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 格式:ppt
- 大小:4.18 MB
- 文档页数:21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隋唐历史时期的第一课,隋唐时期既是我国由分裂到再次统一的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被称作“隋唐盛世”。
而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分不开的,本课主要讲述了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的历史过程,详细的阐述了形成这种清明统治的政策、措施,正确的认识这一历史现象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借鉴作用。
本课的重难点有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对隋文帝和唐太宗的评价等知识。
对于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可以课件展现隋朝的疆域图:“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回答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统一的时间及标志。
关于唐朝的建立,要引导学生把隋亡与唐兴联系起来思考,在理解唐朝建立的背景时,让学生在讨论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农民战争的联系中把握。
“贞观之治”作为本课的重点之一,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可以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利用课件优势,展示人物图片、话语,分析人物活动来突破这一重点。
如何帮助学生对隋文帝和唐太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不要仅仅从“好”或“坏”出发,教师要加以引导,采用小组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有简答的问题,又有需要合作探究才能作出回答的难度问题。
形式也有简答、表演、讨论合作探究等。
这样既可以突破重难点,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歌谣是七年级学生所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把知识点编成歌谣,贴近学生这个年龄掌握知识的实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一、教案主题: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隋朝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开皇之治:隋朝的建立、开皇之治的政治特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2. 隋朝的繁荣与衰败: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对外交流、隋朝的衰败原因。
3.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即位、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4. 贞观之治的评价: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其与开皇之治的异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难点:对比分析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异同,认识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
【】一、开皇之治1. 隋朝的建立:介绍隋朝的建立背景及历史意义。
2. 开皇之治的政治特点:分析开皇之治的政治制度、政策等。
3. 经济发展:介绍开皇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4. 文化繁荣:分析开皇之治时期的文化成就。
二、隋朝的繁荣与衰败1. 大运河的开通:介绍大运河的背景、意义及其对隋朝的影响。
2. 隋朝的对外交流:分析隋朝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情况。
3. 隋朝的衰败原因:探讨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三、贞观之治1. 唐太宗李世民的即位:介绍唐太宗即位背景及其政治改革。
2. 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分析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政策等。
3. 经济发展:介绍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4. 文化繁荣:分析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成就。
四、贞观之治的评价1. 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探讨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2. 影响:分析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
3. 对比分析:对比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异同,认识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盛世”新手入门1.如果说国家的统一是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那么,唐朝繁荣与开放局面出现的历史前提是A.秦朝建立B.西汉建立C.东汉建立D.隋朝建立2.隋文帝统治时期,国家富庶、社会繁荣,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3.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4.为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小龙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他是为了探究下列哪一位皇帝的政绩?A.汉武帝 B.唐太宗 C.隋文帝 D.唐高祖5.“开皇之治”、“贞观之治”里的“开皇”和“贞观”皆缘自当时皇帝的A.帝号B.谥号C.年号D.庙号闯关晋级6.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皇帝的灾难,是自己造成的,皇帝的欲望太盛就会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老百姓就愁苦,老百姓愁苦皇帝就会亡国。
下列哪位皇帝的亡国直接促使唐太宗得出这个道理?A.秦始皇B.陈后主C.隋文帝D.隋炀帝7.虽然民间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说,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建立大一统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王朝中,结束政权割据局势、完成国家南北统一却又“短命”的是①秦朝②东汉③西晋④隋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观点。
它最适合作为以下哪部电视剧的主人公的台词?A.《汉武大帝》B.《武则天》C.《贞观长歌》D.《三国演义》9.“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思想认识,得益于他A.参加农民战争B.善于任用贤才C.虚心听取意见D.主张合并州县10.历史上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秦隋两朝比较,相似之处包括①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②众多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③不惜民力、穷兵黩武④短命王朝,仅历二世而亡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11.《贞观长歌》等电视连续剧演绎了唐太宗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一、隋朝1、建立时间:581 年(589年灭陈统一)都城:长安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年号:开皇3、隋文帝治国措施:①改革政权机构;②重视选拔人才;③大力发展农业;④减轻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4、开皇之治: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5、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贞观之治1、建立时间:618年人物:李渊地点:长安2、贞观之治:时间:626年人物: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治国措施:(1)政治上:①吸取隋亡教训,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国子学、太学)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和亲、封赏、迎击),改善民族关系。
(天可汗)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2课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一、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1、时间:690年国号:周意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王景等有才干的人;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⑤减免赋税徭役3 作用: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开元盛世1、时间:712年,人物:李隆基(唐玄宗)年号:开元2、治国措施:①任用贤能(姚崇、宋璟)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③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了武则天的酷刑苛法;⑤倡导节俭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一、记住:隋朝成立和统一的时刻;隋唐两朝的成立者和都城所在地。
二、列举隋文帝和唐太宗治理国家的要紧方法,并分析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显现的缘故。
3、比较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
4、评判唐太宗的功绩。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学习难点】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一)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581年,北周外戚称帝,成立隋朝,定都,年号开皇,他确实是隋文帝。
他于年派兵灭陈,终止割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
隋文帝成立隋朝和统一全国后,勤勉治国,锐意改革,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
(二)隋朝的衰亡与唐朝的成立暴政致使亡国。
618年残暴的被手下杀死,隋朝衰亡。
同年,太原留守李渊在称帝,成立唐朝,他确实是唐高祖。
(三)“贞观之治”1.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
李世民确实是,他遵从“”的古训,基本上做到了广开言路。
他吸取隋亡教训,擅长纳谏,推行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唐朝显现经济进展,国力强盛的局面,史称“”。
2.重用能臣是国家兴盛的缘故之一。
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谏臣是,被称为“房谋杜断”的两位大臣别离是、。
3.唐太宗推行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负责审议的是省,负责决策的是省,在省之下设六部。
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少数民族领袖拥护为“”。
【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隋朝与秦朝有何相似的地方?二、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有哪些?【质疑探讨】探讨问题一:你以为“贞观之治”形成的缘故是什么?探讨问题二: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皇帝之一。
请说说他什么缘故闻名?【当堂检测】1.隋朝军队一举衰亡江南的陈朝,终止割裂局面,统一全国是在()A.581年B.589年C.626年D.618年2.隋文帝时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A.“贞观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盛世”D.“文景之治”3.以下哪个朝代和隋朝最相似?()A.秦朝B.汉代C.晋朝D.唐朝4.以下对隋朝与秦朝相似的地方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都是短寿王朝B.都城都在长安C.都因暴政而亡D.都是统一王朝5.隋文帝的最大业绩是()A.成立隋朝,定都长安B.终止割裂局面,从头统一全国C.改革行政机构,重视选拔人材D.减轻赋税徭役,大力进展农业6.唐太宗与隋文帝采取的相同方法有()①轻徭薄赋②改革行政机构③虚心纳谏④重视选拔人材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课后反思】【课后训练】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问题1:这句话是谁说的?中华和夷狄别离指什么?说明这人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收到了什么良好成效?问题2:除此政策外,他还实行了哪些统治方法?试评述他的历史功绩。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册(川教版)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
本课居于开篇,不但使学生对国家统一趋势以及统一后的相关措施有初步的理解,而且为以后学习宋、元、明、清的统一及相关措施,人物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看出本课处于启下的地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了解和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全国,所采取的措施。
③了解掌握隋“开皇之治”并思考和概括出现“开皇之治”的原因。
④了解掌握唐朝的“贞观之治”并思考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⑤评价唐太宗使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提高,使学生能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成分利用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隋,唐的相关图片,视频,来体现隋唐的繁荣。
对于隋唐的措施,运用材料分析的方法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②讲述唐太宗的相关故事使学生更能全方位的了解,学习唐太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使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引导学生探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使其领悟国家统一以及正确的治国方略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
③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上所起额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开皇之治”“贞观之治”2、难点:①如何理解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②“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四、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片段,了解和感受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通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加深学生对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和“贞观之治”形成原因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正确的历史观。
五、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素材(音乐、图片、视频、练习);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