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愚公移山》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一年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愚公移山》说课稿1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文章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文章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愚公移山》说课稿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提升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体会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难点:本文的寓意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依然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愚公移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这一寓言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2.难点: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
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1)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初中语文说课稿《愚公移山》初中语文说课稿《愚公移山》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愚公移山》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名篇,它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成功塑造了老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它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的几篇古诗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学习这些诗文,能够欣赏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经典,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魅力。
二、说学习目标结合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
2.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3.理解寓意。
三、说学习重点其中,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诵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是基础,因此将它设计为教学重点。
而体会文中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难以把握的,需要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
必要时,教师还要作出适当指导。
因此,将它设计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学生在学习中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程序的设计(一)情景式导人。
播放江涛的《愚公移山》,激昂的曲调让人内心澎湃,不禁叹服愚公的坚韧。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而是充满了坎坷。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新课《愚公移山》,也许你能从中获得启发。
(二)出示目标为了使同学们更加明确课堂的学习任务,在接触课文内容之前,我将出示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走进课文的第一步是整体感知,在整体感知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
具体做法是:①课文录音朗读,要求注意读音、语调、节奏和重音。
②通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出人物不同的语调。
③齐声朗读课文一遍,反馈通读情况。
《愚公移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生动,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同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这篇文言文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语感,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准确和熟练。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对于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伟大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体会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新课导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故事该怎样发展呢?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本篇课文的学习。
配乐讲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然地走进本课的学习。
1.初读课文,明了移山之事步骤:(1)自由读,疏通课文大意①了解作者列子;(超链接)②熟读全文后,自主翻译,圈点勾画疑难生字词;③通过希沃授课助手投屏难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2)复述全文故事过渡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结合课文和画面,复述全文故事:二山雄立、聚室而谋、毕力平险、愚智雄辩、神灵移山(展示5副图)要求: ①情节完整,力求生动;②在组内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3)概括移山态度过渡语:以问题文中人物对待“移山”各持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再次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引出“移”太行王屋,二山雄立,出入之迂,愚公要移,聚室而谋,妻子愁移,毕力平险,儿孙合移,愚智雄辩,智叟笑移,因感其诚,天帝助移,神灵移山。
师总结:我们会发现整篇课文是围绕着一个“移”字来展开。
通过翻译、复述加以配图,并以“移”字串联主要内容,突破教学重点。
2.细读课文,体会移山之艰步骤:①分工读全文(师读首段、男女生各读二三段、全班齐读尾段)②四人一组讨论移山的客观问题过渡语:移山非移物,更何况是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问题?引出“艰”师总结:山高大险峻、年老体衰、人员少、路途遥远、工具简陋、劳动艰辛(指导学生朗读句子,以此引导学生感受愚公移山之艰)通过合作探究,反复体会愚公移山之“艰”。
3.比读课文,解答移山之疑(1)分角色读,揣摩心理(2)归纳人物形象过渡语:移山如此艰难。
妻子和智叟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呢?引出“疑”两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那在这种态度背后的情感是否相同呢?我们要分角色品析对话。
片段一:A: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同:意思相同异:妻:考虑问题要周密提出移山难题,关心愚公;智叟:轻视、讽刺、嘲笑、阻止移山。
《愚公移山》说课稿 老师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接下来我分别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论述人的品格和志趣,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如《孟子(二章)》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如《愚公移山》,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如《周亚夫军细柳》。 | 就本单元的三篇文言文都是人文主题的文章,本课时重
点是多读熟读,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远大的抱负。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一阶段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文言文,如《诫子书》《狼》《河中石兽》,学生已有文言文的基础,已有文言文基本常识积累。所以本课学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 三、教学模式 实效课堂所必备的要素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有效,有练习有总结(见PPT) 《 导入、自学、交流、展示、练习、小结,从而突出学生 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与探究活动,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这样的方法从而达到直观性与视觉效果的合一。 学生学习方法:文言文形式的寓言,学生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五、教学目标 '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
本内容,从而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并有意识地积累文言词语,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完成课文翻译,并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以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阅读人物间的对话来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并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定是通过或是借助于什么手段、方法、策略来达成目标。 ¥ 教学重点: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评价愚公精神。 当然,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特别是课时目标的拟定和表述,实际上是一节实效课堂最终端的行为。教学目标的拟定必须是建立在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的,这样我们的教学方向更清晰,指向性更强,实效性也就更高。 总之,教学目标的拟定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遵循课程标准,有高的站位,远的眼光,广的视角,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这样我们教授的每一篇课文,落实的每一节课,都清醒地知道我们从哪儿出发,要到哪里去。 六、教学设计 ^ 预习检查,创设情境
《愚公移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一下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4、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
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
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课文诵读、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进行。
1 、导入。
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听朗读后师生互动探讨。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
(1) 加。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
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
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
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2、指名朗读第二段。
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
运土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深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
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3、朗读第三段。
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言表明他自视聪明,嘲笑愚公不智。
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是在责难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掉,却要去挖出掘石。
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
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4、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被他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征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
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学生进行“学法体验。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
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平险。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