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学习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学习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知识链接:克林德碑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被清兵击毙。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外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强迫清政府向德国政府公开道歉,并为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
清政府被迫答应这一无理要求,在崇文门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纪念碑,并在上面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
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毁了克林德碑。
后来,他们把拆下来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园,重新修好,改为“公理战胜”碑。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学习流程:情景导入,兴趣激昂:“义和团,起东山,不到三月遍地红”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主学习,目标导航:一、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年6月,为镇压,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率领,发动侵华战争。
8月中旬,攻占。
二、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偿白银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3、清政府拆毁,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要地;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严重损害了。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活动地区:首先在山东兴起,迅速向直隶、京津地区蔓延。
3、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4、失败原因: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5、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刺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其在华利益。
3、时间:1900—1901年4、组成:英、俄、德、法、意、奥、日、美5、借口:中国内乱危机6、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7、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三、《辛丑条约》1、时间:1901年2、国家:俄、英、法、德、日、意、奥、美、比利时、西班牙、荷兰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活动地区:首先在山东兴起,迅速向直隶、京津地区蔓延。
3、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4、失败原因: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5、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刺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其在华利益。
3、时间:1900—1901年4、组成:英、俄、德、法、意、奥、日、美5、借口:中国内乱危机6、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7、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三、《辛丑条约》1、时间:1901年2、国家:俄、英、法、德、日、意、奥、美、比利时、西班牙、荷兰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
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结果: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见课本第21页。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①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②镇压义和团运动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
②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
④划定使馆界。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重要问题(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答:①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2)、西方某历史著作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一观点你赞成吗,请结合史实,写一篇50—150字的辩论稿。
答:这一观点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决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目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方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一、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年6月,为镇压,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率领,发动侵华战争。
8月中旬,攻占。
二、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偿白银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3、清政府拆毁,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要地;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严重损害了。
2、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
3、中国沦为。
【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D.迫使清政府妥协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3、1902年一位美国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认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表明当时:()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形成了4、如果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A.美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B.各国使馆林立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外国军队5、下列条约中,不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有()A.赔偿各国军费白银2亿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6、下列条约中,使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7、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在影响上有何特点()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二、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义和团民谣:“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
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投影显示: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回答一: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是继1842年割香港岛给英国和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割大片北方领土给俄国之后又一次严重的丧失领土主权。
回答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恶化了清政府的财政。
回答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日本可以利用中国的原料、中国的劳动力和中国的市场,降低了生产成本。
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强劲的威胁。
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回答四: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内地。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我们把上面几点合在一起,就是对《马关条约》的影响的一个小结。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
难点: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3、感知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的史实,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材料题1、邓世昌图片和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读后请回答:
1、该诗句是为谁而写的?
2、该人物在什么战争中的什么战役里壮烈牺牲的?
3、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2、丘逢甲的诗句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请回答:
1、作者愁什么?
2、“去年今日割台湾”,指哪年的什么事件?
3、诗中所述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人民不堪忍受欺压和凌辱,再次掀起反抗运动。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
三、实施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基本史实: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2、指导学生分组了解基本知识。
3、引导学生查看相关资料,加深印象,进行情感目标教育。
4、比一比,谁最棒
(1)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说出其危害和影响。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3)《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性补充或点评
5、单元汇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1)侵略和反抗的事实
(2)近代群英谱
(3)归纳中国一步步殖民化的过程。
6、启示录:
落后就要挨打!
四、课堂小结: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国家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为了找回中国古代的尊严,结束中华民族免受欺压凌辱的时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先后行动起来,或变法、或起义,进行着挽救中国危亡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