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类栽培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7
麻类作物栽培有哪些方法和目的麻类作物种植方法有轮作和连作韧皮纤维作物是以收获麻茎中纤维为栽培目的。
它的产量构成因素主要是单位面积鲜茎重和出麻率,鲜茎重量与茎高成正相关,但出麻率与茎粗成负相关。
因此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生产一定数量和一定粗高比率的麻茎,是获得高产优质的基本因素,而合理密植是构成这些基本因素的关键性措施。
在合理密度范围内,麻茎高粗适宜,分枝少,距地高,工艺茎长。
稀植时,麻茎粗,分枝多,距地低,工艺茎短,汉麻发酵慢,纤维粗硬,品质差,产量低。
但过密时,株间严重密闭,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细小,易倒伏,干物重低。
因此确定合理的密度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密植原则是早熟种宜密,晚熟种宜稀,土壤肥力和肥水条件差的宜稀,土壤肥力高、肥水条件好的宜密。
合理施肥麻类作物丰产栽培时,茎叶生长越茂盛越好,故需肥多。
特别对氨素和钾肥要求高。
吸肥高峰一般在旺长期,前期多施氮,可促进茎的伸长和整齐度,增产效果大。
因此,肥料应在盛长期前早施。
基肥比例大于追肥,一般基肥占60%~80%,追肥占20%~40%。
适时收获麻类作物收获季节性很强。
收获过早,生长期短,生长量小,纤维尚未充分发育,产量低,品质差。
收获过迟,麻茎中含水量过少,剥制困难,耗损大,甚至全部失败,而且果胶、木质素含量增多,纤维脆硬,纤维产量和品质均低。
特别在北方秋季气温较低,迟收更不利于驱麻。
繁殖和留种黄麻、红麻及亚麻等一年生麻类作物多用种子繁殖,而兰麻、罗布麻等多年生麻类作物除种子外,还常用分枝或插条等无性繁殖。
麻类作物的工艺成熟与种子成熟期往往不一致,因此需要另行留种或有专门的制种田。
南种北植的麻类作物,如红麻等,在北方不能正常开花结实,需要从南方调种。
麻类高效栽培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麻类植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用途的农作物,主要包括大麻、苎麻和担麻。
麻类植物的纤维可用于制造纺织品、绳索和纸张等产品,麻籽则可提取植物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为了提高麻类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农民们一直在寻求高效栽培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优质高效的麻类栽培技术。
一、土壤改良麻类植物对土壤要求较高,无论是生长速度还是纤维品质都与土壤的养分含量有关。
因此,农民们在种植麻类植物前,应先进行土壤改良。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有添加有机肥料、施用矿质肥料和调节土壤酸碱度等。
通过合理施肥与土壤调节,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为麻类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二、适宜的种植时间麻类植物生长周期较长,因此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对于提高栽培效果非常重要。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可以避开极端天气,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
一般来说,苎麻和担麻适宜在春季播种,大麻则适宜在秋季播种。
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有助于麻类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三、密植栽培针对麻类植物的特点和生长方式,密植栽培是一种有效的高效栽培技术。
通过适当增加麻类植物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同时,密植栽培还有助于阻断光线,减少杂草生长的机会,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在密植栽培中,需要注意适时疏苗、合理排水,以保证麻类植物得到充分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
四、科学灌溉麻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因此科学灌溉是保证麻类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环节。
在不同生长阶段,根据土壤湿度和麻类植物的生长需求,合理安排灌溉频率和用水量。
同时,为了节约水资源和减少土壤侵蚀,可以采用滴灌或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
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提高麻类植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五、病虫害防治麻类植物易受到一些常见病虫害的威胁,如根结线虫病、霜霉病、黄萎病和苜蓿蚜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农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其次,合理轮作和间套作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蓖麻的种植与管理》。
本节课是开展活动课之前的第一课时——指导课。
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活动流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首先我说一下本节课的活动设计理念)一、设计理念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诞生的全新的课程形态,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三条线索,把握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
设计了这堂充分体现劳动技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综合实践课的真实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融入整堂课的设计中,抓住机会,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蓖麻的生长习性、特点及用途;掌握蓖麻的种植方法及管理要点。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蓖麻的种植和管理技能。
3、情感目标:懂得种植蓖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劳动技能,关心农业生产。
4、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蓖麻的种植方法。
教学难点:蓖麻的田间管理。
三、教法、学法我通过启发引导、操作演示、分解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大胆放手,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四、教学过程根据以上的教法和学法,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步(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农民采收蓖麻的视频,借机问同学们对蓖麻有哪些了解呢?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同学们对蓖麻了解得真多呀!既然蓖麻有这么多优点,我们就应该多种蓖麻,种好蓖麻,那么,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怎样种植蓖麻。
(设计意图:伴随着视频、声情并茂的话语,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进了蓖麻的世界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畅谈的方法不但使学生明白了蓖麻的重要性,更为种蓖麻打好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1.如何种植蓖麻我会利用多媒体出示几道思考题,供学生们作为自学参考。
让学生们对种植蓖麻分哪几个步骤?、为什么要选种?、怎样整地?、播种的方法四个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再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天麻栽培技术天麻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分为地下块茎,为名贵中药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在我国入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有追风镇静作用,治头晕目眩,中风惊痫,语言不遂,瘫痪,风寒湿痹等症。
近代研究天麻主要成分为天麻甙、天麻素、香草醛和维生素A等物质,临床用来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血管性头痛和抑郁性神经症等。
天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异养型植物,无根也无绿色叶片,它的生活史中大部分时间在地下渡过,它既不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矿物元素,也不能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它的营养物质来自真菌,依靠同化侵入的真菌,提供营养生长。
其生活史全过程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个阶段。
有性繁殖阶段是从箭麻栽培后,抽苔开花、人工授粉、果实形成天麻种子,用共生萌发菌拌播天麻种子,种子发芽形成原球茎的过程;无性繁殖是原球茎接上蜜环菌后,不断生长发育形成种麻(米麻、白麻)和商品麻(箭麻)的过程。
无萌发菌天麻种子不会发芽,无蜜环菌天麻不能生长。
一、天麻有性繁殖技术(一)制种技术1、栽培箭麻(1)栽培时间:春栽3月上旬,冬栽11月。
(2)选择箭麻:要求芽头饱满,麻形短粗,无损伤和病虫危害斑痕,单个鲜重150克-250克。
栽培箭麻重量对产果量的影响(3)栽培方式:室内用竹筐、木箱、盆等栽培,能随意搬动,叫活动式栽培。
室外搭遮阴防雨棚栽培,或室内用砂土造畦栽培,叫“固定式栽培”。
2、栽培方法(1)室内竹筐、木箱栽培:可根据容器大小,备塑料薄膜一块。
筐栽箭麻:铺在筐(箱)底部的塑料薄膜,按5×10厘米孔距,剪三排透水孔,孔大小为1平方厘米。
将薄膜铺入筐内(有孔处对准筐底),将薄膜拉起来围在筐四周,防止漏砂并能保持筐内砂土湿度。
先在底部填10厘米厚砂土,取箭麻6-8个,按10×15厘米株行距摆放。
注意芽头(鹰哥咀)向上,盖土6-8厘米,随即在芽头处插一小竹棍为标记,便于检查,以免碰断芽头。
(2)室内外造畦栽培:先用砖砌宽40厘米,高30厘米,长以地形的箭麻栽培池,先在池内堆砂10厘米,按10×15厘米株行距摆放箭麻,将芽头向上朝外,上盖土10厘米即可(见图3)3、栽后管理:为了提早播期,避开高温和“三夏”大忙,室内栽培箭麻可加温培育。
如何种植与管理麻类作物
麻类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大多数韧皮纤维麻类作物的一生经历
出苗、现蕾、开花和种子成熟等生育时期。
根据麻茎生长速度和纤维发育状况大体上可分为苗期(或称缓慢生长期)、旺长期(或称快速生长期)、工艺成熟期(或称纤维成熟期)三个生育阶段。
不同麻类作物的生育进程有所不同。
一般从出苗到出苗后30~60天称苗期,这时由于气温低、麻株叶面积小,生长缓慢,故对肥水吸收少。
以后随气温升高和叶面积增大,生长速度逐渐加快,进入旺长期,对肥水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一般在现蕾前后达高峰。
现蕾后,由于开始生殖生长或由于气温下降,生长速度逐渐减慢,开花结果前后逐渐停止生长,就达到了工艺成熟期。
大多数麻类作物在“上花下果”时为收获适期。
黄麻、红麻、大麻、兰麻等韧皮纤维作物为短日照作物,它们处在12~13.5小时日照条件下就开始孕蕾、开花、结实,而亚麻为长日照作物,在14小时以上日照条件下孕蕾开花。
所以短日照作物大多在秋季开花,而亚麻在夏季开花,生产上利用麻类作物的短日照特性,采用南麻北种、北种南植的方法,人为抑制其生殖生长,延长营养生长天数,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长日性亚麻也可采用北麻南种的方法延长生育期。
黄麻、红麻、亚麻等作物连年播种在同一田地时,生长不良或者病害发生严重,显著影响纤维产量和品质。
大麻等多年连作,影响较小,但对大多数麻类作物来说,轮作仍是一个重要的增产措施。
深耕密植麻类一般都是深根作物,而又高秆密植,肥水吸收量特别大,对土壤深耕的反应特别敏感。
深耕增产效果显著。
浙江麻区红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摘要介绍了浙江麻区红麻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适时播种、生长期管理、科学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对红麻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红麻;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浙江麻区中图分类号 s563.5.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055-01红麻是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草本纤维植物,又名洋麻、槿麻、钟麻等,红麻适应性强,在盐碱地、低洼涝地、城市周边地均可种植,因此我国可栽培红麻的区域非常广阔。
红麻主要作为纺织麻袋、绳缆、捆扎的原料,除此之外,还可以作为纺织帆布、窗帘、地毯、土工布、贴墙布、造纸等原料。
红麻的副产品麻杆可制成麻屑板、活性炭等。
红麻再生能力强,麻制品天然可降解,具有很高的环保性;红麻造纸还可大大减低对森林的砍伐。
现结合浙江麻区的特点,将红麻主要栽培技术阐述如下。
1 选地整地应选择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排灌方便的田块。
深翻耕、细整地,创造疏松、深厚的耕作层,促进根系发育,增强红麻抗风抗倒能力,翻耕深度为15~20cm。
翻整后的毛畈应施基肥,施后再耙平,开沟起垄,一般畦连沟宽1.6m左右。
2 适时播种适时早播可延长红麻的有效生育期,达到增产的目的。
浙江麻区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初,以0~5cm土温稳定在12℃左右为好。
播种时应抢晴播种,种子发芽率在80%以上的,播种量22.5kg/hm2左右。
播时在畦上均匀开宽浅沟(宽10cm,深3cm左右),将种子均匀撒播在种子沟中,然后覆薄土2~3cm厚,覆土后在种子槽上轻轻压实,利于种子出苗。
3 生长期管理全苗是高产的基础,红麻播种后如因干旱引起土壤水分不足,种子落干而不能萌发成苗,则需补种。
如因播后大雨引起土壤板结,使种子出苗后不能出土,可用钉齿耙碎表土,助苗出土。
苗期还应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
红麻间苗应及时,一般在四叶期前进行,以促进其早发快长,间苗应遵循“去小留大、去密留稀”的原则。
麻种植技术
麻种植技术包括麻种选育、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采摘、脱籽等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麻种植技术:
1. 麻种选育: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麻种,通过育种来培育出高产、抗病虫害的麻种。
2. 播种: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适时的麻种播种,一般为春季或秋季。
3. 施肥:麻作为一种快速生长的农作物,对养分需求较高。
在种植过程中,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时施入有机肥料或化学肥料,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
4. 灌溉:麻植株对水分需求较大,尤其在干旱季节需要增加灌溉的频率。
要确保适度的土壤湿度,但避免过度浇水导致积水。
5. 病虫害防治:麻植株容易受到疫病和虫害的侵袭,因此需要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如喷洒农药或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
6. 采摘:麻纤维通常是在植株开花后约90-100天采摘,此时麻纤维含量最高,纤维质量也较好。
采摘时一般采用机械化或手工割取的方式。
7. 脱籽:采摘后,需要对麻植株进行脱籽处理,以将纤维与籽粒分离。
脱籽可以通过人工或机械化方法进行。
以上是麻种植技术的一些基本措施,具体操作还需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种快速培育麻种方法引言麻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医药、食品等领域。
随着对麻纤维和麻籽油需求的增长,如何快速培育高产、高品质的麻种成为麻农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一种快速培育麻种的方法,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高育种效率,为麻农们的生产提供指导。
方法选用高产、高品质的麻种首先,我们需要选用高产、高品质的麻种作为育种的原材料。
传统的育种方法主要依赖于自然杂交和选择育种,但这种方法耗时长、效率低,无法满足迅速提高麻种产量和品质的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等途径,筛选出具有高产、高品质特征的转基因麻种,作为育种的原材料。
建立高效的快速繁殖系统为了提高麻种的繁殖速度,我们需要建立高效的快速繁殖系统。
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通过离体培养的方式,大量繁殖种苗。
首先,选择健康的麻种子,经过消毒处理后,将其表皮剥离,获取内部胚乳。
然后,利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将胚乳进行培养。
在适当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下,经过几周的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的麻种苗。
这种快速繁殖系统不仅能够大幅提高麻种的繁殖速度,还能够保证良好的品质和遗传稳定性。
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麻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技术,可以快速鉴定具有目标基因的个体。
在快速培育麻种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选取具有高产、高品质特征的麻种。
分子标记技术主要包括PCR和DNA测序等方法,可以快速鉴定出具有目标基因的个体,避免了传统育种方法中繁琐的人工选择过程。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我们可以快速筛选出优质的麻种,提高培育效率。
优化环境条件提高麻种产量除了以上介绍的育种技术,我们还可以通过优化环境条件,提高麻种的产量。
合理调整土壤肥力、水分供给、温度和光照等因素,可以提高麻植株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例如,合理施肥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植物充分生长;适宜的灌溉制度可以保证麻植株的水分供给;控制温度和光照可以促进麻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进程。
第十一章麻类作物第一节麻类作物概述一、麻类作物的概念和分类(一)、麻类作物的概念麻类作物是指主要利用其茎秆纤维部、叶片或叶鞘中纤维进行纺织的一类作物。
麻类作物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叫法,在其名称最后的一个字通常有个“麻”字,如苎麻、黄麻、红麻、剑麻、罗布麻等。
(二)麻类作物的分类麻类作物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可利用的韧皮纤维植物和叶纤维植物有几百种,但作为经济作物大量栽培的,只有几十种。
麻类作物在植物学上的分类,分别属不同的科、属、种植物,栽培上所介绍的麻类作物分类,主要是按照纤维主要着生部位来分的。
根据纤维着生的部位不同,麻类作物可分为:韧皮纤维作物和叶纤维作物两大类。
1、韧皮纤维作物:韧皮纤维作物被利用的纤维主要是着生在茎的韧皮部内,由于茎的韧皮纤维质地柔软,商业上称为“软质纤维”。
韧皮纤维作物,根据纤维主要来源于初生分生组织还是次生分生组织,又可分为初生纤维作物和次生纤维作物。
他们又各有若干种麻。
(1)、初生纤维作物所利用的纤维主要来源于初生纤维组织。
这类麻包括苎麻、亚麻、罗布麻等。
(P250)(2)、次生纤维作物所利用的纤维主要来源于次生纤维组织。
这类麻包括黄麻、红麻、青麻(又名苘麻)、大麻等。
2、叶纤维作物:叶纤维作物被利用的纤维主要来源于叶片或叶鞘中的纤维束。
它们又可分为叶纤维作物和叶鞘纤维作物。
(1)叶纤维作物我国主要的纤维作物为龙舌兰麻,是龙舌兰科所有植物的总称。
主要有:剑麻、普通剑麻、亚洲马兰麻、番麻、假菠萝麻、灰叶剑麻等。
(2)叶鞘纤维作物最重要的叶鞘纤维作物为蕉麻、马尼拉麻等。
二、麻类作物的起源和分布(一)苎麻原产于我国浙江省,东南亚各国,苎麻的栽培的历史也比较悠久。
苎麻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洲,苎麻产量较多的国家有巴西、非律宾及其他东南亚各国。
我国的苎麻产量一直占全世界的80%以上,其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我国苎麻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湖北、安微、台湾、江西、贵州、广西等省(区),以上省(区)种植面积较大,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云南、河南、陕西也有栽培。
我国苎麻生产几经起伏,1987年出现历史最高水平的567.5kt,随后再次进入低谷:进入21世纪后,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苎麻呈现平稳发展势头。
2005年我苎麻种植面积已达132kkm2以上,产量超过277kt。
(二)亚麻亚麻原产于小亚细亚到地中海沿岸一带。
我国亚麻直到1925年后才开始较大规模栽培。
全世界亚麻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和非洲北部,我国纤维用亚麻以黑龙江省的栽培面积最大,约占全国的85%以上,其次为吉林、内蒙古、新疆、宁夏、辽宁等省(区)。
2005年种植面积约157.7khm2,总产694.6kt。
(三)黄麻黄麻起源于非洲、印度、中国华南地区。
黄麻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印度,接近全世界面积的二分之一,其次为孟加拉、泰国等。
我国目前已几乎没有黄麻种植。
(四)红麻红麻原产于非洲,19世纪初我国才引入种植,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红麻面积稳定在330kh2左右,最高年份达940kh2。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红麻分布很广,除中国外,以印度、泰国的面积较大。
我国红麻生产区有河南、四川、湖北、广西、山东、浙江、湖南、广东等省(区)。
2005年全国黄红麻种植面积31.1kkm2,总产82.828kt。
三、广西目前麻类作物的种植情况广西原是苎麻生产主要省区之一,广西的苎麻以优质著称全国(单纤维支数1800支以上),但目前种植面积已很少,2005年只有0.5khm2,总产也仅有1.1kt。
广西传统的苎麻产区为:桂林市的平乐、阳朔、荔浦、灌阳等县,贺州的蒙县、百色的隆林、靖西等山区县也有栽培。
广西原是黄红麻主产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广西麻区是长江以北红麻区麻种的主要供应地,每年负责为长江以北麻区提供优质麻种,所以,当时红麻种植面积较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长江以北麻区红麻生产用种主要通过塑料大棚集中繁殖解决,从广西定种量锐减,加上主要麻区大量发展甘蔗生产,种植甘蔗的效益远高于红麻,所以,近年广西的红麻种植面积已很少,2005年只有4.8khm2,总产量为9.592kt。
广西红麻传统产区为:平南、陆川、扶绥、横县、浦北、北海等.第二节红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红麻的形态特征(实验完成)二、红麻各生长发育时期的特点及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根据红麻不同生育时期的特点,可把它的一生分为种子发芽出苗期、苗期、旺长期和现蕾开花结实期。
(一)种子发芽出苗期从播种至全田有80%的幼苗子叶平展时种子发芽出苗期。
这一时期的生长中心是种子萌发出苗,当温度和通气条件都适宜时,种子吸水达本身干重的25%左右,胚根便突破种皮,向下生长成为种根;胚轴伸长发芽,然后子叶出土平展,此时便达出苗标准。
红麻种子萌发出苗,要求外界环境有适当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和较高的温度条件。
据试验报道,土温在10~12℃时,15天左右才能出苗;土温在20~22℃时3天左右可齐苗,最适宜的温度是25℃。
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60%左右适宜,既满足种子萌发出苗对水分的需要,又满足种子萌发出苗对氧气的要求。
(二)苗期从子叶平展到出现三裂叶止为苗期,全期约30~50天。
生长特点:是地下部分生长快而地上部分生长慢,地上部每天平均生长速度为0.1~0.3cm,但幼根生长快,据观察,出苗后10天,主根入土已达01~15cm;而25~30天的幼苗,主根可深入土层50cm以上;30~50天的幼苗,株高约50cm左右,而其主要根系已能很好地分布到土壤深处。
要求的生长条件:①温度——红麻幼苗不耐寒,若此时遇上0℃以下气温即死亡,气温在20℃以上时对生长有利;②矿质养分——红麻幼苗较粗大,需肥量较多,缺肥则叶色发黄,茎色显红,苗矮小老化,必须及时施肥。
③土壤水分——红麻幼苗期根系生长迅速,能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且地上部分生长缓缦,所以幼苗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耐劳能力很弱,遇到土壤渍水,容易烂根或使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发黄,脱落,麻苗停止生长,此时田间持水量以60%左右为宜。
因此,苗期应加以田间管理,注意施肥排涝,以促进根系发育,苗株快长,为旺长期的生长打好基础。
(三)旺长期从出现三裂叶起至现蕾(倒三裂叶)为称旺长期。
这时期生长特点是,地上部分生长迅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茎的伸长量在旺长初期为2cm/d以上;旺长中期达5~10cm/d;旺长后期仍达3cm/d左右。
这个时期红麻的耐旱耐渍力都较强,据研究资料报道,在红麻旺长初期,株高约60cm左右时,淹水没顶5天,水过后麻株仍能正常生长,淹水没顶9天,只是水过后有落叶现象。
至旺长中期,麻株高达1.5m时,耐涝能力更强,在水淹不没顶,渍水两个多月的情况下,只要阳光充足,仍能继续生长。
要求的生长条件:红麻在旺长期间,由于生长迅速,对水肥的要求是整个生育期间最多的时期,生产上应保证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此时的田间持水量在80%左右为宜,若遇干旱应设法灌溉。
旺长期也要求较高的温度,在这期间,温度是影响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当气温上升到25℃以上,麻株就能旺盛生长,如遇低温阴雨,麻株生长量就会受到限制。
在25-34℃范围内,温度升高,生长加速,温度降低,生长减慢。
生产上解决温度不适的方法是合理调节播种期,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旺长期与高温季节相吻合,一般来说广西较易做到的。
在正常情况下,当麻株出现例三裂叶时,麻株已进入旺长后期,并由旺盛的营养转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
(四)现蕾开花结实期当麻株出现花蕾,就标志着已进入生殖生长期。
当全田麻株有50%出现花蕾时,称现蕾期;当全田有50%麻株开花时,称开花期。
在现蕾和开花初期,红麻植株的生殖生与营养生长同时进行,主茎仍在继续伸长。
到盛花期以后,主茎生长迅速减慢,当梢部出现披针叶时,营养生长才停止。
这时纤维已臻成熟,称工艺成熟期。
“南种北移”的红麻,在华南以北地区的生态条件下,到10月份,一般只处于现蕾或尚未现蕾阶段,而且还未出现披针叶,但其营养生长已基本停止,可以收获。
红麻开花顺序是由下而上逐渐开放,全株开花日数40~70天,每天开花1~5朵不等,每天花朵开放时间自午夜1~2时至清晨6~7时。
红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开花前花药已成熟并且开裂,开花时柱头已授上粉,红麻以开花到蒴果成熟的天数,因结果部位不同而异,麻株下部蒴果成熟较快,一般30~40天;中部蒴果成熟较迟,需50天左右;项部蒴果成熟又较快,一般45天左右。
红麻种子在采种植株收获后,可在田间或场院内进行后熟两个星期,能使植株上大部分青果内未充分成熟的种子,利用植株体内残余养分达到成熟。
当红麻种子成熟时,全生育期完成。
红麻是短日性植物,对光照条件反映比较敏感,给予短日处理即能提早现蕾、开花与结实。
据试验,在每天10小时的短日条件下,能最迅速地通过光照阶段,每天12.5小时以下,需30天以上,才开始进行花芽分化,若满足不了短日照条件,就不能进行花芽分花。
第三节红麻栽培技术一、实行轮、间、套作红麻多年连作,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会严重发生,产量递减,甚至失收。
据浙江省肖山、上虞县调查,在三年以上连种红麻的老麻地上,根结线虫病发病率100%、产量仅289.5kg/667m2,比实行棉麻轮种的头年红麻448.9kg/667m2,减产35.5%。
此外,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红麻,会使土壤某种营养元素吸收过多,造成营养不协调,土壤环境变劣,引起麻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因此,合理轮作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并能防治病虫害,提高红麻产量。
红麻的间、套作,其目的旨在提高复种指数,达到一年多熟,一地多收,提高经济效益。
广西常见的轮套种方式有:1、春麻(红麻)——冬种小麦或绿肥——第二年花生这种轮种方式,既可收纤维,又兼收种子,当年可收麻250kg/667m2左右,麻种25~40 kg/667m2。
2、早稻——秋麻或春麻——晚稻这是一种水旱轮种方式,采用早稻——秋麻方式,早稻宜选早熟的种,并适当早播,一般要求3月底4月初插完秧。
6月中、下旬收获早稻,收完早稻后即行起畦种麻,约在立秋前后(8月上旬)播下麻种,至11月中收麻,并可收获麻种,收麻后还可种下冬作物。
一般可收稻谷350 kg/667m2,麻皮150~200 kg/667m2,麻种25kg/667m2左右。
若选用春麻——晚稻,一般于3月底前播完麻,立秋前收完麻,麻杆麻叶还田作绿肥,立秋插晚稻,晚稻套种绿肥或收完晚稻后种植油菜等冬作物。
这种方式一般可收麻皮150~200 kg/667m2,稻谷400~450 kg/667m2,无麻种。
3、玉米或花生套种红麻玉米=红麻:玉米于大寒前(1月20日前)播种,清明前后(4月上旬)玉米第二次中耕培土时,将红麻套种于玉米行间,芒种前收获玉米,玉米收获后,即行管理红麻,重施攻秆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