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水头注水试验表
- 格式:xls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常水头渗透试验记录试验日期:20XX年XX月XX日试验地点:XXXX地区试验人员:XXX一、试验目的:通过常水头渗透试验,评价地下水的渗透性能,为后续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二、试验步骤:1.选择试验点位:根据地质地貌特征和水文地质调查结果,选择距离地面较远、垂直面近似水平的点位。
2.准备工作:清理试验点位周围杂物,确保试验点位干净整洁。
3.安装试验设备:将渗透试验设备中的水桩和压水装置按照说明书安装在试验点位上。
4.注水试验:打开水源,逐渐增加水压直至达到试验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记录对应的水头和注水速率。
5.恒头试验:在达到设定的最大水头后,保持水源恒定,记录压力稳定后的水头和注水速率,稳定时间一般选择30分钟以上。
6.降水试验:逐渐降低水源压力,记录不同压力下的水头和注水速率。
三、试验结果:1.注水试验:设定的最大水头为X米,对应的注水速率为X立方米/小时。
2.恒头试验:在最大水头维持稳定的30分钟内,水头变化较小,平均水头为X米,注水速率为X立方米/小时。
3.降水试验:水源压力降低到X时,对应的水头为X米,注水速率为X立方米/小时。
四、分析与讨论:1.注水试验和恒头试验的水头和注水速率变化较小,说明地下水渗透性能较好,水源强大且稳定。
2.降水试验中,随着水源压力的降低,水头和注水速率逐渐减小,说明地下水的渗透性能与水源压力相关。
3.结合地质地貌特征和水文地质调查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和流动路径。
五、结论:根据常水头渗透试验的结果分析,XXX地区地下水渗透性能良好,水源充足稳定,适合进行后续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六、建议:1.进一步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源和流动机制,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2.结合试验结果和地质地貌特征,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上为常水头渗透试验的记录,试验结果和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记录试验过程和结果的详细信息对后续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抽水试验主要技术要求一、钻探技术要求:1、抽水孔的孔位应由地质、钻探、测量人员共同在现场确定。
2、钻探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孔(管)口高程及孔位坐标,孔内所有测深均应从一个固定点算起。
3、抽水孔应采用跟管法钻进,也可采用能保证抽水孔平直,孔身附近不受扰动,孔壁不被覆盖和堵塞的其他钻进方法。
严禁采用泥浆和植物胶冲洗液钻进。
4、抽水孔孔径不宜小于200mm;过滤器直径不宜小于127mm,测压管内径不小于25mm。
5、取1-3组颗粒分析试验试样。
二、设备安装主要技术要求:1、下过滤器前,应用清水将孔内泥质物质冲洗干净,详细记录过滤器各部分的规格和实际长度(其中沉降管长度宜为2-3m)和实际下入深度,并及时绘制抽水孔结构图。
2、采用包网过滤器。
3、抽水孔的测压管应固定在过滤器外壁上,与过滤器同步下入孔内,并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过滤器处于居中位置下到孔内预定深度。
4、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的空隙率不小于30%。
5、抽水时,应将抽出的水排至影响范围以外。
6、用水表测定流量前,应准确测定起始读数。
三、抽水试验:1、采用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3次降深,以在抽水孔测压管内测得的降深为准,各次降深间的差值宜相等,降深宜从小到大,最小降深不宜小于0.5m。
2、试验前应对抽水孔进行清洗,直到水清、砂净、无沉淀时止。
3、洗孔后即可进行试验抽水,其降深宜逐渐增大,达到最大降深后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h。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观测抽水孔出水量及水位变化,检查抽水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定稳定流抽水的最大降深。
4、正式抽水前,静水位观测应每30min观测一次,2h内变幅不大于2cm,且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即可视为稳定。
5、试验时抽水开始后的第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宜各观测一次动水位和出水量,以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
6、动水位稳定标准:采用地面离心泵和潜水电泵抽水时,抽水孔的水位波动不应大于3cm;采用空压机抽水时,抽水孔的水位波动值不应大于10cm。
抽水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及记录表格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抽水试验主要技术要求一、钻探技术要求:1、抽水孔的孔位应由地质、钻探、测量人员共同在现场确定。
2、钻探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孔(管)口高程及孔位坐标,孔内所有测深均应从一个固定点算起。
3、抽水孔应采用跟管法钻进,也可采用能保证抽水孔平直,孔身附近不受扰动,孔壁不被覆盖和堵塞的其他钻进方法。
严禁采用泥浆和植物胶冲洗液钻进。
4、抽水孔孔径不宜小于200mm;过滤器直径不宜小于127mm,测压管内径不小于25mm。
5、取1-3组颗粒分析试验试样。
二、设备安装主要技术要求:1、下过滤器前,应用清水将孔内泥质物质冲洗干净,详细记录过滤器各部分的规格和实际长度(其中沉降管长度宜为2-3m)和实际下入深度,并及时绘制抽水孔结构图。
2、采用包网过滤器。
3、抽水孔的测压管应固定在过滤器外壁上,与过滤器同步下入孔内,并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过滤器处于居中位置下到孔内预定深度。
4、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的空隙率不小于30%。
5、抽水时,应将抽出的水排至影响范围以外。
6、用水表测定流量前,应准确测定起始读数。
三、抽水试验:1、采用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3次降深,以在抽水孔测压管内测得的降深为准,各次降深间的差值宜相等,降深宜从小到大,最小降深不宜小于0.5m。
2、试验前应对抽水孔进行清洗,直到水清、砂净、无沉淀时止。
3、洗孔后即可进行试验抽水,其降深宜逐渐增大,达到最大降深后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h。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观测抽水孔出水量及水位变化,检查抽水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定稳定流抽水的最大降深。
4、正式抽水前,静水位观测应每30min观测一次,2h内变幅不大于2cm,且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即可视为稳定。
5、试验时抽水开始后的第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宜各观测一次动水位和出水量,以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
抽水试验主要技术要求一、钻探技术要求:1、抽水孔的孔位应由地质、钻探、测量人员共同在现场确定。
2、钻探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孔(管)口高程及孔位坐标,孔内所有测深均应从一个固定点算起。
3、抽水孔应采用跟管法钻进,也可采用能保证抽水孔平直,孔身附近不受扰动,孔壁不被覆盖和堵塞的其他钻进方法。
严禁采用泥浆和植物胶冲洗液钻进。
4、抽水孔孔径不宜小于200mm;过滤器直径不宜小于127mm,测压管内径不小于25mm。
5、取1-3组颗粒分析试验试样。
二、设备安装主要技术要求:1、下过滤器前,应用清水将孔内泥质物质冲洗干净,详细记录过滤器各部分的规格和实际长度(其中沉降管长度宜为2-3m)和实际下入深度,并及时绘制抽水孔结构图。
2、采用包网过滤器。
3、抽水孔的测压管应固定在过滤器外壁上,与过滤器同步下入孔内,并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过滤器处于居中位置下到孔内预定深度。
4、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的空隙率不小于30%。
5、抽水时,应将抽出的水排至影响范围以外。
6、用水表测定流量前,应准确测定起始读数。
三、抽水试验:1、采用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3次降深,以在抽水孔测压管内测得的降深为准,各次降深间的差值宜相等,降深宜从小到大,最小降深不宜小于0.5m。
2、试验前应对抽水孔进行清洗,直到水清、砂净、无沉淀时止。
3、洗孔后即可进行试验抽水,其降深宜逐渐增大,达到最大降深后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h。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观测抽水孔出水量及水位变化,检查抽水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定稳定流抽水的最大降深。
4、正式抽水前,静水位观测应每30min观测一次,2h内变幅不大于2cm,且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即可视为稳定。
5、试验时抽水开始后的第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宜各观测一次动水位和出水量,以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
6、动水位稳定标准:采用地面离心泵和潜水电泵抽水时,抽水孔的水位波动不应大于3cm;采用空压机抽水时,抽水孔的水位波动值不应大于10cm。
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原
始记录表
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原始记录表工程名称: 试验点编号:
试验土层名称:
地下水位(m):
试验深度(m):
试验长度(m):
试验段直径(mm):
试段类型:
试验时间:
年月日序号试验时间试验水头(cm)
注入水量(L)
单位时间注入量(L/min)
备注日时分持续时间(min) 审查:校核:记录:
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原始记录表工程名称: 试验点编号:
试验土层名称:
地下水位(m):
试验深度(m):
试验长度(m):
试验段直径(mm):
试段类型:
注水管内半径(cm):
初始试验水头HO (mm):
试验时间:
年月日序号试验时间管内水位距孔口(cm) 试验水头H (cm)
水头比Ht/HO备注日时分持续时间(min) 审查:校核:记录:。
注水试验或压水试验成果表孔号孔深m段次段长m渗透系数或透水率地层情况1# 5.801 3.804.98×10-3cm/s粉质粘土(坝体土)9.002 3.2043.00 Lu粉质粘土夹碎石11.303 2.309.80 Lu强风化基岩5# 6.001 4.005.69×10-3cm/s粉质粘土(坝体土)10.002 4.0049.00 Lu粉质粘土夹碎石13.603 3.6011.80 Lu强风化基岩17# 6.001 4.006.90×10-3cm/s粉质粘土(坝体土)10.002 4.0092.30 Lu粉质粘土夹碎石14.003 4.0064.00 Lu粉质粘土夹碎石18.004 4.0057.30 Lu粉质粘土夹碎石20.605 2.6053.00 Lu粉质粘土夹碎石24.006 3.4038.00 Lu强风化基岩26.107 2.1010.20 Lku中等风化基岩注水试验或压水试验成果表孔号孔深m段次段长m渗透系数或透水率地层情况25# 6.00 1 4.006.24×10-3cm/s粉质粘土(坝体土)10.00 2 4.00 57.10 Lu 粉质粘土夹碎石14.00 3 4.00 62.10 Lu 粉质粘土夹碎石18.00 4 4.00 51.20 Lu 粉质粘土夹碎石21.00 5 3.00 34.50 Lu 粉质粘土夹碎石24.00 6 3.00 27.90 Lu 强风化基岩26.50 7 2.50 13.10 Lu 中等风化基岩33# 6.00 1 4.004.46×10-3cm/s粉质粘土(坝体土)10.00 2 4.002.01×10-3cm/s粉质粘土(坝体土)14.00 3 4.00 44.00 Lu 粉质粘土夹碎石17.50 4 3.50 33.00 Lu 粉质粘土夹碎石21.50 5 4.00 22.10 Lu 强风化基岩23.10 6 1.60 12.60 Lu 中等风化基岩37# 6.00 1 4.002.99×10-4cm/s粉质粘土(坝体土)10.00 2 4.00 34.00 Lu 粉质粘土夹碎石14.00 3 4.00 31.00 Lu 粉质粘土夹碎石17.00 4 3.00 19.00 Lu 强风化基岩19.70 5 2.70 11.10 Lu 中等风化基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