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二茂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测定
- 格式:pdf
- 大小:248.26 KB
- 文档页数:4
猕猴桃浆二茂铁修饰碳糊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的研究王琦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0)003
【摘要】研制了猕猴桃浆二茂铁修饰碳糊电极,探讨了该电极的性能和实用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极在KH2PO4-Na2HPO4缓冲溶液(pH=5.6)中对抗坏血酸的氧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峰电位Epa=-0.04 V(vs.SCE),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得的氧化电流与抗坏血酸浓度在1.00×10-5-1.00×10-3 mol·L-1范围内呈线形关系,检测限为1.00×10-6mol·L-1,电极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选择性,响应时间短,使用寿命14天以上.用于检测果汁饮料中的抗坏血酸结果满意.
【总页数】4页(P53-55,99)
【作者】王琦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57.12
【相关文献】
1.基于溶胶-凝胶技术的聚烯丙胺基二茂铁化学修饰电极的组装及其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 [J], 李亚卓;张素霞;李晓芳;孙长青
2.二茂铁修饰碳糊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及电分析方法研究 [J], 白莉;郑志祥;高作宁
3.花椰菜二茂铁修饰碳糊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的研究 [J], 王琦;赵艳霞;张
国荣
4.二茂铁修饰碳糊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的研究 [J], 王晓蕾;张国荣
5.酞菁包埋二茂铁聚合膜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 [J], 武雪梅;栾积毅;李敬芬;武冬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第64卷化学学报V ol. 64, 2006第20期, 2123~2126 ACTA CHIMICA SINICA No. 20, 2123~2126* E-mail: nanozjut@Received November 19, 2005; revised February 28, 2006; accepted June 30, 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476097)和浙江省自然科学重大基金(No. ZD0024)资助项目.2124化学学报V ol. 64, 2006自上个世纪中叶发现碳化钨(WC)在催化领域具有类Pt的催化性能以来, 其制备与应用研究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1~6]. 在化学催化领域, WC可用作加氢、脱氢、异构化和烃类转化与合成等反应的催化剂[7]; 在电化学领域, WC在氢离子化和析氢反应等电催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8,9]. 氢离子化反应是燃料电池中一个重要的电极反应, 该反应最大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减少Pt等稀有贵金属催化剂的用量, 并解决上述贵金属在催化作用过程中的中毒问题. 由于WC有其独特的电催化性能、抗中毒能力和可替代Pt等贵金属催化剂的特性, 不仅可以应用于燃料电池中取代Pt等贵金属催化剂和解决中毒问题, 而且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它化学催化领域, 因此, WC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催化剂. 但是, 如何进一步提高碳化钨的催化性能, 使其接近于铂等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是目前碳化钨催化剂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研究表明[10~13], 纳米碳管具有优越的电子性能, 且可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调控. 纳米碳管这一独特性能使其可应用于复合材料, 并很好地改善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 在复合材料制备方面, 纳米碳管因其优越的电子和机械性能, 是稳定复合材料的优秀载体候选材料[14]. 实验研究表明, 将Ru, Pt和Au纳米颗粒沉淀在纳米碳管上, 生成的杂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比Ru, Pt和Au纳米颗粒的好[15,16]. 在TiO2/C催化剂中, 金属氧化物和碳相之间体现出很好的协同效应或合作效应, 当金属氧化物颗粒在碳相中分散很好时, 上述效应可以得到加强[16].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若将碳化钨颗粒沉淀到纳米碳管上, 同样可以增强其催化性能. 但是, 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WC/纳米碳管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方面的文献报道.本文将表面修饰与原位还原碳化技术相结合, 制备出WC/纳米碳管复合材料, 对样品的形貌、晶相组成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 并采用粉末微电极对其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 并取得预期实验结果. 为WC/纳米碳管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1 实验部分1.1 试剂与仪器实验所用原料及药品: 纳米碳管(市售, 深圳纳米港有限公司); 偏钨酸铵[市售, (NH4)2W4O13•H2O (AMT), ω(WO3)≥89%], H2(≥99.999%), CH4≥99.99%). 红外干燥箱, 管式电阻炉(SK2-2-10), 温度控制仪(厦门宇光). 1.2 样品制备(1) 采用湿化学法对纳米碳管进行纯化处理: 首先, 将适量的纳米碳管置于浓硝酸溶液中, 升温至150 ℃, 保温 4 h, 过滤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六遍, 放置于红外灯干燥箱内干燥后备用.(2) 将适量的纯化后纳米碳管置于浓度为15%的偏钨酸铵水溶液中, 在60 ℃条件下处理4 h, 过滤后在80 ℃条件下干燥, 取适量的干燥后样品置于石英舟内, 并将石英舟推入管式电阻炉内. 通入氮气30 min, 然后通入H2和CH4 [V(CH4)∶V(H2)=10∶1), 同时将电阻炉升温到900 ℃, 保温4 h. 自然冷却后即获所需样品. 1.3 样品表征X射线衍射分析在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 (Thermo ARL SCINTAG X'TRA)中进行, 分析时采用Cu Kα靶(λ=0.1541 nm), 工作电压45 kV, 管流40 mA, 步长0.04°, 扫描速度2.4 (°)/min, 范围15°~90°. 样品形貌与结构分析采用配有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 Cambridge)的高分辩透射电子显微镜(JEOL2010), 工作电压200 kV, 束流103 mA.1.4 电化学性能测试电化学测试所用的仪器为CHI660B型电化学工作站, 测试在三电极体系电解槽中进行. 工作电极为样品, 其半径为30 µm, 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SCE), 对电极为大面积Pt片. 在本文中所提及的电极电位均相对于SCE, 图中显示的峰电流均已扣除背景电流.实验测试在(298±0.1) K下进行. 在测试之前电解液中先鼓N2 0.5 h, 以除去其中的溶解氧.2 实验结果2.1 样品晶相组成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样品主要由三相组成: WC (JCPDS: 25-1047)、纳米碳管(JCPDS: 26-1079)和非化学计量比的氧化钨W18O49 (JCPDS: 05-0392). XRD分析结果表明, 样品中WC的结晶程度较高, 其(100), (101)晶面相对比较发育, 其次是(001)晶面, 而(102)晶面发育相对较差, 如图1中各衍射峰所示. 纳米碳管的衍射峰仅出现(003)面衍射峰, 其它晶面的衍射峰不明显, 如图1所示. W18O49衍射峰也以(100)面为主, 其它衍射峰不明显, 如图1所示.2.2 样品形貌与结构图2为纳米碳管纯化后的形貌. 从图中可看出, 纳米碳管经纯化后, 其离散性良好, 管径30~60 nm, 长大于600 nm, 部分碳管出现了开口现象.No. 20马淳安等:WC/纳米碳管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2125图1 样品XRD 图谱Figure 1XRD patterns of the products图2 纯化后纳米碳管的形貌Figure 2 SEM image of carbon nanotube treated样品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3a 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样品中的WC 颗粒均匀地分布于纳米碳管的外表面, WC 颗粒大小为30 nm 左右, 并与纳米碳管紧密结合, 如图3b 所示. 上述结果说明, WC 颗粒与纳米碳管构成了纳米复合材料. 2.3 电化学性能将样品制备成粉末微电极. 粉末微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详见参考文献[17]. 图4为介孔空心球状碳化钨及样品所制备的粉末微电极在对硝基苯酚(0.01 mol/L)和氢氧化钠(0.05 mol/L)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 碳化钨/纳米碳管复合材料在电位为-0.944 V 附近有一个明显的还原峰, 其对应的峰电流为16.37 µA, 如图4曲线(1)所示; 介孔空心球状碳化钨在电位为 -0.817 V 附近也有一个明显的还原峰, 其对应的峰电流为4.058 µA, 如图4曲线(2)所示. 与介孔空心球状WC 对对硝基苯酚电还原性能[18]相比, 碳化钨/纳米碳管复合材料的还原电位明显后移, 其位移量为0.127 V; 还原峰电流明显增强, 复合材料的峰电流是介孔空心球状峰电流的4倍. 这说明样品对对硝基苯酚电催化作用明显强于介孔空心球状碳化钨样品. 这反映将WC 与纳米碳管构成复合材料后, 其电催化性能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图3 样品形貌与结构Figure 3TEM and HRTEM images of the samples图 4 样品和介孔空心球状碳化钨在对硝基苯酚(0.01 mol/L)和氢氧化钠(0.05 mol/L)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Figure 4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the microeletrode of the samples and hollow global WC in 0.5 mol/L NaOH +0.01 mol/L p -nitrophenol solution (scan velosity 0.05 V/s)3 结论根据上述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将表面修饰与原位还原碳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制备出WC/纳米碳管复合材料; (2)WC/纳米碳管复合材料对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性能明显强于具有介孔结构的2126化学学报V ol. 64, 2006纯碳化钨样品; (3)将WC纳米颗粒复合到纳米碳管的外表面是提高WC电催化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References1 Levy, R. B.; Boudart, M. Science1973, 181, 547.2 Böhm, H. Nature1970, 227, 484.3 Xiao, T.-C.; Hanif, A.; Andrew, P. E. Y.; Sloan, J.; Mal-colm, L. H. G. Phys. Chem. Phys. 2002, 4, 3522.4 Xue, H.-X.; Song, G.-X.; Wang, L.; Chen, J.-M. Acta Chim.Sinica2003, 61, 208 (in Chinese).(薛华欣, 宋国新, 王琳, 陈建民, 化学学报, 2003, 61, 208.)5 Zhang, Y.-F.; Lin, W.; Wang, W.-F.; Li, J.-Q. Acta Chim.Sinica2004, 62, 1041 (in Chinese).(章永凡, 林伟, 王文峰, 李俊篯, 化学学报, 2004, 62, 1041.)6 Ma, C. A.; Zhang, W.-M.; Li, G.-H.; Zheng, Y.-F.; Zhou,B.-X.; Cheng, D.-H. Acta Chim. Sinica2005, 63, 1151 (inChinese).(马淳安, 张维民, 李国华, 郑遗凡, 周邦新, 成旦红, 化学学报, 2005, 63, 1151.)7 Wang, G.-J.; Liu, R.-Z.; Chang, J.-S. J. Qingdao Univ.2001, 16, 51 (in Chinese).(王广建, 柳荣展, 常俊石, 青岛大学学报, 2001, 16, 51.)8 Zhu, L.-Z.; Chen, Y.-F.; Zhang, Q.-Y. Appl. Chem. 1999,16, 52 (in Chinese).(朱龙章, 陈宇飞, 张庆元, 应用化学, 1999, 16, 52.)9 Ma, C.-A.; Zhou, Y.-H.; Zha, Q.-X. Appl. Chem. 1990, 7,74 (in Chinese).(马淳安, 周运鸿, 查全性, 应用化学, 1990, 7, 74.)10 Dresselhaus, M. S. Nature1992, 358, 195.11 Mintmire, J. W.; Dunlap, B. I.; White, C. T. Phys. Rev. Lett.1992, 68, 631.12 Thostenson, E. T.; Ren, Z. F.; Chou, T. W. Compos. Sci.Technol. 2001, 61, 1899.13 Rao, C. N. R.; Satishkumar, B. C.; Vogl, E. M.; Govindaraj,A. Mater. Sci. Eng. 1995, R15, 241.14 Seeger, T.; Kohler, T.; Frauenheim, T.; Grobert, N.; Ruhle,M.; Terrones, M.; Seifert, G. Chem. Commun. 2002, 34.15 Satishkumar, B. C.; Vogl, E. M.; Govindaraj, A.; Rao, C. N.T. J. Phys. Appl. Phys. 1996, 29, 3173.16 Moreno-Castilla, C.; Maldonado-Hodar, F. J.; Carrasco-Marin, F.; Rodriguez-Castellon, E. Langmuir2002, 18, 2295.17 Ma, C.-A.; Huang, Y.; Tong, S.-P.; Zhang, W.-M. ActaPhys.-Chim. Sin. 2005, 21, 721 (in Chinese).(马淳安, 黄烨, 童少平, 张维民, 物理化学学报, 2005, 21, 721.)18 Li, G. H.; Ma, C. A.; Zheng, Y. F.; Zhang, W. M.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2005, 85, 234.(A0511196 ZHAO, X. J.; ZHENG, G. C.)。
二茂铁/β-环糊精/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制备、表征及对尿酸的催化氧化张 伟, 张文芝, 陶海升, 方 宾(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 要:利用滴涂法制备了二茂铁/β-环糊精/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并对其进行了表征.该修饰电极对尿酸(UA )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催化特性.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DPV )测得UA 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2×10-7-6.0×10-4mol/L 范围内成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i pa (μA )=13.19+0.311C (μA ),相关系数为0.9973,检测限为5.2×10-7mol/L (信噪比为3).尿酸和抗坏血酸(AA )在修饰电极上于不同的电位被氧化,可用于抗坏血酸存在下选择性测定尿酸.关键词:二茂铁;β-环糊精;单壁碳纳米管;电催化;尿酸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06)05-0458-05引 言 尿酸(Uric Acid ,UA )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过程中的最终产物.它在人体体液中的含量变化,可充分反映出人体内代谢、免疫等机能的状况.在临床医学中,体液中UA 含量的大小可作为诊断痛风等代谢疾病的重要依据.因此,人体体液中UA 含量的测定,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在生物样品中同时存在较高浓度的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AA )会严重干扰UA 的测量,如何克服AA 的干扰,成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测定UA 有酶分析法[1,2]、高效液相色谱法[3],皆因价格昂贵等原因而限制了其实用性,康天放等[4]研究了UA 在过氧化聚吡咯膜化学修饰玻炭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同时建立了人体血清样品中UA 的直接电化学方法,其效果颇佳.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是一类良好的电极修饰材料,但其不能牢固吸附于电极表面,特别是氧化态Fc +溶于水,影响了电极的稳定性,因此在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中,文献报道了许多改进的地方,如溶胶-凝胶技术[5]、分子自组装技术[6]等.根据文献报道[7],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可以作为客体分子被包合进主体分子β-环糊精(β-CD )的空腔中,形成摩尔比1¬1的包合物.由于二茂铁进入了β-环糊精的空腔,减少了Fc +的流失,提高了其作为媒介体的稳定性. 碳纳米管以其良好的机械强度、奇异的化学、电子特性和特定的一维管状分子结构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由于单壁碳纳米管(SWN T )具有独特的导电性和完整的表面结构,因而它是一种良好的电极材料.目前已有很多利用SWN T 来制备电极的报道[8,9].研究表明SWN T 具有明显的促进生物分子的电子传递作用,因而是一种潜在的生物传感材料[10,11].文献[12]报道通过超声技术,β-环糊精可因范德华力及疏水作用固定或吸附在SWN T 的聚集孔内,使其均匀分散与水中.罗国安[13,14]分别制备了CDs 复合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并应用于生物分子的选择性测定. 本文首先通过主客体反应将β-CD 与Fc 形成稳定的包合物,然后利用SWN T 对β-CD 的吸附特性,制备了Fc/β-CD/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首次实现了两种优良媒介体Fc 与SWN T 的稳定结合.实验表明该电极稳定性好,催化能力强.利用此修饰电极对生物物质尿酸进行了电催化测定.1 实验部分收稿日期:2006-06-26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50460301);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005k j126).作者简介:张伟(1985-),男,安徽寿县人,研究生;通讯联系人:方宾(1947-),男,安徽贵池人,教授.第29卷5期2006年10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29No.5Oct .20061.1 仪器与试剂 CHI660A 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公司);JL -180型超声波清洗仪(上海杰理科技有限公司);电化学测量采用三电极系统:玻碳电极(Φ=3mm )或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丝电极为对电极. 二茂铁(Fc ,99%,江苏威特化工厂);β-环糊精(β-CD ,Aldrich 公司);单壁碳纳米管(SWN T ,使用前经酸化处理);尿酸(UA ,Sigma 公司),用0.1mol/L KOH 溶液配制,使用时稀释成一系列UA 标准溶液;抗坏血酸(AA ,上海化学试剂公司);0.1mol/L 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 H7.0);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亚沸蒸馏水;实验过程均在室温下进行,通高纯氮除氧.1.2 修饰电极的制备 玻碳电极用金相砂纸(800号)磨光,再用Al 2O 3悬糊抛光成镜面,将抛光好的电极进行超声处理.将0.7gβ-环糊精加入10mL 8.5%的戊二醛水溶液中,搅拌下反应24小时,静置,使得β-环糊精与戊二醛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取8mL 所得聚合物于一烧杯中,加入过量的二茂铁,搅拌下充分发生主客体包合反应,吸取5mL 上层清液(主客体包合产物),加入0.5mg 酸化后的单壁碳纳米管,超声10min ,得到均匀的黑色浊液,用微量注射器吸取10μL 滴在预处理过的玻碳电极表面,自然晾干.2 结果与讨论2.1 Fc/β-CD/SWN T 的透射电镜(TEM )图 用微量取样器取上述制得的黑色浑浊液滴在覆盖有一层碳膜的铜网上,自然干燥后用H -600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进行观察.β-CD 对碳纳米管有很好的分散能力,可以在电极表面形成均匀的涂层膜.从图1可以观察到线型单壁碳纳米管被均匀分开. 图1 Fc/β-CD/SWN T 的透射电镜图 图2 裸玻碳电极和Fc/β-CD/SWN T 修饰电极的阻抗谱图 Fig.1 The TEM of Fc/β-CD/SWN T Fig.2 The Nyquist plots for different modified electrodes : (a )bare electrode (b )Fc/β-CD/SWN T modified electrode 2.2 Fc/β-CD/SWN T/GCE 的电化学阻抗表征 电化学阻抗表征在2.5×10-3mol/L [Fe (CN )6]4-/3-溶液中进行.阻抗振幅设为5mV.在开路条件下频率设在1Hz -10000Hz 之间. 图2中的a 和b 分别对应了裸玻碳电极、Fc/β-CD/SWN T 修饰玻碳电极在2.5×10-3mol/L [Fe (CN )6]4-/3-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图.在阻抗谱图中,半圆对应于电子转移限速过程.与裸玻碳电极相比,由于Fc/β-CD/SWN T 的修饰,[Fe (CN )6]4-/3-氧化还原电对的电子传递受到阻碍.我们认为碳纳米管表面-COOH 功能团的存在使得[Fe (CN )6]3-离子难以接近电极表面,故[Fe (CN )6]3-与电极的电子交换反应进行更加困难,电化学的反应阻抗增加.2.3 Fc/β-CD/SWN T 修饰电极对尿酸(UA )的电化学氧化 图3是UA 在不同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UA 在裸玻碳电极上仅有一个微弱的氧化峰(图3a ),而在β-CD/SWN T 修饰电极上,能够观察到一个明显的氧化峰(图3b ),与裸电极相比,氧化峰电位从0.275V 负移95429卷第5期 张 伟,等: 二茂铁/β2环糊精/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制备、表征及对尿酸的催化氧化图3 UA 在裸玻碳电极和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 图4 修饰电极上不同扫速时UA 的循环伏安曲线Fig.3 CV S of 5×10-6mol/L UA at (a )bare electrode , Fig.4 CV S of 1×10-5mol/L UA at Fc/β-CD/SWN T/GCE (b )β-CD/SWN T modified electrode Scan rates :(a -f )0.01,0.04,008,0.12,0.16,0.20V/s Inset : (c )Fc/β2CD/SWN T modified electrode the dependence of i pa on the square root of scan rate至0.262V ,而且峰电流有所增加.而在Fc/β-CD/SWN T 修饰电极上,UA 的氧化峰电位为0.239V (图3c ),且峰电流显著增加,与β-CD/SWN T 修饰电极相比,Fc/β-CD/SWN T 修饰电极的催化效果更好.这可能是因为SWN T 表面羧基功能团和二茂铁的存在提高了电子传递速率.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具备优良的电催化性能.同时也考察了扫描速度对UA 峰电流的影响.随扫速的增大,氧化峰电流值与扫速的平方根成正比(图4),表明UA 在修饰电极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受扩散控制.2.4 支持电解质p H 值的影响 p H 值对UA 的氧化还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研究了p H 值对UA 氧化峰电位的影响.如图5所示,在p H3.0-8.2之间,测定同样浓度的UA ,发现UA 的氧化峰电位随p H 的增加而负移,其斜率为-60.0mV/p H ,这表明UA 的氧化为两电子两质子的过程.与文献[15]报道的一致.其电极反应过程为图5 p H 值与UA 峰电位的关系Fig.5 Dependence of the potential of UA on p H in CV 另一方面,峰电流在p H3.0-6.5范围内随p H 增加而增大,而当p H 大于6.5时,又开始减小.为获得最大的氧化峰电流并接近生理p H 条件,采用p 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作为缓冲介质.2.5 工作曲线 最佳测试条件下,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测得UA 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2×10-7-6.0×10-4mol/L 范围内成线性关系(图6),线性方程为i pa (μA )=13.19+0.311C (μA ),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3,检测限为(信噪比为3) 1.0×10-7mol/L ,比文献报道[16]的0.0465-1.500mol/L 线型范围和0.02031mol/L 检测限更加优越.2.6 AA 对UA 测定的影响 本文还采用示差脉冲法详细研究了AA 对UA 测定的影响.见图7.AA 在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位于-0.09V 附近.与UA 的氧化峰(0.19)分开近200mV.实验过程中还发现,UA 存在下增加AA 06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的浓度,并未出现AA 氧化峰电流的显著增加,表明该修饰电极对AA 响应不灵敏,可以应用与AA 存在下选择性测定UA.图6 不同浓度的UA 在修饰电极上的DPV 图Fig.6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of UA at Fc/β-CD/SWN T/GCE The concentration of UA (a -e ):1.0×10-6,5.0×10-6,8.0×10-6,1.0×10-5,4.0×10-5(mol/L ),respectively 图7 UA 和AA 同时存在下的示差脉冲图Fig.7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of UA and AA a Fc/β-CD/SWN T/GCE in p H7.4phosphate buffer.(a )7.0×10-6UA +5.0×10-5AA (b )4.2×10-5UA +5.0×10-5AA (c )9.5×10-5UA +5.0×10-5AA2.7 修饰电极的稳定性 该修饰电极在室温空气中放置一个星期,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电化学表征,发现电极仍能保持良好的电化学响应,峰电位基本上无变化,峰电流下降约3.6%.将使用后的修饰电极清洗后,浸泡在p 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于4℃冷藏保存一周,对相同浓度的UA 进行测定,峰电流没有明显改变,表明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3 结 论 本实验首先通过主客体反应将β-CD 与Fc 形成稳定的包络物,然后利用β-CD 可吸附在单壁碳纳米管的聚集孔内的特性,实现了媒介体Fc 与单壁碳纳米管的稳定结合.采用滴涂法制备了Fc/β-CD/SWNT 修饰电极.UA 在裸玻碳电极上仅有一个微弱的氧化峰,而在修饰电极上,能够观察到一个明显的氧化峰,与裸电极相比,氧化峰电位从0.275V 负移至0.239V ,而且峰电流显著增加.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DPV )测得UA 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2×10-7-6.0×10-4mol/L 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0×10-7mol/L.参考文献:[1] YAO Dachun ,ATHANASIONS G ,VL ESSIDIS ,NICHOLAOS P ,Evmiridis.Microdialysis sampling and monitoring of uric acid in vivo by achemiluminescence reaction and an enzyme on immobilized chitosan support membrane [J].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3,478:23-30.[2] 袁耀峰,叶素明,张蕴文.具有生物(理)活性的二茂铁衍生物[J].化学通报,1995,5:24-31.[3] 钱军民,李旭祥.介体型电流式酶传感器中电子媒介体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1,6:11-15.[4] 康天放,沈国励,俞汝勤.尿酸在过氧化聚吡咯膜修饰电极上的伏安行为[J].五邑大学学报,2001,02:01-06.[5] PAND Y P C ,U PADHYA Y S ,TIWARI Ida.A novel ferrocene encapaulated palladium 2linked or mosil 2based electrocatalytic dopmine biosensor[J].Sensor and Actuators ,2001,75(B ):48-55.[6] 谢友斌,刘红英,邓湘辉,阚显文,方宾.二茂铁甲酸/L 2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的制备及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测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3):258-261.[7] 王晓蕾,张国荣,史兴旺,孙天麟.β-环糊精与二茂铁包合物修饰碳糊电极上抗坏血酸的催化氧化波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9):1383-1385.[8] GUO Manli ,CHEN Jinhua ,NIE Lihua ,YAO Shouzhuo.Electrostatic assembly of calf thymus DNA on multi 2walled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gold electrod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J].Electrochimica Acta ,2004,49:2637-2643.[9] DAVIS J J ,COL ES R J ,HILL H A O.Protein electrochemistry at carbon nanotube electrodes [J].J Electroanal Chem ,1997,440:279-282.[10] LUO H ,SHI Z ,L I N ,GU Z ,ZHUAN G Q.Investigati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ocatalytic behavior of single 2wall carbon nanotube16429卷第5期 张 伟,等: 二茂铁/β2环糊精/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制备、表征及对尿酸的催化氧化26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film on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J].Anal Chem,2001,73:915-923.[11] ARBEN Merkoc,MARTIN Pumera,XAVIER Llopis,et al.New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VI:Carbon nanotubes[J].Trends,2005,24(9):826-838.[12] WEN Jiang,KNU T,Irgum.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polymer2based zwitterionic stationary phases for separation of ionic species[J].AnalChem,2001,14:1993-2003.[13] WAN G Z H,WAN G Y M,LUO G A.A selective voltammetric method for uric acid detection at beta-cyclodextrin modified electrodeincorporating carbon nanotubes[J].Analyst,2002,127:1353-1360.[14] 王宗花,王义明,罗国安.α-环糊精复合碳纳米管电极对异构体的电催化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24(5):811-813.[15] WAN G G eyun,L IU Xiujuan,YU Bo,LUO Guoan.Electrocatalytic response of norepinephrine at aβ2cyclodextrin incorporated carbonnanotube modified electrode[J].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2004,567:227-231.[16] 周小棉,林文,邹晓.毛细管电泳同时测定尿中肌酐和尿酸[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19(3):161-162.A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Foruric At Ferrocene/β2Cyclodextrin/C arbOn N anotubes Modif ied ElectrodeZHAN G Wei, ZHAN G Wen2zhi, TAO Hai2sheng, FAN G Bin3(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 y,Wuhu241000,China)Abstract:We reported the preparation of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ferrocene andβ2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es,which was incorporated in carbon nanotubes.The modified electrode showed a good electrochemically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oxidation of uric acid(UA).The catalytic current of UA versus its concentration had a good linearity in the range of5.2×10-7to6.0×10-4mol/L.The detection limit(S/N= 3)of1.0×10-7mol/L.K ey w ords:ferrocene;β2cyclodextrin;carbon nanotubes;electrocatalysis;uric acid3 3 3 3 3 3(上接第438页)[3] DON G S H,MA Z Q.Exact solutions to the Schr dinger equation for the anharmonic oscillator potentialin two2dimension[J].J Phys A,1998,31:9855-9859.[4] DON G S H.Exact solutions of the two2dimensionals Schr dinger equation with certain central potentials[J].Int J Theor Phys,2000,39(4):1119-1128.[5] ALBERG M,WIL ETS L.Exact solutions to the Schr dinger equation for potentials with Coulomb and harmonic oscillator terms[J].Phys LettA,2001,286:7-14.[6] FL ESSAS G P.On a field2theoretic non-polynomial interaction[J].Phys Lett A,1984,100(8):383-386.[7] PONS R,MARCIL HACY G.Quasi2polynomial solutions for the interaction potential V(r)=r2+λr2/(1+gr2)in the N2dimeensional case[J].Phys Lett A,1991,152(5,6):235-239.一维非谐振子势Schr dinger方程的精确解陆法林, 孙东升, 陈昌远(盐城师范学院物理系,江苏盐城 224002)摘 要:对波函数进行变换,给出了在一维非谐振子势中粒子波函数和能级的精确解,势参数a,b,c,满足一定的约束关系.关键词:一维非谐振子势;Schr dinger方程;精确解。
聚抗坏血酸功能化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腺嘌呤的
测定
朱丽娜;李兰芳;杨平;艾军;邹菁;万其进
【期刊名称】《分析化学》
【年(卷),期】2009(37)A03
【摘要】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物质之一,它的变异会引起生物体多种病变或异常现象。
测定腺嘌呤的含量对于某些疾病的预测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方法简单、操作易行且价廉的技术,电化学方法特别是化学修饰电极已经被用于核酸中嘌呤类物质的测定。
【总页数】1页(P232)
【作者】朱丽娜;李兰芳;杨平;艾军;邹菁;万其进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绿色化学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26.2
【相关文献】
1.电催化测定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以聚亚甲基蓝一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作为工作电极 [J], 杨怀成;曾金祥;魏万之
2.聚对氨基苯磺酸/碳纳米管复合膜修饰电极对尿酸与抗坏血酸的同时测定 [J], 陈小印;王宗花;张菲菲;朱玲艳;李延辉;夏延致
3.聚抗坏血酸功能化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腺嘌呤的测定 [J], 朱丽娜;李兰芳;杨平;艾军;邹菁;万其进
4.聚1H-咪唑-4-甲酸-纳米氧化锌复合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抗坏血酸、多巴胺和尿酸的同时测定 [J], 赵丹; 张雷
5.聚茜素红功能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对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电化学研究 [J], 王宗花;张旭麟;张菲菲;范雯雯;陈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利名称:一种制备二茂铁功能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吴晓苹,蒋玲珊
申请号:CN201310383534.2
申请日:20130829
公开号:CN103466595A
公开日:
201312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醇-烯点击化学制备二茂铁功能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方法,采用酸氧化改性法对多壁碳纳米管表面进行羧基功能化,然后借助与氨基硫醇的酰胺反应进行表面巯基改性,再选用合适的含碳碳双键的二茂铁衍生物,通过硫醇-烯点击化学反应,制备二茂铁功能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便,所制备的二茂铁功能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分散均匀性、稳定性、导电可逆性、电催化性和生物相容性,成本低廉,可以作为新型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导电材料、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及生物分析等领域。
申请人:福州大学
地址: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大学城学园路2号福州大学新区
国籍:CN
代理机构: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