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 格式:doc
- 大小:585.00 KB
- 文档页数:21
考点35 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1.(2017·北京理综,4,6分)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C)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解析】由图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参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A正确;当葡萄糖浓度较高时,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参与细胞呼吸产生ATP,ATP水解产生的磷酸与K+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K+外流受阻,从而引起细胞膜电位变化,引起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
当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时,该过程减弱,不会促使胰岛素释放,故B、D正确,C错误。
2.(2017·课标Ⅲ,4,6分)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C)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解析】0.9%NaCl溶液与人体血浆渗透压相同,注射一定量的0.9%NaCl 溶液后机体血浆渗透压不变,而机体血浆中的水和NaCl增加,使血浆量增加,只有同时排出相应量的水和NaCl后才能恢复到注射前水平;只排出相应量的水或只排出相应量的NaCl渗透压均无法恢复到注射前水平,故C正确。
3.(2017·江苏单科,15,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第4讲__水盐平衡及血糖、体温平衡的调节[考纲导学] 1.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
知识梳理| 夯实高考双基回扣教材一、血糖的平衡与调节(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内容①食物中的糖类;②肝糖原;③脂肪等非糖物质;④肝糖原和肌糖原。
(2)促进④合成的激素是胰岛素,产生该激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
(3)促进②分解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与胰岛素在调节血糖平衡中的关系为拮抗作用。
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1.体温调节(1)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主要的产热器官:骨骼肌和肝脏。
(3)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效应器:汗腺、皮肤内的毛细血管等。
2.水盐调节(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途径①渴感的产生与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
释放②水分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特别提醒](1)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不只分布在皮肤中,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2)人体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基础自测1.判断(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2)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3)体温平衡决定于产热和散热平衡,健康的恒温动物产热始终等于散热。
(√)(4)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增加了产热量,其调节方式只有体液调节。
(×)(5)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释放的。
(×)(6)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气管对水和无机盐的重吸收。
(×)2.下图为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刺激→下丘脑→某内分泌腺→激素甲→血糖浓度降低A .激素甲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B .下丘脑还可产生某种释放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C .该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D .缺乏激素甲的病人体内蛋白质供能的比例会增加【答案】 B网络记忆重点突破| 领悟高考方向重点1血糖平衡的调节[典例导悟1](优质试题·新课标全国卷Ⅱ)回答下列问题:(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
专题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29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模型分析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B.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互对抗D.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不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答案】D【解析】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A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促使葡萄糖释放进血液中,使血糖升高,B正确;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二者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互对抗,C正确;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仍会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使机体内二者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2.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正确的顺序是()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①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①摄水量增加①减少尿的排出①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D.【答案】C【解析】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一变化首先被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发放神经冲动到中枢,一方面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即产生摄取水指令,另一方面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来缓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进一步升高。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同步进行的。
故顺序应为,C正确,ABD错误。
3.体育课时,小萌从温暖的教室来到温度接近冰点的操场,此时机体不会上升的是()A.产热量B.散热量C.肾上腺素分泌量D.皮肤血流量【答案】D【解析】从温暖的室内来到温度接近冰点的操场时,由于外界环境温度低,身体通过辐射的热量多,所以散热增加,其体温仍然维持相对稳定,因此机体产热量也增加,AB不符合题意;在寒冷条件下,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通过促进代谢而增加产热,C不符合题意;在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D符合题意。
第八章第五讲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一学习目标1.掌握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过程二知识梳理及拓展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体内血糖水平将会上升,多余的血糖将会从尿中排出,出现糖尿病。
症状为:三多一少(喝得多、尿的多、吃的多体重减少)与生活的联系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想一想,这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没有关系?为什么?怎样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控制饮食、运动治疗为前提。
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食物。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
对于较重的糖尿病人,除了控制饮食外,还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1、体温的概念: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2、测量体温的部位:口腔(℃,平均37.2 ℃)腋窝(℃,平均36.8 ℃)直肠(℃,平均37.5 ℃)最接近体内的温度3、体温的变动:同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1℃4、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恒定是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5、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都只是有害而无益吗?不是。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这时,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功能解毒能力提高,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致病因素。
但当体温过高时(超过39 ℃),对机体就有害了,应当采取降温措施。
1、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2、体温的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同调节下,是机体和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温调节的中枢在。
人教版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高考总复习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考纲要求】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2. 简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其调节机制3. 说明血糖调节的机制,并在实际中运用其中的原理4. 说明体温调节的机制,并在实际中运用其中的原理5. 说明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并在实际中运用其中的原理【考点梳理】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1. 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组成。
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注意: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个体的角度即相对于个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2. 内环境与体液的关系体液是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液注意:口腔、消化道、膀胱等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会与外界接触,如唾液、消化液、尿液、泪液等,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内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壁形成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要点诠释:1)内环境的三种主要成分间可相互转化,其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直接相互转化(在表格中的图里二者之间为双箭头)。
(2)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3)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是细胞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
(4)组织水肿的原因:组织水肿是由于过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液中,使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原因有:①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浓度降低,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②过敏反应:由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强,从而使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分过多进入组织液,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第2讲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考纲展示] 1.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考点一|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1.体温调节(1)体温稳定的原理: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的结果。
(2)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3)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①温度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
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激素:主要包括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水和无机盐的调节(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其中,由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排水的主要途径是泌尿系统。
(2)人体内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与水平衡相比较,少了一个来源:人体代谢产生的;少了一个去路:呼气排出。
(3)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结构与激素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②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a.产生部位:下丘脑。
b.释放部位:垂体后叶。
c.作用部分:肾小管和集合管。
d.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体温能维持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2)热觉或冷觉的产生是在下丘脑中。
(×)提示:热觉或冷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3)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
(×)提示:在此环境中产热仍等于散热。
(4)引起水平衡调节作用的因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
(√)(5)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
(√)(6)抗利尿激素减少,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
(×)提示:应是抗利尿激素增多。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1)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中枢都在下丘脑吗?提示;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血糖调节(1)体温调节、水盐平衡和血糖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如何保持它们的调节平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
一、体温调节体温调节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重要机能。
人体体温范围为36.5℃~37.5℃,保持体温在这个范围就能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当体温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对人体生命健康产生危害。
体温调节的机制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的。
例如,当人体受到高温刺激时,会将多余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同时出汗将体表的水分蒸发,带走体内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效果。
而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则会通过收缩血管、缩小汗腺等方式增加体表热量的保留,从而保持体温的稳定。
什么情况下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呢?例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身体疲劳、神经系统疾病等都会影响体温调节的功能。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身体的保暖、适当地锻炼、保证睡眠等,这些都是保持人体体温调节功能正常的重要手段。
二、水盐平衡人体水盐平衡是指机体内外液体中水和盐的比例趋于平衡。
它是人体维持正常的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基础。
水分和电解质在人体中的吸收、利用和排泄都与体内的稳态平衡密切相关。
当人体缺水时,机体会通过抑制尿量和出汗来减少水分的流失;当机体体液中含水分过多时,会通过尿量的增加和出汗来排出多余水分。
同时,盐分的摄入也需要受到适当的调节,过高或过低的摄入都会影响机体的水盐平衡。
掌握好个人饮食习惯,适量地摄入水分和盐分,能够保持水盐平衡的稳定。
此外,水中含有许多微量元素,因此喝水的选择也应该多样化,不同类型的水也有其不同的益处。
三、血糖调节血糖是衡量机体代谢状况的重要指标。
我们的大脑需要不断的血糖供应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当血糖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机体对血糖的调节主要通过胰岛素和肾上腺激素等激素的调节来实现的。
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会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结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从而使血糖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