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科学第8版-PPT文档23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23
01内科学概述Chapter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内科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内科学近代内科学现代内科学内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内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的疾病,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
任务内科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内科学还承担着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医学教育的责任。
02呼吸系统疾病Chapter01020304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定义包括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咽痛、头痛、发热、乏力等。
症状对症治疗为主,如解热镇痛、止咳祛痰、抗病毒等。
治疗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等。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定义症状治疗预防01020304定义治疗症状预防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
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
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戒烟、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等。
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加强锻炼等。
定义症状治疗预防03心血管系统疾病Chapter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定义和分类解释冠心病的定义,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分析冠心病的流行情况,探讨年龄、性别、遗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
病理生理机制阐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包括脂质浸润、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方面的病理生理机制。
临床表现和诊断描述冠心病的典型症状、体征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介绍心电图、心肌酶学等辅助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心律失常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心力衰竭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04消化系统疾病Chapter胃炎的治疗和预防治疗胃炎的主要措施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等,预防措施包括饮食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等。
内科学第八版课件参考在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在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中,五十年代的异烟肼、利特类和抗胆碱能药物,七十年代的甲氰咪胍,八十年代初的雷尼替丁,至目前已具有胃酸中和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粘膜保护剂和抗HP类抗生素等作用机制不同的10余种药物,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愈率显著提高、复发率、手术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在肝胆疾病治疗中,八十年代以后,应用去氧鹅胆酸与熊去氧胆酸治疗胆结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治疗重症肝炎,乳果糖肝性脑病,多巴胺与速尿腹内注射、腹水浓缩或直接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近年来,静脉高营养疗法也逐渐应用于某些由于疾病不能进食患者的治疗,为临床治愈某些急、慢性重症疾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心血管系统病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了二阶梯双倍运动试验,六十年代开始了心电向量图,七十年代开始活动平板运动心电图,提高了某些心脏病如冠心病的诊断率。
七十年代开始的动态心电图对于难捕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查已用于危重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身监测等。
20xx年逐步应用食道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现已普及到县、乡医院,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心脏电生理学。
近年开始记录心室晚电位,用于预测某些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
我国是较早应用超声诊断心脏病的国家之一,六十年代初,已研制超声心动图仪,并用于临床诊断性研究。
经历了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仪,近年已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仪。
在核素检查方面,七十年代开始逐步应用r心功能仪(核听诊器)、r闪烁照相。
特别是20xx年国内试制成功新的心肌显象剂,甲氧基异丁基异脂(mTc-MIBI),及开始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提高了冠心病的无创伤性诊断水平。
在介入性检查中,开展心导管检查已有xx年的历史,1950~20xx年,北京、上海即已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20xx年又开展了左心导管检查,20xx年开展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开展了心异管记录心内希氏束电图,20xx年开始窦房结电图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