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生死疲劳》的故事缺陷
- 格式:doc
- 大小:5.33 KB
- 文档页数:2
鄢玉菲内容摘要: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莫言的《生死疲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描述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后所经历的传奇发展和变化以及过程中的种种苦难和血腥。
《生死疲劳》展现了中国50年来农村的发展史和农民的生命状态。
它是对一个时代的解读,是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一个时期人性的解读。
关键词:《生死疲劳》暴力荒诞六道轮回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莫言的《生死疲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以佛家的六道轮回辅以古典的章回体模式为结构,描述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后所经历的传奇发展和变化以及过程中的种种苦难和血腥。
下面,就小说中的荒诞暴力和禅意内涵做一个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1.极强的视觉冲击——血腥而躁动的暴力莫言一直追求一种“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的矛盾思维,偏好用恶心的事物、血腥的东西来映衬世上最圣洁、纯净的美好事情。
敢于撕开现实血淋淋的外衣,直击最深处的、最本质的人性。
书写暴力一直是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
《生死疲劳》中,作者的这一特色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字挑战着读者的神经,一幅幅血腥的画面自觉地浮现在眼前,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
小说的开篇,作者就为读者上了一道大餐,呈现了人鬼受难的暴力场面。
首先叙述西门闹受尽了地狱里面的酷刑——“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象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我的身体滴油淅沥,落在台阶上,冒出一簇簇黄烟。
我焦干地趴在油汪里,身上发出肌肉爆裂的噼啪声,头颅似乎随时会从脖子处折断。
”本来在油锅里被炸就是一件极其残忍的酷刑,作者还针对它用过分细腻的文字来描叙整个细节,让人不自觉地感同身受,仿佛听到了油炸所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鸡皮疙瘩骤起。
除了开头,后文中有关暴力的情节比比皆是,给了我们一个有一个赤裸裸的视觉冲击。
如第二世西门驴竟让人民公社社员给活杀分食,第三世西门牛惨遭西门金龙折磨至死,第四世西门猪遇大水灾救人而溺亡,第六世西门猴被派出所副所长蓝开放用枪击毙,无不以枉死告终。
《生死疲劳》与《百年孤独》叙事艺术对比分析摘要《生死疲劳》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是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著。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二者都根植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土壤,在叙事艺术存在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本文将就叙事艺术的角度对比分析《生死疲劳》与《百年孤独》,主要考察其在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AbstractThe Fatigue Life and Death is a masterpie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long book refactoring of grand narrative art."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is Garcia. Gabriel Garcia marquez's masterpiece, is also a Latin American magic realism literary masterpiece.Both are rooted in the soil of magic realism, in narrative art has similarities also have differences exist.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narrative art of Angle analysis of the fatigue life and death "and"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 mainly inspects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narrative language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叙述视角;叙事语言;叙事结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
《生死疲劳》阅读感想十余年前,我曾见大学室友海龟手捧一本莫言所著的《丰乳肥臀》,引人瞩目的书名让我们忍俊不禁,调侃了许久。
2012 年,莫言荣获诺贝尔奖,这一消息震撼了整个文坛。
直至今日,我才初次品读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出乎意料的是,书中情节引人入胜,此前我一直认为他的小说晦涩难懂。
新版封面着重强调莫言的幽默,对此我略感不适。
结合真实历史,本书的故事实则饱含苦难,莫言固然在书中运用幽默的笔触来冲淡压抑的氛围,但这并非其最重要的特质,出版社对此着重宣传,无疑是本末倒置。
更有可能的是,出版社如此宣传是为迎合当下读者的口味,以提升销量。
然而,当读者真正读完掩卷深思时,或许会意识到自己被封面和腰封所欺骗。
若你曾阅读过《百年孤独》,便会明显察觉《生死疲劳》有其相似之处。
这部小说以 1950 年土地改革为背景,讲述了被错杀的地主西门闹历经六次转世(驴、牛、猪、狗、猴、人)的所见所闻。
故事通过描绘西门闹转世后的种种经历,展现了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变迁。
这种叙事方式新颖独特,莫言还仿效古代章回小说,为每一章都拟定了回目名。
六个章节的情节相对独立,若不深究,单独阅读也不影响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然而,人物却贯穿了整部小说,莫言旨在让读者从这些人物的一生经历中洞察当时的历史现实。
据本书序言所述,这个故事源于现实生活。
书中,农民蓝脸坚持单干,拒不加入“合作社”这一主要情节,便源于莫言儿时村里一位坚持单干的农民。
儿时的莫言随众嘲讽、责骂单干户,然而几十年后回首往事,他方意识到那位农民的正确,在那个时代,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小说的叙事者并非固定不变:第一章的叙事者是西门闹转世的驴,第二章则以蓝脸之子蓝解放的视角展开,第三章又转为西门闹转世的猪……每个章节的叙事风格各具特色:第一章中驴的故事奔放、自由而猛烈;第二章中的牛故事则充满忍耐与憋屈;第三章里猪的故事则带有戏谑与嘲弄,与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生死疲劳》巧妙地将故事情节、阅读趣味与内容深度融为一体,避免了其他名著或名作虽广受赞誉却令人难以卒读的情况。
《生死疲劳》读后感阅读莫言的小说,总会让人感到一种压力。
毕竟,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作品的水平自然是极高的。
如果读完后觉得不好,那真的可能是自己的修养还不够。
而我很幸运,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它非常值得推荐。
这本厚厚的《生死疲劳》,我读到中段才渐入佳境。
这本书非常适合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读完,更能感受到作品的宏伟。
如果过于细致地品味,可能会陷入细节中,无法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欣赏这份大气。
民间有句玩笑话:“你连人都没生过,谈什么人生?”这句话意味着人在年轻时往往难以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
而我今年刚刚经历了生育,现在觉得自己或许可以来谈谈人生了。
《生死疲劳》讲述了主人公西门闹冤死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最后转世为大头儿的故事。
西门闹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但故事更多是以他的视角为切入点,讲述了与他相关的几个人的人生经历。
其中,蓝脸的形象在小说中非常生动。
他是西门闹家的长工,西门闹死后,他娶了西门闹的二房迎春。
关于蓝脸,小说中这样描述:“一个在月下种田的倔强老人,大家都参加了公社,唯有他坚持单干,即使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他,他依旧不改初衷。
”他对转世的西门驴和西门牛非常好,并不把它们视为牲口,因为他知道它们是西门闹的转世。
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对自己劳动财产的珍惜和依恋。
蓝脸这个老人对人生的要求简单,只求温饱,渴望安稳,甚至不介意操劳,只是当时的社会不允许他这样。
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的社会现象。
在有了网络和外卖的今天,人们可以独居一偶,温饱、安稳、不被打扰,这些都能够轻易实现,甚至不需要过度操劳。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如今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人却逐年增多。
时代对人们变得宽容了,但人们却开始与自己过不去。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一段是西门牛的死。
转世的西门牛被前世的儿子西门金龙活活抽打并火烧致死。
牛的倔强和坚持,人性的恶,以及被抽打致死的悲壮,就像一壶五味杂陈的酒,令人回味无穷,但也会让人感到难过。
从这段开始,我才真正爱上了这本书。
读书心得——《生死疲劳》文本层次研究在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研究中,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进行“音、意、面、再现客体”的划分,这与我国经学家王弼“言、象、意”的创作理论有相通之处。
在童庆炳编著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分为: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笔者将通过对文本层面的剖析来解读《生死疲劳》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手法、荒诞轮回视角的叙事效果以及新历史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带来的超感体验。
一、文学言语的陌生化和现代气质的表达俄国形式主义者在文学言语方面提出了“阻拒性”“陌生化”理论。
与“陌生化”言语相对立的是“自动化”言语。
言语的自动化指的是过分熟悉的不能再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例如第一次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女子,会很生动贴切,但时间久了,人人都用,也就成了干巴巴的语言符号。
反观戴望舒用“丁香花”作为女子意象的《雨巷》则成了佳作名篇。
莫言曾说:“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
”所以在莫言笔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主观感受的指引下,生命的不可抗力成为可操纵的对象。
我看到主人站在棚口,庞大的身体像一座铁塔,阳光如同瀑布,在他身上流淌,蓝色的半边脸,另半边脸是红色。
有关那头牛的回忆纷至沓来……犹如铁屑,飞快地粘向磁铁;犹如气味,丝丝绺绺地钻进鼻孔;犹如颜色,在上等的宣纸上洇开;犹如我对那个生着一张世界上最美丽的脸的女人的思念……透明的酒浆在空中散开,如同幽蓝的珍珠。
月亮在颤抖着,对着蓝脸频频眨眼。
这情形让我感动万分,在万众歌颂太阳的年代里,竟然有人与月亮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感情。
阳光如同瀑布,发红发蓝的脸色,视觉上的对比,凸显出一种神秘的象征。
第二句对“牛”纷至沓来的回忆进行了一系列的语言描述,如铁屑和磁铁的粘连,如气味钻进鼻孔,比喻夸张,喻体奇特,动用其他的生命体验来达到一种感官刺激。
酒浆如幽蓝的珍珠,月亮是颤抖的,似乎要风起云变,此刻大地又是一派祥和。
《生死疲劳》读后感前不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平台,并在短时间内获取了“流量密码”。
而他也因为一句喊话:“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迅速火出圈。
但今天,我想向大家安利一本莫言先生的新书——《生死疲劳》。
这本书是莫言先生经过 43 年构思,用 43 天时间创作而成的。
他将其称为“遗憾最少的作品”,并且公开坦言,评委就是看了这本书才把诺奖授予他的。
那么,这本书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从整体来看,这部作品是鲜活的、奔放自由的、幽默的,同时也是极端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能让人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之感。
经历了六世的生死轮回,所有的悲观似乎也都渐渐消散。
时间回溯到 1950 年的高密县东北乡,公社运动、一化三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地主西门闹难以接受自己的财产被大家瓜分的事实。
他不同于一般印象中的地主,他热爱劳动,乐善好施,却还是被处以极刑。
他感到委屈,他心有不甘,他不明白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何仍落得这般下场。
西门闹的委屈有人知晓吗?或许有,但在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前,这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因此,当我们看到莫言用比拟的手法,描绘出西门闹转世为畜生时,我们明白,莫言是在用他的整个人生为我们诠释那段历史的悲哀。
西门闹的第一世为驴,它拼命闹腾,搅得四邻不安。
它先是乱啃树皮,后又保护白氏,踢打杨七,还成为县长的坐骑,最终因弄残了一条腿而被送上餐桌。
第二世为牛,它跟随主人,坚决不顺应大方向,最后无疾而终。
第三世为猪,它享受着美好的居住环境,被其他猪群羡慕,却为了救西门屯的孩子们悲壮离世。
第四世为狗,它称霸狗生,威风凛凛,最后陪伴主人一同离去。
经历了四世的西门闹,终于看清了一切,也终于转世为人。
其实,无论在哪一世,我们看到的都是时代的缩影。
通过西门闹这一个人的轮回,我们看到了他的子孙后代的生活,看到了他的义子、妻子等在时代洪流中的跌宕起伏、流离失所和坎坷不安的命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我很喜欢《生死疲劳》里的一句话:“人妖生存,就得摆脱连环套般的桎梏,忧愁悲观便是人最根本的死敌。
《生死疲劳》中的反讽《生死疲劳》中的反讽是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对小说中的角色、事件进行嘲讽、批判,以增强小说的批判效果。
《生死疲劳》以土地为沉重话题,叙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的故事。
小说中运用感官的刺激、粗糙的语言、扭曲的夸张艺术来渲染气氛,通过反讽的手法强化了现实生活的"真、善、美"。
以下是《生死疲劳》中的10句反讽的例子:“反革命,在任何时代,都是不绝的。
因为人们的心中,总是残存着些旧社会的余孽。
” 莫言的笔锋和革命、政治立场反差太大,这就产生了反讽意味。
“蓝解放,你爹死了,你娘也死了,你的媳妇跟人跑了,你儿子是个白痴,你妹妹是个精神病。
” 这句话是对蓝解放人生悲剧的讽刺。
“他们用秤称了几斤几十斤,用尺子量了几斗几十斗,然后拿着算盘,快速拨动了几下,就大声报出了钱数。
” 这句话是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讽刺。
“他们把大喇叭按在肩膀上往四处送信,他们把大喇叭按在自行车把上往四处送信,他们把大喇叭按在自行车后座上往四处送信。
” 这句话是对农村基层干部滥用权力的讽刺。
“他们把猪按在秤上过磅,猪毛重两百斤,去毛后重一百五十斤,内脏重五十斤。
” 这句话是对农村基层干部只关心猪肉的讽刺。
“……他说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到这里来把他娘的土墙扒倒发泄一番……” 这句话是对基层官员腐败的讽刺。
“我划火柴点了一支烟,像一条刚出水的蛟龙喷吐着毒烟。
” 这句话是对莫言自己创作的讽刺。
“蓝解放你娘是狐狸精”和“你老婆才是狐狸精”这两句话是相互反讽。
“这些驴狗日的王八蛋、这些驴粪蛋、这些猪狗不如的东西、这些忘恩负义的杂种……” 这句话是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讽刺。
“一个好人如果暂时被误认为坏人,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动地变成坏人。
” 这句话是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的讽刺。
莫言生死疲劳读后感导语:莫言生死疲劳读后感(一)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出自《佛说八大人觉经》。
意思是:那些疲惫,疾病和死亡都是由贪婪欲望引起的,清心寡欲,不争名利,身心都会舒适。
零零碎碎一个月的午休晚休前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一本莫言的《生死疲劳》电子本。
作为对莫言的敬意,总想写点什么。
先是划了几句,觉得极不称心,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说我无能为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于是上网,查看别人的读后感,受到一定的启发,因所言和自己的感受有想通之处,反倒受其影响,更加想不出更好的表达。
只得尽可能用自己的几句话凑数。
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自觉委屈冤枉,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最后成为一个患有血友病世纪婴儿,而全小说就是大头婴儿蓝千岁回忆叙述,借这些动物,以及被地主西门闹救了的一个长工蓝脸的儿子蓝解放,还有故事中起补充,增加立体的描述的“莫言”来叙述完成的。
小说的叙述时段从1950年到2000年,跨度长达50年,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看莫言的《生死疲劳》第一个感觉是:抓人心。
小说从一开始“我”西门闹在阎王爷那儿叫屈喊冤的荒诞不经的描述,牛头马面两个既是民间神鬼故事的原型,又经过作者加工的新鲜形象送“我”投生。
那鲜明的出神入化的语言特点,一下子吸引着你,激发着你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以往看电子书,总是一次性的在几部图书间不停的游走,切换。
可是自从开始看《生死疲劳》就没有动过去看其它电子书的欲望。
而且,抓心挠痒,心猿意马,总想多一会时间可以多看一些。
看莫言小说的缺点是: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工作,这也侧面说明莫言小说的魅力。
读完此书,真真正正体会到莫言作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真是名至实归。
正如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所讲: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生死疲劳》的故事缺陷
李悦
诺奖资深评委马悦然教授认为,《生死疲劳》传达的是好看的有趣的故事。
小说的叙事是由故事与话语两部分组成,故事是叙事中描述的“什么”,话语就是“怎样描述”。
莫言确实在这部小说中编了许多故事,衡量这些故事成败的首要标准,是看这些故事是否起到烘托、突出主题的作用。
莫言的主题是通过讲述半世纪中国农村的历史,来证明农民单干的生产方式更为先进。
他又画蛇添足地添加了另一主题:“一切来自土地的最终还得回归土地。
”其效果是削弱了前一主题的政治性,添加了生硬浅显的哲学理念。
由于小说主要内容是主人公西门闹进入了六道轮回,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为人。
其为人只是在小说结尾处点了一笔,其余更多的时间是西门闹身为动物的经历。
所以莫言的大多数故事都是动物故事。
如果通过这些动物故事中的动物视角,能够让读者看到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历史的沿革与变迁,或者这些动物的故事能折射出在历史变迁中人性的状况,那么这些动物故事能为主题服务,是有意义的。
小说开头部分,西门闹转世,到他的长工蓝脸家为驴,似乎意在表现翻身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然而莫言的笔并没有控制住驴故事的发展,那匹公驴很快就“折腾”起来,先是跳墙,脱离了以人为主导的生活环境。
接着它在情欲的支配下寻找母驴,战胜两条狼,救出被狼围困的母驴。
驴是先行官,给随后的动物活动确定了基调。
在它折腾出来的巨大惯性的推动下,演绎出了“牛犟劲”、“猪撒欢”和“狗精神”。
从此驴、牛、猪、狗、猴等动物的故事自成体系,不但脱离了小说的人物,而且动物的狂欢淹没了人的活动,反衬出人物的僵化与苍白。
有时当莫言想起动物的故事与人物的故事应该有些相关的时候,他编出的故事也很牵强、生硬,例如西门猪咬掉洪泰岳生殖器的故事。
莫言为动物们编造的故事数量虽然颇多,但严重匮乏想象力,缺少新鲜感,仍在以往人们熟知的俗套里转来转去,情节臃肿,细节庞杂琐碎,叙述混乱。
有许多故事甚至是低俗无聊的,例如两头公猪相互争夺与一母猪的交配权,在经过激烈的恶斗之后,取胜的公猪与母猪在《草帽歌》的歌声中尽情做爱。
如此廉价的故事莫言当然不会珍惜,而只能随意浪费和挥霍。
我们不明白的是这样的故事何以被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推崇备至?莫言津津乐道的故事,在读者看来,不过是他小说总体框架的填充物,并不能与整体框架结构成一体。
有人说世界上的好故事在十九世纪已经被小说家写光了,在剩下的日子里小说家只能重复过去的故事,或者编造一些不再有想象力的平庸故事。
《生死疲劳》传达给读者的是一个关于西门闹的长篇故事。
西门闹是中国农村土地上的一位地主,莫言在小说中写道:“想我西门闹,在人世间三十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
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
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铜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
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
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
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
西门闹不服共产党领导的翻身农民对他的死刑判决,死后到阴间阎王殿上喊冤叫屈。
阎王爷判西门闹六次转世,分别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为人,其间西门闹经历了1950年到2000年半个世纪的中国当代史,遭遇了中国当代农村的种种事变。
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与六道轮回的多维空间,确实给莫言提供了编造故事的辽阔时空。
莫言围绕着西门闹也确实编造了许许多多的故事——阴间与阳间、人类与动物的故事。
故事虽是最低下和最简陋的文学细胞,但却是小说文本不可或缺的最高层要素。
优秀的小说不只是时间生活的展示,而应该有着价值生活的内涵。
莫言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现的时间生活委实是丰富繁盛的,但是只有价值生活的传达才能改变读者,让他们获得新的认知。
我们将莫言的各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故事串成一条线,能看到他力图叙述中国农村所经历的土改、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竟然还真有评论家将莫言的叙述视为“史诗”。
“史诗”的最基本标准应该是两个字:真实。
莫言所叙述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
例如他在书中写的重要人物蓝脸,土改分到土地后一直坚持单干,坚持了半个多世纪。
莫言认为蓝脸的“单干”是一个历史起点,改革开放的“土地承包”是一个终点,历史绘出一个圆圈,因此蓝脸是一位唯一能够正确处理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英雄人物。
稍有常识,就应该知道蓝脸的“单干”坚持的是土地私有化,而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提倡的“土地承包”是建立在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之上的,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怎能等同?还例如莫言对“文革”的描写:“许多老干部写回忆录,回忆到‘文化大革命’时,总是写得血泪斑斑,把‘文革’期间的中国描绘成了比希特勒的集中营还要恐怖的人间地狱,但我们这位县长却用幽默而又生动的笔调,写了他‘文革’初期的遭遇。
他说他骑着纸驴,在全县的十八个集市被游斗,把身体锻炼得无比结实,原来的高血压、失眠等毛病全都不治而愈。
他说他一听到锣鼓点就兴奋,腿脚就颤抖,就像那头黑驴见到母驴就弹蹄喷鼻。
结合着他的回忆录,回忆当年他套着纸驴舞蹈的情景,我就明白了他脸上为什么有那痴痴的笑容。
”一场全民族的悲剧被莫言写成轻喜剧,“血泪”被写成“笑容”。
莫言没有真实描绘历史,历史在他笔下被肢解、歪曲和消解。
当然,莫言也就彻底丧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原则:魔幻而不失真实。
莫言对半个世纪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所进行的思考,也正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意义。
莫言的思考在文本中有两个重心,其一是他的历史观,他认为人类历史并不是一直向前发展的线型状态,而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圆,无论谁在历史舞台上主演,都是在重复同一个剧目。
这种历史观并不是莫言的独创,不但史学界有之,小说界亦有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刘震云的长篇《故乡天下黄花》就持此观点。
莫言另一思考是说西门闹这样的地主的土地不该被剥夺,土改等暴力革命造成历史的倒退,应该给地主平反。
这一观点在小说《白鹿原》、《古船》、《受活》、《第九个寡妇》中早已有之。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是对拉丁美洲的百年史有着独特的理解,而莫言的《生死疲劳》并没有对中国农村半世纪历史有独特的理解。
不读这本书,读者也能够得到莫言传达的认知。
所以莫言只是在形式上套用了《百年孤独》的一些表现技巧,并没有学到魔幻现实主义的真经。
中国许多所谓“先锋主义”小说家也同样摆脱不了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阶段,不能创造出涵盖东方文化神韵的新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