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使至塞上
- 格式:ppt
- 大小:440.00 KB
- 文档页数:21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使至塞上》教案及知识点1. 教学目标1.了解《使至塞上》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能够正确朗诵或背诵。
3.探究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角度表述出来。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难点: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诗文中的隐喻的理解。
3. 教学过程3.1. 导入与引入通过对《使至塞上》的朗读、听课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用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了解历史背景以及掌握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发现语言的魅力。
3.2. 诗歌欣赏请学生朗读《使至塞上》诗歌,并结合文化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3. 探究历史背景通过让学生了解汉武帝的战争背景和所进行的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与大月氏书》、《使大宛书》),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背后的故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历史因素。
3.4. 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请学生仔细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象征、隐喻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5. 著作连线请学生将此诗与《九家论》、《七发》等汉代名篇进行比较,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和意蕴。
3.6. 课堂小结回顾整堂课程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手法,课外阅读与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学习。
4.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
2.分析历史背景,理解《使至塞上》中的历史因素和事件背后的故事。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比喻手法。
5. 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和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阅读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探究作品中的深层次思想,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2.《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颍3、使至塞上/王维 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 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 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 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 闷。
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 (写景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 愿而归的句子是: ..............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答案解析】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景页【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知识梳理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作者作品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二、写作背景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三、重点字词:属(shǔ)蓬(péng)萧关(xiāo)侯骑(jì)燕然(yān)四、词语解释:(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3)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4)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5)长河:即黄河。
(6)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7)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8)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9)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五、译文:(我)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浩瀚沙漠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到萧关时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六、作品鉴赏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使至塞上》古诗赏析使至塞上(五言律诗)【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文学文化常识:选自《王维集校注》,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
著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边塞诗: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译文(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边塞大漠里孤零零的烽烟直冲云天,黄河边上的落日又大又圆。
走到了萧关,遇到巡逻的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凉州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孤烟]:指烽烟。
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指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
这里指前线统帅。
《使至塞上》知识点总结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叙事)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轻车简从,形单影只,传达出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整体阅读教学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一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一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阅读学习《唐诗五首》,在唐诗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诵读诗歌明韵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一)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ɡāo)徙(xǐ)倚驱犊(dú)萋萋(qī)燕(yān)然候骑(jì)仍怜(lián)没(mò)马蹄(二)读准节奏。
律诗的节奏划分一般是把声律节奏和意义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一、教材综述《使至塞上》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
本课文选自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塞下曲》。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边塞的生活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故乡、父母的感情,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 - 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边塞的不屈精神; - 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 - 掌握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课堂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欣赏能力; -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通过课后阅读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家乡、亲情和祖国的感情;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 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感受作者对塞上风光和塞上人民的描绘;–通过朗读、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识记和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合理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课件、教材、黑板、笔2.教学资源:–课文《使至塞上》–PPT教学课件–生词表和课文解读参考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师生互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边塞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边塞生活的好奇和兴趣。
–老师: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学生:边塞是指国家边境地区,常常是军事重点地区。
–老师:对,边塞地区通常有什么特点?–学生:边塞地区环境恶劣,常常有战火和战士的存在。
–老师:非常好。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关于边塞生活的,请大家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