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新出青铜器及铭文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2.08 KB
- 文档页数:2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Shouyang Studio and Elsewher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emorating Twenty Years of Discoveries“中国古代铜器:最近发现、最近发展”国际研讨会2010年11月·芝加哥近十年新发表西周金文中的若干新见字和新见字形张再兴华东师范大学一、本文所依据材料概说本文讨论所依据的金文来自《金文资料库》中收录的2000年后发表的金文。
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但是这些年新发表的金文材料不少,而且已经出现数种金文的汇集性著录。
我们在建设《金文资料库》的过程中,对这些著录进行了对应整理。
下面先对这些著录文献的收录情况作一概述。
一、《近出殷周金文集录》1(以下简称“《集录》”)该书共收器1258号2。
虽然该书出版于2002年,但是收集资料截止于1999年5月,因此所收集资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二、《殷周金文集成补编》3(以下简称“《补编》”)胡长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下篇《殷周金文集成补编》,收录铭文的时间,上接《殷周金文集成》(1984-1994),下限至2002年底(个别重要铭文除外)。
1,《补编》编号共1517个。
根据其凡例,有空号52个,实收铭文1665器。
377号正文未出现,其附录《〈殷周金文集成补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所收相同器号码对照表》对应《集录》316号,为晋侯苏鼎。
2,根据调查,《补编》重出17号,具体见表一。
1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
2《集录》所收有24器已见于《殷周金文集成》(本文简称“集成”),具体如下。
括号前卫《集录》编号,括号内为《集成》编号。
0129 (592)、0150 (788)、0175 (1226)、0173 (1227)、0257 (1787)、0266 (1809)、0287 (2031)、0304 (2253)、0349 (2652)、0371 (2946)、0372 (2947)、0383 (3018)、0522 (4592)、0621 (5687)、0965 (6511)、0683 (6536)、0705 (6645)、0706 (6786)、0773 (7739)、0482 (10166)、1080 (10775)、1092 (10847)、1206 (11454)、1214 (11548)。
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
汪丹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8
【摘要】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发现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是继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之后的又一次曾国考古重大发现。
近十年来,湖北省陆续出土了不少曾国有铭青
铜器,如南公簋、曾侯丙铜缶、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等等。
这些青铜器地域特征明显,
是战国青铜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先对曾国青铜器的历史研究进行了回顾,并从新出曾国青铜器的铭文研究及考古报告等方面对2010年以来曾国新见有铭青铜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最后对曾国有铭青铜器的研究做了展望。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汪丹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28
【相关文献】
1.卢见曾幕府研究综述
2.新见晁补之撰并书《宋钱唐县君叶氏墓志铭》研究
3.新见楚式青铜器器铭试释
4.新见楚式青铜器器铭试释
5.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8【中国先秦史】近出昔鸡簋铭文及相关史实考论谢乃和提 要:昔鸡簋是近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对其铭文的释读,学者存有争议。
本文认为,铭文中判断人物身份的“”字,应隶定为“ ”,从㫃得声,读如“偃”,为传世文献中的姞姓燕国;关涉史事性质的“ ”字,应释为“御”,训作“迎”,为迎娶、迎迓之意。
铭文内容主要为周王后派昔鸡前往姞姓燕国为王朝大夫艿氏迎迓夫人,昔鸡受到燕侯赏赐作器颂扬王休。
铭文既是有关西周贵族艿氏及南燕国弥足珍贵的史料,也反映出周王后通过对贵族夫人的支配来控制地方贵族,是西周王朝政治运行机制中命妇制的金文佐证。
关键词:昔鸡簋;南燕国;王后;命妇制DOI : 10.16758/ki.1004-9371.2019.02.005近年新出金文昔鸡簋甫经面世即引起学界热烈讨论。
诸家在文字考释、史事探究方面互相攻驳,1由于其铭文关键性疑难字未得到合理考释,直接影响到铭文人物关系及相关史实性质的解读。
细绎其铭,昔鸡簋铭文涉及到周王、王后、内服王朝大夫及外服诸侯之间的交互关系,是研究西周王权控制地方贵族的重要新出材料,尤其是以周王后为中心展开的政治活动,揭橥了西周封建政体下内外服地方贵族这一分权式的静态性政治结构之外,西周王权尚有命妇制作为王朝动态性政治运行机制的有效补充,与通过军事手段监控引导诸侯的命卿制等典制一样,2西周王朝通过婚姻等柔性方式以达到王权对内外服地方贵族控制的目的。
有鉴于时贤于此尚关注不多,本文在对昔鸡簋铭文重新考释的基础之上,试对铭文所反映的人物关系及相关制度史实进行重新考察,为深入探究命妇制这*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项目批号:17JZD044)阶段性成果。
1昔鸡簋铭文正式刊布之前已有学者着手研究,较早如徐伯鸿于2015年3月15日的新浪博客发表《岐山县贺家村殷商遗民墓葬M11昔鸡簋铭文考释》,/s/blog_4d399bba0102vq4r.html ,公布并分析了铭文内容。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著錄青銅器及銘文分期整理研究《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著錄青銅器及銘文分期整理研究近年来,在青铜器及銘文研究领域里,学者们一直积极探索商周时期的文化遗产,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
中国考古学界最近推出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成果。
该书进行了对青铜器及銘文的分期整理研究。
首先,对商周青铜器出土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尝试编制一份全面的出土记录目录。
通过对青铜器的形态、纹饰和材质等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将青铜器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时期。
这一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细致入微的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历史变迁。
同时,研究者们还对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铭文的文字、编写技巧、含义和所表达的历史信息等进行详细分析,试图还原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背景。
通过对不同铜器铭文的比对,可以看出当时各区域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联系。
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丰富了我们对商周时期社会的了解。
此外,该书还特别关注了青铜器的图像和纹饰,对商周时期的图案和符号进行了释读和分类。
通过对图像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和各种象征意义。
同时,通过对纹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商周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技巧。
这些图像和纹饰成为了商周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后世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该书的课题组还着力于青铜器及銘文的年代划分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年代划分的疑问、问题和分析进行全面回顾,研究者们试图提出更准确和科学的时代划分方法和方案。
这一工作的开展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及銘文、还原历史真相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以其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商周青铜器及銘文的分期整理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还原历史真相,使我们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商朝历史】新版《殷周金文集成》评述作为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史料,商周青铜器铭文由于直出先人手笔,内容涉及册命、典祀、征伐、约契、年历、官制、地理,以及名物制度、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因而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故素为学者所重。
自北宋金石之学初兴,士大夫因玩好彝器铭刻而渐致力于补经正史,访求著录之风益盛,研习者常就及身所见,或存之器影,或录以款识,或考辨文辞,或类次名目,其递补摭拾,搜求不舍,数量之众,积甲山齐而有馀。
至有清一代,其学冠绝前朝,金文资料已成为研究商周历史与考古的重要文献。
然因时代兴废,古代器物如云烟过眼,聚散辗转,隐见靡常,故历千载至今,金文著录之作已数百计。
但传统之著录方法多限学者一时之见或一家之藏,致一人之器分载数籍,一器之拓散见诸册,优劣并存,难以汇集,为研究者平添资料检寻和比较的不便。
况历代伪器迭出,赝刻不绝,使传世之金文资料良莠杂糅,有待鉴别。
宋人著述金文始开风气,用力既勤,搜求亦博,但如《博古图录》之类,所汇商周彝铭不过数百器而已。
至清乾隆朝敕纂“西清四鉴”,循《博古图录》遗式,尽管收器数量倍增于前,但伪器充斥,释文舛误,图绘失真,摹铭草率,或本器具铭而不知,或行款错易而不察,书虽后出,学术价值反逊于宋著。
乾嘉以来,朴学蓬兴,学者多于经史之外旁涉金石,汇储商周彝铭资料尉然成风,研习考辨之作实非官修可逮。
然囿于时见,一家所录之器少止几十,多则数百,远谈不上汇集。
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对传世及新出彝器铭刻资料的整理研究,网罗日富,水平渐精。
如道咸间吴式芬撰《捃古录金文》三卷,虽为未完之作,但独求商周彝铭1334件,且首创以铭文字数多少为次之著录体例,识疑断误,摹刻精善,堪称精博。
同光间,方溶益有未竟遗稿《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三十卷,仿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而作,所收商周器1382件,而彝铭逾千,虽间存伪器,但考校尚精。
其后刘体智著《善斋吉金录》二八册及《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十八卷,广采各代器物五六千件,其中商周新旧彝铭过半,数量可谓浩繁。
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与历史价值青铜器是贵族统治权力的象征,在商人的基础上,西周时代贵族对其重视的程度进一步得到加强,这与不断严格礼乐制度是密切相关的。
贵族常将他们的一些思想或大事铭刻在铜器上,内容的丰富,是商人所根本无法比拟的。
古籍记载的贵族将重要事“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
”所谓镂、琢即是在钟、鼎、盘、盂上镂刻文字。
贵族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目的,正如《礼记祭统》云:“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
”《墨子鲁问》:“攻其邻国、杀其民人,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
”由此可以明确,贵族铸刻铭文的目的主要是称扬先祖之美,以及记载贵族的“功绩”。
铜器铭文内容保存了古代的大量史料,是古人的真实手迹,它与古籍相较,有着很多优点,其真实性、可靠性则更强。
古籍中如《古文尚书》是后人编纂伪造的,《今文尚书》中的《尧典》等是战国人作的。
况且古籍历经传写刊刻,在刊刻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错误。
铜器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可以补充和印证古史,是研究古史的珍贵资料。
同时还可以起到校正古书的作用。
铜器铭文书体称大篆或籀文,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因此也是研究汉字字体发展演变和书法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一改商代铭文简略的规律,商代铭文一般是一字至十几字不等,二三十字已很少见,最多者四五十字,也仅是个别者。
可见当时是以器物为主,文字为次。
西周铜器有很多都带有长铭,应该说,这时是以文字为主,器物为辅。
具铭铜器常常是数十字或上百字,铭文最长者是现存台湾省的毛公鼎,达497字,实可相当《尚书》一篇。
近年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发现了许多具铭西周青铜器,以陕西地区出土数量最多。
现列举出土或传世的西周长铭铜器如下:利毀32字(武王),大丰毀76字(武王h钶尊122字(成王),宜侯矢毀126字(康王),大盂鼎291字(康王),令方彝187字(昭王),或毀133字(穆王),班毁197字(穆王),史墙盘284字(共王),永盂123字(共王),訇毀133字(共王),大毁164字(懿王),卫番132字(懿王),智鼎434字(孝王),师裁鼎197字(孝王),不嬰毀152字(夷王),禹鼎206字(厉王),宗周钟122字(厉王),麸毁124字(厉王),矢人盘375字(厉王),大克鼎290字(厉王),毛公鼎497字(宣王),兮甲盘133字(宣王),师兑毀128字(幽王),鄭毀106字(幽王)等等。
(6)北京房⼭琉璃河西周遗址出⼟青铜器克盉克罍铭⽂释读新解北京房⼭琉璃河西周遗址出⼟青铜器克盉克罍铭⽂释读新解安国欣⼀.克盉,克罍简介。
⼆.克盉,克罍铭⽂释读。
⾃克盉,克罍两器出⼟以来,其44字铭⽂引起了学界的极⼤兴趣。
专家学者纷纷撰⽂释读及研究。
少数知名学者误将铭⽂中的“天保”(天官名称)⼆字,释为“太保 ”(三公官名)⼜将“种”字误释为“克”字,致使铭⽂⽂意乖乱。
加之附会《史记》中周王封燕的史实,得出了燕国⾸封就国之君为召公奭元⼦“克”的错误推论,直接影响了对北京房⼭琉璃河遗址最终的科学定论。
鉴于上述释读错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克盉克罍44字铭⽂重新加以释读,探究铭⽂真意,还原铭⽂本来⾯⽬。
克盉克罍铭⽂共44字竖体排列,由上向下,由右向左逐字释读如下:第⼀字:“王”字古⽂,《说⽂》:王,天下所歸往也。
董仲舒⽈:“古之造⽂者,三畫⽽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也,⽽参通之者王也。
【译⽂】:王,天下歸趋向往的对象。
董仲舒说:”古代创造⽂字,三畫⽽⼜⽤竖线连接其中,叫王字。
三横畫,代表天道,地道,⼈道,⽽⼜能同时通达三者,就是王。
在此铭⽂中根据“王”字与下⽂中“占 ”的承接关系,并考虑到两器出⼟于四条墓道的⼤墓,礼制等级已超越了诸侯国级别。
故此推断铭⽂第⼀字“王”字,表⽰周王天⼦。
释读为:“王”字。
释义为:周天⼦。
第⼆字:“占”字古⽂异体,以往学者多将此字释读为“⽈”字,实为误释。
《说⽂》:“占”,职廉切。
视兆问也。
【译⽂】:察兆问疑。
释读为:“占”字。
释义为:占星察兆。
第三字:“天”字古⽂异体。
《说⽂》:“天⼤,地⼤,⼈亦⼤。
故⼤象⼈形,古⽂才也,凡⼤之属皆从⼤。
”【译⽂】:⼤,天⼤,地⼤,⼈也⼤。
所以⼤像⼈的形状,⽆由象之以作字。
在此铭⽂中“⼤”字,表⽰为天⼤,会意为“天 ”字同下⽂“保”字构成“天保 ”⼆字。
即天神的宫室,特指天帝南宫“太微宫”。
《史记》【索隐】宋均⽈:“太微,天帝南宫也。
三光,⽇⽉,五星也。
高清珍藏|三代青铜器铭文书法赏析食器·鼎铭文拓片西周早期厚趠方鼎释文:唯王来各于成周/年。
厚趠有(馈)于/溓公。
趠用作氒/文考父辛宝尊/。
其子子孙永宝。
西周早期扬方鼎释文:己亥。
扬见事/于彭。
軎叔赏/扬马。
用作/父庚彝。
西周早期征人鼎释文:丙午。
天君卿(飨)/视酉在斤。
天/君赏氒征/人斤贝。
用作/父丁尊彝。
西周中晚期噩侯御方鼎释文:王南征。
伐角潏。
唯还/自征。
在。
噩(鄂)侯驭方/纳壶于王。
乃祼之。
驭/方侑王。
王休宴。
乃射。
驭/方会王射。
驭方休阑。
/王宴。
咸饮。
王亲赐驭/[方玉]五瑴马四匹矢五/。
[驭]方拜手稽首。
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厘。
/用作尊鼎。
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毛公鼎释文:王若曰。
父。
丕显文武。
皇天引/猒(厌)氒德。
配我有周。
膺受大命。
率怀/不廷方。
亡不闬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氒命。
亦唯先正(乂)氒辟。
恪谨大命。
/皇天亡斁。
临保我有周。
丕巩(共)先王配命。
/敃(旻)天疾畏(威)。
司余小子弗彶。
邦将害(曷)吉。
四方。
大/从(纵)不静。
乌(呜)虖(呼)。
余小子圂湛于艰。
永巩(共)先/王。
王曰。
父。
[今]余唯肈(肇)巠(经)先王命。
命汝(乂)我邦/我家内外。
惷于小大政。
(屏)朕立(位)。
虩许上下若否。
/雩(与)四方。
死(尸)母(毋)童(动)余一人在立(位)。
引唯乃智(知)余/非。
庸又(有)闻。
汝毋敢妄(荒)宁。
虔夙夕。
惠我一人。
/雍我邦小大猷。
毋折。
告余先王若德。
用仰卲(昭)皇天。
申大命。
康能四国。
俗(欲)我弗作/先王忧。
王曰。
父。
雩(越)之庶出入事于外。
尃(敷)命尃(敷)/政。
艺小大楚赋。
无唯正昏。
引其唯王智。
乃/唯是丧我国。
厤自今。
出入尃(敷)命于外。
氒非/先告父。
父舍命。
毋又敢惷。
尃(敷)命于外。
王/曰。
父。
今余唯申先王命。
命女(汝)亟一方。
(宏)/我邦我家。
汝顾于政。
勿雍建庶。
母(毋)/敢龏。
龏乃敄(务)鳏寡。
善效乃友正。
母(毋)/敢湎于酒。
汝母(毋)敢坠在乃服。
夙夕。
青铜器十年拍卖(上)9月16 日纽约佳士得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推出的何安达“思源堂古代青铜器珍藏”专拍消息甫出,即在内地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这是继2002 年纽约苏富比春拍“罗伯特(Robert Hateield Ellsworth)藏中国雕塑及铜器”专拍后,近十年来上拍青铜器数量最大的一场拍卖,也是过去十年里唯一一场中国青铜器专拍<此场专拍全部拍品达到了122 件/组,许多拍品曾是中国、欧美地区20 世纪上半叶甚至更早时期收藏名家的经典藏品,且部分精品有着明确的来源、收藏传承及著录。
历史的原因,中国19 世纪末期、20 世纪初期曾有大量高古铜器被盗劫、掠夺、贩卖到海外市场,而今这些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换手的珍品,每季都会有不少被公开拍卖。
在中国内地,高古铜器一直是国家文物法规重点保护的对象,只有1949 年以前出土且有着明确收藏传承记录的传世青铜器才能交易。
长期以来,国家文物保护部门为了切断内地与海外市场联系非法买卖高古铜器的现象,坚决严厉打击盗墓、走私。
1949 年以后,内地先后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民间私人收藏品大量流散,几经风雨,现如今尚留在私人收藏者手中的青铜器可以说凤毛麟角。
高古铜器的拍卖、收藏交易主要集中在纽约、伦敦等海外市场,交易对象绝大多数是早年流失海外的器物。
内地市场偶尔有海外回流高古铜器上拍,但是数量少,成交的价格也很不稳定,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影响面极小,并不具参考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据经常往返于纽约、伦敦等海外市场的古玩经纪人、收藏者介绍,即便在海外,高古铜器向来也都是在台面下交易,特别是一些上三代的青铜器精品,被送往拍场上拍卖的仅仅是为数甚少的一小部分。
内地政策、法规限制青铜器的拍卖、交易,无形中也影响到了对青铜器的收藏、保护、修复以及鉴定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民间私人收藏传世青铜器的鉴定评估更是缺失,因此内地收藏者对青铜器的兴趣不大。
然而,青铜器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类古代文物,尽管我们应该全民支持国家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不参与,不买卖,打击盗墓、走私。
常见的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下面店铺整理了常见的青铜器铭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此时期金文最常见的形式有:一,仅铭有所谓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属。
其中有的属于所谓复合氏名,即作器者在署名家族名号的同时还署名了其家族所从属的更高级别家族的名号,从而显示了一种宗族组织的谱系关系。
此种氏族名文还常常同亚字形相结合,在亚字形内部或其外部。
对于亚字形的含义,现在的研究人员尚有不同的见解。
二,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三,仅铭有“日名”。
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四,仅铭有作器者名。
由于家族长的个人名号往往被用作家族名号,所以此种形式的铭文虽可能仅是作器者的个人名号,但个别的(如“子某”)也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名号。
[2]由于商代晚期铭文多数属于上述内容,所以此时期铭文字数一般只有几个字。
在一些金文著录书中,如《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和近年来陆续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各类器铭中,凡字数少到两三个、三四个者,多是商晚期金文,可见其数量相当多,在商周金文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种商金文可谓“言短意深”。
从上文对其几种常见形式之含义的说明,也可以知道它们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与宗教观念等重要问题。
虽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但其中深刻之内涵仍有一些迄今未能知晓,今后仍当是金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殷代青铜器中也有少数铭有较长的铭文,但时间已到了殷代晚期。
其中字数最多的如我方鼎铭文,不包括铭末“亚若”有四十一个字,就是长铭的代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邲其三卣也有长铭,如四祀卣铭文字数即达四十二字。
这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涉及商晚期重要战事、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但对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点。
1 “卫父己”铜器概述“卫父己”觯(图1),1950年在安阳发掘出土,1958年拨交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卫父己”觯,通高17.4厘米,口径9.3厘米,重980克。
该觯侈口、束颈、鼓腹、圈足。
盖顶置一菌状柱,盖面以柱为中心对称饰有两组饕餮纹,盖内铸铭文“卫父己”三字(图2),颈和足部饰有夔龙纹,腹部饰饕餮纹。
此觯器形风格十分粗犷厚重,造型庄重威严。
根据朱凤瀚在《中国青铜器综论》中对青铜觯器形的分型定类,“卫父己”觯应为椭圆觯中的B型Ⅰ式,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①“卫父己”尊(图3),1950年在安阳发掘出土,1958年拨交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现为国家二级文物。
“卫父己”尊,通高13.1厘米,口径11.8厘米,腹径5.9厘米,底径9.5厘米,重500克。
此尊侈口,口部和底部均呈喇叭状,腹鼓,圈足,器体似粗体觚。
腹部饰目雷纹和联珠纹一周,圈足饰目雷纹和饕餮纹,底部铸铭文“卫父己”三字(图4)。
根据朱凤瀚在《中国青铜器综论》中对青铜尊器形的分型定类,“卫父己”尊应属无肩尊的Ba型,通常被称为粗体觚式尊,属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②2 “卫”族考释商代金文“卫”作“”,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谓“卫,宿卫也”。
吴其昌释其为,“中像有地一方,而四旁足迹回环绕之,是有地而守卫之意也”。
③《尚书·酒诰》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所谓“内服”与“外服”指的是商朝的政权组织形式,内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卫父己”铭文铜器摘 要:新乡市博物馆馆藏两件“卫父己”铜器,应是商代“卫”氏族人为祭祀先人“父己”而作。
族名“卫”字之后加以日名“父己”,也进一步说明该族深受商文化影响,应与商王朝关系密切。
关键词:新乡市博物馆;卫父己;青铜器【作者简介】周舟(1990—),男,河南焦作人,助理馆员,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
郑媛媛(1990—),女,河南安阳人,助理馆员,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
新出土《五年琱生尊》与琱生器铭试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义华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五年琱生尊》与已著录的其他两件琱生器一起考察,认为这三件铜器记录的是同一件事情的三个环节,完整记录了西周时期召族的分家过程。
三器内容并不涉及诉讼事件。
关键词:西周琱生召伯虎2006年11月,陕西扶风县五郡西村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27件(组),其中有两件铜器,发掘者称琱生尊,铸有长篇铭文,①与已经著录的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记录的事件相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五年琱生簋和六年琱生簋是西周末年十分重要的器物,学者很早就认识到“两器所记情事似相牵连”,②陈梦家先生将琱生五年簋和琱生六年簋二器联读,认为二者“可能是同时所铸的一个铭文而分载于二器者”,③林沄先生也认为两器原是一对,其铭文为同一篇铭文的前后相接两大段。
④新出五年琱生尊铭则在五年琱生簋铭和六年琱生簋铭之间增加了一篇,形成了一个铭文系列。
将三篇铭文联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铭文的原意。
可以说,新出琱生尊铭为琱生器铭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于这两件新出有铭铜器的命名,学者有不同意见,⑤但为了研究方便,我们还是使用发掘者的命名,并依原有两器的命名方式,称之为“五年琱生尊”。
兹在前人基础上,将琱生三器的铭文整理如下:《五年琱生簋》(《集成》4292):隹五年正月己丑,琱生有事,召来合事。
余献,妇氏以壶告曰:“以君氏命曰:‘余老,止。
公仆庸土田多言朿。
弋伯氏从许,公宕其叁,女则宕其贰;公宕其贰,女则宕其一。
’”余惠于君氏大璋,报妇氏帛束、璜(一)。
召伯虎曰:“余既讯,侯我考我母命,余弗敢,余或至我考我母命。
”琱生则堇(觐)圭。
《五年琱生尊》(参《西安日报》11月23日拓本):隹五年九月初吉,召姜以琱生五、(一)、壶两,以君氏之命曰:“余老,之(止)。
我仆庸土田多,弋许,勿使散亡。
余宕其叁,女宕其贰。
其兄公,其弟乃。
”余鼄()大璋,报妇氏帛束璜一。
有司眔,两屖。
【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图文资...【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图文资料大全.第五篇,更新期青铜器上(春秋中期-战国)210--盉,壶,尊,杯,乐器,兵器:春游上海杭州 73.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青铜馆 6. 更新期青铜器上(春秋中期 - 战国)第五篇:更新期青铜器更新期青铜器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
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徵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
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
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
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绚丽工巧。
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1. 酒器1) 盉hé: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
兽面纹龙流盉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前6世纪上半叶)此盉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
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吴王夫差盉肩部有一条弧形的提梁。
整个提梁是一条龙,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呈扁圆形,饰变形的龙纹。
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
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
此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
为了什么样的女子?令人产生无边的遐想。
鸟流盉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鸟首形盉流口,通体流水纹,三足分立,饰纹简单,造型生动。
错金银鸟兽形盉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盉口为鸟首形,盉身呈兽形,提梁为身子变长的老虎。
这个盉上的所谓“错金银”,实际上只剩下鸟头上那一点点儿金和脖子上那一条银了。
近十年新出青銅器及銘文整理
近十年新出青銅器是2007-2016十年間新刊出的有銘青銅器。
本選題以考古學期刊及相關網絡論文為研究依據,對近十年新出青銅器進行整理匯總,歸類分析,並針對部分銘文疑難字給出匯釋及按語,為銘文研究添加新成果。
本論文的内容編排如下:緒論部分闌述本論文的選題意義,分析綜述近十年青銅器研究概況,簡要概括論文的研究材料,研究重難點及研究方法等問題。
第一至第六章是本論文的重點,即青銅器整理匯總與歸類分析。
近十年新出青銅器共計815件,按功能用途分為六大類,其中食器268件、酒器185件、兵器70件、水器52件、樂器40件及生產生活用品200件。
文章在計數的基礎上,細缴整理匯總青銅器的名稱、著錄期刊、鑲造年代、出土信息、館藏信息、形制規格、銘文內容及圖片拓片等具體內容。
青銅器定名依據商承祚及朱鳳瀚定名方法,沒有具體名稱的按出土地和館藏地命名。
其鑄造年代橫跨殷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及元明清各時代。
青銅器著錄期刊則以注釋方式呈現,鑄造年代、出土信息、館藏信息、形制規格、銘文內容及圖片拓片皆從原著錄期刊查找,力求全面詳細,準確無誤,清晰可辨。
文中附有青銅器六大類出土數量及鑄造年代表,便于了解每一類青銅器出土概況,文末附有近出青銅器索引表,可方便查找青銅器具體所在頁碼。
第七章是部分青銅器銘文疑難字彙釋研究。
文章選取疑難字識謓意見較多,爭議較大的器物11件,如胡國應姬鼎,柯史簋,覺公簋等。
研究疑難字彙釋26條,對器物做簡單介紹後,將搜集到的匯釋意見一一陳列出來,並結合銘文字形和前後文綜合分析得出自己的觀點,為提供青銅器銘文研究提供集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