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46.46 KB
- 文档页数:5
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思考(原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州有汉、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仡佬等 3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4%。
在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黔南州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未来得及进行开发就面临生存维艰。
如民居和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日趋消竭;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民族传统习俗如庙会、节日和婚丧礼俗,均因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保护性开发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州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黔南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了摆在全州各族同胞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功能(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有之。
在我国,文化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唐代孔颖达认为,“人文化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诗》、《书》、《礼》等典籍,一是指礼仪风俗。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正式使用文化一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被作为与“武功”“武威”相对立的“文治”“教化”的总称。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在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意指“加工”、“耕作”、“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侧重物质技艺层面。
实际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 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贵州苗族调研报告引言:贵州苗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一些地区。
经过对贵州苗族的调研,我们对其文化、传统习俗、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贵州苗族的概况、苗族文化、苗族经济等内容。
一、贵州苗族的概况贵州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
他们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地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等。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二、苗族的文化与传统习俗苗族文化独特丰富,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苗族人民使用苗族语言交流,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
他们喜欢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女性常常戴着精美的银饰,男性则穿着有着苗族特色的服饰。
苗族人民也擅长制作艺术品,如织锦绣品和制作银饰等。
苗族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
例如,苗族人民尊重先祖,常常举行祭祀活动来纪念祖先。
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中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表达他们的欢乐和祝福。
让我们深入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增进文化交流和促进社会和谐。
三、苗族的经济状况与发展贵州苗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主要种植稻谷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苗族人民也发展了特色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水田综合农业系统和苗族传统农业技术。
此外,苗族人民还发展了手工业和旅游业。
苗族的手工业产业发达,他们擅长制作种类繁多的艺术品,如苗绣、银饰等。
这些手工艺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深受市场青睐。
同时,苗族也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苗族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名胜。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贵州苗族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其次,苗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一定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黔南地区位于贵州省南部,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也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黔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研究,以促进黔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1. 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黔南地区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对于各种节庆活动、传统民俗、民间艺术等都有着丰富的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很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2. 品牌建设欠缺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尚未形成较为知名的品牌,缺乏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景点和产品。
游客到达黔南地区后往往难以找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也难以体验到地道的民族文化。
黔南地区在民族文化旅游方面缺乏较为吸引人的品牌形象,影响了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3.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民族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服务质量是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当地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也有待提高,对外来游客的接待能力有限。
4. 缺乏专业人才民族文化旅游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进行运营和管理,但目前黔南地区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特别是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宣传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来开展工作。
这使得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对策研究为了保护和利用好黔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鼓励和支持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保护与管理 /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66而且该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故对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开发需要用辩证思维对待。
一方面应使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一定的神秘性、原始性,这对于开发者而言,无疑增加了对其保护与开发的难度;另一方面为与当下的文化产业消费相适应,开发所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与市场潜力又势在必行[1]。
现分析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现状如下。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当地人民长期的生活、劳作等过程中形成的,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保留了当地不同民族特色,同时展示出民族文化的不同元素。
其中涉及口头传说、社会风俗以及手工工艺等多方面内容,在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时,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完善。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受到重视只有对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保护,才能为人们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黔西南州是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区域,当地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以该地区文化为基础开展了如下工作。
(1)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节,为当地文化宣传、经济贸易等创造有利条件,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该地区文化产业的开发工作中去。
(2)以布依族的习俗、舞蹈及民间艺术为主体,开展相关的采风、调研活动,对布依族的民族音乐、舞蹈进行收集整理,为该地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3)对民族产品进行开发,发挥该地区文化产品向商品转化的优势,如将苗族的刺绣与领带结合,开创文创产品,打造特色产品,以带动苗族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3 贵州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市场潜力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开始追求具有原始特点的民俗文化。
黔西南州的民俗文化可以满足当下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人们可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体验当地布依族服饰、音乐、舞蹈以及民间艺术等,让自己内心得以放松。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黔南州位于中国贵州省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地区。
在过去几十年里,黔南州一直致力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以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目前,黔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 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
黔南州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景,但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仍然有限。
一些具有潜力的景点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宣传,导致游客的兴趣不高。
2. 文化传承和保护不到位。
黔南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消失。
这不仅损害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身份认同,也限制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3.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在黔南州,一些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仍然不尽如人意。
旅游设施不完善,导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给游客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不满。
1.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黔南州要充分挖掘和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发掘具有吸引力的景点和特色项目。
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认知度。
2.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
黔南州要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和民族音乐舞蹈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3.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黔南州要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导游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鼓励私人企业参与旅游服务业,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4.加强合作与合作。
黔南州应主动与其他地区和旅游企业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开展联合宣传和营销活动,扩大旅游市场影响力。
黔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但目前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通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合作与合作,黔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将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Guizhou Culture Development 作者: 麻勇斌
作者机构: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
出版物刊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3-66页
主题词: 贵州 文化体制改革 实际问题 对策建议
摘要:贵州文化发展存在三类问题。
第一类是涉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效推进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推动与释放和激活文化单位的发展活力之间存在“间隙”;文艺院团的改革要
取得突破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准备到位;机制、机构、人才同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不够协同。
第
二类问题是自主发展的能动性问题:职能部门的能动性还有待加强;文化发展主体的能动性还
不够;“第三方机构”缺位。
第三类是文化“走出去”的条件性问题:“走出去”的主体
的“远程经营能力”有限;“走出去”的内容质量有待更加提高;“走出去”的政策体系需要
更加健全。
针对问题的解决,本文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工作的建议;二
是对文化“走出去”的建议;三是对政策修改或补充的建议。
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
特别是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更有苗、侗、彝、水、仡佬、土家、白、壮、毛南、羌、仫佬等16个世居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神话传说和饮食习惯等形成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民族风情。
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编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
除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观念陈旧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由于旅游产品单一,贵州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
开拓新的旅游产品,以激发当前旅游市场的活力势在必行。
受地理区位条件限制,贵州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市场相对不成熟。
而正是贵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区位劣势使得民俗文化得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形成一种独立于喧嚣尘世的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
可以预见,只要开发得当,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必定蓬勃发展,大放异彩,这对推动少数民族地方的脱贫致富和贵州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展分析(一)优势首先,从资源的数量和构成看,种类多、内涵丰富。
此外,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原生神秘文化底蕴丰厚,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长久以来,形成了不同的节日,婚庆习俗,饮食习惯,衣着服饰等;另外,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布依族、苗族主要聚居在黔西南一线,水族、瑶族则聚居在黔南地区,黔东南地区有苗族、侗族、毛南、羌、仫佬集中居住。
其次,从价值和功能上看,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文化价值、艺术和美学价值,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学者研究民族文化的需求,这就使得其观光功能,科学考察和文化体验功能突出。
最后,从特性和特色上看,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新、奇、特、绝”的特点,贵州有16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是贵州所独有的,比如苗族中的白苗分支,青苗分支,花苗分支以及仡佬、毛南等民族,他们的节庆习俗,衣饰着装,饮食习惯等都是在其他地方所体验不到的。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调研报告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贵州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贵州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民族服饰、民俗习惯、传统音乐舞蹈以及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民族文化元素既独特又丰富,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贵州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威胁。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正在被快餐文化冲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传统,转而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族文化,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社会传播贵州的民族文化,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
可以组织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增加人们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加强对贵州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对年轻人进行传统技艺的培训和教育,保证技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加强对老一辈传统技艺人的保护,确保他们的技艺不会因为生计问题而失传。
此外,加强贵州原生态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尽量保留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
可以通过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向年轻人普及贵州的民俗文化,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局面。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贵州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相关经费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合作,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和合作项目,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贵州的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技艺的传承、保护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我们可以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贵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基于雷山县的调查罗邵陵(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省份,如何保护好民族文化非常重要《通过对雷山县的调查发现,目前民族文化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和修建民族博物馆等。
但当前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使民族文化的保护更有成效,应该从夯实民族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加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措施的针对性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11.014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9民族文化作为§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包括建筑、服饰、语言、饮食、风俗、宗教习惯等。
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它是一个民族经历漫长时期,民族成员自发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东西。
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这就使得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笔者以雷山县为例,总结其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特点,试图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1贵州民族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1.1 民族文化进校园随着I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実施意见》两 个条例的颁布实施,人们愈发地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民族文化教育开始进人制度化、常规 化发展轨道。
雷山县为响应省教育厅、省民委的号召,结合自身情况,2003年起,霄山在全县从幼儿园到高中设立民族文化课程,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质量重要考评内容之一,从而加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e 这种模式不仅仅把保护民族文化停留在制度政策的层面,更是落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中。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摘要: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本论文旨在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首先,文章将介绍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接着,文章将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文章将分析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包括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目录一、引言 (1)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 (1)三、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1)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 (2)五、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2)六、结论 (4)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现象,其历史和文化对于理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少数民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在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受到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贵州地处边疆,地形复杂多样,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形成了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各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政治上,贵州地区历史上曾是多个古代国家的边疆,多次更替统治者,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在经济上,贵州地区地理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相对困难,少数民族主要依靠山地农业、林业、矿业等方式谋生,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其他民族进行交流、融合和互动,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战争、迁徙、文化传承等多个阶段,这些历史事件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