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途径与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为⼤家整理的《民族舞蹈:侗族⼈千年流传的多耶舞》,供⼤家参考。
多耶舞多是⼀种⼤型的歌场对唱舞蹈。
侗语“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领众和的歌曲。
多耶是数⼗上百男⼥青年围在⼀个场中的对歌舞蹈。
早在宋代,就曾有“⾠、沅、靖州……。
农隙时,⾄⼀⼆百⼈为曹,⼿相握⽽歌,数⼈吹笙前导之”的记载。
这显然是对古代侗族⼈“多耶”反映,可见“多耶”已有近千年⽂字记载的历史。
多耶舞蹈程序是先由⾝着古装的寨⽼领着盛装的青年们⼊场后,顺绕三圈,⼜逆场绕三圈,⾃然是姑娘们⼿牵⼿围成⼀个内圆圈,罗汉们围成外圆圈,寨⽼坐在场中。
有些地⽅⼿牵⼿,有些地⽅⼿攀肩。
姑娘们在“扬史号”的领唱声中开始向右移动,每⼀节拍移动⼀步。
唱实词时,双⼿有节奏地前后甩动,唱衬词时,双⼿和谐地向上举起;姑娘们唱时,罗汉们⾃由地陪着⼀同绕圈移动。
姑娘们唱完时,由⼀罗汉头⾼呼“哟—”,众罗汉紧接“唉!”
在“哟—唉”的呼声中⼿牵起⼿,有节奏地或甩或举向右移动,跟随着领唱者对答姑娘们唱的歌词中所提出的问题。
侗族多耶舞动作要领
侗族多耶舞是一种传统的侗族舞蹈形式,其动作独特、优美、富有节奏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侗族多耶舞的动作要领:
1. 多耶舞的基本步伐是侗族传统的“慢踩”,即脚尖先着地,再将脚跟放下,重心放在脚跟上。
在舞蹈中,常常会加入侧步、交叉步等变化。
2. 身体姿势也非常重要,多耶舞要求身体保持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手掌微微向内翻。
3. 在舞蹈中,手部动作非常灵活,常常会做出旋转、挥舞、托举等动作。
4. 多耶舞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舞者需要注意节奏的把握,保持动作与音乐的协调。
5. 女舞者在演绎多耶舞时,会加入纤细的腰臀动作,增加舞蹈的柔美感。
6. 在多耶舞的演绎中,舞者还需要加强呼吸练习,保持身体的柔软度和舞蹈的流畅性。
总的来说,多耶舞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舞蹈形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侗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其中,通过舞蹈来展现侗族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 1 -。
侗族哆耶舞浅论侗族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三省毗邻的山区,人口约296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侗民族依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并遗存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可业界对此研究甚少。
“哆耶舞”是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积极发掘。
哆耶舞的起源与表现形式哆耶舞是侗民族独有的一种自娱性集体舞蹈。
“哆”在侗语中是唱、跳的意思。
由于在所唱曲调的头尾都有“耶哕呀……耶哕耶哕呀”的衬词,故取名“哆耶”,其舞也故名“哆耶舞”。
哆耶舞的最早记载始见于宋代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其舞动的基本动作“搭肩、摆手、跺脚”,深深地打着侗族先民险恶的生活环境和落后生产方式的烙印。
侗族先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生产方式的落后决定了必须通过劳动协作才能维持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搭肩、摆手、跺脚”就是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侗民族给简单的舞步形式上赋予了一些变化,其基本表演形式演化为两种:一种是手拉手围圈边唱边跳,一种是手搭肩围圈边唱边跳;内容上也做了极大的拓展。
哆耶舞分祭祀性“耶堂”和娱乐性“耶铺”两大类。
“耶堂”是祭祀侗家的保护神――先祖母“萨玛”时在萨坛前表演的祭祀性舞蹈。
唱词有来自祖传三本《侗族通书》的专门唱本,也有后人精心创编的唱本,其曲调庄严,气势磅礴。
内容多为歌颂先祖创业的功德,并祈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村寨安宁等等。
“耶铺”是一种赞颂娱乐性歌舞,表演场地不特定,没有专门的唱本,唱词多是即兴创作。
表演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曲尾固定衬词。
在一定场合下,哆耶也按性别、辈份“分耶”。
情到极致,老人们在席间也跳哆耶,但其唱词多带有说教性,俗称“正耶”。
哆耶舞的基本舞步哆耶舞动作简单易学,其主要步伐为“蹲跺步”,基本队型为顺时针方向圆圈。
主要动作有:1.进步摆(4拍)“小八字步”按顺时针站一圈,后者右手搭在前者右肩上,左手与前者左手相握。
第1拍:前半拍右腿屈膝快速后抬25度,同时上身向左摆,腰往左扣,左手自然前甩。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瑰宝之一,是侗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采取以下措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原始资料侗族大歌是源远流长的口头传统文化,其传承多为父传子,较少有文字记载。
因此,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原始资料是保护和传承的基础。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团队,深入不同侗族聚居地区,与侗族长者和歌手进行交流,记录下他们的唱法、曲调和歌词等重要信息,系统地整理成数据库或制作成音像资料。
二、设立侗族大歌保护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可以设立专门的侗族大歌保护机构。
该机构可以承担对侗族大歌的研究、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等工作,组织相应的培训班和讲座,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保护意识。
同时,该机构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保护侗族大歌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工作,确保其受到法律保护。
三、加强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可以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社会价值。
可以在各地举办侗族大歌的音乐会和演出活动,邀请侗族歌手和乐队进行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侗族大歌。
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开设专门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侗族大歌的相关信息和音频、视频等资料,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和传播侗族大歌。
四、加强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传承是侗族大歌保护的核心问题,应当加强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工作。
可以在侗族聚居地区设立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吸纳优秀的侗族歌手和音乐家,开展传授侗族大歌技艺和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的侗族大歌传承人才。
同时,可以将侗族大歌纳入到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中,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从小学、中学延伸到大学和艺术院校。
五、倡导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侗族自身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侗族文化节、音乐节等活动,将侗族大歌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展示,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
三江侗族多耶节策划方案1. 背景介绍多耶节是中国侗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位于中国贵州省的三江侗族自治县。
为了宣传和传承三江侗族的文化,推动侗族文化的发展,特制定此多耶节策划方案。
2. 目标•传承侗族文化,增强侗族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进侗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
3. 时间和地点•时间:每年农历六月初八至十四;•地点:三江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的侗族聚居区。
4. 活动内容4.1. 传统仪式•开幕仪式:由当地侗族群众参与的盛大开幕仪式,包括传统音乐舞蹈表演、祭祀仪式等;•醉龙舞蹈:由侗族舞者表演的特色舞蹈,代表着丰收和欢乐;•火把节游行:侗族群众手持火把,穿过村庄和田野,象征带走灾厄,祈求健康和平安;•芦笙竹乐演奏:传统的侗族乐器表演,展示侗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4.2. 传统手工艺展示•侗绣展览:展示侗绣的工艺和技术,吸引观众了解和购买;•壮族银饰展览:展示壮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侗族马鞍展览:展示传统的侗族马鞍制作工艺和样式。
4.3. 文化交流活动•民族服饰展示:侗族、壮族等多个民族的服饰展览,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传统民间游戏:举办侗族的传统民间游戏比赛,增进民众互动和交流;•民族美食品尝:提供侗族传统美食,使游客能够品味侗族的独特风味。
4.4. 主题论坛和讲座•侗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论坛:邀请学者、专家和民间艺术家就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讨论和分享经验;•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讲座:邀请设计师、手工艺作家等相关专业人士,探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5. 宣传推广•制作宣传手册和海报,分发到相关旅游机构、旅游景点、酒店等地,以及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推广;•邀请知名旅游博主、摄影师等参与活动,通过他们的推广,增加活动的曝光度;•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进行活动的宣传报道。
6. 组织与保障•设立组委会,负责活动策划、协调和执行;•联系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在活动场地设置安全保障措施,保证参与活动的人员的安全;•安排志愿者,协助活动的流程、引导游客等工作。
侗族舞蹈知识点总结图一、侗族舞蹈的类型和特点侗族舞蹈可以分为庆祝性舞蹈、宗教性舞蹈、劳动性舞蹈和娱乐性舞蹈四大类。
其中庆祝性舞蹈多为庆祝丰收、喜庆节日等活动而编排,宗教性舞蹈是侗族人民在宗教活动中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劳动性舞蹈则是侗族人民在劳作中使用的一种舞蹈形式,娱乐性舞蹈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娱乐自己的一种舞蹈形式。
侗族舞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性柔和:侗族舞蹈的音乐旋律柔和悠扬,舞蹈动作优美柔和,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2. 舞蹈动作独特:侗族舞蹈的动作多以手部和腰部为主,手部动作多为握手、托手、划圈等,腰部动作多为扭摆、摇摆等,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韵味。
3. 舞蹈服饰丰富:侗族舞蹈的服饰多为侗族传统服饰,色彩多样、图案繁复,体现了侗族服饰文化的艺术魅力。
4. 舞蹈场景广泛:侗族舞蹈可以在庙会、喜庆节日、丰收仪式、婚礼宴会等各种场合上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二、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侗族舞蹈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侗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师徒教学的方式进行。
侗族舞蹈的传承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通过长辈向后辈的教导和学习,侗族舞蹈得以传承至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侗族舞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传承环境的变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对侗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侗族舞蹈,侗族各地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举办舞蹈比赛、举办侗族文化节、开设舞蹈培训班等,以提高侗族舞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侗族青年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侗族舞蹈的创新和发展。
三、侗族舞蹈的艺术价值和意义侗族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价值和意义:1. 传承侗族文化:侗族舞蹈是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是传承侗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分支,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冲击的影响,三江侗族的非物质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和文化衰退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现状、困境原因以及传承途径,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促进三江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既是对三江侗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
【字数:208】1.2 研究意义三江侗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具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是该族群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通过深入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现状及困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江侗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价值,从而推动相关传统技艺、习俗等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概况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包括侗族竹编技艺、侗族牛角琴演奏、侗族银饰工艺等。
侗族竹编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侗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竹子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如筐篓、凉席、笆篱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和利用。
侗族牛角琴是一种由牛角制成的弦乐器,音色悠扬,深受侗族人民喜爱。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性和丰富性,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较为艰巨的任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文化不断地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侗族文化保护区、开展侗族文化研究等,同时侗族人民也在积极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
侗族的许多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歌舞、木偶戏、侗笺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其中,侗笺字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被誉为“活化石”。
近年来,随着传承人数的减少,侗笺字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侗笺字,侗族人民开始开展侗笺字教育和传承工作,这种努力也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加广泛的支持和关注。
在保护侗族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侗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1 -。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传承和开发初探摘要: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统一和协调上有较大的困难,各地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严重,工作重复性大、成本高、效率低。
只有打破行政区划的桎梏、建立协调工作机构、制定统一规划、协调开展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做到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行政区划的分割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
如何淡化行政区划的影响,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整体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侗族及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点侗族的分布从总体上讲比较集中、集聚性比较强,但由于人数众多,分布面广,又具有自己的分布特征,也由此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分布特点。
1.侗族分布的区位特征。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公元6—9世纪在今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
侗族以锦屏县启蒙镇为界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南部方言区汉化程度较低。
侗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黔、湘、桂三省。
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的通道、靖县、芷江、新晃,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地共有侗族240多万人,占侗族总人口的80%。
这就形成了侗族分布的区位特征:分跨四省,且地域又相对集中。
2.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
侗族文化流传脉络清晰,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繁多且光彩夺目。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二、三批名录的有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戏、侗族萨玛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十五项二十七个点,其中“侗族大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列入贵州、湖南、广西(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数十项,列入州(地市)、县级的更多。
收稿日期:2018-02-07作者简介:李强(1983-),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E-mail:406470758@qq.comdoi:10.16006/j.cnki.twnt.2018.02.011黔东南侗寨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探析李 强(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文化生态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的前提。
该文分析了黔东南侗寨文化及生态特征的现状,对黔东南侗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思考保护黔东南侗寨文化生态,以及促进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黔东南;侗寨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7;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8)02-0057-04犆狌犾狋狌狉犪犾犈犮狅犾狅犵狔犘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犪狀犱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狅犳犜狅狌狉犻狊犿犚犲狊狅狌狉犮犲狊狅犳犇狅狀犵犞犻犾犾犪犵犲犻狀犛狅狌狋犺犲犪狊狋犌狌犻狕犺狅狌LIQiang(犆狅犾犾犲犵犲狅犳犎狌犿犪狀犻狋犻犲狊犪狀犱犛犮犻犲狀犮犲,犌狌犻狕犺狅狌犕犻狀狕狌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犌狌犻狔犪狀犵,犌狌犻狕犺狅狌550025,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Culturalecologyisthefoundationofth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anationalculture,andisalsotheprerequisiteforthetourismdevelopmentwithnationalculturalcharacteristics.Inthisstudy,wefirstlyanalyzedthecurrentsituationofDongvillagecultureand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thenfurtherstudiedtheproblemsexistedinthetourismdevelopmentofDongvillageinSoutheastGuizhou.ThenseveralcountermeasuresonhowtoprotectculturalecologyofDongvillage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localtourismresourceswerepromoted,whichwouldmakeprofound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etyofDongvillage.犓犲狔狑狅狉犱狊:SoutheastGuizhou;Dongvillageculturalecology;tourismresourcesdevelopment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相继开发了一些民族村,通过展示民族传统文化来吸引游客,发展当地的旅游业。
侗族大歌的保护措施
作为一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其得到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1. 传统的学习方式:侗族大歌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的,因此在学校和社区中,鼓励孩子们学习和表演传统的侗族音乐,并且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增强他们对侗族大歌的兴趣和理解。
2. 表演和传承平台:在侗族地区,侗族大歌被视为社区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举办音乐节、演出和其他文化活动,为侗族大歌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促进了其在社区内的传承和发展。
3. 数字保护:在数字化时代,侗族大歌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例如,通过音频、视频等数字媒介,可以将侗族大歌的传统表演方式记录下来,并使其得以在更多的场合中展示和传播。
4. 法律保护:为了保护侗族大歌的权益,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其传统表演方式和传承方式的法律地位。
此外,通过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为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支持。
5. 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组织和合作伙伴的合作,可以将侗族大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例如,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就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这样的国际合作不仅提高了侗族大歌的知名度,也有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和探究的对象。
本文将从侗族文化的背景、传承情况以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侗族文化背景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东、江西、云南等多个省份,其文化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
侗族文化在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影响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体系。
传承至今的侗族文化有着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基础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侗族文化传承情况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侗族群众一直以来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高度重视的事项之一。
目前,侗族文化在传承上既有积极发展的情况,也有面临挑战和困难的情况。
一方面,政府在加强侗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
侗族群众也在继承和传承侗族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包括传统歌舞、习俗和语言等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社会文化冲击,对传统的侗族文化和传统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同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使传统的侗族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和传承。
三、侗族文化发展前景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侗族群众的努力和社会各方的支持。
政府应继续制定并放实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侗族文化的记录和研究,创建并完善涉及侗族文化的博物馆和展览馆等文化机构。
同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也应得到更多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侗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总之,侗族文化作为中国的一种文化宝藏,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只有保护、传承和发展好侗族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兼容,并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侗族舞蹈分类多耶耶是侗歌的一种,所谓多耶就是在合唱耶时的集体舞蹈。
这种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主要流行於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如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及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地。
每年正月,全寨男女都要身著盛装,集合於鼓楼坪上或萨岁坛前,手牵手或只手搭肩,围成圆圈,跳起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边舞边唱,边甩手作拍。
多耶无乐器伴奏,以歌声曲调来统一舞步,变换队形。
芦笙舞芦笙舞,侗语称之为多伦,伦即芦笙,多有吹、唱、动、跳等多种含义。
娱乐性芦笙舞以伦依、伦周、伦堂、伦哈为主要内容。
伦依是芦笙头的独吹独跳。
伦周是在芦笙头跳完一段或两段时,突然加进二三人合跳,从而成了既有独舞,又有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的小型套舞。
侗语中的周是双的意思,所谓伦周就是泛指由独舞变成双人以上的舞蹈。
伦堂是围成大圆圈跳的舞蹈,参与的人许多,少那么数十人,多那么一二百人,往往是倾寨而动。
假如有外寨人参与,那就是一寨一堂,也有的大寨分成两堂的。
有的地区男女合跳,有的地区实行男女分跳,男在内圈跳,女在外圈掌灯照明。
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支之多,每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
款会舞蹈款会是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表现民族向心力和凝集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为达此目的.,各种仪式如祭场、宣读款词、盟誓、军事检阅等是必不可少的,不如此即不足以表达它的神圣性。
在款会的全过程中,分别穿插各种舞蹈,既可调整气氛,又能使如此庄重活动增加几分美的感受。
此类舞蹈自成体系,多为竞技性很高、力度很强、气氛激烈的武舞,其演出者均为男子。
常见的舞蹈有出征舞、凯旋舞、盾舞、长短刀舞等,还有对抗性较强的响又响鞭、矛枪铁尺,几近於武术表演。
参舞者都经过严格选择和训练,他们年轻力壮,身怀绝技,一个个英姿讽爽、威严昭凛,身上或披战袍,或赤膊裸身抹油著彩,在场地上不停腾挪跳跃,挥动兵器,在一阵阵杀!杀!的喊叫声和人群中呈现身手。
此类舞蹈反映了侗族人不畏强暴的性格。
坡会舞蹈坡会舞蹈是指侗族青年男女在坡会上跳的抒情舞蹈。
侗族多耶舞的文化
侗族多耶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多耶,是中国侗族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寓意祝福、好运、平安、健康、长寿。
多耶舞,是侗族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之一。
多耶,侗语音译,“多”为含有“唱”“舞”等意义的多义词。
“耶”为侗族民歌中集体边唱边舞的品种,“多耶”即“唱耶歌”,又称“踩歌堂”。
多耶是“月也”(即寨与寨之间集体访问作客)的主要项目之一。
唱时年轻人男女分队,列成圆圈,女队手牵手,男队手攀肩,边唱边摇晃而舞。
女队先唱三支,男队还三支,步女队歌韵歌意。
每三支一套,对唱一、二十套,最后唱结尾歌而结束。
祭萨(侗寨女保护神)时,以及鼓楼、风雨桥等建筑物建成时,也以多耶祝祷或祝贺。
多耶属于侗族大型集体舞蹈,起源于劳动,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无器乐伴奏、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形式。
多耶节于每年的9月30日至10月6日(有时在12月下旬)举行,多耶主要流传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老堡乡、丹洲镇、良口乡、洋溪乡、富禄镇、梅林乡、同乐乡、八江镇、林溪镇、独峒镇、古宜镇、斗江镇等13个乡镇和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族地区。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李爱华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0期摘要:中国民族众多,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载歌载舞,技艺结合是民族舞的共同特征。
民族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文化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改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关键词: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民族舞蹈需要在继承优秀的传统的同时,也应借鉴世界上其它民族和国家创造和发展优秀文化艺术的经验,来丰富民族舞蹈的创造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舞蹈工作者的任务,它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中国舞蹈的创新和进步,对推动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民族民间舞(一)民族民间舞的概念我们所称的民族民间舞指的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民族民间舞在定义上来讲,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
通俗地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的自然表现喜怒哀乐的一种形式的舞蹈。
(二)民族民间舞的种类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五十六个民族在神州大地上各展风采。
民族民间舞从民族种类上分为民族舞和民间舞,民族舞指的是除汉族之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包括我们常见的,藏族、蒙族、傣族、维族、朝鲜族等,除了五大少数民族舞蹈之外,还有哈萨克族舞蹈、佤族舞蹈、苗族舞蹈、塔吉克族舞蹈、壮族舞蹈、彝族舞蹈、土家族舞蹈等等,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征。
(三)民族民间舞的特征1.文化特征文化和艺术是舞蹈的基本属性之一,舞蹈艺术从人类起源之处便已慢慢萌芽发展,几千年以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舞蹈的基本形态也在不停变化和发展着,但唯一不变的是,舞蹈艺术一直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文化也赋予了舞蹈基本特征。
龙源期刊网
试论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途径与意义
作者:郑丽霞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8期
摘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蕴含着五千年的历史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
化。
而我们脚下这片孕育我们成长的土地,也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包含了五十六个民族,将五十六个民族集结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文将对五十六个民族当中的侗族进行讨论,探讨侗族多耶舞的传承以及保护的途径和意义,将对读者呈现出一些问题与建议,促进我国中华文化的快速发展,从而致使侗族多耶舞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途径与意义
随着我国各个方面不断地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现在的文化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可是在现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留给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就变得不够完善,随之而来的就是传统文化所要面临的生存问题。
然而在我国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多耶”是侗族文化当中艺术形式最古老的一种呈现,与此同时,这也是侗族人民最受欢迎的娱乐性集体模式的载歌载舞,所以保护以及传承侗族文化就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在面对侗族多耶舞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要明白这不仅是侗族文化的根基和文化流传的追溯,更是对保护文化发展延续性的基础,而且也为侗族文化发展提供相对完整以及可靠的的文化资料。
对于我国中华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1.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加大经费力度。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人们的意识培养是关键,对于侗族多耶舞的传承也是如此,然而在传承与保护的途中,也少不了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帮助,从而有效的提高人们对于侗族多耶舞的认知以及关注度。
加大政府对于侗族多耶舞的宣导,利用领导的地位和身份,充分的发挥政府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威信和主导性,有效的推动侗族多耶舞的传承和保护。
政府之间首先要做好带头和领导作用,提高自身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度,才能够影响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自身意识。
而且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工作方针,建立完善的文化传承机制以及相关部门,让人民群众能够向政府直接有效的反馈和提出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原则和战略部署。
与此同时,多组织相关类型的活动和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促使更过的人能够“走进来”,了解侗族多耶舞的文化,从而提高传承的效率。
而最好的保护民族文化的方式就是通过对文化的传承,使其能够得到流传和发展。
2.建立侗族传统舞蹈生态文化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