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学习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学习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知识链接:克林德碑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被清兵击毙。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外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强迫清政府向德国政府公开道歉,并为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
清政府被迫答应这一无理要求,在崇文门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纪念碑,并在上面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
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毁了克林德碑。
后来,他们把拆下来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园,重新修好,改为“公理战胜”碑。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学习流程:情景导入,兴趣激昂:“义和团,起东山,不到三月遍地红”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主学习,目标导航:一、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年6月,为镇压,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率领,发动侵华战争。
8月中旬,攻占。
二、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偿白银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3、清政府拆毁,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要地;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严重损害了。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
难点: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3、感知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的史实,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材料题1、邓世昌图片和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读后请回答:
1、该诗句是为谁而写的?
2、该人物在什么战争中的什么战役里壮烈牺牲的?
3、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2、丘逢甲的诗句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请回答:
1、作者愁什么?
2、“去年今日割台湾”,指哪年的什么事件?
3、诗中所述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人民不堪忍受欺压和凌辱,再次掀起反抗运动。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
三、实施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基本史实: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2、指导学生分组了解基本知识。
3、引导学生查看相关资料,加深印象,进行情感目标教育。
4、比一比,谁最棒
(1)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说出其危害和影响。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3)《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性补充或点评
5、单元汇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1)侵略和反抗的事实
(2)近代群英谱
(3)归纳中国一步步殖民化的过程。
6、启示录:
落后就要挨打!
四、课堂小结: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国家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为了找回中国古代的尊严,结束中华民族免受欺压凌辱的时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先后行动起来,或变法、或起义,进行着挽救中国危亡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