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训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2015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8句顺口溜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3年上海卷《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2012年大纲卷《落叶》等等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14年山东卷《寻诗两绝句》、2010年浙江卷《定林》等等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专项突破三诗歌鉴赏(语知语用即时练+诗歌鉴赏)高效精练(四)一、语知语用即时练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由于出版时没有认真校对,这篇文稿的________很多。
(2)这段演讲________着一个主题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3)孔繁森同志用自己的行动为广大干部立下了为人民服务的________。
A.讹传贯串规范B.讹舛贯串轨范C.讹舛贯穿轨范D.讹传贯穿规范【答案】B【解析】“讹传”指错误的传说。
“讹舛”指错字。
“贯串”指连通、连接、串联各部或各事物。
(指多个事物)“贯穿”指通过、透过事物内部、中间。
(指一个事物)“规范”,一指指约定俗成的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二指指合乎规范,动词。
“轨范”指行动所遵循的标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由于人们过多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在下降,错别字连篇累牍。
面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推出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B.我们崇尚法治社会,但也不能忽视传统美德的调节功能,如果把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闹到公堂,我们岂不天天官司缠身,聚讼纷纭?C.台湾《中国时报》6日刊文指出,毒品入侵台湾各级校园,数量巨大,且增长迅速,其危害不亚于恐怖犯罪,当局不能等闲视之。
D.山东日照市正在奏响蓝色崛起的宏伟乐章:海陆统筹,三亿吨大港倚马可待,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城市承载功能不断加强。
【答案】C【解析】A项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B项聚讼纷纭:许多人在一起对某一问题议论纷纷,不能决定哪种意见是正确的。
C项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对待。
D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句是()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考向一修辞手法1.讲高考(1)考纲要求能够准确分析和鉴赏古典诗词常用修辞手法。
(2)命题规律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例1【2014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3分)(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例2【201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尽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5分)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2.讲基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叫拟物。
题点训练三对比阅读对比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考情回顾真题例示(2015·泰州模拟,14)阅读下面两首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仙吕]后庭花赵孟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这两首作品,在写景方面和思想情感的内涵和抒发上,有什么异同?答案 (1)写景方面,明确比较点二者都是诗中有画。
准确答出所比较点的概念具体内容 又有不同,《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撒满宁静的分别就比较点对不同诗歌月夜:前三联写景,有山有水,写的是空山景色、村民生活。
《后庭花》描绘了水乡秋雨来时充满动感的暮色:全幅造境,进行具体的分析鉴赏以水为主,写的是水乡景色、水乡风情。
(2)思想情感的内涵和抒发上,明确比较点二者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准确答出所比较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
点的概念不同点:王维诗的结尾直接写出归隐的意愿,赵孟的散分别就比较点对不同诗歌曲则含而不露,只用“归去休”三字作了暗示。
进行具体的分析鉴赏如何对不同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鉴赏?(2014·山东,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明确原则对比阅读,即“求同辨异”。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类型的题目。
2.设题角度(1)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题点训练一诗歌情感诗歌情感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考情回顾①这首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例】(2015·江苏卷)第10(3)题,(2015·全真题例示(2014·四川,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指出全诗情感内涵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结合首联分析出“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结合中间两联的意象分析出“落寞”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结合尾联情景分析出“惆怅”该题为全诗情感分析题,采用的是“概括+具体”模式。
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015·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
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
所谓“显性情语”,是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
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
2015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新课标版语文】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练高考1.(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隐蔽,考生需紧紧抓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手法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3.(201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4.(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题点训练一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复习方略]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审题答题规范训练,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学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
答:答案一是伤春之情。
诗人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飘荡,感叹春光流逝。
二是忧国之情。
诗人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二要注意分析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揣摩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感叹“韶光”“匆匆”而去,“落花”在“风”中飘荡,写出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再结合注释①的内容,可知诗中还有对朝廷风雨飘摇、国势衰弱的伤痛。
赏析这首诗的开头,诗人直抒胸臆。
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
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则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的所见所感。
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
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子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
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的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颈联,是前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诗人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2014·山东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
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
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浣溪沙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注]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
3.“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5~6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②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①乐天,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元稹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
唐宪宗元和十年
(公元185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八月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②省,记得。
5.这两首诗都表现出元稹与白居易之间深厚的友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对龙潭夜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前三联,作者选取了“花香”“溪声”“栖鸟”“草露”“松风”等意象,构筑了一幅月夜静谧的图景。
答题时,要注意把作者的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结合起来。
【答案】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
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
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中“茅屋隔溪声”以动衬静,“松风偏与葛衣轻”又运用拟人手法,作者还调用了诸如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描写。
答题时,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
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
(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
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
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
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行全面理解。
【答案】将定情信物剪碎反映出女主人公不忍分别又不得不诀别的强烈情感;泪水浸湿了剪碎的香罗,可谓悲痛之极。
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上下阕情与景关系的不同。
【答案】上阕以哀景衬哀情(正衬),鹧鸪的哀鸣,马的嘶叫,在黄昏的暮霭中,进一步衬托别离的痛苦。
下阕乐景衬哀情(反衬),杨柳陌、杏花村景色优美,却更触发对恋人的无限思念、留恋,倍增其哀。
5.【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
前首诗作者运用“惊坐起”这一细节描写当时的感受;后首诗第一句从正面写作者泪流满面,第二句从侧面来衬托作者伤心到了极点,以此来表达情感。
【答案】第一首“惊”写出了诗人当时震惊的感情,“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说白居易遭贬时的震惊情态,从而表现出元、白二人友谊之深。
第二首诗的第一句写自己收到白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
第二句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
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
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
从而表现出元、白二人友谊之深。
6.【解析】这道题主要通过对比阅读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要找出二者的相同点——细节描写;然后挖掘两者不同之处,前者更多地寓情于景,后者则用侧面烘托。
具体分析时要结合诗句。
【答案】同:两首诗都借助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两人的友情之深。
异:第一首既有生活细节,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首,除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细节,还写到了妻女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出诗人接到信之后的异常表现,表达深厚友情。
(结合诗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