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长度的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7.02 MB
- 文档页数:35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科学测量【知识点分析】课堂导入:要准确而严密的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往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
因此,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量的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长度的常用单位是米( m ) 测量较大的距离时一般用千米( km ) ;测量较小的距离时-般用分米( dm )、厘米( cm )和毫米( mm );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微米( μm )和纳米( nm )等单位。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纳米2.长度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1)零刻度线:测量的起点。
(2)分度值(最小刻度):最小格表示的量。
(3)量程(测量范围) :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
(4)单位:就是该刻度尺标注的单位。
4.使用刻度尺:(1)选取量程、分度值、单位和测量范围合适的刻度尺。
(2)正确放置:有刻度线一端与被测物体紧贴,被测物体与零刻度线对齐,测量端要与刻度尺平行。
(3)正确观察: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即视线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
(4)正确读数:区分大小格的分度值后准确读数,并且需要往后估读一位(分度值后一位)。
(5)正确记录:按照读数的方式,记录读出的数据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当被测物体较小,产生的误差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累积法,先测量多个,再除以数目。
(2)平移法: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我们可以采用平移的方法来测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3)以直代曲法:用曲线与待测物体紧贴,再拉直测量长度(4)滚轮法:利用滚轮的周长和半径关系,滚动的圈数加上角度,乘以周长,即可得到长度。
二.体积的测量1.体积的单位::米3(m3)。
其他单位:分米3(dm3)、厘米3(cm3)、升(L)、毫升( mL )。
单位换算:1米3= 103分米3 (升)= 106厘米3(毫升)。
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杨林初中何建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刻度尺的使用和估读;教学难点:测量的定义、刻度尺的估读;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四节科学测量的第一部分:长度的测量。
(1)情景展示:在班级找两位身高相近,但由于体形等原因容易造成视觉错误的两位学生(事先考察),请这两位学生上台来。
(2)提问:目测,哪位同学更高一些?(3)提问:用什么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地知道谁高一些?比较,用一人的身高去测量另一人的身高。
(4)提问:若这两人不能并列在一起,又不用现有的尺子,怎样得出谁高呢?找一物体,分别与他们的身高进行比较。
(5)提问:若一人在我们教室,而另一人在遥远的美国,怎样方便地知道谁高呢?①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量(长度单位)作标准——标准量(标准尺);②它们各自与标准量比较,得出测量值;归纳总结,得到测量的实质,说明长度的国际标准——米。
新课:测量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是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一、测量的定义:测量就是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板书】。
又以尺子测量身高为例:让学生指出其中待测的量是什么(身高),公认的标准(长度)是什么(1米)。
米是长度的国际单位,长度还有哪些单位呢?引出二、长度单位学生回答【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有比毫米还小的单位吗?引出微米纳米)符号:km、m、dm 、cm 、mm 、μm 、nm介绍:微米、纳米微米,纳米、微米一般应用于微观世界,如细菌的长度大约为1微米,1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地的六万分之一。
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单位换算:1km=1000m,1m=10dm=100cm=1000mm,1mm=1000μm,1μm =1000nm巩固单位换算,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纸中练习一。
2024《长度的测量》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说的课程内容是《长度的测量》,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内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长度的测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学基本概念和初步学习了长度测量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长度测量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长度的概念和测量单位,掌握长度的比较和换算。
②能力目标:在长度测量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实际测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长度的概念和测量单位,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难点是:能够灵活应用长度单位进行单位换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采用了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学法是:启发式学习法,实践操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测量工具、实物示范、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具,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课堂开始时,我会以一个实际问题作为导入:“如果你要测量教室的长度,你会用什么工具?单位是什么?”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引出测量长度的话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长度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环节二、展示实物,引发学生兴趣在学生对长度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我会展示一些实际物体,如尺子、校车等,并结合实物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测量和比较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长度测量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