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 格式:pptx
- 大小:596.09 KB
- 文档页数:18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字元晦。
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朱熹的诗词成就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理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理学思想。
本文将从朱熹的诗词成就、理学思想对朱熹诗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诗词成就朱熹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极高。
他的作品以抒发情感、表达理学思想、描绘自然风光等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理学思维。
1、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朱熹的诗词作品情感深沉,意境高远。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深思。
2、表达理学思想,影响深远朱熹的诗词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理学思想。
他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对于道德、伦理、修身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体现了他的理学观念。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描绘自然风光,意境优美朱熹的诗词作品中也有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可贵。
他的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朱熹的理学思想对朱熹诗词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道德、伦理、修身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具体来说,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以下影响:1、强调“理”与“心”的统一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理”与“心”的统一,认为人类应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达到与天理的合一。
这种思想在朱熹的诗词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春日》这首诗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界的美好感受。
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则通过对于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理”与“心”的统一的理解。
2、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朱熹的理学思想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认为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学问的境界。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导读: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作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
《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朱熹的诗《春日》《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司马光好学》《读书要三到》《偶成》《劝学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菩萨蛮·回文》《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满江红·刘知郡生朝》《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忆秦娥》《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鹧鸪天·江槛》《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南乡子·次张安国韵》《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好事近》《鹧鸪天》朱熹人物评价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的个人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朱熹名词解释朱熹(1130~1189),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朱氏-祖屋,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定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继承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宋朝建立后,他为了维护道统和孔子的封建正统地位,把程朱理学发展成为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使之神秘化、理论化,使之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他曾说过:“格物穷理是程伊川先生的主意,陆九渊只是发挥”。
因此,他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朝皇帝因称他为“朱夫子”,他建立的书院,成为南宋时期重要的教育中心,他被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2、成就与影响:(1)政治思想上: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他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气,认为“理”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则是产生万物的材料。
他指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反对二元论。
(2)教育上:他主张恢复井田制,反对不劳而获,提出“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3)哲学上:他用气的客观存在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理气关系问题,并强调理是第一性的。
他说:“理是气的主宰”,“气是理的物质承担者”。
他还认为气是无形无色的,但它却是客观实在的,是无所不在的。
(4)文学上:他的词作语言秀丽,风格俊逸,充满了浓厚的书卷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羽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
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简介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生于1130年,死于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逆翁等,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朱熹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
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
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朱熹在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朱熹还是个文学家,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如《观书有感》、《菩萨蛮》、《南乡子》、《水调歌头》、《西江月》、《念奴娇》、《青玉案》、《满江红》、《鹧鹄天》等。
朱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启迪人思想的的人生名言:
1、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2、守正直而佩仁义。
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7、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8、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熹富有哲理的名句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名句,下面是一些例子: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3.观书有感千卷少,案头遗编汗牛积。
4.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7.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8.心不定则道不行。
9.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些句子富含深邃的道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时间的珍贵、生活的规律和人的道德修养等方面。
它们都具有启示性和教育意义,值得反复品味。
十六字箴言朱熹一、十六字箴言的来源与背景1.1 朱熹的生平与贡献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宋代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他对中国儒家学说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理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1.2 十六字箴言的概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朱熹所提出的十六字箴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这句话集中体现了朱熹对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看法,是他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
二、诚意正心2.1 诚意的重要性诚意是指真实、真诚的意愿和心态。
在朱熹的观念中,人应该以诚意对待他人和事物,以真诚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
只有具备诚意,才能积极向善,追求真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正心的含义与实践正心是指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朱熹看来,人应该以正直心态对待自己,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只有具备正心,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言谈举止。
2.3 诚意正心的意义诚意正心是培养美好人格的基石,它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个人方面,诚意正心可以帮助人实现自我价值,拥有健康的心态和幸福的人生。
在社会方面,诚意正心可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平。
三、修身齐家3.1 修身的内涵与实践修身是指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在朱熹看来,修身包括道德修养、学术修养等多个方面。
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人格品质和学识水平。
3.2 齐家的含义与实践齐家是指良好的家庭生活和家族关系。
在朱熹的观念中,齐家包括维护家庭和睦,培养健全的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教育,实现家庭和谐和亲情的继续传承。
3.3 修身齐家的意义修身齐家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它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个人方面,修身齐家是实现自我完善和幸福的基础。
在社会方面,修身齐家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传承正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四、治国平天下4.1 治国的理念与方略治国是指领导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维护国家稳定和繁荣。
百科名片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姓名:朱熹别名:朱元晦、紫阳先生、国籍:中国(南宋)民族:汉出生地: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出生日期:1130年9月15日(壬戌年)逝世日期:1200年4月23日职业: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成就: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品:《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籍贯:徽州府婺源县谥号:文爵位:徽国公个人履历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明代画家郭诩绘《朱子像》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
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
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书法家王靖先生作品《朱熹诗一首》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朱熹的名⼈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学家。
他19 岁进⼠及第,多次担任地⽅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仅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世⼈尊称其为朱⼦,赞他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主义的体系。
这⼀体系的核⼼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不灭的客观⾃然的存在,⽆情意,⽆造作。
在理与⽓、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统⼀,他认为理通过⽓产⽣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宗绍兴⼗⼋年(1148)中进⼠,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于朝者四⼗⽇”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主要的时间(约四⼗年)在在福建讲学。
晚年卷⼊当时朝廷的政治⽃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也被定为“伪学⾸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哲”之⼀,⽽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和孟⼦。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化,⽽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本,“朱⼦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化领域都拥有举⾜轻重的地位,产⽣相当⼤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朱松是杨时弟⼦罗从彦的门⼈,少时⼜师从属于“洛学”⼀派的胡宪、刘勉之、刘⼦。
朱熹朱子家训时间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被尊为"朱子"。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包括《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他对子女的教诲,内容包括孝道、礼仪、学习方法、做人原则等方面。
这部作品大约成书于南宋宝祐年间,也就是1253年到1258年。
朱熹本人在1259年去世,所以《朱子家训》应该是他晚年的作品。
《朱子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名篇,它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人格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内容涵盖了从个人修养到家庭管理,再到社会责任的各个层面。
在《朱子家训》中,朱熹首先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孝是为人之本,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
他说:“孝者,事亲以忠,奉亲以敬,使亲无忧为孝矣。
”这是对孝道的高度概括,强调了忠诚、尊敬和无忧这三个方面。
在礼仪方面,朱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礼仪,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说:“礼者,人情之极也,事之大者也。
故君子必慎其所以事人,而恭其所以立也。
”在学习方法上,朱熹主张反复读书,并通过思考理解其中的道理。
他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到则思,眼到则看,口到则读。
三到既备,然后可以读书。
”在做人原则上,朱熹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格的基础。
他说:“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
”朱熹的《朱子家训》反映了他的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瑰宝。
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简介导读: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砖,号晦庵。
南宋人。
宋代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诗人、哲学家。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
主要著作有《伊洛渊源录》、《四书章句集注》、《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集》等。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
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
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
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4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8岁时他便能读懂《》,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绍兴十七年(1147年),18岁的的朱熹参加涔¤础,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19岁的朱熹考中进士,开始仕途生涯。
绍兴二十年(1150年),20岁的朱熹,在中进士不久回故乡扫墓,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30岁,朱熹拜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为师,从此,朱熹潜心道学,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中国历史故事-宋朝理学大家朱熹简介朱熹是怎么死的?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因为在儒学方面的成就很高,所以后世人以“朱子”之称尊称他。
朱熹被后世学者公认为儒学的集大成者,北宋的理学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成为后世的主要思想。
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甚至被大家称为新儒学,许多人将其奉为正统。
因为这个原因,朱熹在儒家的地位极高,成为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却又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人。
建炎四年,朱熹在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出生。
据说生下来的时候,朱熹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许多人都说朱熹以后必定不凡。
朱熹五岁入学,刚入学就已经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六岁时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十分不凡。
绍兴十三年,朱松去世,临死之前将朱熹给崇安五夫好友刘子羽照顾。
刘子羽收朱熹为养子,将其当做自己的亲子照顾,与其余三位“五夫”学者共同教导朱熹。
绍兴十七年,朱熹十八岁,考取贡生。
次年,娶刘勉之之女刘清四为妻。
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同年朱熹便以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进士及第。
绍兴二十二年,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任职期间,“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颇有政绩。
四年后任期满罢归,归同安。
没有为官之时,朱熹已经意识到了“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于是重新踏上求学之路,拜李侗为师,传袭“洛学”正统。
他在同安期间,积极的从事教育和著述胡活动,对于仕途逐渐看淡。
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
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后来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乾道三年,著成《东归乱稿》,五年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