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
它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工作和休闲条件。
生态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要考虑到土地利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害。
在土地利用方面,我们要合理规划绿地,保留自然植被和湿地,以提供给城市居民绿色空间,保护生态环境,并为城市降温、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帮助。
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要提倡节能和环保的设计理念,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
在交通规划方面,我们要倡导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和交通安全。
生态城市规划还要注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以人为本,提供高质量的居住、工作和休闲条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居住方面,我们要注重社区规划,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促进社区互动和社会凝聚力。
在工作方面,我们要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休闲方面,我们要规划公园和娱乐设施,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增加居民的文化娱乐选择。
此外,生态城市规划还需要注重城市治理。
我们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合作,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民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
我们要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我们要加强城市创新和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念。
它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城市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将城市规划和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的规划必须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制定一套严密的规划和管理体系。
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筑、交通、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均衡分配。
同时,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内的居民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合理布局,更好地支持城市发展和民生福祉。
2.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生态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生态建设应该包括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城市绿化、节约耗能、减少环境污染等各个方面。
就空气、水质、噪声、生态等各个方面考虑,进行评估和控制。
生态城市的道路、建筑、园林等均需要绿化,同时要注重选择绿化植物的科学性,做到合理搭配,严格遵守规范,应合理管理经营,确保绿化质量,实践城市绿色发展的理念。
3.市政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市政设施从供水系统、电力系统、垃圾处理,到交通运输、气候控制都要得到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城市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必须是高效、环保、经济、公平的,以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和基本公共服务。
4.民生幸福生态城市的建设也需要注重市民的生活质量,例如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公共广场、公园、体育设施和社区卫生保健中心等市民生活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居民文化活动、科学文明、精神领域等方面的建设,以便为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确保生态城市的综合实际效益和社会效益。
5.政策的支持和落实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理念的支持下,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政策的支持和落实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注重城市规划、生态建设、市政设施、民生幸福、政策的支持和落实这五大方面。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过度开发土地、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了一种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规划与建设。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生态城市规划旨在通过创造健康、宜居、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空间,提供了更多的自然资源,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同时,生态城市还注重公共交通、社区设施等配套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居住质量。
1.2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通过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这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
1.3 保护生态系统生态城市规划注重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保留和恢复生态景观,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建设生态廊道,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这有助于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1 全面开展调查研究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充分了解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城市的资源状况和问题,为规划提供依据。
2.2 高度综合规划生态城市规划要注重各个领域的综合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
在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可行性。
2.3 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城市规划要注重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恢复生态平衡。
同时,要重视生态景观的规划,创造绿色的城市环境。
2.4 强调社区参与生态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生态城市规划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生态城市规划应运而生,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特点及其实施策略。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核心内容包括:1. 可持续性: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城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发展的能力。
2. 复合性:重视城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促进土地利用、交通、能源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3. 参与性: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及管理过程,增强社区的主人翁意识,推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协作。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生态城市规划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生态系统服务: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如清新空气、水源净化和碳吸收等,确保这些服务不会因城市发展而受到损害。
2. 低碳发展:推动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3.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中融合绿色空间、生态廊道和雨水管理系统,以提升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韧性。
4. 社会公正:关注社会公平,确保不同社会群体都能享有城市发展带来的利益,提高社会整合度。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策略为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制定规范标准:建立生态城市规划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为各级城市提供指导,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综合土地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混合用途和高密度的城市形态,减少对水土资源的耗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3. 绿色交通体系:提倡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建设高品质的步行和自行车道,减少汽车依赖,降低交通的环境影响。
4. 生态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内部的生态建设,如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5. 公众参与与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社区参与生态建筑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
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指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为目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资源,优化布局和景观设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城市生态规划旨在建设宜居的城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首先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科学规划城市土地的类型和功能。
合理分配城市用地,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土地资源。
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划分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城市生态规划要加强绿化覆盖,提高城市景观环境。
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建筑和绿地的布局,创造绿意盎然的城市景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生态规划还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科学规划城市水源地、水生态保护区和水文地质条件,制定保护城市水资源的措施和政策。
同时,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改善城市排水环境,减少水灾和水污染的发生。
此外,城市生态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修复区,恢复和保护湿地、河流、山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廊道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城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互动与共生。
最后,城市生态规划要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
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广清洁交通工具,减少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鼓励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降低城市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
综上所述,城市生态规划涉及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绿化、水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内容。
城市生态规划要以人为本,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城市生态规划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建设宜居、绿色、生态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不断扭曲,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构建更为宜居、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已被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
然而,要想规划和设计好生态城市,需要我们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的规划要注重跨越式发展,即加快建设国际化、科技化、绿色化、现代化城市。
在城市规划中,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始终,注重生态与城市的相互融合。
具体措施包括:1、绿色用地布局。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创建公共绿地和生态保护地;合理规划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和生态景观,让市民能够充分享受自然的恩惠。
2、优化交通体系。
建设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道,加快新能源车辆和电动自行车的普及,降低空气污染和城市噪音;引导市民步行、骑行,增强身体健康。
3、加强节能减排。
建造低碳、绿色、智能化的建筑,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降低城市垃圾污染;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4、科技创新。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利用新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的创意氛围和经济实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生态城市设计生态城市的设计要突出绿色、可持续和人本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设计始终。
并根据城市规划方案,合理布局城市内的各项建筑设施,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1、建筑物材料的选择。
生态城市的建筑物大多采用环保、节能、低碳的材料,降低环境污染和能耗,利用自然能源减少人力成本。
2、室内设计的改造。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利用养生设计手法使人们在城市中享受自然的健康意境;增加绿色植物和小动物的活动空间,营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室内环境。
3、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设计。
布局合理、功能充足的景观和公共空间可以让市民充分享受城市的美好,达到放松心情、锻炼身体、提升健康水平的目的。
4、智能城市建设。
科技的应用让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化,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环境监测、网络化交通系统优化路线,都可以使生态城市更加智能高效。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生活质量的下降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规划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规划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等。
其中,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理论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提供了城市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和互动的基础。
在实践上,生态城市规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第一步。
这涉及到诸如城市用地的规划分配、道路和交通系统的设计、建筑和景观的布局等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必须将城市的空间结构设置为以人为本,注重城市运营的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环境,区分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公园和区域之间的平衡,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
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
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园、植被绿化、水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可以提供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的所有组成部分:供水和排水系统、物质和能源生产、废物处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同时还可以提供城市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规划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方式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不断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建立一个长期的、平衡的城市发展模式。
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必须注重分析城市的能源、土地、社会、和经济财务等方面的平衡需求。
四、加大生态城市监测和评估力度为了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必须通过严格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城市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监测和评估内容通常包括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水质和空气质量、社会经济阶层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等方面。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它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规划方式,还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且相互作用的理念。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别介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一、生态理念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是生态平衡。
它强调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得最大的城市发展空间。
它鼓励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土地的维护与保护,保持土地的自然状态,降低对自然的破坏。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还应注重水、空气、土壤等资源的保护,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垃圾的处理方式,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方面的平衡,构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二、环境理念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追求的环境是适宜人居的优质环境。
环境理念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解决了城市环境持续发展的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在重视城市的生态价值的同时,将环境保护贯穿其中。
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绿地空间、公园绿地、城市森林等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注重城市内部的环境布局和景观设计,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噪声控制水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环境。
三、社会理念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社会理念强调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处,将适度发展作为目标,以公平、安全、健康、便捷为标准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注重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协调和整合,鼓励合理的城市土地配置,推动多元化的城市经济结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社会公众对城市多元文化、公共服务设施等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需求,推动城市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
四、中国特色理念中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还有中国特色的理念。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在发挥城市规划的功能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尊重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凸显城市性与中国特色,使城市具有更强的特色和文化魅力,不仅仅是一个无灵无魂的建筑群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载体。
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
一、整体规划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需要从整体出发,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首先,应该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制定出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
其次,应该注重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水体等自然资源,构建一个绿色、环保、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规划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同时,应该加强对城市内河、湖泊等水体的治理和保护,提高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城市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三、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划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包括节能、节水、节地、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应该加强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绿色建筑的质量和性能。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理念。
四、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
在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中,应该注重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包括公园、广场、步行街等场所。
在设计中应该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注重绿化、水体、文化等多种元素的融合,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公共空间。
五、景观元素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应该注重景观元素的合理搭配和运用,包括植被、水体、地形、建筑等元素。
在植被方面,应该注重对本地植被的保护和利用,同时引进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构建一个多样化的植被体系。
在水体方面,应该加强对水体的治理和保护,同时利用水体打造优美的景观效果。
在地形方面,应该注重对自然地形的保留和利用,同时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利用,打造一个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地形景观。
如何规划一个绿色生态城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规划一个绿色生态城市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绿色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同时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使居民可以在健康、美丽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娱乐。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交通等方面论述如何规划一个绿色生态城市。
首先,城市规划是规划一个绿色生态城市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同时,要合理安排绿地和公共空间,保证居民拥有足够的休闲娱乐场所。
此外,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
在建设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通过保护湿地、河流和森林等自然资源,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生态保护是规划一个绿色生态城市的核心。
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城市森林等手段来保护生态系统。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也有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
此外,还需要重视城市水体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安全和水环境的卫生。
再次,资源循环利用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关键。
城市需要推行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利用,建立垃圾处理和能源回收系统。
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并将可回收资源重新利用,降低资源的浪费。
同时,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是重要的环保举措,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最后,可持续交通是打造绿色生态城市的重要环节。
城市交通对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居民减少私家车使用,鼓励步行和骑行。
此外,要加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建设,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和舒适。
总结起来,规划一个绿色生态城市需要在城市规划、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交通等方面下功夫。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
摘要:城市设计是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但融进了人的因素,成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的物化组合。
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以及生态城市规划常规内容以外,还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衍生问题
城市设计的行为虽然延续了两千年,但是概念却是上世纪40年代才提出的,迄今为止仍有不同的解释。
但总的概括可把城市设计理解为“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各种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
物化地说,城市设计是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但融进了人的因素,成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的物化组合。
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该文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
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
计。
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
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
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
影响等。
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都是重资源开发,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线兼顾市民的基本生活要求。
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应采用整体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理解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已经包括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
也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为不少人所接受。
政府应积极支持和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研究,使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发展成为包括“新财富理论”的多科学、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性学科。
其领域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森林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以及这些领域的生态经济学理论。
以环境经济学和城市生态学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同时指导国民经济发展。
这是一个机遇,中国应该走在世界前列。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的。
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目标、结构优化目标以及效率公平目标。
这些目标又应按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初级、过渡、高级阶段)分解为阶段性的
目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用它在建设的各个阶段来衡量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能力和协调度。
设计的指标应灵敏度高、综合性强,既有持续性指标、协调性指标,又有监测预警指标。
选择指标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现实性。
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来编制城市规划条例、城市建设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
生态城市规划除了常规内容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
既要考虑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又要考虑满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合理性;既要考虑固定静态人口的分布规律,又要考虑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乡村——城市之间和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动态人口分布和涨落规律。
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空间布局,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景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体优化原则;②功能分区原则;③景观稳定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原则;⑤活化边缘原则。
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
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平衡。
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
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减少污染产生。
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
尽管任重而道远,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参考文献:
黄光宇,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先觉,《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6期
陈勇,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