤的眩晕、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1.4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由于左侧锁骨下动脉第一段闭塞引起的。
症状包括椎动脉供血不全、患侧上肢桡动脉搏动减弱、收缩压比健侧低3Kpa以上、锁骨上窝可听到血管杂音等。
确诊需要进行血管造影,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1.5 颈动脉窦综合征颈动脉窦综合征是由于颈动脉窦反射过敏所致。
1.颈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颈椎退行性变、颈肌和颈部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
椎动脉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则更易发病。
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也可能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内耳循环障碍而发病。
简述眩晕的鉴别诊断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头晕、站立不稳或感觉旋转等不适感。
鉴别诊断眩晕的关键是确定是真性眩晕还是非眩晕性症状,并进一步确定其原因。
首先,要确定是否是真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由于内耳或前庭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良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等。
其次,要排除非眩晕性症状。
非眩晕性症状包括头昏、头痛、头重、不稳定等,可能是由于颈椎病、低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引起的。
进一步,根据病史和体检结果进行鉴别。
病史调查包括症状出现的频率、趋势、持续时间等信息。
体检可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耳鼻喉科检查、眼科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等。
有时候,需要进行辅助检查来确定诊断。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眼震检查、前庭功能测试、内耳听力测试、CT或MRI等影像
学检查。
最后,根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诊断。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或推荐患者到相应的专科就诊。
眩晕的鉴别诊断
眩晕概述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描述为一种旋转、晃动或不稳定的感觉,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和失衡感。
眩晕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多种不同病因导致的症状。
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治疗和管理眩晕至关重要。
常见眩晕病因
1. 前庭系统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前庭神经炎
•梅尼埃病
2. 内耳疾病
•氧气不足
•过度疲劳
•荨麻疹
•消化不良
•耳蜗炎
3. 中枢性疾病
•中风
•脑瘤
•颅内感染
•头颅外伤
眩晕的分类
眩晕可根据其持续时间、频率、诱发因素和伴随症状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 - 持续性眩晕 - 阵发性眩晕 - 位置性眩晕
眩晕的鉴别诊断流程
1. 病史采集
•病时程、症状特点、诱因
•既往病史、家族史
•吸烟酗酒史、药物史
2. 体格检查
•眼部检查
•头颅神经检查
•平衡功能检查
3. 辅助检查
•头颅MRI/CT
•前庭功能检查
•听力检查
4. 确定诊断
眩晕的治疗
眩晕的治疗取决于基础疾病,常见治疗方法包括: - 物理治疗 - 药物治疗 - 手术治疗
预防眩晕的措施
1. 规律作息
2. 饮食健康
3. 避免过度消耗
4. 避免药物滥用
结语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正确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合专业医生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有效控制和缓解眩晕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希望本篇文档对眩晕的鉴别诊断有所帮助。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药物处理执业药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对于执业药师来说,鉴别诊断眩晕的关键是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并采用适当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和药物处理方法:1. 平衡障碍性眩晕:这种眩晕通常是由内耳问题(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内耳炎)或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抗晕动药物、镇静药物)和物理疗法(如平衡训练)。
2. 血管性眩晕:这种眩晕常与血压波动有关,可能是由于血管收缩或扩张引起的。
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调整药物治疗(如抗高血压药物)、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和采取缓解症状的临时措施。
3. 药物性眩晕: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可能引起眩晕。
检查患者的药物史并与医生协商,提出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的建议。
4. 环境因素引起的眩晕:例如运动引起的晕动病或晕船。
此类眩晕可以通过调整活动或使用一些非处方药物(如晕动病药物)来缓解症状。
执业药师在处理眩晕症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注和倾听,了解他们的症状和体验。
2.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包括病史、药物史和辅助检查(如视力和听力检查)。
3. 根据鉴别诊断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建议,包括合适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
4. 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理解他们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以及如何管理和预防眩晕发作。
5. 向医生提供药物治疗建议,并在必要时与医生协商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来说,对眩晕症状的鉴别诊断和药物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采用合适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方法,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药物治疗建议和教育。
另外,与医生的合作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和有效的眩晕治疗。
眩晕鉴别诊断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是指患者对空间定向感觉的主观体会错误(主要是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
患者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或向一侧移动或觉自身旋转摇晃上升或下降等,眩晕还常被诉说为天旋地转、晕晕乎乎、头晕眼花等。
在眩晕出现的同时常伴有站立不稳、倾倒、恶心呕吐、眼球震颤、面色苍白、出汗和脉搏血压的改变。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多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的病史.临床症状可多种多样,最主要的症状为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几个小时,可每日发作多次或很长一段时间发作一次.发作时可伴有视力障碍、共济失调、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头痛、意识障碍以及脑干定位体征等。
眩晕的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移动性、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摇晃感、倾斜感等。
可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和听力下降,视力障碍可表现为一过性黑蒙或视野缺损。
不是因为影响了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应而导致共济失调,不表现为躯体和步态的平衡失调,闭目难立征阳性。
可伴有眼球震颤等头痛主要是后枕部和顶枕部疼痛明显,性质可为跳痛、胀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意识障碍是由于脑干急性缺血累及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表现可以是当患者体位改变时,立即感到四肢无力,双下肢肌张力突然消失而摔倒。
此时意思可以是清楚的,能很快恢复活动,病情重时可有突然晕阙甚至昏迷。
脑干缺血影响到脑干核团及在脑干走行的传导神经纤维时可有脑干定位体征如:球麻痹交叉性瘫痪四肢瘫痪面部或肢体麻木等二梅尼埃综合征梅尼埃综合征主要是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及眼球震颤。
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是:因膜迷路积水水肿耳蜗管椭圆囊和球囊膨胀突入壶腹和半规管,所以内淋巴压力猛烈增加超过限量时即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的临床症状。
耳蜗管膨胀时可使听力时好时坏如反复发作或长期受压而导致变质使听力消失。
临床上青壮年多见,老年人少见,男性多于女性。
眩晕为主要症状,发作前可无先兆,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开始发作眩晕即达高峰。
常见眩晕的鉴别诊断与治疗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王一红头晕(dizziness)和眩晕(vertigo)是常见临床症状,以眩晕为主诉者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老年人群就诊的前3位主要原因。
然而,头晕和眩晕是多种疾病的表现,诊断和治疗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其病因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而非辅助检查。
一、病史询问1.头晕、眩晕、头昏还是晕厥?关于眩晕或头晕的定义和分类,国际上目前存在2种方案。
1972年美国2位学者Drachman和Hart把头晕分类为眩晕、晕厥前、失衡和头重脚轻:眩晕是指外界或自身的旋转感;晕厥前是指将要失去意识的感觉或黑矇;失衡是指不稳感;头重脚轻(lightheadedness)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较难定义的症状。
专注于研究前庭疾病的跨学科国际组织巴拉尼协会,于2009年将前庭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姿势性症状和前庭-视觉症状: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的旋转感或摆动感等运动幻觉;头晕是指非幻觉性的空间位置感受障碍,但不包括现实感丧失和思维迟钝、混乱等障碍;姿势性症状是指不稳感和摔倒感;前庭-视觉症状是指振动幻视、视觉延迟、视觉倾斜或运动引发的视物模糊。
国内的临床实践中习惯于使用眩晕、头晕和头昏的概念。
眩晕和头晕的含义与国外基本一致。
眩晕系因内耳迷路半规管壶腹嵴神经末梢、神经传人径路或大脑皮质投影区遭受病变或人为刺激(如转体、乘车、乘船或乘机等)导致人体自身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障碍所引发的一种旋转感或摆动感等运动性幻觉,患者主观感觉而客观并不存在的一种自身和(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漂移或翻滚感。
头晕是指非幻觉性的空间位置感受障碍,以间歇性或持续性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为主症,多于用眼或行立坐卧中出现。
头昏是指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通常与自身运动并无关联。
以持续性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
晕厥指由短暂性脑缺血引起,伴有一过性意识障碍,数秒至十数秒钟后多能自动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