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人的养成
- 格式:pdf
- 大小:235.13 KB
- 文档页数:3
美育的意义作用和价值美育的意义、作用和价值引言:美育是一项旨在培养人们对美的敏锐度、审美能力以及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巨大的意义、作用和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美育的意义、作用和价值。
一、对个人的意义和作用1. 提高审美能力:美育培养了个人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通过接触不同形式的艺术,个人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并能够更好地评估和鉴赏艺术品。
2. 促进创造力:美育鼓励个人进行艺术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激发他们寻找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 培养情感和性格:美育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并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个人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4. 增强自信心:通过美育教育,个人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他人的赞赏和肯定,进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美育教育可以激发个人对艺术的持续兴趣,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探索艺术知识,并且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有助于个人终身学习的习惯的养成。
二、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1. 丰富文化底蕴:美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丰富社会的文化底蕴。
通过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创作,能够传达出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推动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
2. 促进社会和谐:美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情商和社交能力,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凝聚力。
通过艺术的表达,个体之间可以建立起更加密切的沟通和联系。
3. 促进经济发展:艺术产业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产业之一,美育可以培养更多的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推动经济的发展。
4. 提高国际影响力:艺术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的障碍,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教育美无处不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引发了社会、专家的讨论。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这里也冒昧的浅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见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的审美标准和底线在报警了。
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在大打折扣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在退色。
无数人在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审美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不可分的,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只有做到了“真、善、美”才能保证美育的动人性,纯洁性,审美素养是脱俗的、是没有公利性的,、是纯粹的、高尚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
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
外表的美,是经不起风雨的、是坛花一现、是没有灵魂的,而内在美是一种修为,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供养。
所以只有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改进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呢?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而提高人文素养又是提高学生审美的必经之路。
改进美育教学要以感动人性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来体现“真、善、美”。
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的教育本来就是在情感世界里寻找记忆,让个体的情感与心灵发生碰撞而产生灵魂的火花来修炼个体。
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的效果是“煽情而动”或者说是“动之以情”。
美育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
美育无处不在,所以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
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美育对大学生人格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美育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通过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内涵,加深对生活的体验和对自身情感、心境的审美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气质修养和品格修养。
美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美育课程中,大学生能够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自由的创作与表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
美育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育教学是一种全方位的思维多元化培育,它能激发大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应用能力、情感态度规范,通过一系列丰富的美育课程,锻炼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其国际化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能拥有优秀的人格,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关系紧密而又不可分割。
然而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美育的地位并不是那么突出,很多学校甚至取消了相关课程,导致大学生在审美情感、艺术修养、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有必要加强美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养成。
针对当前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建议。
学校应该加强对美育教育的宣传和推广,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美育对于人格养成的重要性。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参与其中。
学校应该加大对美育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美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美育教学资源和条件。
社会应该加强对美育的支持,包括政府、企业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密切相关,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美育教育,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育心得体会美育,即美术教育,是指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育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长期的美育教育实践中,我深有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美育心得体会。
首先,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美育教育中,学生通过观摩艺术作品,学习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表现形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使自己的审美情感得到提高。
其次,美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
在美育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的观赏和分析,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培养自己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再次,美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人们对美的态度和修养,是人的一种素养品质。
在美育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艺术修养和品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他们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现,培养自己对美的态度和修养,使自己的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美育教育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能够理解美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因此,美育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美育教育,让美育教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力。
美学原理论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何作用班级:09美术教育与工艺学号:*********姓名:***论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何作用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的是发展完美的人性,使人超越“自我”的有线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解放和自由,回到认得精神家园。
美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育审美心胸和审美眼光:第二,培养审美感兴能力;第三,培养健康的、高雅的、纯正的审美趣味。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
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
美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
美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
美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论美育的作用蔡元培认为世界有两方面: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
现象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实体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就是人类心理和精神的最后依靠、归依。
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不仅生存于物质世界而具有物质需求,人还有心理,有情感,有精神世界,渴望心灵有依靠。
美育是实现世界观教育,以达到精神世界的途径、津梁,这是由美育的特点决定的。
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些都是随人的生死祸福利害等而改变的。
而美感则否,美感的特点是无功利性、超脱性、普遍性。
人们面对美的对象,决无占有它的念头,心理的美感是纯洁无杂念的,众人面对美的对象,都是如此,因此就能忘记人我的差别,而与美浑然一体,进入实体世界。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美育对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功名利禄、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利害生死的境界,使人体验生命的真谛,获得人生的终极幸福。
从美育含义的角度论美育的意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相互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
美育与职业素养的养成优秀案例美育与职业素养的养成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列举10个优秀的案例,展示了美育与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
1. 案例一:学生艺术展览某中学为了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和职业素养,定期举办学生艺术展览活动。
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并展示自己的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作品。
通过展览,学生们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能学习欣赏他人的作品,培养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案例二:校园美化活动一所小学开展了校园美化活动,学生们参与设计和实施校园绿化、壁画等项目。
除了提升学生们的美学素养,这个活动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们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会了如何规划、组织和执行任务,锻炼了职业素养。
3. 案例三:艺术课程融入职业教育一所职业学校将艺术课程融入到职业教育中。
学生们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习绘画、音乐等艺术技能。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 案例四:职业素养培训课程某公司为员工提供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包括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这些培训,员工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5. 案例五:职业素养考核某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设立了职业素养考核项目。
学生们需要参加模拟面试、职业道德测试等环节,评估自己的职业素养水平。
通过这样的考核,学生们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
6. 案例六:艺术家讲座某艺术学院邀请著名艺术家来校园进行讲座。
学生们有机会听取艺术家的经验分享,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这样的讲座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艺术素养,还激发了他们对艺术事业的热情和追求。
7. 案例七:职业导师计划某大学开展了职业导师计划,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和支持。
职业导师与学生定期交流,帮助他们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实用的职业建议。
通过与职业导师的互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职业要求和行业动态,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1. 提高审美情趣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对美的事物有更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学习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风格和类型的艺术作品,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审美情趣的提高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使他们更加关注美好的事物,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塑造健康的心态美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加强其心理的塑造,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艺术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这对大学生的心态有着积极的熏陶作用。
美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乐观豁达的心态,帮助他们锻炼坚韧的意志和克服挫折的能力,从而使其人格更加健康完善。
3. 增强社会责任感美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帮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需要,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故事和人生经历,这些故事和经历会触动他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激发出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
美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其社会情操和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1. 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美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作品常常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人生态度,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品质,使其具备更加积极向上的人格。
2.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美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学习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各种艺术表演和创作活动。
这种合作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共同完成艺术创作。
席勒美育目标的终极:养成“完整的人”(一)【摘要】席勒从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把人的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作为其美学及美育的最终目标。
他认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人才免去了物质的片面性和道德的片面性。
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绝对存在,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个人。
【关键词】审美教育;人格;完整的人席勒的美育思想中倡导养成“完整的人”。
在我国理论研究中,比较深入研究该思想的文章里,有这么几篇比较有代表性。
如杨家友认为席勒从人性的自由出发,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他所面临的时代难题。
他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
不过在杨家友的文章中,“完整的人”并不是席勒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神性和上帝。
所以他认为席勒倡导的自由的发展道路,人是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
并以席勒的代表作品《强盗》为例加以解析,进一步肯定《强盗》就是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1]与此相对地是曹卫东的看法。
曹卫东认为席勒倡导审美教育,恰恰是宣扬要从“全能的神”向“完整的人”进发,并解释认为席勒强调了审美对于人性的本体论意义,强调审美过程就是人性的完善过程和实现过程,而且席勒之所以把人性寓于审美过程之中,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人性的不完善;具体到人的概念来看,启蒙哲学造成异化主要表现为它对人的理解不是出现偏颇就是趋于激进;席勒提出了自己的人的概念,就是游戏冲动主宰下的人的概念。
2]高译的观点认为席勒作为18至19世纪德国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意义就在于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
他进一步提出席勒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
美育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美育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艺术、音乐、舞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其审美素养。
美育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思考,从而形成独立的审美观念和品位。
首先,美育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审美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审美选择,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审美,对于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美育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身优秀的审美品味,使其在接触各种艺术形式时,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欣赏和理解,形成独立、深厚的审美情感。
其次,美育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身的参与和体验来完善自我,提升个人品质。
通过绘画、音乐、表演等多样化的美术形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内心的潜能,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美育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发展出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更具审美眼光,更有品位的去审视周围的人和事物。
在教育实践中,美育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艺术元素融入到各个学科中,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比如,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教学生诵经典诗文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历史课上,引导学生欣赏历史文物、建筑等艺术作品,激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其次,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和比赛,邀请专业艺术家来校指导,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审美修养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美术课程设置,引导学生熟悉各种艺术形式,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审美素养。
美育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和家庭、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学校作为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主要场所,应该加大审美教育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机会。
以美育德,以美益智美,既能感化人心,又能开启智力。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美育德和以美益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分析其内涵,并举例证明其价值。
美育德,顾名思义,是通过美的熏陶,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美,往往凝聚着无数善良与正义的元素,给人以启发性。
当我们欣赏美时,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逐渐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
正如孔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种内心的反省和审视,正是通过美的感染,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美益智,则是通过美的熏陶,启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美,往往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创新,能够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欣赏一幅画、听一首音乐到阅读一篇优美的文章,都是一种智力的锻炼。
这些活动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服侍他人,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这种服务他人的精神,正是通过美的引领,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去发掘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以美育德、以美益智的重要性并非空谈。
让我们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例,他以追求科学之美为己任,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揭示了相对论的奥秘。
这一伟大的科学成果,既是对美的探索,也是对智慧的挑战。
它证明了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激发内在的潜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成就。
综上所述,美育德和以美益智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美的熏陶,我们能够塑造高尚的品德,启迪无穷的智慧。
让我们用欣赏美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充满智慧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时代,让我们共同追求美育德、以美益智的目标,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最后,我们要明确一个观念:美育德和以美益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实践。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体会到美的力量,并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第25卷 第2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5 N o.2 2005年4月Journal of Bao ji U 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A p r.2005美育与人的养成Ξ寸 悟(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7)[摘 要]德国伟大的诗人、美学家席勒根据他所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人性的分裂,提出了美育问题。
二百多年过去了,美育问题依然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甚至显得比席勒那个时代更为紧迫。
物质至上,急功近利,世俗主义,享乐思想的蔓延,要求我们真正的理解美育问题的内涵及其对人的生命价值导向上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真正实现和谐与自由。
[关键词]席勒;美育;养成;自由[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193(2005)022******* 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给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满足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但物质的充裕,并不当然地预示着精神上的完善,特别是在我们当前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物欲的膨胀,权利的追逐,道德的沦丧,人性的陷落都成为令人焦虑的社会现象。
加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如学校教育中的智育第一,传媒上暴力色情等对青少年思想的腐蚀而导致的犯罪率上升等都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无疑是与人的生存状态及对生命价值体认的失误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相关,因而也就与审美的本质及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相关,因之,审美和美育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来重视和倡导。
美是人类通过工具活动和符号活动自由创造的感性形象。
体现了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性,是人全面发展、人性和谐的标尺。
我审美故我在。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审美活动来促成人的生成和发展,养成完美自由的人性。
最早提出美育问题的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1759—1805)。
他在1793—1794年写给丹麦王子奥格斯堡公爵的二十七封信(后来经过重写),成为现在流行于世且影响深远的《美育书简》一书。
在这本书里,席勒对美及美育问题作了深刻的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在古代社会里,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性是完整的。
近代以来,人与对象分裂了,手段与目的、感性与理性分裂了,这就导致了人性的分裂。
在人身上有两种对立的因素,一是感性冲动:“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他的感性本性”,即“要把我们自身之内必然的东西转化为现实”;一是形式冲动:“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性”,“使我们自身之外现实的东西服从必然性的规律”。
[1](P74276)这两种冲动是对立的、矛盾的,只有在人完美和谐的存在——游戏冲动中才可以统一。
“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1](P90),他所说的游戏冲动,就是审美艺术活动,其实现了主动 受动、理性 感性、必然 自由的统一和谐,实现了人的精神的超越,是人的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
因此,《美育书简》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阐明: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必由之路。
“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经,正是通过审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1](P39)席勒在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问题,并把它与人类的进步和人性的自由联系起来,应该说是Ξ[收稿日期]2005201216[作者简介]寸悟(19482),男,陕西凤翔人,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专业方向是美学,文艺学。
美学思想发展中丰硕成果。
虽然他的思想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启发,但席勒已突破了康德美学纯思辨的樊篱,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并且,他还把美育看作一种与德育、智育、体育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方式,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把握美育的目的与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另外,他认为艺术就产生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游戏冲动之中,实现了人的精神价值,是人生命活动真正目的,通过审美教育,自然的人提升为社会的人,蒙昧的人走向文明的人,达到了人性的自由和谐。
席勒的美育理论,让我们认识到了美育的独特作用,但其与德、智、体育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分离的。
而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关系。
德育培养人服从社会(国家、组织)的规范性、整一性;智育要求人服从客体(自然、社会)的必然性、规律性;体育则要求人服从的生命机体(自然、生理)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性、系统性,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强调社会发展、思维活动、体质发育过程中客观的必然规律对人的制约和束缚。
在这些方面人是受动的。
而美育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为最高目的,通过美育活动,陶冶情性、净化心灵、模塑独立自由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从人的体质到精神,人的体貌到心灵,达到完美和自由的理想境界,获精神上的超越和解放。
美育为什么在人的养成中具有这样重要的作用呢?首先,美育就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感受、理解,培养人独立自由的创造能力,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美产生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中,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显现,是人的本性的升华。
对美的感受、体验是人对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技巧的观照和确认,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激励。
所以黑格尔在《美学》序论中指出“人还通过实践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
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
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刻下他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事物中复现了。
人这样做,目的是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
”[2](P397)黑格尔非常深刻地阐明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
人对美的感受,所产生的喜悦、快慰的情感,是人对自己的创造力量的自我感受,自我确证。
所以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激发起人在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中,为了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和力量。
其次,美育是对形式美的欣赏和领悟。
形式美是美的事物的感性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属性。
美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莫不以具体鲜活生动的形式,诉诸受众的感觉,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感受力,创造鲜明独特的审美意象,领悟到一种独有的审美情趣、审美快感。
形式是客观事物运行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客观规律认识把握和自由运用。
寒来暑往、花开花谢,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的表现;社会矛盾、政治、经济等关系的互动,都表现为具体的独特的生活形态,也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一切艺术既有对社会现实发展规律的揭示,还有对艺术创造规律的遵循,更有对艺术形式的自由创造。
所以美就是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自由的形式。
这种形式,必须含有真——规律性与必然性,才可能是美的,人们也是在对美的形式的直觉感悟中去把握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哲理。
因之美育也就是以美启真,通过对美的形式的感受去认识和掌握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
这就形式的客观性而言,而从主体方面讲,人类认识和把握了规律,就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创造的自由,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是生命的真谛,是人生存的一种至境。
所以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的一种现实方式。
实现了人的本性,开拓了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席勒提出美育的本意。
不足的是他企图以游戏的精神自由去消除现实中的矛盾和人性分裂,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再次,美育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与人的认知教育及道德教育的根本区别就是情感因素不可或缺,并自始至终饱和着浓烈而纯正的心理体验和感情。
情感活动是审美活动的内在驱力,是人强烈地实现自身目的的心理需求,从基本的生理满足,物质欲求到最高阶段的自我实现,自由创造的高峰体验,情感活动与人的整个生存状态是共生的。
审美情感虽然是一种由美的事物的形式到感生喜悦和欢慰,是一种个人化的感性心理需求,与日常情感、现实情感相互交织,但又是超越一般的生理快适和物质满足带来快慰,是一种浸染着理性和社会性的高级情感,是以理智感和道德感作为基础的。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观照,75第2期寸 悟 美育与人的养成使审美情感得以激发和产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整个心理体验不断深化和发展,导向审美认识和审美意志活动的活跃,由感官的快适向精神的愉悦而提升,以感性直觉的方式,激发整个生命活动的独特体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生存境界。
使心灵得以净化、人性得以升华,从而实现人的精神的自由和满足。
所以美育可以陶冶情性、美化心灵,提高道德,了悟人生,从而全面完整的模塑人、养成人。
当然,我们需要客观的恰当的认识美育的作用和功能。
前边已经阐明,美育可以从整体上提升人的感受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可养成人健全的理想人格,但我们不赞成泛审美主义,美育不能替代德、智、体育对人的培养,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都企图让美育来承载和完成,就显得不堪重负。
象席勒那样,把现实社会的一切弊病、矛盾都企图通过美育来解决,显然是一种审美乌托邦思想。
另外,有些人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这种认识也是狭隘的,不合理的。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是高级形态的美。
但无论如何,其不能排挤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为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广大人民群众;无私无欲,乐于奉献的仁人志士,以及面对凶险、迎难而上,见义勇为的英雄楷模,这些社会生活中的美甚至比艺术美更能教育和启发我们的良知和爱心。
当然还有自然的美,无论是湖水滢澈,山色空的九寨沟,还是荷香十里,水光潋滟的西子湖,再美的画图也传写不出其神蕴和意态。
广义的美还应包括社会现实中的丑,如生活中冷酷伪善,毫无人性;或猥琐丑陋,拍马逢迎;或杀人越货,丧尽天良。
如自然中的草场蜕化,沙暴肆虐,河水污染,浊流滚滚;植被破坏,生态失衡。
这现实生活中的丑都是触目惊心的,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引发我们思考,要求我的更全面更长远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所以社会中的丑和自然中的丑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的审美价值。
这是单纯的艺术教育不能包容的。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对丑的感受和思考,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否则他们就会缺少辨别力,丧失免疫力,不能分辨和抵御那些消极丑陋的现象或事物的影响,也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和信心,情感脆弱、心胸狭窄、是非混淆,因之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而只有在美丑的对照中,才会认识到社会进步的迂曲折,人生历程的坎坷不平,锻炼出坚韧的意志,广阔的胸怀,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养成卓尔不群的人格情操,铸就恢宏博大的人生理想,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的结晶!参考文献[1]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2]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责任编校 文武)Aesthetic Educa tion and the Nurture of CharacterCUN W u(T he D ep a rt m en t of Ch inese L ang uag e and litera tu re,B aoj i U n iversity of A rts and S cience,B aoj i,S haanx i721007) Abstract:T he great Germ an poet and aesthetician,F riedrich von Sch iller,p ropounded the questi on of aesthetic educati on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e of ex istence and sp lit p ersonality of h is day. M o re than tw o cen tu ries has p assed,bu t aesthetic educati on rem ain s a top ic that catches p eop le’s atten ti on,and it m ay be even m o re con sp icuou s today than it w as in Sh iller’s day.T he sp read of m aterialis m,secu laris m and hedon is m necessitates a tru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 tati on of aesthetic educati on and its gu idance to the value to life so as to ach ieve the true harm ony and freedom in p eop le’s ex istence and developm en t.Key words:F riedrich von Sh iller;aesthetic educati on;nu rtu re;freedom85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