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70.89 KB
- 文档页数:15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曹克将;张澍;华伟;陈柯萍;陈明龙;洪葵;黄从新;黄德嘉;苏晞;宿燕岗;汤宝鹏;王景峰;王祖禄;吴立群;杨兵;杨艳敏;张凤祥;周胜华【期刊名称】《实用心电学杂志》【年(卷),期】2022(31)2【摘要】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既可发生在结构性心脏病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
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影响不同,有的预后良好,有的可致明显心悸与黑矇,甚至心脏性猝死。
为了让基层医院的医生能更好地认识室性心律失常,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了《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
期望该“共识基层版”有助于促进我国基层医生规范化诊治室性心律失常。
【总页数】22页(P77-98)【作者】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曹克将;张澍;华伟;陈柯萍;陈明龙;洪葵;黄从新;黄德嘉;苏晞;宿燕岗;汤宝鹏;王景峰;王祖禄;吴立群;杨兵;杨艳敏;张凤祥;周胜华【作者单位】不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重症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7【相关文献】1.细化诊断、危险分层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解读2.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3.《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更新要点4.《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的骨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专家组5.《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正式发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庭医学2016.10(下)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 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其中加速性心室自主律(有时以心室率>100次/分为界)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以不予治疗。
但心室率≤100次/分的非持续或持续的(>30秒或需急救措施的)室性心动过速会造成严重后果,需要认真对待。
在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的定义上,2014年欧洲心律学会/美国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EHRA/HRS/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仍与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保持一致:将频率大于100次/分、持续时间小于30秒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心室搏动称为NSVT 。
从整个篇幅来看,2006版指南并未对NSVT 进行重点论述。
认识到NSVT 的临床普遍性,共识用较大篇幅对NSVT 出现时患者的猝死风险、评估方法和治疗建议进行了详述,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体现了该共识的实用性。
对NSVT 患者,共识列出常用的标准评估项目和进一步评估项目,并给出每种检查适用的目标人群(表)。
标准评估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
如果这些检查不足以明确病因,可进一步行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心脏MRI 、基因检测和电生理检查。
上述检查评估的目的是判断NSVT 患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因为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相关,治疗原则也是治疗基础疾病较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表对NSVT 患者的评估阴文/唐闽主任医师北京阜外医院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12. All Rights Reserved.家庭医学2016.10(下)Family Medicine 鉴于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密切相关,共识将NSVT 分为心脏结构正常合并NSVT 和心脏结构异常合并NSVT 。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良性、无症状性的,也可导致严重症状,甚至心脏性猝死。
此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也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经常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
为了能够给医师在室性心律失常诊治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由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组成的心律失常专家委员会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撰写并发布了该“专家共识”。
一. 室性早搏(PVC):无论患者是否伴有基础心脏疾病,PVC在临床上都非常常见。
有些频发的PVC患者可以无任何临床症状,而另一些患者虽然PVC负荷很少,却有明显的症状。
正因为如此,在PVC患者的治疗策略的决定上,临床医师经常面临各种困难。
而该"专家共识“在PVC的诊断和治疗上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建议。
首先,该“专家共识”明确提出,频发PVC与可逆性心肌病之间存在相关性。
PVC可致心肌病,然而,PVC也可能是潜在的心肌病的一种临床结果。
对于特定的患者,很难前瞻性的判定PVC与心肌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值得提出的是,临床上绝大多数频发PVC患者并非都会发展为心肌病,因此PVC并不能作为心肌病的风险预测因素。
其次,在PVC的诊断性评估方面,该”专家共识”对于几种常见的检查手段进行了评述,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等。
”专家共识”提出,与其他室性心律失常一样,评估PVC 患者的第一步是确定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
在这一方面,很多检查都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证,如12导联体表静态心电图可有助于评价心脏的瘢痕存在、QT间期、心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室结构与功能、心脏瓣膜有无异常、肺动脉压的高低等;增强MRI可对那些怀疑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提供更多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信息,尽管目前尚没有大规模研究来明确哪些病人需要行MRI检查。
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林恒如【摘要】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称为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消除室性期前收缩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可恢复正常.回顾性研究显示,病程长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高是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主要易患因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心脏无法有效充盈及左右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心室腔扩大,心功能下降相关.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根治室性期前收缩、逆转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唯一方法.【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5(036)002【总页数】4页(P162-165)【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心肌病;射频消融【作者】林恒如【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及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R542.2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
患者可伴有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普遍认为单发的、非恶性(如R-on-T)室性期前收缩并不影响患者预后,无需进行任何干预。
1988 年Duffee 等[1]对上述观念提出了质疑,其在临床病例中发现,某些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合并心脏扩大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在控制室性期前收缩后,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出“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induced cardiomyopathy)的概念。
后继的临床实践也支持这一观点。
目前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被定义为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而导致心功能降低、心脏扩大,在期前收缩消除后心脏缩小、心功能逐渐逆转。
当然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诊断仍然是排他性和回顾性的,需排除任何其他病因导致的心力衰竭。
现对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历史及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1 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历史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的提出可追溯至1988 年Duffee 等[1]的病例报告,其首先报道4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给予乙胺碘呋酮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消失,其心腔变小,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有些室早不用治疗)室性早搏(室早)很常见,室早在动态心电图上的检出率高达40%~75%,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
多数室早因精神紧张或劳累等引起,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室早,建议及时干预。
病因室早,一般指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在情绪激动、紧张、过度劳累、饮酒、吸烟或熬夜时都可能出现室早。
室性期前收缩更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患者。
症状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
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
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处置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ΠI级)、恶性(LOWn分级>ΠI级)。
频发的期前收缩可并发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性期前收缩,必须治疗。
①频率平均25/分钟;②多形性或多源性,但要注意除外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③呈二联律或三联律;④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⑤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亦应及时治疗。
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I类和In类药。
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伴有心衰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需紧急静脉给药。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2020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升级版发布,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全面和规范的指导。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由心室起搏点或传导组织异常激动引起的心电图异常,临床上常见并且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方法也日益丰富,因此制定共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等。
共识升级版对各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定义,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例如,在室性早搏方面,共识升级版明确了早搏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指出早搏的频率、形态、偶发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对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对于室性心动过速,共识升级版提供了详细的治疗流程,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个阶段的选择。
在共识升级版中,专家们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指导原则。
首先,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和心脏磁共振等辅助检查。
其次,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脏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谨慎,应根据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某些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共识升级版还提到了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康复护理。
预防是室性心律失常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避免诱发因素、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疏导等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康复护理是关键,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心理支持、合理用药等方式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情进展。
综上所述,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共识升级版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规范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要点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扑动(简称室扑)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
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诊断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患者,但在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中并非少见。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患者可以毫无症状,也可有明确的心悸或黑矇,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SCD)。
在许多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多伴随出现,而在有些心脏异常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为患者最早或唯一的临床表现。
由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复杂,因此,治疗策略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1 室早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
在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4%。
1.2 病因和机制任何导致心室肌提前除极的因素均可为室早的病因。
不良生活方式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过量烟、酒、咖啡摄入等均可诱发室早。
各种结构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等亦是室早的常见病因。
其他如洋地黄类药物、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等也可诱发室早。
1.3 临床表现室早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偶发室早也可引发严重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跳停搏感等。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室早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需要除外室上性早搏伴差异性传导、间歇性心室预激等。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室的结构和功能、瓣膜形态与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等,这在室早的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价值。
偶发室早常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个体,而频发室早常是潜在的心脏基质异常的标志。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因频发室早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且室早根除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逆转,排除其他原因与其他类型的心肌病后,可诊断为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推荐导管消融根除室早。
室性早搏需要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很多患者会来医院求治。
然而,并非所有的室性心律失常都需要药物治疗。
临床上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过度治疗的情况较为突出。
本文将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等学术机构联合颁布的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的要点汇总如下,并对其进行简要解析,供大家参考。
1. 对于所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进行12导联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包括遗传性或获得性心肌病变在内的心脏基础疾患。
——虽然目前拥有更多的先进检查设备,但心电图与心脏超声仍然是性价比最佳的检查方法,可为心律失常的诊断、评估与病因分析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2. 对于部分患者,特别是表现为持续性心律失常者,可考虑进行磁共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或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疾患。
——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相比,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性更大。
由于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可直接影响到持续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因此有必要对此部分患者进行更为深入的辅助检查;3. 若患者的临床表现或心律失常类型提示冠心病时,应进行心肌缺血方面的检查。
——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心脏事件的风险常由基础心脏疾患所致,而非心律失常本身。
因此,对于存在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者应首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对于伴有冠心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也同样如此,首先应针对心肌缺血进行治疗,以降低心律失常的频度与不良事件风险。
此外,缺血性心脏病基础上所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其他病因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有所不同,因此明确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4. 若暂不能明确宽QRS心律失常的性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兼顾室性心律失常与室上性心律失常。
——虽然室性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宽QRS,但部分室上性心律失常也可有此表现,因此不能仅将QRS形态作为区分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依据。
对于暂时不能准确判定心律失常起源者,应选用对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治疗作用的药物;5. 若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且排除遗传性心律失常,无症状的偶发性室性早搏、二联律或三联律应被视为正常变异。
作者单位:100037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E mail:ianyao@ ・继续教育园地・《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解读姚焰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尤其是器质性室速和心房颤动仍然是心律学界的两大堡垒。
相对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方兴未艾,虽然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在导管消融术出现的早期即已取得一定突破,但在真正具有临床意义的器质性室速的导管消融方面依然举步维艰,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临床上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 CD)作为首选。
尽管如此,近年来,室速的导管消融领域仍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突破。
为促进室速导管消融技术的提高和普及, EHRA(欧洲心律学会)和HRS(心律学会)协同ACC及AHA 联合组织了全球数十名在室速机制、标测和消融方面有突出造诣的专家撰写了《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并已于近期发表(Eur opace,2009,11:7712 817)。
笔者有幸作为唯一的中国学者应邀参加了此共识的撰写,在此很高兴有机会应《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之邀,和各位同道分享对《共识》的体会。
正如《共识》中开篇所声明的那样,之所以称其为共识,恰恰说明当前在本领域的许多方面仍有分歧。
《共识》所表述的观点,既有相关的文献为佐证,也反映了在此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专家个人的经验和观点。
考虑到室速的发病率和消融难度无法和心房颤动同日而语,很难设想能够在室速(尤其是器质性室速)消融领域出现诸如心房颤动那样的大系列病例临床资料。
因此,这些专家的个人经验的价值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不能简单、机械地要求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的证据。
一、关于室速的相关术语和定义长久以来,临床上室速的分类和定义多种多样。
但如果要寻求一个统一的标测和消融策略,那就必须先统一相关的定义,才有可能使得不同中心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
共识中的表1即首先对室速的临床特征、室速形态和机制三方面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