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标志物
- 格式:pptx
- 大小:8.51 MB
- 文档页数:58
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的参考范围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一种心脏疾病标志物,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脏功能的变化。
血清中NT-proBNP水平的升高与心力衰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对其参考范围的准确评估十分重要。
1. 什么是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来自BNP前体分子的N末端片段,它在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由于其分子量较小、半衰期较长,因此在临床检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 NT-proBNP的参考范围NT-proBNP水平与芳龄、性别、疾病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其参考范围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NT-proBNP 的水平低于300pg/mL。
但随着芳龄的增长、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发生,其水平会相应上升。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其参考范围进行全面评估和应用。
3. NT-proBNP参考范围的重要性正确的NT-proBNP参考范围对于心脏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NT-proBNP水平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认为对NT-proBNP参考范围的深度和广度评估十分重要。
只有充分理解其与芳龄、性别、疾病状态等因素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也对NT-proBNP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相信这些信息对于读者也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正确评估NT-proBNP的参考范围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NT-proBNP,为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写作中,我充分使用了序号标注的方式来进行文章内容的展示,以便读者更加清晰地掌握文章结构。
文章总字数超过3000字,同时遵循了知识的文章格式要求,以期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
ntprobnp分级标准
NT-proBNP是一种心脏标志物,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分级标准如下:
- 150 pg/mL以下:正常范围
- 150-300 pg/mL:忧虑区域,可能存在轻度心脏压力或其他心脏问题的迹象
- 300-450 pg/mL:较高风险区域,可能存在中度心脏压力或心力衰竭的风险
- 450 pg/mL以上:高风险区域,可能存在重度心脏压力或心力衰竭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级标准可能在不同的实验室或医疗机构中略有不同。
因此,具体的分级标准应与医生或医疗机构进行确认。
此外,仅根据NT-proBNP的结果来确定诊断和治疗并不充分,医生还需要考虑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
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1954年,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作为首个心脏标志物被应用于临床。
半个世纪以来,医学工作者陆续发现许多心脏生物标志物,其中部分心脏标志物已以临床实践中逐步得到应用,心脏标志物为临床提供了方便、非创伤性的诊断检验依据。
目前临床应用的心脏标志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主要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第二类上是了解心脏功能的标志物;第三是作为心血管炎症疾病的标志物。
一、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临床实践中已陆续发现多种反遇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包括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标志,包括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标志物如缺血修饰白蛋白;髓过氧化物酶;CD40配体等;心肌缺血坏死早期暨发病6h内的标志物,如肌红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糖原磷酸化酶BB同工酶等;心肌组织损伤坏死的确定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等。
而AST、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和β-羟丁酸脱氢酶等因灵敏度和特异性都相对较差,在心肌损伤的诊断检测中已不再应用或逐步停用。
近10年的临床初中证明,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已成为心肌组织损伤(如心肌梗死)最重要的诊断论据。
在不能使用cTn的情况时,也可以使用CK-MB质量(CK-MB mass)检测。
cnT检测在急性冠状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用途主要有:协助或确定诊断;危险性分类;估计病理情;治疗指导.在考虑心肌梗死(MI)诊断时,心脏标志物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结合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ECG)检查的结果。
cTn或CK-MB mass的检测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值的ACS 病人存在心肌损伤,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或ECG检测结果,可以考虑诊断为MI。
属高危险性,这些病人应尽快得到有效治疗,以减少危险性。
cTn的临床应用正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约90%的实验室已开展cTn的检测,3年中增加了2倍,CAP 的2002年心肌标志物室间质评中,开展cTn检测的实验室数超过了3500,比1999年增加了123%,我国的许多医院检验部门也开展了cTn检测。
1.心房利钠肽(ANP):ANP是心房细胞合成的肽类激素,在心脏压力和容量负荷变化时释放。
早期小规模的队列研究发现,肺动脉高压患者ANP水平较高。
wiedemann等则发现,肺动脉高压患者ANP水平与右心功能及右心前负荷及后负荷相关,且在吸人伊洛前列素后迅速下降。
2.脑利钠肽(BNP):BNP是主要由心室细胞分泌的利钠肽激素,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比ANP 临床应用更广泛。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及急性血栓栓塞相关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类型的肺动脉高压患者BNP水平均升高。
3. 氢基末端BNP前体(NT-proBNP):NT-proBNP是BNP前体经酶切后的裂解产物,能提供与BNP一样的信息且更为稳定,比BNP更有优势。
Allanore等的研究发现,对无临床心功能衰竭表现的系统性硬化患者,NT-proBNP水平对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阳性预测值为69.2%,阴性预测值为96%。
4.肌钙蛋白: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肌动蛋白丝上的调节蛋白,由T、c、I三种亚单位构成,其中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很好的诊断作用。
Torhicki等发现,肺动脉高压患者中肌钙蛋白T水平≥0.01ng/ml者的心率较快、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较低、6MWD较短、NT-proBNP水平较高,且病死率也较高。
5.内皮素:内皮素一1主要由内皮细胞产生,是强效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剂及增殖细胞因子。
多项研究发现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内皮素一1水平升高。
其中,Ruherns还发现,TPAH患者血浆内皮素-l水平与肺血管阻力、平均肺动脉压呈明显正相关,而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以及6MWD 呈负相关,因此血浆内皮素-l水平可以较好地反映IPAH患者的严重程度。
6.一氧化氮(NO):NO是在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作用下由精氢酸向瓜氨酸的转化过程中生成,是强效的血管扩张剂,在呼出气中可以检测到。
NT-proBNP是一种被广泛用于心血管领域的生物标志物,它的物质摩尔质量对于评估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NT-proBNP的物质摩尔质量进行深入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NT-proBNP?NT-proBNP,全称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是一种由心脏细胞分泌的激素,通常用于评估心力衰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它在心脏受损或扩张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被称为心脏标志物。
二、NT-proBNP的重要性1. 诊断心力衰竭NT-proBNP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力衰竭,因为在心脏扩张和代偿不足时,心脏细胞会释放更多的NT-proBNP。
通过测量血液中NT-proBNP的浓度,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心力衰竭,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2. 预测心血管风险除了诊断心力衰竭外,NT-proBNP还可以用于预测心血管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高水平的NT-proBNP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相关,包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等。
NT-proBNP的测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三、NT-proBNP的物质摩尔质量1. 物质摩尔质量的定义物质摩尔质量是指1摩尔物质的质量,通常用单位为克/摩尔(g/mol)表示。
对于蛋白质和多肽,物质摩尔质量的计算方式是将每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然后乘以该物质中该原子的个数。
2. NT-proBNP的物质摩尔质量NT-proBNP是一种由人类编码的前B型利钠肽的前体分子,包含134个氨基酸残基。
根据每种氨基酸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计算出NT-proBNP的物质摩尔质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NT-proBNP的物质摩尔质量 = 氨基酸1的相对原子质量 + 氨基酸2的相对原子质量 + ... + 氨基酸134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g/mol)3. NT-proBNP的物质摩尔质量的意义NT-proBNP的物质摩尔质量对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应用的心脏标志物大致可分为三类:心脏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心脏功能的标志物;心血管炎症疾病的标志物一、心脏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及应用(一)标志物1、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标志物,如缺血修饰白蛋白、髓过氧化物酶、CD40配体等;2、心肌缺血坏死早期暨发病6h内的标志物,如肌红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糖原磷酸化酶BB同工酶等;3、心肌组织损伤坏死的确定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等。
4、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和β-羟丁酸脱氢酶等因灵敏度和特异性都相对较差,在心肌损伤的诊断检测中已逐步停用。
(二)应用:1、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已成为心肌组织损伤(如心肌梗死)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在不能使用cTn的情况时,也可以使用CK -MB质量(CK-MB mass)检测。
2、cTn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用途主要有:协助或确定诊断;危险性分类;估计病情;治疗指导。
3、在考虑AMI诊断时,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结合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ECG)检查的结果。
cTn或CK-MB mass的检测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值的ACS 病人存在心肌损伤,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或ECG检测结果,可以考虑诊断为MI,属高危险性。
4、临床较常用的主要是BNP和NT-proBNP的检测分析。
一般认为,NT-proBNP半衰期相对较长,浓度相对较稳定,含量相对较高(比BNP约高16~20倍),检测相对较容易,是较理想的预测标志物;BNP半衰期相对较短,在了解病人即刻情况时较有价值。
免疫分析方法的不同使检测特异性有所不同,应努力避免如同cTn一样的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不一致性问题。
二、心脏功能的标志物及应用(一)标志物1、A型心钠肽( ANP);B型心钠肽(BNP);CNP两者分别主要由心房和心室分泌。
刺激ANP和BNP释放的主要因素是心肌张力的增加。
ANP的分泌释放调节主要在心房储存水平,新合成的很少;BNP的合成、分泌释放调节主要在基因表达水平。
心肌标志物的种类
心肌标志物是指用于检测心肌损伤和心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肌标志物:
1、心肌酶: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
这些酶在心肌损伤时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水平升高。
2、肌钙蛋白: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内的一种结构蛋白,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钙蛋白会释放到血液中。
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是两种最常见的心肌肌钙蛋白。
3、心电图: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4、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一种使用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5、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图像,对于评估心肌疾病和心肌缺血非常有用。
6、其他生物标志物:其他与心肌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包括B型钠尿肽(BNP)和N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
这些生物标志物主要用于诊断心力衰竭。
这些心肌标志物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多种心肌疾病。
如果您有关于心肌标志物的更多信息需求,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文献。
2 心脏标志物心脏标志物是指在心肌损伤、心肌梗死时由心肌细胞大量释放入血,可利用化学、免疫学技术进行定量检测,通过分析作为诊断AMI标志性依据的物质。
心脏标志物可分为酶类标志物和蛋白类标志物。
急性心肌梗死的酶类标志物主要包括: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门冬氨酸转移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蛋白质类标志物主要包括: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心肌肌钙蛋白。
2.1 AMI的酶类标志物心肌酶类标志物的敏感性对AMI早期诊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尤其是CK-MB的阳性结果比AST、LDH出现早,且特异性、敏感性也较AST、LDH高[1、5]。
2.1.1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催化糖酵解的终反应,广泛分别于各组织中,测定总酶意义不大。
LDH有5种同工酶,心肌细胞中主要是LDH1。
LDH1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损伤,LDH1对于AMI发生24 h之后的诊断有帮助。
AMI后8~18 h LDH1增高,在常用酶中升高最迟,高峰时间24~72 h,增高维持时间6~10 d。
AMI 时同工酶分析LDH1/LDH2大于1时,对诊断AMI有重要临床价值。
2.1.2 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CK)催化磷酸肌酸生成的反应。
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CK有3种同工酶(CK-MM、CK-MB和CK-BB),其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CK测定主要用于早期诊断AMI和溶酸疗效及判断疾病预后,特别对无Q波AMI。
目前国外学者甚至认为酶学诊断AMI不需同时测许多酶,只单测CK-MB一项即可。
2.1.3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MI时升高幅度小于CK;恢复早于LDH,诊断价值很小。
AST是1954年首个被应用于临床的心脏标志物[2],目前诊断AMI主张不包括AST测定。
2.2 AMI的蛋白类标志物2.2.1 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YO)是横纹肌组织特有的色素蛋白,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能可逆的与氧结合,在肌细胞内有储存和运氧的能力。
心脏标志物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脆弱的心血管系统往往不堪重负,有关心血管的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科学家们发现了多种与心脏疾病相关的心脏标志物,包括髓过氧化物酶(MPO)、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等等,这些标志物的发现大大提高了对心脏疾病的诊断水平。
髓过氧化物酶(MPO)是白细胞活化时由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颗粒释放的,在宿主防御系统和炎症情况下起重要作用。
MPO是一种丰富的白细胞的酶,在由于心脏原因而突然死亡的撕裂性损伤患者中增高。
增高的MPO水平与冠脉疾病相关。
在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硬化、动脉粥样化区域可找到高浓度的MPO及其氧化产物。
MPO与脆弱的斑块和内皮细胞的功能不良有关。
在胸痛住院的患者中,高血清和血浆MPO水平表明高风险的心血管事件。
低CRP和TnT 水平、高MPO水平的病人比有低CRP、TnT和MPO水平的病人具有更大的心脏病风险。
心肌受损之前高水平的MPO以及水平不断增加表明不稳定的斑块形成,因此MPO水平是潜在心脏病事件良好的预报因子。
心脏病发作(或心肌梗塞)时,损伤的心脏组织释放心脏的酶如肌酸激酶(CK)。
CK存在于心脏和骨骼肌以及肝脏和脑子。
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仅存在心肌的CK亚型,血液通常有低水平的CK-MB。
心肌受损时,CK-MB从受损的细胞漏出,引起血液水平的上升。
因而测定CK-MB增加时,可以诊断或证实近期心脏病的发作。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释放的CK-MB可早在症状起始的3-4个小时的血液中检测到,并且梗塞后大约65个小时维持高水平。
据报道CK-MB水平在3小时后可诊断50%AMI,6小时后可诊断90%以上。
在症状出现后6小时而没有诊断性心电图的急诊室患者,CK-MB的准确性在确证AMI是非常有用的。
CK活性的测定主要用于诊断骨骼肌疾病、心肌梗塞、脑血管病、肌肉萎缩症、甲状腺机能不足以及肺梗塞,监测病因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