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方法载体pGEMZ在俟半乳糖苷酶(lacZ )的a肽编码区内具有多克隆区域。
在重组质粒中插入片段使a-肽失活,可在指示平板上通过颜色筛选鉴别。
不带有插入片段的载体,表达有功能的禺半乳糖苷酶,所用的宿主菌在染色体或附加体上缺失掉lacZM15基因,导致内源a-肽失活。
载体pGEMZ或其它含lacZ基因的a-肽互补细菌,具有俟半乳糖苷酶的3片段,所得功能俟半乳糖苷酶(a- 肽加3片段)将底物X-Gal转化为有颜色的产物,得到蓝色菌落。
在载体pGEMZ 的多克隆区域,克隆上插入片段导致a-肽编码区的破坏,使俟半乳糖苷酶失活,得到白色菌落。
a-肽编码区读码框内小的插入片段产生浅兰色菌落,因俟半乳糖苷酶只是部分失活。
重组质粒转化到合适的菌株中(JM109 ,DH5a ),然后涂布到含0.5mMIPTG, 40ug/mlX-Gal 指示平板上。
可将50ul 的X-Gal 和100 ulIPTG 贮液直接加入到平板中,扩散到整个平板中,在37oC 保温30 分钟使液体扩散。
IPTG 溶于水中,贮液浓度为100mM ,X- Gal溶于DMF,贮液浓度为50mg/ml 。
IPTG 和X- Gal 需分装后保存在-20 oC ,可保存2-4 个月。
IPTG 即Isopropyl B -D-1-thiogalactopyra no side ,也称Isopropyl B-D-thiogalactoside ,中文名为异丙基-B -D-硫代半乳糖苷。
分子式为C9H18O5S 分子量为238.30, CASNumber367-93-1,Ultra Pure, dioxane free,纯度>99.6%。
我公司提供Merck 公司该产品。
.本产品为接近白色的粉末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常用于蓝白斑筛选及IPTG 诱导的细菌内的蛋白表达等。
IPTG是B -半乳糖苷酶的活性诱导物质。
基于这个特性,当pUC系列的载体DNA或其他带有lacZ基因载体DNA以lacZ缺失细胞为宿主进行转化时、或用M13噬菌体的载体DNA1行转染时,如果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X- Gal和IPTG,由于B -半乳糖苷酶的a -互补性,可以根据是否呈现白色菌落(或噬菌斑)而方便地挑选出基因重组体。
简述蓝白斑筛选原理蓝白斑筛选(Blue-WhiteScreening)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它用于鉴定具有特定基因的细菌株。
蓝白斑筛选的最初想法是从一种确定的细菌介质中检测特定基因的存在,该介质受到结合的载体(如DNA或细菌DNA的封闭抗体)的支配。
其基本原理是将细菌介质中的细菌冲洗悬浮,并加入一种特定的抗性素(例如培养基中的抗生素),使得只有携带具有抗性基因的细菌才能生存,而未携带这样基因的细菌死亡。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株中具有抗性基因的细菌株,而无需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
蓝白斑筛选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1)细菌介质中的细菌悬浮被加入到一种细胞毒性物质(如抗生素)中;(2)悬浮物经过一定时间和条件后,只有携带具有抗毒性基因的细菌存活,没有携带这样基因的细菌死亡;(3)将抗毒性素从细菌介质中洗掉;(4)通过比较死亡和存活的细菌,从而可以将具有特定抗毒性基因的细菌株辨别出来。
在蓝白斑筛选的实验中,抗毒性素可以是任何特定的化合物,例如抗生素,甲基红,乙醛等。
从抗毒性素的效果来看,它不能完全消灭整个细菌群,而是将这些细菌分为两组:一组是抗毒性素不易受到影响的细菌,即携带有特定抗毒性基因的细菌;另一组是抗毒性素很容易受到影响的细菌,即没有携带特定抗毒性基因的细菌。
然后,洗掉抗毒性素后,可以通过观察实验中死亡和存活的细菌,从而将那些携带特定抗毒性基因的细菌株辨别出来。
蓝白斑筛选法的优点在于它比其他基因组学技术更加快速,也比其他基因筛选方法更加简单,可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携带特定基因的细菌株。
另外,由于它只需要很少的实验操作,因此可以大大节省实验时间和成本。
但是,蓝白斑筛选也有一些缺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只可以检测携带一个特定基因的细菌株,而无法检测其余的基因。
其次,对抗毒性的效果也不一定非常稳定,在抗毒性素的浓度较低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抗毒性不足的情况。
总的来说,蓝白斑筛选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基因筛选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检测携带特定基因的细菌株,从而节约大量的实验时间和成本。
蓝白斑筛选原理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它能够快速、高效地筛选出携带特定DNA片段的细菌克隆。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载体DNA中,然后将重组后的载体DNA导入到宿主细菌中,通过特定的筛选方法,筛选出携带目的DNA片段的细菌克隆。
本文将详细介绍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首先,蓝白斑筛选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质粒载体的构建和细菌宿主的选择性生长。
在蓝白斑筛选中,常用的质粒载体是pUC18和pUC19,它们含有一个多克隆位点(多克隆位点是指能够被多种限制酶切割的DNA序列),以及一个被称为lacZ的报告基因。
lacZ编码β-半乳糖苷酶,能够将X-加拉胺糖苷(X-Gal)水解成产生蓝色产物。
当外源DNA片段被插入到lacZ基因中,会破坏lacZ的功能,导致细菌在含有X-Gal的培养基上形成白色斑点。
而未被插入外源DNA片段的质粒载体能够正常表达lacZ基因,细菌在含有X-Gal的培养基上形成蓝色斑点。
其次,蓝白斑筛选的原理还涉及到选择性抗性标记基因。
质粒载体通常含有一种抗性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如ampR、kanR等),它能够使携带了质粒载体的细菌在含有相应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对于未携带质粒载体的细菌则会被抑制生长。
通过对含有抗性标记基因的质粒载体进行选择性培养,可以筛选出携带了目的DNA片段的细菌克隆。
蓝白斑筛选在分子生物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筛选含有特定基因的细菌克隆。
通过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质粒载体中,然后导入到宿主细菌中,利用蓝白斑筛选方法,可以快速筛选出携带目的DNA片段的细菌克隆,为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其次,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构建基因文库。
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质粒载体中,然后导入到宿主细菌中,利用蓝白斑筛选方法,可以将DNA片段插入到质粒中,构建基因文库,为寻找特定基因提供了便利。
此外,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的启动子和转录因子。
蓝白斑筛选名词解释蓝白斑筛选(blue-white selection)是一种用来筛选融合过表达的目的基因的方法。
它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筛选携带特定基因型的细胞克隆。
蓝白斑筛选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种称为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的酶来区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克隆和不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克隆。
β-半乳糖苷酶是一种能够水解乳糖和其类似物的酶,在无添加基因座的细胞中存在着,而在添加了基因座的细胞中则不存在。
在蓝白斑筛选中,一般会将目的基因与与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连锁或位点插入建构。
当该建构被转入宿主细胞中后,如果目的基因被激活或表达,那么lacZ基因也会被转录和翻译形成β-半乳糖苷酶。
而在加入X-半乳糖(一种受β-半乳糖苷酶水解的物质)后,带有lacZ基因的细胞会产生蓝色的反应物,形成蓝斑。
因此,只有带有目的基因的细胞才会出现蓝斑。
通过蓝白斑筛选,研究人员可以快速、高效地筛选出携带目的基因的细胞克隆。
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克隆:蓝白斑筛选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鉴定克隆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并确定目的基因的定位以及克隆的纯度。
2. 蛋白质表达:通过蓝白斑筛选,可以筛选出表达目的蛋白的细胞克隆,从而方便研究人员进行蛋白质的表达和纯化。
3. 基因表达调控:蓝白斑筛选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及筛选出调控因子。
4. 化学物质筛选:通过蓝白斑筛选,研究人员可以筛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物质,从而研究其对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影响。
总之,蓝白斑筛选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工程技术,通过利用β-半乳糖苷酶对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进行筛选,为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基因表达调控等多个领域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方法。
蓝白斑筛选原理
在许多工业领域中,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见的物料分类方法。
这种筛选方式利
用材料的大小、形状等特征将物料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可以高效地分离目标物料。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包括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原理。
原理一:筛网孔径
蓝白斑筛选的第一个原理是筛网孔径。
筛网的孔径大小直接影响了筛选效果。
当物料通过筛网时,只有小于筛网孔径的颗粒才能通过,大于筛网孔径的颗粒将被阻挡。
因此,通过控制筛网的孔径大小,可以实现对物料的筛选分级。
原理二:筛网振动
筛网振动是蓝白斑筛选的关键原理之一。
筛网在振动的作用下,可以使物料在
筛网上跳跃运动,从而加速筛分过程。
筛网振动还可以防止筛孔被堵塞,提高筛分效率。
原理三:物料特性
物料的特性也是影响蓝白斑筛选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物料具有不同的大小、形状、密度等特性,这些特性会影响物料在筛网上的筛选行为。
因此,在进行蓝白斑筛选时,需要考虑物料的特性,并选择合适的筛网和筛分参数。
原理四:筛选过程
蓝白斑筛选的过程包括物料的进料、筛选、分级等步骤。
在进料过程中,物料
通过进料口进入筛分系统;在筛选过程中,物料在筛网上受到振动作用,根据大小和形状被分离;在分级过程中,不同大小的物料被分为不同的等级。
通过合理控制这些步骤,可以实现高效的物料筛选。
结论
综上所述,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见的物料分类方法,其原理包括筛网孔径、筛
网振动、物料特性和筛选过程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原理,并合理控制筛选参数,可以实现高效的物料筛选和分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和案例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测目标DNA序列是否存在。
其原理是利用互补匹配的原则,在PCR反应中引入一个包含融合基因的载体,其中融合基因含有β-半乳糖苷酶和蛋白X两个基因。
将PCR扩增的目标DNA序列与载体连接,再将连接后的产品转化到大肠杆菌中进行筛选。
如果目标序列正确定位到融合基因上,则能够产生一个含有β-半乳糖苷酶和蛋白X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可以与含有5-溴亚基半乳糖苷的成分结合,形成蓝色的沉淀。
而那些没有成功获得目标序列的大肠杆菌无法产生蓝色沉淀,因此被筛选出来。
蓝白斑筛选的一个常见案例是接合质粒含有靶标基因的身份鉴定,例如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应该包含外来基因序列,而如果通过蓝白斑筛选能够在菌落中观察到蓝色沉淀,就可以确认样品中存在目标基因。
此外,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检测细菌中的嵌合质粒是否已经成功插入到细菌染色体中,并且是否含有目标序列。
蓝白斑筛选法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因工程常用的细菌重组子的筛选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野生型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物质5-溴-4-靛蓝。
5-溴-4-靛蓝可使整个菌落产生蓝色变化。
在经人工插入外源基因后,突变型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被插入的外源基因切断,无法形成完整的β半乳糖苷酶,故不能对无色化合物X-gal进行切割,菌落呈白色。
蓝白斑筛选在指示培养基上,未转化质粒的菌落因无抗生素抗性而不能生长,重组质粒的菌落是白色的,非重组质粒的菌落是蓝色的,以颜色不同为依据直接筛选重组克隆的方法。
这种重组子的筛选,称为蓝白斑筛选。
如需更多关于“蓝白斑筛选法”的相关信息,建议查阅基因工程学相关书籍。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应用1. 前言蓝白斑筛选(Blue-white screening)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检测DNA重组是否成功。
通过该技术,可以筛选出含有重组DNA的菌落,从而实现对目标基因的定位和表达。
2. 原理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基于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的活性差异。
在该筛选系统中,包含有DNA重组产物的细菌表型为蓝色,未重组的细菌表型为白色。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1.在含有相应选择性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细菌。
2.通过转化技术将重组的质粒DNA导入细菌宿主中。
3.将转化后的细菌涂布在含有X-半乳糖苷(X-Gal)的琼脂糖平板上。
4.在琼脂糖平板上,转化成功的细菌会表现为蓝色的菌落,未转化的细菌则为白色。
3. 应用蓝白斑筛选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基因工程、蛋白质表达等研究领域。
3.1 基因克隆在基因克隆中,蓝白斑筛选常用于检测重组质粒的构建是否成功。
通过筛选出蓝色的菌落,可以快速确定重组质粒中是否含有目标基因。
3.2 基因工程在基因工程中,蓝白斑筛选被用于定位和筛选带有特定序列的质粒。
通过构建含有目标基因的质粒,将其导入细菌中,可以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蓝色菌落,从而实现对基因的定位和表达。
3.3 蛋白质表达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蛋白质表达的研究。
通过将目标蛋白基因插入表达载体中,并导入细菌中进行表达,可以通过蓝白斑筛选系统筛选出表达目标蛋白的菌落。
4. 优势和局限性4.1 优势•简单易行:蓝白斑筛选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筛选方法,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只需要琼脂糖平板和相应的培养基。
•高效性:通过蓝白斑筛选系统,可以快速筛选出重组细菌,提高工作效率。
•直观可视化:转化成功的细菌会在琼脂糖平板上形成蓝色的菌落,使得检测结果可以直观地通过肉眼观察。
4.2 局限性•假阳性筛选:由于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变异性,部分非重组菌落也可能呈现蓝色。
因此,在分析筛选结果时需采取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蓝白斑筛选原理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筛选含有特定DNA片段的细菌克隆。
它是通过转化细菌后,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插入细菌染色体中,然后通过特定的筛选方法,挑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菌克隆。
下面将详细介绍蓝白斑筛选的原理。
首先,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基于质粒中含有lacZ基因。
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该酶能够将X-半乳糖苷底物转化为蓝色产物。
而在质粒插入到细菌染色体中后,如果目的基因插入到lacZ基因上游区域,将会破坏lacZ基因的完整性,导致无法表达功能性的β-半乳糖苷酶,从而形成白色克隆。
相反,如果目的基因未插入到lacZ基因上游区域,那么lacZ基因仍然完整,细菌能够表达功能性的β-半乳糖苷酶,产生蓝色克隆。
其次,蓝白斑筛选的关键是使用含有X-半乳糖苷底物的培养基。
含有X-半乳糖苷的培养基在含有β-半乳糖苷酶的细菌中形成蓝色斑点,而在缺乏β-半乳糖苷酶的细菌中形成白色斑点。
因此,通过在含有X-半乳糖苷的培养基上进行蓝白斑筛选,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挑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菌克隆。
最后,蓝白斑筛选的原理还涉及到对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菌克隆进行鉴定和验证。
一旦通过蓝白斑筛选得到白色克隆,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确认所得克隆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这一步骤是蓝白斑筛选原理的延伸,它保证了所得克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蓝白斑筛选原理是基于lacZ基因的表达和X-半乳糖苷底物的使用,通过筛选出白色克隆来实现对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菌克隆的挑选。
这一原理简单而有效,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领域,为基因工程和基因克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简述蓝白斑筛选的原理蓝白斑筛选是一种用于鉴定外源基因是否已经被成功转化到目标物种的常用方法。
其原理基于β-葡萄糖苷酶(β-Glucuronidase)的活性与蓝白斑形成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蓝白斑筛选之前,研究人员需要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进行重组,使其形成融合蛋白。
该融合蛋白包含β-葡萄糖苷酶的编码序列和目标基因的编码序列。
通常,目标基因的编码序列会紧随β-葡萄糖苷酶的编码序列,以便在转化成功后能够一同表达。
在转化后,研究人员将转基因植物细胞或细菌培养在含有特定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
这种培养基中含有化学物质X-葡萄糖苷(X-Gluc),它是无色的。
当β-葡萄糖苷酶结合到X-Gluc上时,会发生反应并生成一种有颜色的沉淀物——蓝白斑。
如果转化成功,转基因植物细胞或细菌中会产生大量的β-葡萄糖苷酶,这些酶会与培养基中的X-Gluc反应,形成蓝白斑。
通过观察琼脂平板上的蓝白斑形成,研究人员可以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已经成功转化到了目标物种中。
这种蓝白斑筛选方法具有简便、操作方便且可靠的优点。
通过蓝白斑筛选,研究人员可以快速判断转化是否成功,并筛选出带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或细菌。
这对于转基因科研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蓝白斑筛选方法的广泛应用也为基因工程领域的其他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例如,通过改变X-Gluc的结构,也可以用蓝白斑筛选法检测其他蛋白质的活性。
此外,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检测细菌或细胞的活性,对于药物研发和疾病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之,蓝白斑筛选以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与蓝白斑形成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为基因转化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直观且有效的方法。
其在转基因科研和应用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借鉴和启示。
简述蓝白斑筛选原理
蓝白斑筛选原理是一种用于分析基因突变影响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它利用蓝白斑DNA探针和含有基因突变的DNA样本,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受影响的基因。
蓝白斑筛选技术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构建DNA探针库、选择合适的探针、进行杂交扩增和电泳分析。
首先,构建DNA探针库。
蓝白斑筛选技术所用的探针是根据受检测的基因突变特异性的集合,只有当基因突变发生时,才会出现该特异性。
为了确保提取出合理的特异性,通常采用多个探针,以确保提取出足够合理的特异性,这样就可以最精确地反映基因突变的结果。
其次,选择合适的探针。
当DNA探针库构建完成之后,需要根据检测的基因突变,筛选出最能够特异性反映这种基因突变的基因突变探针。
为了确保正确性,一般会使用多个探针,并且进行大量的多次试验,以确保精确性,最终确定最佳的探针。
第三,进行杂交扩增。
包含基因突变的DNA样本和被选择的探针库被混合放在一起,当探针和DNA配对时,就可以在质粒中复制出特异性的基因突变,该现象被称为杂交扩增。
最后,进行电泳分析。
当杂交扩增完成之后,混合物被放入电泳槽中,通过电泳技术把复制出来的特异性基因突变分离出来,最终得到特异性的基因突变。
总之,蓝白斑筛选原理是一种基因突变分析的优秀方法,它可以快速准确反映基因突变的结果,使得分析基因变异的过程变得容易得多。
它的使用广泛,已经发挥出重要作用,在基因编辑、基因疾病和
药物开发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蓝白斑筛选法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细菌。
二、实验原理蓝白斑筛选是基因工程操作中常用的一种重组子筛选方法。
该实验基于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结构,其中含有-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调控序列和前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
当外源DNA插入到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会导致无-互补能力的氨基端片段,使得带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而未发生重组的细菌形成蓝色菌落。
三、实验材料1. 大肠杆菌菌株(如DH5α)2. 载体(如pUC19)3. 目的基因片段4. X-gal(5-溴-4-氯-3-吲哚--D-半乳糖苷)5. 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6. LB培养基7. 琼脂糖8. 灭菌工具(如剪刀、镊子、移液枪等)9. 紫外灯四、实验步骤1. 预备工作(1)将LB培养基和琼脂糖在100℃下煮沸5分钟,待冷却至60℃左右加入适量抗生素,充分混匀后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
(2)用无菌移液枪吸取适量转化液,涂布在含有抗生素的琼脂糖平板上。
(3)将平板放入37℃温箱中倒置培养12-16小时。
2. 蓝白斑筛选(1)在平板中加入适量X-gal和IPTG,充分混匀。
(2)将平板放入37℃温箱中倒置培养12-16小时。
3. 观察结果(1)观察平板上的菌落,根据菌落颜色判断是否为重组子。
(2)白色菌落表示可能含有重组质粒,蓝色菌落表示未发生重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平板上出现了白色和蓝色菌落。
其中,白色菌落较多,蓝色菌落较少。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原理,白色菌落可能含有重组质粒,蓝色菌落表示未发生重组。
这可能是因为外源DNA插入到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导致无-互补能力的氨基端片段,使得带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掌握了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了使用蓝白斑筛选法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细菌。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1)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无菌,避免污染。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方法载体pGEMZ在β-半乳糖苷酶(lacZ)的α-肽编码区内具有多克隆区域。
在重组质粒中插入片段使α-肽失活,可在指示平板上通过颜色筛选鉴别。
不带有插入片段的载体,表达有功能的β-半乳糖苷酶,所用的宿主菌在染色体或附加体上缺失掉lacZM15基因,导致内源α-肽失活。
载体pGEMZ或其它含lacZ基因的α-肽互补细菌,具有β-半乳糖苷酶的ω片段,所得功能β-半乳糖苷酶(α-肽加ω片段)将底物X-Gal转化为有颜色的产物,得到蓝色菌落。
在载体pGEMZ 的多克隆区域,克隆上插入片段导致α-肽编码区的破坏,使β-半乳糖苷酶失活,得到白色菌落。
α-肽编码区读码框内小的插入片段产生浅兰色菌落,因β-半乳糖苷酶只是部分失活。
重组质粒转化到合适的菌株中(JM109,DH5α),然后涂布到含0.5mMIPTG, 40ug/mlX-Gal指示平板上。
可将50ul的X-Gal和100 ulIPTG贮液直接加入到平板中,扩散到整个平板中,在37oC保温30分钟使液体扩散。
IPTG溶于水中,贮液浓度为100mM,X- Gal溶于DMF,贮液浓度为50mg/ml。
IPTG 和X- Gal需分装后保存在-20 oC,可保存2-4个月。
◆IPTG即Isopropyl 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也称Isopropyl β-D-thiogalactoside,中文名为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
分子式为C9H18O5S ,分子量为238.30,CAS Number 367-93-1,Ultra Pure,dioxane free,纯度>99.6%。
我公司提供Merck公司该产品。
◆本产品为接近白色的粉末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常用于蓝白斑筛选及IPTG诱导的细菌内的蛋白表达等。
IPTG是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诱导物质。
基于这个特性,当pUC系列的载体DNA(或其他带有lacZ 基因载体DNA)以lacZ 缺失细胞为宿主进行转化时、或用M13噬菌体的载体DNA进行转染时,如果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X–Gal和IPTG,由于β–半乳糖苷酶的α–互补性,可以根据是否呈现白色菌落(或噬菌斑)而方便地挑选出基因重组体。
蓝白斑筛选原理 doc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用的基因克隆筛选方法,其原理是根据重组DNA分子中是否含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来筛选蓝白斑菌落。
下面将详细介绍蓝白斑筛选的原理、操作流程和优缺点。
一、蓝白斑筛选原理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于重组DNA分子在细菌培养基上产生蓝色或白色斑点的表型特征进行筛选的方法。
在含有X-gal(5-溴-4-氯-3-吲哚-β-半乳糖苷)的培养基上,携带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分子会产生蓝色斑点,而没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分子则产生白色斑点。
因此,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可以快速、简便地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分子。
二、蓝白斑筛选操作流程1.转化:将目的基因与质粒DNA进行连接,得到重组DNA分子。
2.转化子培养:将连接产物导入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并在含有X-gal的培养基上培养转化子。
3.筛选:在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颜色,筛选出产生蓝色斑点的转化子,即为阳性克隆。
4.验证:对阳性克隆进行DNA和蛋白质水平上的检测,确认目的基因是否正确连接在质粒上,并验证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
三、蓝白斑筛选的优缺点1.优点:(1)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单个重组分子;(2)操作简便:只需观察菌落颜色即可判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3)成本低廉:使用的试剂和设备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2.缺点:(1)可能出现假阳性:由于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有些非重组分子也可能产生蓝色斑点;(2)需要使用抗生素或其他选择压力:为了筛选出重组分子,需要使用抗生素或其他选择压力来抑制非重组分子的生长;(3)无法确定目的基因的方向:无法通过蓝白斑筛选确定目的基因在质粒上的方向;(4)不适用于大规模筛选:在大规模筛选时,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
四、蓝白斑筛选的应用范围蓝白斑筛选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和表达载体的构建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克隆和表达的基因。
此外,蓝白斑筛选也常用于文库的筛选、突变体分析和基因定位等研究领域。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简单、快捷、灵敏度高且成本低廉的基因克隆筛选方法。
简介蓝白斑筛选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因工程常用的重组菌筛选方法。
野生型大肠杆菌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物质5-溴-4-靛蓝。
有色物质可以使整个培养菌落产生颜色变化,而颜色变化是鉴定和筛选的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编辑本段适用方面设计适用于蓝白斑筛选的基因工程菌为β-半乳糖苷酶缺陷型菌株。
这种宿主菌的染色体基因组中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突变,造成其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失去正常N段一个146个氨基酸的短肽(即α肽链),从而不具有生物活性,即无法作用于X-gal产生蓝色物质。
用于蓝白斑筛选的载体具有一段称为lacz'的基因,lacz'中包括:一段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编码α肽链的区段;一个多克隆位点(MCS)。
MCS位于编码α肽链的区段中,是外源DNA的选择性插入位点。
虽然上述缺陷株基因组无法单独编码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但当菌体中含有带lacz'的质粒后,质粒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和菌株基因组表达的N端缺陷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具有与完整β-半乳糖苷酶相同的作用X-gal生成蓝色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即α-互补。
操作中,添加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以激活lacz'中的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在含有X-gal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中菌落呈现蓝色。
以上是携带空载体的菌株产生的表型。
当外源DNA(即目的片段)与含lacz'的载体连接时,会插入进MCS,使α肽链读码框破坏,这种重组质粒不再表达α肽链,将它导入宿主缺陷菌株则无α互补作用,不产生活性β-半乳糖苷酶,即不可分解培养基中的X-gal产生蓝色,培养表型即呈现白色菌落。
实验中,通常蓝白筛选是与抗性筛选一同使用的。
含X-gal的平板培养基中同时含有一种或多种载体所携带抗性相对应的抗生素,这样,一次筛选可以判断出:未转化的菌不具有抗性,不生长;转化了空载体,即未重组质粒的菌,长成蓝色菌落;转化了重组质粒的菌,即目的重组菌,长成白色菌落。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判定标准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快速筛选和检测目标基因或质粒。
它基于大肠杆菌在蓝白斑筛选培养基上形成蓝白斑的特性,通过观察菌落颜色来判定是否含有目标基因或质粒。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是基于基因重组和底物转化。
在蓝白斑筛选中,质粒被嵌入到大肠杆菌中,同时携带了一段插入片段(可以是目标基因)。
质粒还含有启动子和转录终止序列,它们能够控制目标基因的表达。
当质粒成功转入大肠杆菌中后,细菌将表达质粒中的目标基因。
在蓝白斑筛选培养基中,含有两种底物:X-α-gal和IPTG。
X-α-gal是一种人工底物,它在存在产物酶(β-萘乙酸葡萄糖苷酶)的情况下会形成蓝色产物,而无产物酶的菌落则为白色。
IPTG是一种人工诱导剂,能够激活质粒中的启动子,促进目标基因的表达。
通过将含有插入片段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进行培养,可以形成包含目标基因的细菌菌落和不含目标基因的菌落。
在蓝白斑筛选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肠杆菌菌落的颜色来判定是否含有目标基因。
通常,蓝色的菌落代表含有目标基因的细菌。
这是因为质粒中的目标基因能够被转录、翻译为产物酶,进而将X-α-gal转化为蓝色产物。
而白色的菌落代表不含目标基因的细菌。
这是因为没有目标基因的质粒无法产生产物酶,无法将X-α-gal 转化为蓝色产物。
蓝白斑筛选的判定标准主要是根据菌落的颜色进行判断。
除了蓝色和白色,还可能会出现其他颜色的菌落,这些菌落大多是由于其他基因突变导致的。
因此,判断蓝白斑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
蓝白斑筛选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基因工程中,蓝白斑筛选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快速鉴定具有目标基因的细菌,从而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重组细菌株。
此外,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检测DNA序列的一致性,帮助鉴定目标序列的正确性。
总之,蓝白斑筛选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观察大肠杆菌菌落的颜色,可以快速判断是否含有目标基因。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是基于大肠杆菌在特定培养基上形成蓝白斑的特性,判定标准主要是根据菌落的颜色进行判断。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方法
载体pGEMZ在β-半乳糖苷酶(lacZ)的α-肽编码区内具有多克隆区域。
在重组质粒中插入片段使α-肽失活,可在指示平板上通过颜色筛选鉴别。
不带有插入片段的载体,表达有功能的β-半乳糖苷酶,所用的宿主菌在染色体或附加体上缺失掉lacZM15基因,导致内源α-肽失活。
载体pGEMZ或其它含lacZ基因的α-肽互补细菌,具有β-半乳糖苷酶的ω片段,所得功能β-半乳糖苷酶(α-肽加ω片段)将底物X-Gal转化为有颜色的产物,得到蓝色菌落。
在载体pGEMZ 的多克隆区域,克隆上插入片段导致α-肽编码区的破坏,使β-半乳糖苷酶失活,得到白色菌落。
α-肽编码区读码框内小的插入片段产生浅兰色菌落,因β-半乳糖苷酶只是部分失活。
重组质粒转化到合适的菌株中(JM109,DH5α),然后涂布到含0.5mMIPTG, 40ug/mlX-Gal指示平板上。
可将50ul的X-Gal和100 ulIPTG贮液直接加入到平板中,扩散到整个平板中,在37oC保温30分钟使液体扩散。
IPTG溶于水中,贮液浓度为100mM,X- Gal溶于DMF,贮液浓度为50mg/ml。
IPTG 和X- Gal需分装后保存在-20 oC,可保存2-4个月。
◆IPTG即Isopropyl 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也称Isopropyl β
-D-thiogalactoside,中文名为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
分子式为
C9H18O5S ,分子量为238.30,CAS Number 367-93-1,Ultra Pure,dioxane free,纯度>99.6%。
我公司提供Merck公司该产品。
◆本产品为接近白色的粉末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常用于蓝白斑筛选及IPTG诱导的细菌内的蛋白表达等。
IPTG是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诱导物质。
基于这个特性,当pUC系列的载体DNA(或其他带有lacZ 基因载体DNA)以lacZ 缺失细胞为宿主进行转化时、或用M13噬菌体的载体DNA进行转染时,如果在平板培养基中加入X–Gal和IPTG,由于β–半乳糖苷酶的α–互补性,可以根据是否呈现白色菌落(或噬菌斑)而方便地挑选出基因重组体。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具有lac或tac等启动子的表达载体的表达诱导物使用.
使用方法:
首先把IPTG配制成24 mg/ml(100 mM)的水溶液,并进行过滤除菌后保存。
然后在100 ml的琼脂培养基中,加入100 μl的上述溶液、200 μl的X-Gal(20 mg/ml的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和100 μl的Amp(100 mg/ml),制作成IPTG、X-Gal、Amp平板培养基。
当DNA片段插入至pUC系列载体(或其他带有lacZ、Amp基因载体),然后转化至lacZ缺失细胞中后,涂布上述的IPTG、X-gal、Amp平板培养基,可根据长出菌体的蓝白色,而方便地挑选出基因重组体(白色为具有DNA插入片段的基因重组体)。
保存条件:粉末在-20℃稳定保存至少三年,具体请参考各个厂家提供的保存条件
注意事项:
◆培养噬菌体时,Top agar中的添加量为:25 μl/3 ml(24 mg/ml)
◆含有IPTG的培养基4℃避光保存,须在1~2周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