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的论述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从此变成了水深火热的地方。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滔天大罪。
四海之内,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
这时,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已经伤亡惨重,被迫走上了战略转移的道路。
但在国土沦丧之际,中国共产党毅然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奋勇抵抗。
一边抗战,一边力求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做出来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民族存亡之际,共同投入到战场之中。
国民党投入到抗日的正面战场,而共产党则是在敌后战场活动。
他们一同努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中,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阶段与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为主要作战对象。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了日军1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出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先后阵亡。
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
究其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上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没有强有力的力量。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
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作者宋增安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
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上述特殊历史原因,它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本文仅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情况作一概括分析。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这个时期日寇凭借武器装备及兵力上的优势实行连续不断的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抵抗。
这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及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其中尤以淞沪、忻口、台儿庄等会战更为突出,是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淞沪会战激战三个月,敌軍以死伤四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上海。
1938年初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和矶谷师团两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有着重要义。
但是纵观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受中国军队打得是败仗。
分析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从客观上讲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
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军事上占优势,而且在经济力量上也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军事装备与部队的训练、编制都过于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作战之需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付出一定的血的代价,才能逐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形势,才能最后战而胜之。
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观点一: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比较积极地。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
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1.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
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
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
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
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
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它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
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
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
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
相差极为悬殊。
[11]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
[12](第三册,P3;第二册,P30,P111)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
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评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
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凇沪会战国军战报:日寇伤亡16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16万人,伤31157人(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2、太原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万余人日寇战报:伤亡6.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3、南京保卫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1.3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10.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4、徐州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承认伤亡13.2万余人5、武汉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25万余人日寇战报:自身伤亡2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6、随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寇伤亡13万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7、枣宜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3万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69000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8、南昌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9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3、上高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4万人日寇战报:日寇伤亡3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4、晋南(中条山)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39900人日寇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33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5、第二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也有说7.4万)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7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6、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军战报:伤亡14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7、浙赣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8万余人日寇战报:日军伤亡71714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8、鄂西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34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9、常德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28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0、豫中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335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1、长衡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5.2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2、桂柳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军6.3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6万余人(日本《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23、缅北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9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8.4万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不尽人意。
根据“求实存真”的治史原则,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全过程予以客观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
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
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说:“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烧起抗日的烽火。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凇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的最新的评价。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战况1、局部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过多次对中国军队的进攻,中国军队也断续进行过正面抵抗,其中主要有“江桥抗日”、“一二八”淞沪抗日、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日和绥远抗战等战役,由于这些战事发生在局部地区,可以称为“局部抗抗”。
由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并且为了进行战争准备而竭力将全面抗日的时间往后推移,总体上推行对日妥协退让的政策。
现在没有确实的史料证明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给张学良下过不抵抗命令,即使有这样的命令,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最高领袖,也可以拒绝执行。
例如,如在防守锦州时,蒋介石数次令他抵抗,他却悄悄撤兵。
所以,对于东北的沦丧,蒋介石与张学良负有共同的责任。
1932年淞沪抗战,不能简单说成是十九路军孤军抗日作战,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抽调第五军增援淞沪,最后以妥协告终。
2、抗日战争前期正面战场抗日战争前期指的是从中日全面战争打响武汉失守,相当于战略防御阶段。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3090103790医学0902邹瀚辉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
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为代表的正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要克服思维定势,摒弃极“左”观点,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作用。
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积极抗战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
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
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
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一系列保卫战。
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
1、忻口会战。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即分兵沿平绥靖、平汉和津浦铁路干线向华北发动全面进攻,夺取山西是日本全面占领华北的首要目标。
9月中旬,日军占领大同,晋北门户洞开。
忻口一线便成为保卫太原的重要防线。
10月13日,日军以三个师团的兵力向忻口进攻。
国民党守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下,奋勇抗战,在八路军的配合下,经过23天的阵地争夺战,大小40余次战斗,毙伤敌2万余人。
此次会战国民党军队伤亡也达10余万人以上,军长郝梦麟、师长刘家骐等阵亡。
后日军突破娘子关,由正太路抄袭太原。
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陷。
整个华北随即陷落。
2、凇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以后,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军事指挥官,调集70万大军进行凇沪会战。
日军投入海陆空兵力共达30万。
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上海人民的支援下,不畏强敌,顽强战斗,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在战斗中先后涌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上海宝山姚子青守备营500官兵、在敌军包围中孤军坚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由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等英勇事迹,表现了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凇沪会战进行了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赢得了向大后方撤退战略物资和人员的时间。
上海失陷以后,日军分兵两路向南京进攻。
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12月13日,南京陷落。
日军在南京制造了屠杀我国军民30万人的“南京大屠杀”。
24日,日军占领杭州。
至此,宁、沪、杭长江下游三角地区全部陷落。
3、徐州会战。
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即分兵三路渡江沿津浦路北进,与华北南下的日军夹击徐州,以沟通南北的联系。
国民政府调集40万大军,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领,与日军激战于南北两线。
1938年3月,日军矶谷师团向台儿庄进犯,企图达到迂回进攻台儿庄的目的。
李宗仁调集数倍于敌的兵力将矶谷师团包围在台儿庄。
4月6日,中国军队向敌人发起总攻,经过激烈战斗共毙敌7000人,伤13000人,俘敌700人。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的胜利,表现了中国军民抗战的英勇气概。
但这次胜利无法挽回整个抗战的形势,在徐州地区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压力下全线溃败。
5月19日,徐州失守。
4、武汉保卫战。
日军占领徐州以后,即分兵西进和南下。
武汉会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达150多万(日军40余万,中国军队110万),激战4个月,日军伤亡10余万,中国军队伤亡14万。
1938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武汉。
从总的方面来看,由于国民党片面的抗战路线和错误的战略战术方针及敌我力量的悬殊,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一再失利,处处被动,形成溃败。
但国民党抗战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积极意义的。
这一时期的正面战场抗战的积极作用体现在:①打击了日军的气焰,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客观上为中共建立抗日根据地和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
③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有助于全国军民抗日积极性的形成。
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它比不抵抗主义进一步,因为它是带有革命性的,因为它也是在为着保卫祖国而战”。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对这一时期的正面战场抗战也有如下的评论:“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晋北、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
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也未能改变整个战争的被动局面。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177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二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并存1938年10月后,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内战危机。
但在对日作战上仍然进行了诸如昆仑关战役、枣宜战役、三次长沙战役和赴缅甸作战等十余次较大的战役或会战。
昆仑关战役昆仑关为雄踞广西南宁以北的一座险关。
1938年后,中国国际交通线仅剩广西南宁经谅山通往海防一条路,昆仑关为必经关口。
日军为切断中国唯一海上通道,迫使中国投降,于1939年11月发动了对广西的进攻。
11月15日,日军近卫师团等10万人,配以50艘舰艇、百余架飞机,从广西钦州湾登陆,直扑南宁。
24日南宁失守,日军继续北上攻昆仑关。
国民党火速从长沙等地抽调杜聿明等9个军15.4万人,南下作战。
12月17日,杜聿明的机械第五军和戴安澜的第200师,担任昆仑关主攻。
24日,日军以装甲车开路、荣誉师跟进,在空军掩护下,以密集炮火猛攻。
中国守军顽强反击,激战数日,日荣誉师损失殆尽。
后中国援军赶到,切断敌军后路,苏联空军出动18架战斗机轰炸敌阵地,1940年2月,昆仑关多次失而复得,最后日军惨败南窜,从钦州湾乘船撤离,进入越南。
昆仑关战役是1938年后国民党战场第一次攻坚战。
战役结束时,日军张贴布告,不得不承认“在此地带之上蒋军,比任何方面空前的英勇”,迫使日军当局不得不重新估计中国军队的抗战力量。
枣宜战役 1939年初到本世纪末942期间,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日本向华中、华南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一系列进攻。
在1940年5月枣宜战役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军与敌人血战九昼夜,壮烈殉国。
周恩来称他为“全国军人楷模”。
第三次长沙战役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为策应其进攻香港作战,阻止中国军队增援广九方面,于12月17日集中12万兵力,拟从岳阳地区正面突破,打击中国军队主力。
中国守军采取开放正面,诱敌深入、逐次抵抗、消耗敌人力量,然后伺机包围歼灭敌军的作战方针。
12月24日,日军强渡新墙河,26日在汨罗江一线遭到中国军队轰击。
1942年1月1日,日军2个师团向长沙猛攻,长沙中国守军奋勇抵抗。
岳麓山中国炮兵配合步兵,予日军较大杀伤。
2日,日军从浏阳河方面,围攻长沙,敌机配合猛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数路援军对日军进行包围。
日军被迫突围北撤,中国军队尾随追击,两旁中国军队进行夹击,至8日,日军伤亡惨重,狼狈北窜。
此役日军伤亡5.6万余人,被俘139名,这是太平洋战争后日军第一次惨败。
长沙战役的胜利,得到英美盟国的好评,称指挥者薛岳为长沙“重将”、湖南“虎将”。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后,日本向西南太平洋进攻,英美军节节败退,中国西南后方受到严重威胁。
1942年初,日军以10万之众集结泰境,谋攻缅甸。
1月2日,日军攻入缅甸,3月8日,仰光失守,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入口港阻断。
中国最高当局立即组建中国远征军,以罗卓英、杜聿明为正副司令,辖3个军、9个师,计10万人。
3月中旬,中国军官戴安澜率第200师抵达缅甸同古。
3月20日,同古争夺战开始。
日军先以30架飞机轰炸开道,继以战车跟进,纵横扫射,还使用了毒气,中国军队奋不顾身,短兵相接,鏖战3日,双方伤亡重大,势均力敌。
3月底,日军从仰光增援,杜聿明见势下令后撤,日军占同古后北进。
4月中旬,英缅军7000余人在仁安羌被日军包围,中国38军奉命驰援,激战2日,歼敌1200余人,在危急中,解了英缅军之围,掩护其后撤。
但英缅军解围后弃中国军队不顾,单独遁道入印度。
日军趁机追击,5月8日攻陷缅北重镇密支那,切断中国军队的后路,远征军孤立无援。
北撤途中,远征军经过人烟稀少的野人山区,行军十分艰难,时正值缅甸雨季,天气潮湿炎热,病疫流行,加上给养困难和日军追截,官兵死伤累累,沿途尸骨遍野。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后撤途中,遭日军伏击殉国。
至此,10万远征军死伤过半,仅剩4万余人,分别撤至印度东北和中国滇西地区。
1942年8月,远征军重新编组,进行整训,国内空运了一批有文化的青年补充入伍。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盟军当局决定反攻缅甸。
为进行反攻,从印度东北往缅北密支那至中国昆明,开辟了一条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
是年11月雨季结束,反攻开始。
中国远征军从印度和滇西分别进入缅北,夹击日军,经艰苦战斗,于次年8月,收复缅北重镇密支那。
1945年1月27日,两支远征军在中缅边境的畹町胜利会师,旋即南下,追击日军,不久日军退出缅甸,全缅光复。
中国远征军的最后胜利,为中国战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战场虽然打了一些重大战役,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从总体上看,国民党的政策重心,已由对外转入对内。
军事上更依赖盟国的对日军作战,自己则保存实力,消极退守,在沿海丧失了大片国土。
特别是1944年4月12日开始的豫湘桂战役,短短四个月时间,丢弃了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大部和贵州省一部分,失落了长沙、福州、桂林、洛阳等4个省会和郑州等146个大中城市,丢掉了衡阳等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
在政治上、国民党从1939年起连续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同时又在日本政治诱降下,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建立全国性伪政权。
所有这些都是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导致的必然恶果。
由于其采取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错误方针,一方面降低了其军队在抗战中的地位,还很大程度上起了妨碍和破坏抗战的作用。
由于日军并未完全停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所以这一时期国民党虽消极抵抗但仍在抗日。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①国民党并未完全投敌,仍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
②仍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抵抗,还组织了不少大会战。
这些会战大多数失利,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
③在这一时期,正面战场还牵制着日军在华近40%的兵力,这对敌后战场仍起了一定配合作用。
④在国际上,国民政府仍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派远征军配合盟军作战,这对中国的国际威望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反攻阶段国民党战场主要起了消极作用在日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不仅未实施有效的战略反攻,反而固守其错误立场,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等一系列溃败,从而大大削弱了总反攻的有利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