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49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最早的华文报纸出现在()。
A.东南亚B.非洲C.东亚D.北美洲【答案】A【解析】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东南亚因为是华侨聚居地,因此最早的华文报纸在那里出现。
l9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大批“契约华工”被诱拐到北美加州的金矿做苦力,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2.“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指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李大钊D.李根【答案】D【解析】华文报纸《东涯新录》(The Oriental)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Lee Kan的译音)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是第一批旅居美国的华侨知识分子,曾经在澳门马礼逊学校读书,与容闳同学,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
A.《旧金山唐人新闻纸》B.《唐番公报》C.《华人记录》D.《华西申报》【答案】ABCD【解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旧金山唐人新闻纸》为1874年7月15日创刊。
美国人创办,旅美华侨主编,周刊,声称以“欲华人多闻广见”为办报宗旨,分各货行情、来往船期、上海新闻、花旗薪闻、大埠新闻、羊城杂报新闻等栏。
《唐番公报》为1875年9月11日创刊,周刊,由旅美华侨黄卓(Chock Wong的译音)与美国人霍夫曼(J.Hoffman)联合创办,翌年旅美华侨林赞(Lira Dane的译音)接办后改名为《华番汇报》。
《华人记录》为1876年在旧金山创办。
《华西申报》为1883年在旧金山创刊。
4.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的是()。
A.薛有礼B.叶季允C.张泽黎D.薛荣樾【答案】B【解析】《叻报》主笔一职则由原任职于香港《中外新报》的叶季允担任。
叶氏主持《叻报》笔政40年.以“惺噩生”为笔名,先后撰写过数百篇社论和评论,文笔流畅,立论新颖,开华侨风气之先,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时报》答: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时报》为大型日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
该报是在康梁的直接筹划下创办的。
它标榜其主张适合于时,随时而变。
着力于报刊业务改革,现在一般报纸通用的对开分为4版、两面印刷的版式是《时报》首创的。
3.《大公报》答: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
创办人英敛之。
创办的目的在于冲破封建顽固势力禁锢,运用西方学术观点,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蒙。
以“敢言”著称。
它敢于揭露封建顽固派的弊政,赢得不少读者,销量可观。
《大公报》到1949年1月停刊,历时47年,是我国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时事政治性日报。
4.《京话日报》答: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
这是一份以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小型日报。
其创办者为彭翼仲。
京话日报》猛烈抨击官场腐朽,鼓吹反帝爱国、社会改良和君主立宪。
《京话日报》销量相当可观,最多时达1万多份,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份销量逾万份的报纸。
5.《新民丛报》答:《新民丛报》是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最重要的机关报和宣传阵地,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六: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第四章清末民初《清议报》: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创刊于日本横滨,是变法失败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梁启超为主编和第一撰稿人。
1901年因报馆失火而停办。
特点:①样式模仿《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
②开设了中文报刊中的第一个时事短评专栏。
内容:①痛斥慈禧、荣禄、袁世凯等人,歌颂光绪皇帝,在保皇报刊中掀起了要求光绪归政的热潮。
②宣传维新,更明确地主张君主立宪。
《新民丛报》1901年《清议报》因报馆失火而停办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并自任主编及第一撰稿人。
内容:①阐述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等问题,大力鼓吹“民族御侮论”和“民权救国论”。
②介绍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思想和学说。
③批判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①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②“时务文体”这时也被称为“新民文体”,风靡报界和文坛。
积极: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的介绍和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在政治改革上是宣扬改良的。
后来梁启超政治态度大变,反对共和,《新民丛报》从此开始反对民主革命,宣扬“预备立宪”、“开明专政”等倒退言论,逐渐为爱国青年所厌弃。
《东方杂志》:1904年在上海创刊,清末时是一份大型文摘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
设有内务、外交、财政、教育、实业等栏目,分门别类地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文章。
后来不断改进,成为材料丰富、翔实的综合性杂志。
《时报》:1904年由保皇会创办于上海,是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为和《申报》竞争,该报业务上锐意革新:①版式新颖。
②注意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
③大量刊载知识性强、品味较高的文学作品,受到知识阶层欢迎,很快成为上海的着名报纸。
《京话日报》:1904年创刊于北京。
该报以“开民智”为宗旨,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要对象,报价低廉。
特点:①全用口语写作,但内容和简单启蒙的白话报刊不同,该刊热情宣传爱国,大胆揭批官府豪门,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提倡社会公益事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答: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各类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成“保皇派”或“保皇党”。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②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是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
内容共分25个栏目。
《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最终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这段时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空前发展的时期。
海外共出版革命或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有60多种。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专载新闻和评论。
《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该报于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存在了13年零8个月。
②在《中国日报》的带动和孙中山的指导下,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第二次办报高潮但戊戌政变后,各地报纸纷纷停刊,国人自办报刊走向低谷,“圣主幽囚,新政隳堕,内地报馆封禁无存。
天津、上海、澳门为权奸势力所不能及,巍然存者,仅二三焉。
”不过,报业很快恢复并加强了发展势头。
1901年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遂步放开报禁与言禁。
在经历了由戊戌政变所导致的发展低谷后,国人自办报刊很快恢复,掀起了报业扩展的第二次高潮。
这次办报的热潮一直持续到1912年,成为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
一、海外保皇报刊的活跃: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被迫逃亡海外,他们以日本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华人聚居地区,短短几年,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了“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30多种报刊,将海外华文报刊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海外华人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版由来已久。
鸦片战争前在东南亚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等是最早的一批。
其后,从19世纪50年代到1998年,主要在美国和东南亚,先后出现过20多种华文报刊。
1854年的《金山日新录》——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报刊,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1856年的《沙架免度新录》——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华侨自己创办的的华文报纸,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日报;李根——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1875的《唐番公报》(《华番汇报》)是19世纪在美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华文报纸;1883年的《华美新报》是纽约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2、海外保皇报刊:上述海外华文报刊大都多是宗教或商业性的,主办者有外国人也有华侨,这些报刊都以当地华人为读者对象,与中国国内的联系较少。
而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控制的报刊,则有很强的政治性。
其中在日本和东南亚出版的,还大量发行到国内。
保皇会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主要有:1898的《天南新报》——新加坡;1898年的《清议报》——日本横滨;1899年《文兴报》——美国旧金山;1900年的《新中国报》——檀香山;1902年《新民丛报》——日本横滨;1902年《东华报》——澳大利亚。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活动内容提要: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兴中会阶段。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孙中山和《中国日报》(二)同盟会阶段。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联合起来,在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联合会。
同盟会建立。
孙中山和《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创办,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①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③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④宣传反帝救亡,号召人民起来救国;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这对传统的竖行长行版式来说实为一项业务革新。
还出旬刊《中国旬报》,主要发表译文和长篇论文,还发表文艺作品。
它的“杂俎”专栏后改名《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中国日报》特点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开智录》:横滨,郑贯公主编,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
略迟于它出版的是《译书汇编》。
《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
留日学生印发的革命宣传小册子: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
通俗易懂,发行面广,革命的教科书。
民报是近代政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
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 万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进步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复习笔记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l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l854年4月22目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周刊。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l856年末停刊。
③第三份是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
该报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首次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二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
出至1858年停刊,出版时间不满两年。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之外,远涉重洋的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这一时期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也是海外华文报刊发展得比较繁荣的地区。
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超详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新史总结(1-3章)第一章古代露布 3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开元杂报”8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
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9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①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
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②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
填空(10*2)名解(4*5)简答(4*)论述(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官报2、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3、检查制度(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过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定本进行发报。
宋代的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创刊于1815年8月5日地点为马来半岛的马六甲。
报道内容——1 带宗教性质,以传教为宗旨,主要介绍《圣经》;2 宣讲伦理道德,如《论仁》;3 介绍天文学等科学文学知识,如《论日食》;4 后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5 体裁:有论说,短论,杂句,书信,编者按,插图,也有故事,寓言等。
2、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除《香港华字日报》、《香港中外新报》外,还有其他中文报纸。
3、在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968年9月5日创刊,由传教士林乐知主编。
4、《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
《上海新报》是国内最先使用白纸印刷的报纸。
其所刊登的新闻大多译载或转载自沪、穗、港等地出版的中外文报纸,有时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消息。
5、《申报》 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同伍华德、普莱尔、麦基洛等人合资创办,最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
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
为提高新闻的实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
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6、《申报》的新闻改革与创新:A,发表政论文章, 创刊时头版就刊载“论说”B,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C,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