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上海中考物理:情景分析6(热学)
- 格式:docx
- 大小:516.83 KB
- 文档页数:4
六、情景分析专题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黄同学选用了两块材质相同、厚度不同的海绵A 、B ,以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砖块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将砖块分别叠放在A 、B 海绵的表面,并保持海绵与砖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始终一致,实验过程如图1(a )、(b )、(c )、(d )、(e )、(f )所示,观察到海绵的形变程度为△L 1、△L2、△L 3和△L 4,且△L 2>△L 4>△L 1>△L 3 。
请根据实验条件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⑴ 分析比较图1(b )和(c )[ 或(f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分析比较图1(b )和(f )[ 或(c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同学做“研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与支持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他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砝码固定在1米长的塑料直尺中间,将直尺的左端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提右端,如图2(a )所示。
然后缓缓抬高右端,观察到的实验情况如图8(b )、(c )所示。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比较图2(a )和(b )[或图(a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较图2(b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在探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左端固定在桌子一端的弹性薄钢片进行实验。
先将钢片水平放置,再将重力不同的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其实验步骤与现象如图12(a )、(b )和(c )所示。
图4 (a) (b) (c) (d) (e) αα1=22º α2=37º α3=45º α4=53º α5=68º 图11乙2011-2020上海中考物理一模&二模汇编:情景分析7B (固体压强)1 固体压强(1) 2019闵行一模某物理学习小组学习压力之后,对于纸桥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很感兴趣。
于是,他们选用相同的纸张做成不同的纸桥进行实验,如图9所示。
在纸桥中央放上硬币,直到纸桥塌陷,记录此时硬币的个数。
然后,改变桥墩间距,记录纸桥塌陷时硬币个数,数据如表格所示。
(1)分析序号1、2或3、4,可知: 。
(2)分析序号1、3或2、4,可知: 。
(2) 2019青浦一模图4是行人与坦克在相同松软的地面上行走和行驶的情况。
① 由图中信息可以知道, 对松软地面的压强较大。
(选填“行人”或“坦克”)② 当此人走到沼泽地时发现双脚陷入。
此时,他正确的做法是 。
(选填“A ”或“B ”)A 迅速走动,B 立即卧倒。
理由: 。
(3) 2017闵行一模为了研究将正方体从顶点A 沿不同角度α切去上面部分后(如图11甲所示),剩余部分对水平接触面的压力作用效果。
他们将五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分别从顶点A 沿不同角度α切去上面部分后放置于同一水平沙面上,实验现象如图11乙所示。
图11甲 (1)分析比较图11乙(a)、(b)与(c)可得出结论: 。
(2)分析比较图11乙(c)、(d)与(e)可得出结论: 。
(4) 2016普陀一模序号 截面形状 桥墩间距(厘米) 硬币个数(个) 1 ○○○○ 15 36 2 △△△△ 15 16 3 ○○○○ 4 42 4 △△△△ 4 22图9 桥墩 截面 图11甲图7 为小何同学穿雪橇前、后在雪地里行走的情景,为了探究他对雪地压力的作用效果,决定利用海绵、小桌、砝码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如图8 所示①分析图8 中甲、乙、丙可得的结论是:②图8 中的模拟研究能否解释图7 中的情景,请说出理由(5)2015普陀一模某物理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固体和液体对外加压力大小的传递特点,他们做了以下实验,如同8所示。
城市 重力与质量的比例系数g (牛/千克) 北京9.802 上海9.796广州9.7832011-2020上海中考物理一模&二模汇编7A :情景分析(密度)1.1 质量与密度 (1) 2019宝山二模阅读下列短文,针对相关问题,说明你的看法。
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其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密度为5.52×103千克/米3,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
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
地球诞生于45.67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
从那以后,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它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臭氧层形成。
臭氧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
地球的内部,分为三个部分:最外层是地壳(由岩石组成),中间是地幔(由岩浆组成),里面是地核(由岩浆组成)。
去年6月11日上午,印尼一座火山发生喷发,炽热的浓烟向上直冲,高达5500米以上,这也说明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
剧烈的火山爆发,也会影响全球气候。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地球逐渐变暖。
观测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一千三百年中最高的,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
⑴你认为地幔温度比地球表面的要____(选填“高”或“低”),判断依据是________。
⑵利用上述短文中的数据,能否估算出地球的质量m 地球?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
⑶为了应对全球变暖,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9长宁二模电子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下面摘录了电子天平使用说明书中的部分段落,请仔细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a .去皮b .校准:当首次使用新购进的天平、存放时间较长、位置移动或环境变化时,都必须对天平进行较准。
30o 10牛 40o 10牛 50o 10牛40o (a ) (b ) (c ) (d ) 图11A A A 45.0N 43.6N 42.3N 40.3N 2011-2020上海中考物理一模&二模汇编:情景分析3(力学)(1) 2019杨浦一模为了研究当物块受斜向上拉力且处于静止时,影响物块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的因素。
某小组同学将相同物块分别置于电子压力计中央,用不同的拉力作用于物块,并改变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实验过程如图11所示。
① 根据实验现象,请判断影响物块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 有关,写出判断依据 ; ② 根据生活经验,你认为影响物块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可能还会与 有关,为了验证你的想法,还需增加实验器材 。
(2) 2017崇明二模小明看到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工人要将油桶搬运上汽车,常常用如图8的方法。
小明想:为什么不直接将油桶抬上车呢?难道这样做可以省力吗?如果能省力那么推力的大小与斜面长度有关吗?为了探究推力大小与斜面长度的关系,小明选用弹簧秤、4牛的重物和长分别为0.4m 、0.8m 、1m 的木板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斜面的高度均为0.2m 。
测得沿斜面方向向上的拉力大小分别如下图9所示。
(假设斜面很光滑,不计摩擦)(1)初步比较图9中甲、乙、丙及相关条件可知: ; (2)全面比较图9中甲、乙、丙及相关条件,可知拉力F 与斜面长度L 的关系是 。
(3) 2017黄浦二模某小组同学研究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F 1和F 2的特点。
现有器材为:力传感器(相当于测力计)、数据采集器(可将传感器测得数据采集后输送至计算机)、计算机、硬纸板、细线等。
图7(a )、(b )为他们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
A A 甲 乙 丙 图9①应根据图7 (18) 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②图7(c )是该组同学正确进行实验,在计算机上得到的实验图线(纵轴分别显示F 1和F 2的大小,横轴表示时间t )。
请依据相关信息,写出两条结论。
第七单元热考情分析K此单元包含的知识点有“温度温标”、“热量”、“比热容”、“内能改变内能的方法”和“热机”。
在近四年上海中考物理试题中:①“热量”考查过四次,属于重点考查知识点,09~12年第19题计算题,均考查热量的计算。
从近四年中考考查情况来看,侧重考查由公式Q=cmΔt计算热量,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属于中等题。
②“内能改变内能的方法”考查过三次,属于次重点考查知识点,09年第11题填空题,考查内能的变化情况及改变内能的方式;11~12年第11题填空题,考查改变内能的方式。
从近四年中考考查情况来看,侧重考查改变内能的方式。
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属于简单题。
③“温度温标”考查过两次,属于非重点考查知识点,11年第1题选择题,考查人的正常体温;12年第1题选择题,考查摄氏温度的规定。
从近四年中考考查情况来看,侧重考查对摄氏温度的认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属于简单题。
④“比热容”和“热机”均考查过一次,属于一般考查知识点。
要点直击K1.温度和温标例1某体温计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A.37℃和39℃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解析】体温计的缩口使水银不可能自己回到液泡中,因此只能升高,不会下降。
用这支体温计测37℃的病人时,其示数仍为38℃,用它测39℃的病人时,则可以升温到39℃。
故选B。
【答案】 B2.热量(重点)热量的计算:Q=cmΔt。
(易错点)对比热容的认识: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征,同种物质处于相同的物态时,其比热容是确定的。
例2由Q=cmΔt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的热量Q成正比B. 温度变化一定的某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的热量Q成正比C. 某物质的比热容与其吸放的热量、质量及温度变化量的多少有关D. 某物质的比热容与其吸放的热量、质量及温度变化量的多少无关【解析】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一般只与物质种类有关,同种物质处于相同的物态时,其比热容是确定的。
2011-2020上海中考物理一模&二模汇编:情景分析2(光学)1 光学(1) 2020青浦二模白天在电视上收看“空中课堂”时,有时会出现屏幕的“反光”现象,影响收看效果。
① 这种“反光”现象是由光的 现象造成的。
② 为了避免“反光”现象,除了安装并拉上窗帘外,采用的方式还可以是 。
(写出一种即可)采用此方式能避免“反光”的理由是 。
(2) 2018虹口二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7(a )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他们将同一发光体置于凸透镜前某位置,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的像清晰为止,然后在电脑上记录物体和像的位置及大小。
他们多次实验后记录的结果如图7(b )所示。
① 分析图7(b )中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当 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② 分析图7(b )中物距变化量和像距变化量的大小关系可知: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 。
图7 (a ) A B C D E F G 图7 (b ) A ' B ' C ' D ' E ' F ' G '图10α空气 玻璃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10所示,老师告诉他们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
课后,他们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
①分析上表中的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能量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 (20) ,当入射角≥(21) 时,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②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请猜想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 (22)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理由是 (23) 。
(4) 2017静安二模滑轮是变形的杠杆,滑轮与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使用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现以省力杠杆和动滑轮分别提升同一重物的过程为例,比较省力杠杆与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热学【古典文化】1.(2022•上海)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通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香炉的内能,四冲程热机工作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冲=4.2×103J/程,加热1千克水,使其温度上升2℃,则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为焦。
[c水(kg•℃)]1.(2023•上海)在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循环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是()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2.(2020•上海)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同纬度内陆地区小,主要是因为水的()A.比热容较大B.比热容较小C.密度较大D.密度较小3.(2020•上海)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A.雪花纷飞B.树叶飘落C.花香扑鼻D.水波荡漾4.(2023•上海)天舟货运飞船在靠近空间站时,相对于空间站是的,货运飞船在飞行过程中温度上升是通过改变了船的内能。
5.(2020•上海)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冲程。
如图所示的开瓶器,是杠杆(选填“省力”“等臂”或“费力”)。
6.(2023•上海)质量为5千克的水温度降低20℃,求水放出的热量Q放。
[c水=4.2×103焦/(千克•℃)] 7.(2021•上海)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5℃,求水吸收的热量Q吸。
[c水=4.2×103焦/(千克•℃)] 8.(2024•上海)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了50℃.求水吸收的热量Q吸。
[c水=4.2×103焦/(千克•℃)]9.(2020•上海)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了10℃.求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4.2×103焦/(千克•℃)]。
一.选择题1.(2024•奉贤区二模)在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循环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是()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2.(2024•闵行区三模)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是因为水的()A.比热容大B.密度大C.体积大D.内能大3.(2024•浦东新区三模)四冲程汽油机在工作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压缩冲程4.(2024•上海模拟)四冲程汽油机在工作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是()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压缩冲程D.做功冲程5.(2024•崇明区二模)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内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冲程是()A.吸气冲程B.做功冲程C.压缩冲程D.排气冲程6.(2024•黄浦区模拟)上海冬季最低气温最接近于()A.﹣20℃B.﹣8℃C.0℃D.10℃7.(2024•嘉定区二模)如图所示,此时热机气缸内压强增大,温度升高,则该冲程是()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8.(2024•徐汇区二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A.灰尘飞扬B.雨滴飘落C.花香四溢D.树叶凋落9.(2024•闵行区二模)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冲程是()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10.(2024•普陀区二模)如图,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A.B.C.D.二.填空题11.(2024•奉贤区二模)生活中蕴含着很多物理知识。
2011-2020上海中考物理一模&二模汇编:情景分析1(声音)1 声学(1) 2017金山二模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声速 温度(℃)气体种类 (米/秒)空气 氢气 氦气 氮气 二氧化碳 0 331 1261 891 337 269 10 337 1284 908 343 273 20 343 1306 924 349 279 303491328939355283①当温度为10①时,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米/秒。
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超音速飞行,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成功?___________(2) 2015浦东二模如图7所示,人和动物都有不同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如人能发出的声音频率大约在65~1100赫左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在20~20000赫左右。
频率超过20000赫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赫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图表所列的人或动物中,发声频率范围和自身听觉频率范围比较接近的有 ;不能发出超声波的有 ;能发出自己听不到的声音的有 。
(3) 2015闸北二模请依据图7中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①大象与大象间靠 交流(选填“次声”或“超声”)。
②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其他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 。
③一些动物(包括人)的“发声频率范围与听觉频率范围”比较,可以初步得出:。
图20000400006000080000频率(赫)人狗猫海豚蝙蝠能发出的声音频率能听到的声音频率V AR 1R 2S 蚱蜢(4)2011闸北二模为了研究吸管中空气的发声原理,先将吸管的一端压扁后,剪去两角,再将这端放入口中,吹出声音如图7(a)所示,用剪刀将吸管的另一端剪短后吹出声音如图7(b)所示,再剪短后吹出声音如图7(c)所示。
图6 木板铜板V R 1R 22011-2020上海中考物理一模&二模汇编:情景分析9(磁学)(1) 2020虹口二模(经典)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中他们变换螺线管上线圈的绕法,调换电源的正负极,利用小磁针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极性,实验现象如图5(a )(b )(c )(d )所示。
① 小华比较图5(a )和(b ),认为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极性与电源正负极的位置有关,N极在靠近电源负极的一端。
小明比较图5 认为小华的结论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② 小明进一步比较图5(a )和(d )或(b )和(c ),认为螺线管上线圈绕法相反、电源的正负极位置也相反,然而磁极极性相同,说明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极性与 有关。
(2) 2020长宁二模如图6所示,将两枚相同的磁铁分别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置木板和铜板顶端,释放后同时下滑,发现铜板上的磁铁总是后滑至底端。
某小组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①有同学首先猜想:因为磁铁有磁性,它和铜板之间有吸引作用。
该猜想 (选填“正确”或“错误”),依据是 。
②有同学百度后获知:金属内的自由电荷与磁极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金属内部会产生涡电流,并继而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现象叫电磁阻尼现象。
由上述信息可知:产生涡电流的条件是自由电荷处在变化的 中。
电磁阻尼现象,实质是 之间相互作用的外部宏观表现。
(a ) (b ) (c ) 图5 (d ) N S S N N S N S(3) 2020闵行二模 (经典)某小组同学完成电流的磁场学习后,想进一步研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们将六枚小磁针放在距离导线半径为d 1的圆上,导线中没有电流通过时,小磁针指向如图8(a )所示。
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各小磁针所在位置的磁场发生改变使得小磁针发生转动,且磁场越强,小磁针恢复静止所用时间越短。
记录从开始通电到所有小磁针恢复静止所用的时间t 1,实验现象如图8(b )所示。
教案纸实验1探究物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典例1 (2011年中考•云南玉溪卷)某物理兴趣学习小组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他们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表中数据分析得出,是晶体,其熔点为_______ °C,在熔化过程中要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波在10- llmin温度上升快,原因是:.典例2 (2011年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小聪在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实验中,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不的图线.(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选取的测量工具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可知:①冰的熔点是____ ;②冰的熔化规律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能量角度解释冰的熔化现象:。
典例3 (2011年中考•河南卷)小聪在“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下表为他记录当”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2)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晶体的熔点是 °Co(3)小聪从数据中还发现:该物质在开始2min 比最后2min 升温快,这是由于它在固态时的吸热能力比液态 时的吸热能力 _______ (选填“强”或“弱”)造成的。
1答案:(1)海波;48;吸 (2)比热容发生变化 2答案:(1)温度计;秒表(手表)(2)①0°C 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吸收热量,内能增大,使冰内部分子的运动及结构发生变化,从而状态发生变化。
图5 A
0℃ B 100℃
2011-2020上海中考物理一模&二模汇编:情景分析6
(热学)
1 热学
(1) 2020徐汇二模
科学家研究了壁虎能抵抗地心引力吸附在物体表面的原因,壁虎的脚掌上长满了被称为“刚毛”的细微绒毛,每根刚毛末端又有成百上千个直径仅0.25微米的凸出物。
这种精细结构使刚毛和物体表面分子距离极近,从而产生了分子引力。
科学家从壁虎的“刚毛”得到灵感,研发了“纳米微吸胶”。
这种粘胶材料的表面类似平面“绒”布,把这种材料如图
6(a )所示涂在手机支架上,当“纳米微吸胶”接触到手
机的平滑背面,就能如图6(b )所示牢牢的“粘”住手机。
① 下列现象中,体现了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选
填“A ”“B ”或“C ”)。
A .磁铁吸引大头针 B .吸在墙上的吸盘难以脱离墙面
C .端面平滑的两块铅柱,相互紧压后,铅柱下方挂钩码,两铅柱也难以分开 ② 根据上述信息,“纳米微吸胶”能 “粘”住手机,是由于 作用。
(选填“A ”“B ”或“C ”) A .大气压力 B .分子引力 C .磁力
③ 请判断:“纳米微吸胶” (选填“能”或“不能”)“粘”牢帆布笔袋。
(2) 2019浦东二模
小勇根据“宏观世界中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的知识,类比得出:微观世界中组成物体的分子具有分子动能。
①请写出小勇得出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具有分子动能的依据是:分子具有 且分子在 。
②类比宏观世界中物体的动能有大小,微观世界中的分子动能也有大小。
(a) 如图5表示不同时刻某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情况(箭头越长代表分子运动越快), 图的分子动能较大。
(b)如果要衡量某一物体中所有分子动能的大小,可以用宏观世界中的物理量 来反映。
(3) 2019青浦二模
由于气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对容器的器壁不断撞击,形成了气体对器壁的持续压力,进而产生一定的压强。
① 若要增大密闭容器内部的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可以采取的方式是 。
② 采用这种方式的依据是 。
图6
纳米微吸胶 (a ) (b )
学习了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之后,某小组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不同的单色光改变物体内能的本领是否相同?为此,他们利用装有相等质量水的三个相同容器、数字式温度计和光源等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在暗室里将水装入容器中,并先测取水的初温t 0(如图6(a )所示);然后他们用强度相同的红、绿、蓝单色光分别对三个容器中的水照射相同的时间,测取水的末温t 甲、t 乙和t 丙(水温升高越多,内能增加越多),测量过程如图6(b )、(c )和(d )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⑴ 比较[(a )(b )]两图、[(a )(c )] 两图或[(a )(d )] 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比较[(a )(b )]两图、[(a )(c )] 两图和[(a )(d )] 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7徐汇二模
小徐同学暑假要去兰州旅游,他上网查找了上海和兰州两地2016年6月20日到6月22日三日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上海的昼夜温差比兰州的昼夜温差
__________。
小徐查看地图知道,上海属沿海城市,兰州属内陆城市。
根据相关信息分析两地昼夜温差区别较大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 兰州 6月20日 最高温度 29 ⑴ 27 ⑴ 最低温度 22 ⑴ 16 ⑴ 6月21日 最高温度 29 ⑴ 28 ⑴ 最低温度 22 ⑴ 16 ⑴ 6月22日 最高温度 29 ⑴ 27 ⑴ 最低温度
23 ⑴
17 ⑴
图6
(a ) (b ) (c ) (d ) 17.0℃ 16.4℃ 15.8℃ 15.0℃ 光 源 光 源 光 源 光 源 水 水
水 水 (没有光) (红光) (绿光) (蓝光)
(a ) (b ) (c ) 图8 打开一瓶香水,不久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
为了探究液体中影响分子扩散快慢的因素,某小组同学用烧杯、冷水、热水、酒精、胶头滴管和红墨水等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先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体积相同、温度相等的酒精和水如图7(a )、(b )所示,在两杯液体中滴入相同的红墨水,观察到两杯液体变成红色的时间不同。
然后又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体积相同、温度不同的冷水和热水,如图7(b )(c )所示,同样滴入相同的红墨水,热
水变成红色的时间较短,冷水变成红色的时间
较长。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①比较(a )和(b )两图可知: 。
②比较(b )和(c )两图可知: 。
(7) 2015松江二模
为了探究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凡同学在3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和面积相同的水,放在同一地方。
第一块自然蒸发,如图8(a )所示;对第二块玻璃板进行加热以提高水滴的温度,如图8(b )所示;对第三块用风扇吹风以加快水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如图8(c )所示。
三次水滴蒸发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t 2、t 3,且t 1>t 2、t 1>t 3 。
①比较图8(a )和(b )及相关条件可知:质量和面积相同的水, 。
②比较图8(a )和(c )及相关条件可知: 。
(8) 2014宝山二模
小黄同学对市场上热卖的自发热内衣的宣传产生了质疑。
他认为,能量不能凭空产生,如果内衣发热,其内能一定是通过其它能的转移或转化而来的。
接着在查阅资料发现:发热内衣的原料是一种特殊纤维材料,当它吸收人体散发的水分时,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动能降低,同时转换为热能释放出来。
为此小黄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将三块相同的标有发热字样内衣样品烘干后取出放到室内,并将三个测温探头放入三块样品的相同位置,室内温度保持20℃不变。
由于室内空气湿度较大,内衣开始吸湿。
经过半小时的数据记录发现,三块内衣样品的升温幅度最高不超过4℃,半小时平均升温值小于3℃。
请问:
(1)小黄选用三块相同的内衣样品做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样品内衣增加的内能是_____________能转化而来的。
(3)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的纤维吸湿发热性能的高低,本实验将如何改进?
(a ) (b ) (c )
图7
为了探究物质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实验小组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液体,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6所示。
设加热时液体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图6中(a)与(b)与(c)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是:。
②分析比较图6中(c)与(d)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10)2012闵行二模
中午,小华和小明赤脚在海边玩耍,站在沙上感觉比站在海水中烫。
晚
上他们又来到海边,仔细测试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
小华认为,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于是,小华和
小明各取海水和沙子样品,用如图19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⑴小明和小华是在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是否有关,烧杯中的
海水和沙子应保持相同的。
⑵把酒精灯放在烧杯中央的目的是为了使两烧杯在相同的时间
内。
⑶实验中他们(选填“能”或“不能”)直接测量物体吸收的热量。
(11)2011杨浦二模
为了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对初温均为15℃,质量均为100克的水和煤油进行加热(设两液体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同),实验过程如图9所示,请观察实验操作及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 实验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来反映的。
(2) 分析比较图(a)与(b)可得:。
(3) 分析比较图(b)与(c)可得:。
加热3分钟加热5分钟加热7分钟加热4分钟
图6
(a)(b)(c)(d)
图19
30
水煤油
30
30
图9
加热4分钟加热8分钟加热4分钟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