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微生物和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_省略_化提高化粪池粪便污泥减量效率研究_黄川
- 格式:pdf
- 大小:222.67 KB
- 文档页数:7
城市化粪池粪便污泥微生物减量技术及机理研究城市化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使化粪池粪便污泥造成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加。
人工清掏费时费力,同时粪便污泥的填埋处置也会带来二次污染问题。
因此,开展化粪池粪便污泥的原位减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运用厌氧消化理论和生物强化污泥减量化技术,首先探讨了复合微生物制剂EM、HBH-Ⅱ和MCMP用于粪便污泥厌氧消化减量的可行性;其次研究了其用于粪便污泥厌氧消化减量的合适投加量,进而研究了温度和初始pH对其用于粪便污泥厌氧消化减量的影响;提出单因素减量效果最好的HBH-Ⅱ用于粪便污泥减量的最优工艺条件,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探讨了加碱预处理与HBH-Ⅱ强化相结合技术对粪便污泥厌氧消化减量的微生态作用机理;最后分析了HBH-Ⅱ用于实际化粪池粪便污泥减量的作用效果和产生的效益。
本研究为原位减少化粪池粪便污泥产量和提高化粪池的安全性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论文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果:①研究了EM、HBH-Ⅱ和MCMP用于粪便污泥厌氧消化减量的可行性。
经过21天的厌氧消化,粪便污泥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的减量效果、COD的去除效果及厌氧消化效率的增强作用均表现为:T1(直接投加复合微生物制剂)> T2(巴氏灭菌后投加复合微生物制剂)> CK(对照),且T1与CK和T2的TS、VS和COD去除率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巴氏灭菌不会破坏粪便污泥本身的结构,各处理TS、VS和COD减量效果的差异主要是由反应器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造成的。
外源EM、HBH-Ⅱ和MCMP与原粪便污泥体系中的土著微生物的联合作用更有利于粪便污泥的厌氧消化减量,直接投加EM、HBH-Ⅱ和MCMP用于粪便污泥的原位减量均是切实可行的。
②研究了EM、HBH-II和MCMP投加量(0~1.00%)对粪便污泥厌氧消化减量的影响。
用复合微生物对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减量的效果研究摘要:污水处理厂中大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废水,此法通常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而污泥的处理处置费用较高,并且处置不当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若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泥的产生则是更为理想的污泥减量方法。
关键词:复合微生物污水处理污泥减量效果引言当前关于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一直停留在已产生污泥的处理上或者通过溶胞技术进行的化学物质的投加,或者在生化过程中通过投加能量解偶联和物质解偶联化学药剂的研究上,对于生化处理系统的研究也停留在通过工艺的调整完成污泥减量化的研究上,并没有进行微生物共生的研究也没有将生物共生技术和工艺研究结合进行的污泥减量化研究。
1.复合微生物污泥减量的技术原理1.1脱碳机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活性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中心是起絮凝作用的菌胶团,菌胶团中各种微生物之间是食物链的关系。
污水中的有机物先吸附到含有大量微生物的菌胶团表面,与菌胶团中的微生物进行细胞表面的接触,小分子有机物直接穿过细胞膜进行微生物体内,糖类、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通过细胞膜上的透膜酶而进入微生物体内。
进入微生物内部,在各种细胞内酶,如氧化酶、脱氢酶等的催化作用下,被微生物分解代谢。
脱碳主要在细胞中的好氧区域发生。
一部分有机物被微生物逐步氧化分解,最终成为 CO 2 和 H 2 O 等稳定的无机物质,并从此过程中获得生存所需要的能量。
还有一部分有机污染物通过合成代谢形成了新细胞的组分。
微生物通过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从而去除了污水中的有机物,即达到了脱碳的目的。
1.2脱氮机理在污水中,氮主要以有机氮(如: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和氨态氮的形式存在。
含氮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连续发生氨化反应、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最终转化为稳定无害的N 2,排入大气,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
氨化反应、硝化反应主要在好氧区域发生,而反硝化反应则主要发生在缺氧区域和厌氧区域。
首先,有机氮化物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
《生物菌剂的构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生物强化效能》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污水处理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环保工程。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生物菌剂作为一种生物强化技术,通过优化和强化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群体,有效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生物菌剂的构建方法,并详细介绍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生物强化效能。
二、生物菌剂的构建1. 原料筛选生物菌剂的构建首先需要对原料进行筛选。
通过采集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处理性能的土壤和水体样本,从中分离、纯化并筛选出优质的微生物种类,为构建菌剂提供原始菌种。
2. 菌种扩增经过筛选后,对所选菌种进行扩增培养,以提高菌种的生物量。
此阶段需要优化培养基成分、温度、pH值等环境条件,确保菌种的生长繁殖和活性的最佳状态。
3. 混合及制备在得到不同种类、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后,进行混合制备。
根据不同菌种的特性和功能,调整其比例,使混合后的菌剂在污水处理中发挥最佳效能。
同时,将制备好的菌剂进行冷冻干燥或液态保存,以便于运输和使用。
三、生物菌剂在污水处理中的生物强化效能1. 强化有机物去除生物菌剂中的微生物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能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通过投加生物菌剂,可以增加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从而强化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2. 提高氮、磷去除效率生物菌剂中的微生物还能通过硝化、反硝化等过程,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通过投加生物菌剂,可以加速这些过程的进行,提高氮、磷的去除效率。
3. 增强系统稳定性生物菌剂中的微生物能够适应污水处理系统的环境变化,维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
投加生物菌剂后,可以增强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系统运行的波动性。
4. 减少污泥产量生物菌剂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过程,能够降低污泥的产量。
这有助于减少污泥处理的成本和难度,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四、结论生物菌剂作为一种生物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52911.6(22)申请日 2019.03.29(71)申请人 上海华杰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地址 201822 上海市嘉定区尚学路99号3幢3层A区(72)发明人 叶海霞 马志恒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代理人 冯子玲(51)Int.Cl.C12N 1/20(2006.01)C12N 1/14(2006.01)C12N 1/16(2006.01)C02F 11/02(2006.01)C12R 1/46(2006.01)C12R 1/23(2006.01)C12R 1/685(2006.01)C12R 1/645(2006.01)(54)发明名称高效分解人畜粪便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分解人畜粪便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复合菌剂包括粪肠球菌、嗜酸乳酸杆菌、酸水解植物蛋白、嗜热链球菌、酵母菌、黑曲霉菌,所述粪肠球菌、嗜酸乳酸杆菌、酸水解植物蛋白、嗜热链球菌、酵母菌、黑曲霉菌按1∶2∶1∶3∶2∶1的比例移植于固体培养基中培养。
本发明提供了高效降解能力的复合菌剂,依托高密度菌群以及蛋白酶的协同作用,对人畜粪便进行降解,实现了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使得复合微生物制剂能够得到快速的生长,以实现对粪便中的有机物的降解,有利于提高对粪便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CN 109880773 A 2019.06.14C N 109880773A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880773 A1.一种高效分解人畜粪便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菌剂包括粪肠球菌、嗜酸乳酸杆菌、酸水解植物蛋白、嗜热链球菌、酵母菌、黑曲霉菌,所述粪肠球菌、嗜酸乳酸杆菌、酸水解植物蛋白、嗜热链球菌、酵母菌、黑曲霉菌按1∶2∶1∶3∶2∶1的比例移植于固体培养基中培养。
复配优势菌用于污水处理及污泥减量的研究[摘要]从特定活性污泥中筛选优势菌与EM菌复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配优势菌的最佳投加量,并经动态模型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
结果表明,根据污水特点添加不同量的复配优势菌,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剩余污泥的产量,而且提高了出水指标。
[关键词]复配优势菌;活性污泥;污泥减量化目前,超过90%的城市污水处理采用活性污泥法。
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大规模建设及运行,剩余污泥量相应增加。
剩余污泥的处理不但会增加污水处理费用,还会带来二次污染,如恶臭、寄生虫卵、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因此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基础上,如何减少剩余污泥量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课题。
北方某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是氧化沟处理工艺,利用活性污泥法净化污水。
由于该厂处于工业区,污水中70%为工业废水,成分复杂,较难处理,每年污泥排放量在3.0×10 t以上,污泥处理过程中投加的药剂费用为100多万元,剩余污泥托运填埋费用近4O余万元。
前期试验表明[1],有效微生物菌群(简称EM 菌)对污水处理有一定效果,但对污泥减量作用不大。
笔者根据该北方城市污水的特点,把EM菌和优势提取菌进行复配,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现场模拟试验,考察了复配优势菌不同投加量处理北方某城市污水及减量污泥的效果。
1 复配优势菌的确定取北方某污水厂好氧反应段活性污泥,采用稀释倾注法和平板划线法进行菌种分离,将分离获得的2O种菌经过复筛和传代培养,确定7种性能相对稳定的菌种,再通过验证试验选出对污水及污泥处理效果明显的三种优势菌(记为5 、6 、8 )。
EM菌是由5科1O属8O多种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多功能微生物菌群,是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
复配优势菌是将EM菌和3种优势提取菌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得到的。
2 实验室试验2.1 试验材料和分析方法污水:取自北方某污水处理厂旋流沉砂池(经过粗格栅和细格栅之后)。
活性污泥:取自同一污水厂好氧反应段活性污泥。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110188842.4(22)申请日 2021.02.19(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申请公布号 CN 112939239 A(43)申请公布日 2021.06.11(73)专利权人 杭州楠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18号大街16号2幢2楼(72)发明人 徐坚麟 付源 王俊滔 向粤琴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专利代理师 叶帅东(51)Int.Cl.C12N 1/20(2006.01)C02F 101/10(2006.01)C02F 101/16(2006.01)C02F 101/38(2006.01)C02F 101/34(2006.01)C02F 101/36(2006.01)(56)对比文件CN 104174441 A ,2014.12.03CN 104630186 A ,2015.05.20CN 1624100 A ,2005.06.08WO 2016116113 A1,2016.07.28审查员 朱凯 (54)发明名称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用途(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用途,属于微生物制剂技术领域,复合微生物制剂包含:至少一种微生物,微生物至少含有一种硝化细菌;至少一种纤维铁配合物。
上述纤维铁配合物为纤维铁(Ⅲ)配合物。
本发明复合微生物制剂不仅在合适温度内能深度去污水中COD、BOD 5、氨氮和TP,而且能在低温条件下能有效去除污水中COD、BOD 5、氨氮和TP。
本发明还公开了复合微生物制剂在下述任一种用途:在污水脱氮和/或脱磷中的用途;在污水除臭和/或垃圾渗滤液除臭中的用途;在增加污水透明度中的用途;在制备污水处理药剂中的用途。
污水为工业污水、城市污水、农村污水、垃圾渗滤液或易腐垃圾发酵处理得污水。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90769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9.26C N 102690769 A*CN102690769A*(21)申请号 201210178714.2(22)申请日 2012.06.01C12N 1/20(2006.01)C12N 1/14(2006.01)C05F 17/00(2006.01)C05F 11/08(2006.01)C12R 1/125(2006.01)C12R 1/085(2006.01)C12R 1/11(2006.01)C12R 1/465(2006.01)C12R 1/01(2006.01)C12R 1/69(2006.01)C12R 1/885(2006.01)C12R 1/645(2006.01)(71)申请人德州市元和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地址253000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经济开发区宏银路729号元和农业公司(72)发明人展宁 杨瑞(74)专利代理机构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代理人王绪银(54)发明名称一种高效降解粪便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降解粪便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米曲霉、长柄木霉、嗜热侧孢霉、细黄链霉菌经固体发酵制得。
该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缩短粪便发酵时间,有效杀死粪便中的幼虫、卵、病原体,同时提高发酵后物料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
(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0 页1.一种高效降解粪便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是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ICC10088、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CICC20515、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CICC120611、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CICC22975、米曲霉(Asperqillus oryzae)CICC41474、长柄木霉(Trichoderma viride)ACCC30150、嗜热侧孢霉(Thermophilic sporotrichum)ACCC30346、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CICC11006经固体发酵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