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11
安史之乱的名词解释和意义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发生的一场重大叛乱,起源于安禄山与史思明等叛军的反叛行动。
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混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安史之乱进行名词解释和意义分析。
一、安史之乱的名词解释安史之乱,即指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
安禄山原是唐朝权臣安禄山的幕僚,后被任命为河东地区防御使。
然而,安禄山以权谋章状、组织军事力量和积累财富,逐渐成为对抗朝廷的巨头。
另一方面,史思明是一位薛仁杲的儿子,担任河北、河东等地的军事指挥官。
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
他们趁着唐肃宗在杭州度夜返京途中的机会,派遣刺客暗杀肃宗,但未能成功。
叛军进一步发展,占领了易水、泊头的重要据点,并进攻京城长安。
叛乱持续了8年,直到763年,唐朝武将郭子仪和韩全军力抵抗,最终平定了叛乱。
二、安史之乱的意义1. 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破坏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叛军攻占了许多重要城市,包括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遭受了严重的洗劫和破坏,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由于反叛军力量强大,唐朝政权在叛乱期间陷入混乱和动荡。
这场叛乱对唐朝的治理和统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影响了唐朝政权的稳定与权力对抗安史之乱的发生揭示了唐朝政权内部的权力对抗。
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所以能够策划并发动叛乱,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地方政务和军事力量上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唐朝政权内部的腐败和压迫。
唐朝的官员贪污腐败,无视人民疾苦,导致了民众对政权的不满和抵抗意愿。
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这一权力对抗的爆发点,对唐朝政权的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3. 对唐朝的后续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叛乱平息后,唐朝开始进行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以恢复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唐玄宗执政期间,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各地军阀割据、官僚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
安史之乱的性质介绍安史之乱是唐朝与叛军之间的战斗,叛军方面包括回纥兵、安史叛军汉人、契丹、室韦、胡等杂合军队,虽然唐朝最终获胜,但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安史之乱的性质介绍,希望你喜欢。
安史之乱的性质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是唐朝平叛与复兴的起点的原因十一月十五日,玄宗派刚刚入朝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募兵六万,去防守东都。
同时,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部署:以郭子仪取代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派右羽林大王承业为太原尹,避免这两镇落入安禄山亲党之手。
同时,他任命儿子荣王李琬为元帅,曾在西域屡建奇功的名将高仙芝为副元帅,带着在长安临时拼凑起来的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开赴陕郡(今河南陕县)。
然而,叛军前进的速度非常惊人,十二月初,已进抵黄河北岸,灵昌(滑州,今河南滑县)、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相继沦陷,叛军直逼东都。
一经交手,封常清就发现他临时招募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根本不是范阳虎狼之师的对手,只能连连败退。
到十二月十三日,洛阳就落入了安禄山叛军之手,封常清率残部与高仙芝会合之后,退往潼关,并组织起坚固的防线,暂时稳住了阵脚。
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一代名将,他们退保潼关的决策,在当时无疑是合理而明智的。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唐玄宗却听信了监军的宦官边令诚的一面之词,认为他们不战而退,竟然下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处死。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敦煌文书中,保留着封常清在临死之前呈给玄宗的《谢死表》,其中先分析战况,希望朝廷能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有清晰的认识,最后说:“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动乱,此次动乱的起因还存在不少争议,但最终的结果是唐朝几乎被彻底摧毁,中原地区陷入了战乱的漫长岁月。
下面,让我们来聆听一些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历史故事。
1. 安禄山的天意剑安禄山是这次动乱的最大叛乱者之一,他是唐代著名将领安世高的私生子,曾经任职于唐朝的安南节度使,但以奉承派奸佞李辅国为荣,野心勃勃地想要推翻唐朝。
据说,他曾经得到了一柄名叫“天意剑”的宝剑,据说这柄剑来自神仙,能够命运强盛,毒气无侵。
2. 张巡的义军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保卫家园,许多贫苦百姓和地方豪强纷纷组织起自己的义军。
其中一位著名的将领就是张巡,他原本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几位将领之一,此次加入义军,肩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
不过,由于张巡过于自大,最终还是落得了覆灭的下场。
3. 唐玄宗的红拂女唐玄宗和他的红拂女在安史之乱期间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越来越深。
据传说,当时唐玄宗大臣们因为战乱不愿挑起公主的婚事,但是唐玄宗认为自己已经年老色衰,必须大力推广女性教育,否则这个皇朝就没有未来。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一位心爱女子作为教育灵魂人物推进公众视野。
4. 李白的弃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朝文人李白在官场上不得志,此时他已经成为一名放浪诗人。
但是,当他听到祖国处境危急之时,便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行列。
他在那个惨烈的时代发扬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留下了一批经典的诗篇。
5. 韩城的种瓜大户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唐朝的经济和农业几乎全面崩溃,农民一度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但是,在陕西韩城,一位种瓜大户却不曾放弃自己的家业。
他带领着自己的家族,每年都会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和育苗方法,以此来提高产量,为食民谋福利。
这个种瓜大户也被后人誉为“唐代庄稼之神”。
在整个安史之乱时期,中国百姓深刻体验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滋味。
但这场动乱也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不息。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安史之乱简介中文名称:安史之乱参战部队:唐朝,安史叛军战争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地点:中国北方人物: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安史之乱的详情安禄山起兵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廷反击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
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安史之乱,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呢?背景是怎样的?影响又有哪些?来看看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史之乱的故事的经过、背景和影响就知道!安史之乱的故事天宝十载(751)二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
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遂萌生篡夺最高权位的谋反之心。
四月,南诏叛附吐蕃,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
唐军大败,战死者六万余众,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不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又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江布尔),唐军又败。
十一载(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杨国忠继任宰相,兼领四十余使。
从此,国忠专决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颐指气使。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共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闻讯,当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
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五万兵,屯驻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北)。
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封、高二将退守潼关。
不久,唐玄宗误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改派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
这时,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别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拥有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从井陉(在今河北井陉西北)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
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祀县),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严厉威逼下,被迫出兵。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一、安史之乱的背景1. 政治方面- 唐朝在开元盛世之后,政治逐渐腐败。
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将朝政大权交予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
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2. 经济方面-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而贵族、官僚和富商却大量占有土地,贫富差距悬殊。
虽然唐朝前期经济繁荣,但到后期,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逐渐凸显,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
3. 军事方面-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
但随着时间推移,府兵制逐渐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下,士兵由国家招募并长期服役,这使得军队与将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同时,为了防御边疆,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多个节度使,赋予他们较大的军事权力。
节度使不仅掌握大量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势力逐渐膨胀。
安禄山一人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具备了发动叛乱的军事力量。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1. 叛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
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南下,由于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事,军备空虚,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很快,河北地区的郡县纷纷沦陷。
2. 叛军进军路线- 安禄山叛军从范阳出发,渡过黄河,迅速攻占了洛阳。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接着,叛军继续西进,逼近长安。
唐玄宗命哥舒翰率大军镇守潼关,哥舒翰坚守不出,本可阻挡叛军西进。
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失守。
3. 长安沦陷与玄宗出逃- 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唐玄宗惊慌失措,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亲信仓皇出逃。
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无奈,只得赐死杨贵妃。
之后,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
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
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
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
直至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言名作。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起因是什么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发动的叛乱,原本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的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受到重创,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的影响1安史之乱的影响1、导致藩镇数量激增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为节度使、观察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
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
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
2、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
自秦汉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
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
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或者洛阳。
3、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
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
2安史之乱的起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倒退。
由于唐朝疆域辽阔,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巩固边防,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置了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节度使掌管一方军事、行政、财政、赋税、人口、土地等,与分封制的诸侯王差不多,时间一长节度使根深蒂固就会成为隐患。
重外轻内的国防政策。
唐太宗时期,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异族势力已经变得强大,成为唐朝边境的威胁。
而唐玄宗又是致力于开疆拓土的君王,所以在边疆区域设置军镇,布置大量军力,并且远远大于统治核心区域的军力,如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的故事5篇第一篇安史之乱的故事:杜甫的故事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
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
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
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
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
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
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
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
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
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
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
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
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
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
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
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
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安史之乱名词解释安史之乱,又称安史叛乱,是发生在唐朝中期的756年至763年间的一场割据战争,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造成了对唐朝政权的重大威胁。
下面是关于安史之乱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安禄山:安史之乱的首领之一,出身于吐蕃人,原为唐太宗的侍卫,后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因与唐玄宗关系密切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权力。
他趁唐玄宗晚年衰老的机会,发动了对朝廷的叛乱。
2. 史思明:安史之乱的另一位首领,原为吐蕃人,后被唐玄宗任命为河北道大都督,掌握着河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权力。
他与安禄山勾结,共同反叛唐朝。
3. 割据:割据是指没有官方认可的合法地位,但在一定地区拥有军事和政治控制力的人或势力。
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割据了一部分唐朝的领土,形成了割据政权。
4. 护城河:护城河是指围绕城市或城堡周围挖掘的水沟,主要用于防止敌人攻城以及排水的目的。
在安史之乱中,叛军进攻长安时,唐朝曾挖掘护城河以增强城墙的防守能力,但最终并未起到阻止叛军进攻的效果。
5.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是指唐朝晚期藩镇割据现象的加剧。
藩镇是指皇家任命的地方官员,他们统治着边疆郡县,有军事和政治权力。
在安史之乱之前,藩镇割据现象就已经存在,而安史之乱后,割据现象更加严重,导致中央政权的分散和衰落。
6. 陈抟:陈抟,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也是安史之乱的受害者之一。
他原是唐玄宗的宠儿,曾担任御史大夫和太子洗马。
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被安禄山追杀,最终被发现并杀害。
7. 鞑靼:鞑靼指的是西亚和东欧地区的蒙古人,他们常常作为军队的骑兵和侵略者出现。
在安史之乱中,鞑靼成为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帮助安禄山和史思明攻击唐朝。
8. 赈粮制度:赈粮制度是唐朝为了对抗安史之乱而实施的一项政策,用于救济贫困地区的粮食短缺。
这个制度通过征收特定地区和部门的粮食,然后由朝廷统一分发给受灾地区。
9. 柳敬亭:柳敬亭,是唐朝晚期的著名将领和抗击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一、安史之乱的起因1. 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因为唐玄宗在位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分别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担任节度使。
唐玄宗当时好逸恶劳,执政不善,导致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军队士气低下。
2.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唐朝政府的不满和自身野心的膨胀。
他们在叛乱之初各自占据地方,积极招募士兵,详细策划对唐朝的叛乱。
二、安史之乱的过程1. 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了唐朝正规军不堪一战,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唐朝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的战火蔓延到了整个中国国土。
2. 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战争,双方军队展开了多次大规模的交战。
安史之乱的期间,唐军出现了多次崩溃溃败,这对于唐朝政府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3. 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政府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人事变动。
唐玄宗和李隆基等多位皇帝在安史之乱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他们的执政能力并没有阻止叛乱的蔓延。
三、安史之乱的结果1.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统治的削弱,国力的严重衰退。
唐朝政府的失职导致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危机,官员贪污腐败,内外交困。
2.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唐朝的国力和社会经济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唐朝政权一再遭受内忧外患的威胁。
3. 安史之乱的结果还包括了对唐朝社会经济的长期破坏。
叛乱的期间,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扰乱。
四、安史之乱的影响1. 安史之乱的影响对于唐朝政权和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叛乱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弱,政权的动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2. 安史之乱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政权由于叛乱而逐渐走向衰落,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
3. 安史之乱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中国社会科技的影响上,军事、农业、工艺等方面都受到了叛乱的冲击。
五、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1. 安史之乱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本文导读: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
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重点人物*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灵张介然安史之乱的经过(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
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
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
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安史之乱详细介绍一、背景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内战,发生在唐朝时期的755年至763年,又称为安史之祸。
这场内战的参与方是唐朝政府和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反叛将领。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唐朝的式微和中央集权的动摇。
二、起因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这时的唐朝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
然而,唐朝政府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军队裁决压迫百姓,社会不稳定。
另一方面,边境地区的蕃族也感到不满,特别是东北边境的契丹、吐蕃和回纥等少数民族,他们对唐朝朝廷的统治感到不满。
三、安禄山的叛乱唐朝朝廷在控制边境地区时,任命了安禄山为河北、河东地区的安抚大使。
然而,安禄山却利用手中的权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并与史思明结成反叛同盟。
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吞并了大片的领土,包括河东、河北和洛阳等重要城市。
他的叛乱行动使得整个中国的中央政权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安禄山的叛乱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朝廷派出了许多军队进行镇压,但都以失败告终。
据史书记载,安禄山拥有庞大的军队,旗下有精锐的步兵和骑兵,他巧妙地利用战术,征战沙场,成为了唐朝政权的威胁。
四、史思明的援助史思明是突厥人,曾经任命为唐朝的边防将领。
然而,安禄山的起义促使史思明也加入了叛乱行动,他率领自己的军队支援安禄山。
安史之乱因此转变成为了两个反叛势力对抗唐朝中央政权的战争。
史思明的加入使得安禄山的势力进一步壮大,他们攻占了长安等重要城市,并逼迫唐玄宗逃亡至四川。
安禄山和史思明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双方开始对抗并争夺控制权。
这为唐朝复兴的机会提供了一线的希望。
五、军队的压力安史之乱期间,唐朝政府不断派遣军队进行镇压,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唐朝政府对于军队的指挥失误,战略决策的错误以及军队士兵的不稳定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另一方面,唐朝政府为了增加军队的数量,进行了动员,但这反而导致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负担加重。
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严重受损,军队的行为越来越残暴,百姓不得安宁。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欢迎借鉴参考。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一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
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
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
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
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
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
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二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
安史之乱名词解释考研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发生的一场著名的政治动乱。
下面是相关名词解释:
1. 安史:指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篡逆者。
2. 安禄山:唐代中后期的军阀,原为突厥人,后被唐玄宗收编,成为了唐朝的武将,曾多次平定边疆叛乱。
安史之乱中,他趁机起兵反叛,自称大燕皇帝。
3. 史思明:唐朝末年的军阀,本为回纥人,后归附唐朝,担任过河东节度使等职务。
在安史之乱中,他也加入了安禄山的反叛行列,自称大齐皇帝。
4. 安史之乱:指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唐德宗年间(755年至763年)发动的大规模叛乱。
该事件造成了长达8年的内战,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护国军:由唐德宗亲自领导成立的一支军队,主要负责对抗安史之乱。
6. 剪发易服:指唐朝政府为了防止叛军渗透,对一些地区实行的强制剃发换装政策。
该政策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7. 镇压:指唐朝政府采取的针对安史之乱的武力镇压措施,包括出兵讨伐、城池攻占、围剿等。
最终,唐朝政府通过坚决的措施,成功平定了叛乱。
安史之乱知识点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由于它扰乱了朝廷的统治,史学家也称它为元朝末期的一场内乱。
一、安史之乱的始因安史之乱始于中元元年(755年),起因归结为当时继位朝廷厉行严惩,执政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引发武装农民起义。
安史之乱具体发生于两把刀之后,即著名的“发蒙事件”;有学者认为,发蒙事件是安史之乱的火药桶,确立了安禄山、李渊与唐朝的对抗关系,从而引发了一场极大的内乱。
二、安史之乱的时期安史之乱大致持续了十六年,自安史之乱发蒙起至安禄山南迁至云南结束,安史之乱的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安史之乱发蒙及安禄山奋勇建功阶段(755年—762年),安史之乱开始后,安禄山十分抬举,成为安史之乱运动的领导人物,并依靠诸多民族起义运动,巩固了其在中原地区的势力。
2.安禄山攻打长安阶段(762——763年),安禄山率军攻入长安,胡汉交战,但未能占领长安,此时安禄山受元朝皇帝唐中宗的献帝,称帝。
3.安禄山建立平津政权阶段(763——772年),安禄山率兵逃离长安,成立了建立在太原的“平津政权”,安史之乱也在此时达到高潮,安禄山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政治势力。
4.安禄山南迁阶段(772——779年),安禄山在唐朝政府官派将军窦武的进攻压力下,最终决定率兵西迁,并抵达云南,直至下达了南迁的招标书后,安史之乱才正式结束。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几乎与三国鼎立比肩的重大变革,其影响深远:1. 结束了唐朝的统治。
安史之乱结束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的社会资本受到重大破坏,出现了大范围的军事行动,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日常生活。
2. 改变了执政集团的格局。
安史之乱也改变了原有的执政集团格局,新的执政集团凭借强大的武力,把其他的势力击溃,重新建立了执政集团,这也是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影响。
3. 民族起义巨变。
安史之乱也引发了许多民族起义,由此也使民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对后世民族关系、民族处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重新审视当时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