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初识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32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一节初识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结构的含义,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过程与方法: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结构实例进行归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用科学思维认识结构,拓宽思维和想象空间。
【教学重点】:结构的含义,结构的类型。
【教学难点】:结构与力。
【学习方法】:案例分析、交流讨论、模型展示、师生互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回顾技术与设计1的知识,展望技术与设计2的内容。
展示两种砖头堆法的设计方案,提问:哪一种会使砖头垒的更高,并谈谈其缘由。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一节初识结构【新课教学】一、初识结构“结构”一词,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学习其它学科中,也有提到过“结构”。
例如,在生物课中提到过:人体的结构;在政治课里有社会结构;在化学和物理中,有物质结构、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在语文课里接触过:文章的结构,在地理课中有地质结构。
其实结构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自然界、技术领域、社会领域。
(放映蜂巢、雪花、集团组织结构、公司人员结构、跷跷板、鸟巢等图片)尽管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不一定相同,但是,它们的本质涵义却是相同的。
怎么样给“结构”归纳出一个总的表述呢?我们先看[古老的板凳]这个案例。
二、结构的含义和功能分析案例[古老的板凳](出示板凳的图片):1、提问:板凳由哪些部分组成?形状有哪些特点?答:板凳由板面,板脚,横牚组成。
2、提问: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连接?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答:采用榫接(榫接是两块材料一个做出榫头,一个做出榫眼,两个穿到一起,靠材料的摩擦力将两块材料固定在一起),使用榫接比使用螺丝连接更牢固。
总结:组成结构的各组成部分,我们称为构件,它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部件。
结构的主体框架与构造形式,我们称为架构。
上面说到的这张板凳的功能是用来坐的或承重的,同样椅子也是。
展示两张图片(人坐在椅子上,行人和车辆在桥面上)案例分析:提问:从受力的角度,分子椅子和桥的共同之处?通过分析椅子和桥的共同之处:(1)都需要承受外力的作用;(2)在一定范围内都具有抵抗其形状和大小改变的能力。
《初识结构》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结构的含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不要求学生对这三种结构类型的特征进行定性地描述,但应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结构实例进行归类,并指出这三种结构的不同应用场合。
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的不同结构的物体来探究。
因此,我们用结构套件设计了3个探究试验,让学生感受和归纳三种结构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地质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初识结构”的内容。
具体包括3部分内容:1.结构实例展示,2.结构的含义与功能,3.常见结构的类型。
通过古老的板凳、吊车与吊桶和蛇皮管台灯三个实例展示,引出了结构的概念,并重点从力学角度阐述了结构的本质含义,区分了常见的三种结构类型。
通过对这些结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知道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结构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形态。
接着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的含义——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参照苏教版和广东版的教材,设计了三个探究试验,通过三个探究试验, 使学生从力学角度理解三种不同结构类型:实心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
卓越的结构是设计者和制造者重要追求。
告诉学生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三、学情分析通过系统的学习《技术与设计1》,学生对设计中的结构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结构的作用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零散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人类如何利用自然界中的结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技术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学习目标1.知道结构无处不在,能举出不同领域的实例。
2.通过小组搭建“孔明锁”,体会结构的有序搭配和排列,能说出结构的含义。
3.通过课堂的探究试验,归纳出三种结构的主要特点。
4.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结构实例进行归类,能指出三种结构的不同应用场合。
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初识结构(教学设计)制作人张延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地质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初识结构”。
本节课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实例引出了结构的概念,并重点从力学角度阐述了结构的本质含义,继而区分了常见的三种结构类型(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
本节课是本章以下四节课的基础,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这学期的第一节通用技术课,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而要重点对待。
二、学情分析1、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够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一些结构,也知道它们都有一定的结构特点,但不能从理论上科学的给它定义出来。
3、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并不困难,对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进行分类可能会有困难,因为现实中的结构往往是多种结构类型的结合。
教师应该把握分类的角度,即从力学的架构和形态考虑。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结构的含义,能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⑵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结构实例进行分类,能指出三种结构的不同应用场合。
2、能力目标:⑴通过学生对大量的、无处不在的结构现象的认知、讨论过程,体会、总结结构的普遍含义。
⑵通过对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的学习过程,体验对比学习的方法。
3、情感目标:⑴通过对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结构都不是偶然组成的,而是符合一定原理的,让学生形成观察、思考、反思的生活习惯。
⑵通过对工程力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通用技术的认识和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结构、构件、架构等概念,了解结构的功能,识别不同的结构,并能对常见结构进行分类。
难点: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涵义,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观看视频《世界鸟人大赛》片段通过观察参赛人士设计的不同风格的飞行器,引出“结构”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