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与朱熹
- 格式:docx
- 大小:13.03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是说我国伟大的哲学先驱,其哲学思想历经几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富有无穷奥妙。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无”为天地之始就是世界的开始状态,“有”为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
名轲,字子舆。
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山东邹城人。
著有《孟子》一书。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请分别介绍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的君臣关系论中国传统哲学历来以孔孟之义体系为最主要的先秦思想特色,诸子百家均属于“学术传承”,其中孔子、孟子是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共同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学派儒家学派。
及至宋代,董仲舒和朱熹继而延续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学派的影响,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
因此,仔细探讨孔、孟、董、朱共同建立的儒家学派的本质,进一步认识其君臣关系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即孔子,又名孔丘,是西周末年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以“天道”“仁义”礼智信为本,以“礼”为主旨,认为“礼”既可调和人心,又能保护社会秩序。
其君臣关系论提出“尊君爱民”以及“礼乐”“制度”“忠孝”,他彰显了以忠为精神的“儒家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重大成就。
孟子是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诸子学派的代表,孟子的“君臣关系论”是建立在“礼乐”的基础上的,其倡导“仁义”“仁爱”“仁德”,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强调上下调和。
他还认为“仁”是“政令”“御服”的首要原则,强调“以情为质”,用“仁政”服务于人民,使国家得以和平发展。
董仲舒是宋代古典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着整个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他继承了孔孟传统,但又有所创新,他认为“君臣”是建立在“忠贞”的基础上的,强调“以德报怨”,即对敌对者以宽容和仁慈相待,以此帮助敌对者回老本行和拯救被抛弃者。
其“君臣关系论”提出,上下必须相互尊重,要遵守反复考量的分寸,尊重协商,共同实现君臣的和谐共处。
朱熹是宋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以其见解深入的思想穿越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影响着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发展。
朱熹的“君臣关系论”延续了孔孟传统,但同时又有所创新,他强调“君以忠臣以贞”,认为“以德报善”是关系君臣的最高原则,从而推动国家发展,促进社会和平稳定。
朱熹特别强调“忠孝”,认为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应当用于维持上下关系的稳定,以及保护一切涉及人民利益的事务。
【史料及解析】从董仲舒的“天命”到朱熹的“天理”传统儒学在董仲舒把许多主观唯心和迷信思想引入经文后,便充斥了“天命论”,认为皇帝是天之骄子,受命于天,大宗世袭——“天是神化了的皇帝,皇帝是人化了的天”。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巧妙地以客观唯心的“天理”取代了“天命”。
天理无所不包,无始无终。
天理虽是抽象之理,但一与人事相结合,就成了实理实学。
这就是朱熹在理气论中论证的理气分合、虚实相兼的道理。
抽象的天理,通过说明,万事万物都成为具体的理,包括宇宙生成、万物演化。
依据“理气二元论”、“心性二元论”和“理欲二元论”,对主体意志作广泛又精微的分析论证,确立了理学的道德标准。
朱熹深入细致地研讨了心、性、情、意、志、理、命各种哲学范畴及其中的关系,将之概括为“一以贯之,理一分殊”一句话。
以天理贯穿始终而借“理一分殊”来具体分析万物演化,这包含了辩证因素。
从对立两方面来分析事物,最后归于一统。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的主体。
其主要内涵,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一是理与欲,也是公与私的对立。
朱子说,“只要一人之心,合道理的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
革尽人欲,排除过份的私欲便是去恶;复尽天理,循道而行的便是存善。
二是“人心”必须服从“道心”。
人心只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到合理不合理;道心则在考虑到自己需要之外,还要考虑是否合理。
凡事如果不掺杂私心贪念,坚守道心,则办起事来可以执中不偏、恰到好处,这自然合乎天理了。
三是强调道德,德教使人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
纵然有良好的道德基础,要想消灭犯罪活动,谈何容易!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达,经济方面是有长足的发展,但人的精神文明却每况愈下,沦丧殆尽。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互信力消失,个人主义盛行于世,这一切都导致社会丑恶现象不停地上演。
在这种形势下,极需“天理”“良心”来洗涤过份的人欲。
文公说:“若能持敬以穷理,则天理自明,人欲自消。
”这是我们应该奉行的道理信条。
孔子之后,中华民族就沿着仁义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著作:《道德经》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
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
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
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著作:《国语·齐语》、《管子》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
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
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
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评价: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的教育启示我们来说一下南宋理学家朱熹,他的朱理学自南宋之后,是封建统治阶级所遵循的一个学说。
朱熹的思想是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的来表述教育观的作用,他认为宇宙的万物是两种因素所构成的:一种叫做理,另外一种叫做气。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它是第一性的;而所谓的气,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性的范畴,它是第二性的。
也就是说先有理而后有气。
朱熹认为人和万物一样,也是有第一性理与第二性气所组成的。
天命之性是纯善的,从而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在于发挥气质之中的善行。
从这点出发,他就认为是所谓的天理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理论道德,而人就是违背了这样的道德,必须去禁止和根除。
从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还修复了白鹿洞书院,把白鹿洞书院作为他教育的场所,在那里他很好的阐述和宣言了他的教育目的和思想,并且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书院的学规和宗旨,明确了教育的目的。
董仲舒和韩愈的性商品的学说,朱熹很好的继承了下来。
简单的来说,普通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圣人的高度。
朱熹还认为人性与人心是有关系的,而这些都是隐性的教育的目的就要把这些给显现出来,从而把天理凸显出来,而把人的私欲藏起来,所以朱熹就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
第二个要说的是明朝一个心学大家王守仁,说到王守仁,他是明朝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一些有关他的生平资料,这里我们主要讲述王守仁的教育作用观。
王守仁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很重视教育而他自创的一个心学,并用这个心学的观点来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因此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的,所以他就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就是理。
王守仁又继承了和发展孟子的良知学说,进而认为良知就是天理。
王守仁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的良知,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这些良知在与外界的接触当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引诱这些良知就被物欲和邪念所蒙蔽,就好比一个镜子被尘埃所蒙蔽,而失去了光亮一样。
五、朱熹的民本思想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授国学经典导论第三章董仲舒与朱熹,第十一节朱熹的民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原始的民本主义学说起源于西周初期奉行仁政、总结了商纣灭亡教训的开明政治家集团,最著名的表述是《尚书•泰誓》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和“敬天保民”的基本政治理念。
虽然西周成康之治以后,统治者很少按此对待人民,但这个理念是没有人出来予以否认的。
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是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出身士大夫底层乃至平民家庭的知识分子。
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阶层既可以受到起码的教育,又由于他们处于一种对国家、社会、民众所面临的问题最为客观而最有利的观察和审视、思考的位置,在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和基本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上与民众最为接近,最容易相互认知、同情和关爱。
如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学说追求的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和睦,是古代的人本主义;孟子希望以“仁政”重新使天下“定于一”,提出的“民贵君轻”,对民本主义进行了全面阐释和总结。
除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外,他还充分肯定了民众有秉天述己、替天行道、借天易君,也包括起义推翻暴君的权利。
朱熹与孔孟一样,恰恰也是出身于这一社会阶层,且一生多数时候依然处于或接近这一阶层;原始的孔子、孟子的学说和思想又是他自幼在父亲教导下学习的主要对象,对朱熹的成长影响至大。
尤其是孟子,朱熹自接受启蒙教育开始就深受孟子学说和为人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孟子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
”朱熹一直喜欢《孟子》,并长期研习体验它的内涵。
他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等许多民本主义思想都集中在《四书集注·孟子集注》里,既是这两位伟大思想家跨越一千多年的唱和,也是朱熹对民本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
而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普遍具有对民众、国家命运的深度关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大大超过魏晋以来历朝士大夫。
孔子、墨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王夫之、颜之推、黄宗羲、魏源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张之洞、蔡元培、陶行知、严复、张伯苓、王国维、徐特立、李大钊、刘佛年、谢台臣中国当代名师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张思明、刘彭芝、康岫岩、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唐盛昌、东子国外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蒙台梭利、皮亚杰、布鲁纳、亚里士多德、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祖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
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主要著作:《易传》,《春秋》,《孝经》,《论语》。
主要观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墨子墨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鲁国人。
姓墨名翟。
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
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一、吴起篇若其众谨哗,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
务于北,无务于得,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
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沈。
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
将之所指,莫不前死故曰,将之所摩,莫不从移。
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得之国强,去之国亡。
是谓良将。
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敌。
知此四者,乃可为将。
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
车坚管辖,舟利橹楫,土习战陈,马闲驰逐,是谓力机。
路狭道险,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过,是谓地机。
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
故师出之日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其有请降,许而安之兼刚柔者,兵之事也。
军之所至,无刊其木、发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燔其积聚,示民无残心此谓水战,无用车骑,且留其旁。
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广狭,尽其浅深,乃可为奇以胜之。
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
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
此谷战之法也。
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勿得从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进弓与弩,且射且虏,审察其政,乱则击之勿疑。
为此之术,若我众彼寡,各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
从之无息,虽众可服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结其前,一绝其后,两军衔枚,或左或右,而袭其处。
五军交至,必有其力,此击强之道也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矣敌人若坚守以固其兵,急行间谋以观其虑。
彼听吾说,解之而去,不听吾说,斩使焚书,分为五战大哉问乎!此非车骑之力,圣人之谋也,能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分为五军,各军一衢。
夫五军五衢,敌人必惑,莫之所加避之于易,邀之于阝厄。
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阝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干击万,莫善于阻。
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鸣鼓于阝厄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秦进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原文刊载于《衡水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摘要:从考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与《汉书·董仲舒传》的不同记载与其本义入手,认为正谊明道是董仲舒针对诸侯王咨询越国三仁问题的答复,其本义是董仲舒关于仁人标准的看法。
古往今来,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可归纳为高度赞扬、严厉批判、平实看待3种。
追根溯源,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来源于先秦诸子的思想,被后人视为儒家义利观的经典语言,直至现代仍有其生命力。
关键词:董仲舒;正谊明道;语境本义;评价;义利观作者简介:秦进才(1953-),男,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衡水学院特聘教授。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汉书·董仲舒传》作:“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记述大体相同,文字亦有相异之处,含义也有区别。
古往今来,学者们做出了无数的解读,写出了数不尽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儒家重义轻利的典型,有人说是义利对立的言论,无论是赞成者或反对者都振振有词。
笔者不揣浅陋,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略述管窥蠡测之见,以请教于大家。
一、董仲舒所言的不同记载与其本义董仲舒曾两相骄王——江都王、胶西王,在任上曾有一次重要的回答,而《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和《汉书·董仲舒传》有着大致相同的记述,也存在着相异之处。
一是提问者不同。
《春秋繁露》记载董仲舒所回答的是胶西王,《汉书·董仲舒传》记述发问者是江都王。
笔者认为似乎当以江都王为是。
二是记载的字数多少、详略不同。
《春秋繁露》记载有360余字,《汉书》记述仅210余字。
总体来看,《春秋繁露》详细,《汉书》简略。
当是《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成文在前,《汉书·董仲舒传》根据《春秋繁露》进行了删削润饰。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管窥秦进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原文刊载于《衡水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摘要:从考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与《汉书·董仲舒传》的不同记载与其本义入手,认为正谊明道是董仲舒针对诸侯王咨询越国三仁问题的答复,其本义是董仲舒关于仁人标准的看法。
古往今来,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可归纳为高度赞扬、严厉批判、平实看待3种。
追根溯源,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来源于先秦诸子的思想,被后人视为儒家义利观的经典语言,直至现代仍有其生命力。
关键词:董仲舒;正谊明道;语境本义;评价;义利观作者简介:秦进才(1953-),男,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衡水学院特聘教授。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汉书·董仲舒传》作:“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记述大体相同,文字亦有相异之处,含义也有区别。
古往今来,学者们做出了无数的解读,写出了数不尽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儒家重义轻利的典型,有人说是义利对立的言论,无论是赞成者或反对者都振振有词。
笔者不揣浅陋,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略述管窥蠡测之见,以请教于大家。
一、董仲舒所言的不同记载与其本义董仲舒曾两相骄王——江都王、胶西王,在任上曾有一次重要的回答,而《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和《汉书·董仲舒传》有着大致相同的记述,也存在着相异之处。
一是提问者不同。
《春秋繁露》记载董仲舒所回答的是胶西王,《汉书·董仲舒传》记述发问者是江都王。
笔者认为似乎当以江都王为是。
二是记载的字数多少、详略不同。
《春秋繁露》记载有360余字,《汉书》记述仅210余字。
总体来看,《春秋繁露》详细,《汉书》简略。
当是《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成文在前,《汉书·董仲舒传》根据《春秋繁露》进行了删削润饰。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有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
名轲,字子舆。
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中外着名教育家简介镇康县第一中学罗自良整理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序《》(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二、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东南部)人。
中国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而加以发展的。
1.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
2.关于教育的作用。
他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但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3.他注意道德教育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
4.在教学方法上。
他主张包括深造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重思存疑、因材施教等。
重要着作《孟子》。
三、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
战国时期猗氏(今山西临猗)人,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时人尊称“”。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功能。
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
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
他认为学无止境、后来居上。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重要着作《荀子》。
四、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今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儒学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与朱熹
姓名:欧建林班级:2016年春季班成绩:85分1
董仲舒被誉为__________。
A、宗圣
B、亚圣
C、汉代孔子
D、复圣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2
董仲舒以研究_________闻名天下。
A、《周易》
B、《春秋》公羊学
C、《春秋》左传
D、《礼记》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3
秦始皇治理天下,采取的治国学说是___________。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黄老学说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4
董仲舒指出汉朝革除秦敝的关键是___________。
A、修饬“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B、约束君主
C、君主励精图治
D、经济建设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5
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从总体上可以归为________。
A、杂家
B、黄老道家
C、儒家
D、思孟学派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6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
A、周敦颐
B、程颢
C、朱熹
D、张载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7
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_。
A、孔孟思想
B、董仲舒的思想
C、王阳明的心学
D、朱熹的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
8
理学,又称_______。
A、心学
B、新儒学
C、道家
D、道学
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
9
理学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
A、诚
B、仁义
C、格物致知
D、忠孝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10
理学家们认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最佳方式是__________。
A、著书立说
B、致君泽民
C、教书育人
D、惩处豪强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11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中蕴含了理学家们_________。
A、对民众关怀
B、对国家命运关注
C、责任意识
D、入世情怀
E、致君泽民的追求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0.0分
12
朱熹的学术成果,包含了哪些方面________。
A、哲学
B、文献学
C、自然科学
D、经济学
E、文学
我的答案:ABCD 得分:2.5分
13
在朱熹看来,“理”实际上是__________等的共性。
A、忠
B、孝
C、义
D、礼
E、智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5.0分
14
朱熹是一位_________。
A、思想家
B、教育家
C、哲学家
D、剧作家
E、理学家
我的答案:ABCE 得分: 5.0分
15
理学的理想是________。
A、消除佛道之学
B、匡扶社稷
C、凝聚人心
D、让所有人都敬畏服从“天理”
E、建立全社会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律
我的答案:BCDE 得分:5.0分
16
董仲舒的有哪些主张被采纳实行________。
A、君主专制
B、抑黜百家
C、兴办学校
D、征讨匈奴
E、官员选拔制度
我的答案:BC 得分:2.5分
17
董仲舒的“三纲”指的是_________。
A、子为母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君为臣纲
E、臣为君纲
我的答案:BCD 得分:5.0分
18
董仲舒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_______________。
A、上承孔子下启朱熹
B、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
C、糅合了先秦各家思想学说
D、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
E、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
我的答案:ABCD 得分:2.5分
19
董仲舒影响中华文明的重要文献叫___________。
A、天人三策
B、盐铁论
C、美芹十论
D、贤良对策
我的答案:AD 得分:5.0分
20
董仲舒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_______________。
A、上承孔子下启朱熹
B、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
C、糅合了先秦各家思想学说
D、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
E、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
我的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