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 格式:doc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5
课题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耧车、大镰等工具。
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之前的耦犁。
(3)唐代出现曲辕犁,传统犁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二、土地制度1.演变过程:商周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三、赋税徭役1.赋税:(1)表现:主要是田亩税、人头税。
另有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
(2)影响: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沉重负担。
2.徭役:(1)表现: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沉重无偿劳动。
(2)影响:导致大批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
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它的实行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
四、水利兴修1.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X国主持修建的X国渠。
2.两汉:关中“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隋唐至明清:灌溉工具不断革新,陆续出现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以及风力水车等。
第二轮复习专题七生产活动考点全扫描考题统计考向导航2007—2004试题统计一览表区位分析的方法精析:1、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区位分析的对象一般由两种:(1)某个区域的区位。
就区域而言,大到大陆和大洋,小到一个小地方。
(2)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
就地理事物而言,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
这些地理事物有点状的(如小比例尺地图中的城市、乡村);有线状的(如铁路、河流)还有面状的(如一个国家,某个地区等)2、掌握区位分析因素影响区位的主要因有地理位置、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分析时要把握好这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各因素与所要分析的地理事物的联系,再抓主要因素重点进行分析。
3、明确区位分析的要求(1)全面分析: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考纲要求考点细分能力要求农业生产活动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作用2、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3、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Ⅰ、Ⅱ工业生产活动4、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5、工业地域形成、世界主要工业区域6、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Ⅰ、Ⅲ地域联系7、地域联系得主要方式8、交通区位 9、城市与交通 10、邮政通信 11、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及我国主要的商业中心 12、国际金融Ⅲ(2)对比分析: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的因素(3)优势分析:全面分析找出在同类中具有优势的因素(4)主导因素分析:指出各区位因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5)动态分析:指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不同时间,同一区域或同一产业的区位因素不同。
4、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1)交代其位置(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2)分析自然区位因素(3)分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考点精析:[例题1] 1.内蒙古宜发展畜牧业,而西双版纳宜发展天然橡胶生产,这种现象体现了农业生产的:A.周期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市场性一、农业生产的特点:1、特点:2、农业生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表现:【例2】读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图回答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是A B CD E(2)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3)C.D.E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不足:①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②水资源不足;③科技发展水平不高;④产业结构相对单一;⑤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⑥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③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⑤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⑥治理环境污染。
第七章:工业专题(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1、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2、四大工业基地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
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2)自然因素: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①煤铁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劳动力丰富;④农业资源支持;⑤国家政策支持;⑥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Ⅱ.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②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③科技发达;④市场广阔;⑤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⑥劳动力丰富;不足:①水源、②能源不足;③污染严重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Ⅲ.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1)地理位置: 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线索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线索2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诞生;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线索3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线索4 近代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及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近代化、大众化的特点。
第20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机器创造出的文明随列强的“坚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扩散。
固守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列强军事打击、商品倾销的巨大冲击中败下阵来。
(2)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3)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列强利用获得的特权,扩大对华________等。
[知识拓展]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重要因素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____________的衰败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
专题评估检测(七)(专题七)(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解析】选A。
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自给自足强调生产目的,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2.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历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
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 ( )A.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B.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C.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D.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解析】选D。
材料体现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仪式和政令,鼓励“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不是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故A错误;封建统治者的各种仪式和政令并非政治作秀,故B错误;统治者的各种仪式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故C错误;封建统治者鼓励“天下农夫勤于耕作”,说明重视农业,故D正确。
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解析】选D。
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A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C 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正确。
初中地理工业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和农业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3. 能够分析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农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3. 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4. 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工业和农业吗?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和农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讲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3. 讲解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4. 讲解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四、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案例分析1. 分析我国某地区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分析,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1.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七、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我国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工业和农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了解了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了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专题七农业生产活动一、单选题2017年5月,河南豫南地区,当地传统的耕作习惯为春夏种一季稻,秋冬种油菜、小麦或紫云英草。
不过,现在很多人一年只种一季稻,所以这个季节里原本油菜花开、小麦泛绿的田园风光,被片片“白地”所取代。
根据跟踪观察,豫南的麦季撂荒正从早期的局限在312国道以南地区,逐渐越过淮河,由丘陵向平原蔓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豫南部分地区两熟田变为一熟田的原因主要是A.全球气候变暖B.种植业收益低C.城镇建设占地D.市场趋于萎缩2.影响豫南麦季撂荒蔓延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政策B.市场C.地形D.气候3.当地一些农业部门解释“白地”出现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好处,主要体现在A.增加生物多样性B.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恢复土地肥力D.提高机械化水平下图为山地城镇农业产业垂直布局特征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图示低海拔地区发展精细农业的主导因素是A.土地面积广大B.土壤肥沃,单产高C.人多地少,土地价值高D.气候适宜,水热组合好5.图示表明,山地城镇农业不同海拔上布局何种类型农业区取决于①农民意愿②市场需求③土地租金④生态因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西藏自治区的吉汝村号称“中印边境第一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图示我国地区A.冰川和风力侵蚀为主B.太阳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C.河流属于印度洋水系D.城市沿河分布且密度大7.岗巴羊因生长在日喀则地区的岗巴县而得名,历史上曾是指定贡品。
吉汝村是岗巴羊放牧的核心区,其有利条件有①高寒牧场,有冰川融水②光照充足,热量丰富③环境洁净,牧草品质优良④土壤深厚,有机质含量高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8.吉汝村畜牧业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A.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B.加强灾害预报,防范寒潮灾害C.开垦荒地,扩大草场面积D.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增加收入沟垄田间集雨技术是我国重要的田间雨水利用技术,通过提高作物根区的水分满足度,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专题七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一、命题分析近几年来关于农业的高考命题,要紧运用有关知识的对比来考查学生的能力。
对比有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种方式。
纵向对比是指对同一事物(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进展状况进行对比;横向对比是指对同一时期内不同空间的同类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要紧区位因素。
二、考点精讲(介绍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明确考点目标,不可少于5点)1.阻碍农业的区位因素阻碍农业的区位因素考点几度变化,从2004年高考大纲中将“农业区位因素”“农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替换为“阻碍农业进展的条件”,2006年和2007年的考试大纲中将这一考点又复原为“农业区位因素”,但一直是近几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对这部分内容的明白得备考,我们能够先建立起思维模式图(如图),阻碍农业进展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势、土壤、水源等,能够概括为“光、热、水、土、地势”,和“人”有关的人文因素有市场、政策、劳动力和政策等,人文因素要紧与农作物的产量有关。
在自然条件中气候因素的阻碍极大,专门是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紧密。
在社会经济条件中,一方面,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改造当地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市场和交通条件是经常变化的,其中市场的阻碍最大,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的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明白得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阻碍,能够关心我们分析一国一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
严格地讲,任何农业生产类型都要受到这些因素的阻碍,只有把阻碍农业的区位因素考虑周到,分析农业进展的区位因素才会具体全面。
然而,不同区域的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学会抓住主导因素(即优势区位或限制性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要紧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要紧有以下四种:⑴水稻种植业: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要紧分布在高温多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是其集中产区,那个地点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一小一大一高三低”,即:从经营规模上看是小农经营,适应人多地少的特点;大多地处季风区,水旱灾难频繁,水利工程量大;人多地少,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三低”是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
⑵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要紧分布在洪涝半洪涝气候区,大牧场归牧场主所有,阿根廷是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代表,该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并在培养优良品种、改善交通运输、开创水源和种植饲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⑶商品谷物农业:它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低于类型,农作物要紧是小麦和玉米。
该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是商品谷物农业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上最大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
进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是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
⑷混合农业:它要紧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闻名的农牧业都发达的国家,其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要紧的小麦——牧羊带,也是闻名的混合农业区。
它的明显优点是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刻安排农业活动,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
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类型。
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势条件,在低洼地点挖泥成塘,四周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果树、桑树、甘蔗,桑叶养蚕,蚕蛹、蔗叶等用来养鱼,塘泥肥田,形成闻名桑基鱼塘,是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
4.中国的粮食咨询题和要紧的解决途径⑴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在整个农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粮食是我国人民最差不多的生活资料,近1 3亿人,粮食需求量大;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减少到18亿亩的戒备线;而且自然灾难频繁。
因此进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固,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⑵解决我国粮食咨询题的途径:①要珍爱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爱护耕地。
②要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差不多平稳”的同时,主动开展多种经营,进展“两高一优”农业。
④增加科技投入,提升单位面积产量。
5. 阻碍工业的区位因素阻碍工业的区位因素要紧有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等。
它与周围同类地理事物的联系要紧是为了猎取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其中经济效益是首要因素(即以最小的投入猎取最高得利润为目标),它要紧由工业产值、生产成本、国家政策等要素构成,即利润=产值-生产成本-税收。
工业产值取决于市场销售量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成本要紧包括交通运输费用,原料(零部件)、燃料的供应,农业基础,副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职工的工资支出等。
因此,工业区位选择往往指向原料、燃料和消费市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且不论哪类工业部门,交通的便利发达差不多上区位选择的首选因素,专门是一些高新产业,交通的便利性和时效性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一样指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工资水平低的区位。
另外还要注意环境效益,工业对环境的阻碍表现在三个方面: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因此有污染的工厂的布局要遵循以下原则: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布局要布局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此类考题一样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常年盛行一种风向的地区,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居民区的下风地带,如新疆哈密常年盛行东风,对大气有污染的新工厂(老工厂有些属于工业惯性除外)多布局在都市的西部;二是季风区,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如东亚季风区,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一样要布局在居民区的东北方或者西南方,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热带季风区,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一样布局在居民区的西北方或者东南方向;三是题目中提供信息直截了当或间接告诉某地的最小风频,则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要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因为那个风向对城区或者居民区污染的天数最少。
对水源有污染的工厂,应位于流经都市(或居民区)的下游,或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的上游。
对土壤有污染的工厂要远离居民地和农田。
以上工厂与居民区相接壤时,其间要设置卫生防护带。
社会效益较简单,不作赘述。
6、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分散、工业地域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逐步递进。
工业地域进一步进展形成工业都市和工业区,其中工业区按照生产规模等可分为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来把握其区位因素,明白得衰落的缘故,了解综合治理的措施;新兴工业区以意大利的毛纺织业和美国“硅谷”为案例其区位优势和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对比、评判,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借鉴。
三【典例剖析】【典例1】(2008年全国文综)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要紧因素是A.市场需求B.生产体会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解析:第1题:题目中有一条件“当地1月平均气温3℃”→南方地区,图中农作物有油菜,油菜在我国要紧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平原→太湖平原。
第2题:该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上升较快,具有城郊农业特色,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答案:1.B 2.A【典例2】(2008年上海卷)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新建了一系列大桥,加快了各地人员、物资的交流,完成1-3题8.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要紧通行:8.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要紧通行:A.旅行大客车B.公交大客车C.集装箱卡车D.水产冷藏车9.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纳S型设计,使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差不多垂直。
这一设计思路要紧考虑的因素是:A.海啸B.赤潮C.潮汐D.寒潮10.苏通大桥是目前已建成的最接近人海口的长江大桥,它制造了“最深桥梁桩基础”、“最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四项世界纪录。
如此设计有利于:A.提升南北陆路运量B.确保“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C.稳固河口水文特点D.抵御台风侵袭解析:第8题: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这道题的本意。
洋山深水港作为上海港的一部分,要紧承担上海港的大型运输任务。
第9题:杭州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闻名的涌潮发生处,阻碍该大桥的要紧因素是天文、地质、水文因素等。
第10题:从材料中的“最深桥梁桩基础”、“最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不难得到答案。
答案:8C 9C 10D四、强化训练(要求选择填空解答兼有并留有解答空间,便于用户直截了当应用)选择题1.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困难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
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
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成。
回答1~2题。
⑴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要紧是A、热量B、水分C、土壤D、光照⑵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咨询题是A、蒸发量大B、多虫害C、地温低D、太阳辐射强2、下图是欧洲西部农业产值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⑴阻碍其产值分布的最要紧区位因素是A.科技B.地势C.气候D.市场⑵X地农业地域生产类型是A.商品谷物农业B.乳畜业C.混合农业D.种植园农业3、垦殖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垦殖指数越高,反映种植业比重愈大,下表为世界及各地区耕地垦殖指数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表。
据表回答下面两题。
亚洲垦殖指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公顷/人)1950年2000年1950年2000年亚洲14.7 17.5 0.31 0.14a 31.3 28.8 0.38 0.27b 12.0 12.4 1.31 0.81c 5.8 6.3 0.87 0.27d 2.0 6.0 1.31 1.64拉丁美洲 4.3 6.8 0.53 0.30亚洲9.7 11.0 0.51 0.26⑴表中a对应的大洲名称是A.欧洲B.大洋洲C.北美洲D.非洲⑵按照表中内容判定,阻碍垦殖直属要紧的因素有①地势②机械化程度③开发程度④社会制度⑤气候类型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⑤4、读下图,回答下列咨询题:⑴有关①~④地区气候类型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B.②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与其沿岸的暖流紧密有关C.③地区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有关D.④地区气候由于受海洋的阻碍大,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小⑵有关①~④农业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区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属种植园农业B.②地区机械化水平高,是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水稻种植业C.③地区气候气候温顺,草类茂盛,大力进展乳畜业D.④地区气候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属商品谷物农业5、芯片是运算机的核心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