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80.77 KB
- 文档页数:1
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养羊技术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该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
据报道有60多种动物能感染此病。
全世界广泛传染此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危害很大。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无芽孢,无荚膜,呈球杆状。
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
布鲁氏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如1%来苏尔、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 min 就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也有实验证明,如果皮肤有创伤,更易为病原菌侵入,也可经配种感染。
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该病极为易感。
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为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3、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阴性感染,常不表现症状,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也是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
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
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乳房炎和支气管炎。
4、病例变化剖检常见病变是胎衣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并有出血点。
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
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5、诊断要点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形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
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鲁氏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年第10期牛羊布鲁氏菌病症状及防治措施牛羊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型疾病,传染效率较快,会对患病牛羊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需根据养殖场现状,制定多样化的防治措施,对牛羊布鲁氏菌病进行全面防治。
1牛羊布鲁氏菌病症状通过对牛羊布鲁氏菌病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这种疫病处于隐形传播状态,感染初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随着疫病快速发展,动物体温会不断升高,同时动物眼睛会出现结膜炎,当处于妊娠期牛羊感染此类疾病后,会使胎儿流产。
胎儿胎衣难以完全脱落,胎衣处于胶冻状,并呈现黄色。
当公牛羊感染此类疾病后,睾丸会出现炎症,关节部位剧烈疼痛[1]。
当怀孕6~8月牲畜感染此类疾病后,会出现以下病症:胎儿流产,同时处于死胎状况。
若患病母畜在此时怀孕,则流产时间会逐渐推迟。
在母牛出现流产现象后,阴道部位会流出乳白色液体分泌物,然后流出部分红褐色液体。
感染疾病胎儿,在肚里就呈现死亡状态,且身体会出现肿胀及出血症状,发育完全的胎儿在产后初期会存活,但一段时间后死亡。
当公牛感染此类疾病后,睾丸会出现炎症,睾丸形态变化,不断肿胀,当患病公牛处于发热状态,公牛睾丸在后期会逐渐萎缩,需制定解决计划,降低公牛感染疫病的概率。
患病牛和患病羊具有极其相似的病症,同时母羊感染此类疾病后会出现流产症状,小羊感染此类疫病后会出现支气管疾病。
2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治措施2.1制定疫病防控方案为了有效防控布鲁氏菌病,饲养人员需制定相应的防控计划,监测种公畜的健康状况,对阳性种猪进行淘汰,提高饲养质量。
在对母牛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需根据其发展特点,合理应用免疫措施进行治疗,对淘汰个体的性能进行实时监控,净化牛羊圈舍,设置病菌检测实验室,为后续免疫防控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促使牛羊形成完善的免疫防疫机制,使其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中[2]。
2.2定期开展免疫接种目前,免疫接种作为中国防治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方法,常用疫苗包括布鲁氏菌猪二号弱毒菌苗、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菌苗,需依照相关免疫注射要求,规范疫苗注射剂量,避免剂量过多导致牲畜体内形成抗原体,也要避免药剂使用量较少难以起到药物防治效果。
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与净化技术的应用
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破损等途径进行传播,能够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对羊业生产和人群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控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利用净化技术对环境中的布鲁氏菌进行清除。
下面将介绍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与净化技术的应用方法。
在饲养过程中应加强对羊群的管理,提高免疫力。
通过灭菌操作、消毒和隔离措施,减少布鲁氏菌的传播来源。
对有患者病例和症状的羊群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置,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防控工作。
合理安排羊群的饲养水源和饮用水设施。
确保饮水的清洁和安全,防止布鲁氏菌通过饮水途径传播。
饮水设施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细菌的滋生。
对羊群的饲料进行加热处理。
适当提高饲料的温度,可以杀死饲料中的细菌,减少布鲁氏菌的传播风险。
第四,对羊圈和饲养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使用专用的消毒剂对羊圈内的地面、墙壁、设施和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以杀灭布鲁氏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第五,利用净化技术对羊圈和饲养环境中的布鲁氏菌进行清除。
净化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净化和化学净化两种方式。
物理净化可以通过使用紫外线灯等光源来杀灭布鲁氏菌和其他细菌;化学净化主要使用一些具有杀菌作用的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消毒。
科学合理地选用布鲁氏菌病的防控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根据羊圈和饲养环境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使用,并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正确使用,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进展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是由于布鲁氏菌病感染造成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国内布鲁氏菌病主要传染源为羊,传染途径主要为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动物及其制品,人群普遍易感。
布病感染多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痛,常无特异性表现且易造成多系统并发症,对人群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都造成巨大伤害。
近年来,随着国内畜牧业产量增加以及物流贸易发展导致动物及其制品流通量增大,布鲁氏菌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多地出现布病发病报道,其中也包括非牧区病例和实验室感染的情况。
本文主要从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症状、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流行病学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Abstract】Brucellosis is also called Mediterranean fever,It is a zoonotic disease caused by brucellosis and is highly contagious.The main source of domestic brucellosis is sheep.The main route of infection is direct or indirect contact with infected animals and their products.Brucellosis infection often manifests as fever,fatigue,and muscle and joint pain,often without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nd prone to multiple systemic complications,causing great harm to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has been increasing,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reports of brucellosi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ymptoms,diagnosis methods,control measures and epidemiological status of brucellosis,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rucellosis.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通过布鲁氏菌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卫生法规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又称地中海热、马尔他热,在我国俗称蔫巴病、懒汉病。
2022年第01期购买的牛群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隔离,确保无误后在进行合群养殖。
每隔一段时间要按照标准对牛接种疫苗等开展防疫工作,同时还要定期给牛群驱虫,预防体内的虫卵。
从牛场清理出来的牛粪要及时运走,并且采取合理科学的无害化处理。
牛的粪便中存在着一定的细菌和虫卵,这些都是导致牛疾病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必须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有效杜绝细菌和虫卵的产生,避免二次传播。
养殖人员也可以加入一些专业消毒剂,依靠高温消毒达到有效杀菌。
3结束语目前为止,我国养牛行业大部分生产水平低,养殖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的养殖资源较为丰富,所以国内的养殖产品经济效益高。
但近几年养牛产业一直受到疫病的困扰,所以做好牛疫病工作非常关键,这就要求养殖人员和兽医做好定期检测和预防工作,才能避免牛疫病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养殖人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于雪峰,等.黄牛养殖及疫病防治措施分析[J ].畜禽业,2021,32(2):88-89.[2]史冬梅.牛病流行特点及防治[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24):158-159.[3]吴彦,等.牛适度规模养殖疫病防治分析[J ].中国畜禽种业,2020,16(11):124.[4]杨泽.牛养殖中常见疾病防治[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10):20-21.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发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牛羊感染后,不但引发其生产性能异常,还会造成牛羊流产和不孕,严重影响牛羊的品种改良以及推广应用。
而人类感染后,极有可能因误诊转为慢性疾病,该病会反复性发作,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做好该病的预防控制意义重大。
1流行特征布鲁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的不运动细菌,目前研究发现该菌有6种类型,其中羊型布鲁氏菌及牛型布鲁氏菌的危害较大。
牛羊为主要易感动物。
带菌和发病家畜为重要传染源。
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流产胎儿以及乳汁内均含有大量病菌,会经过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黏膜感染。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9,2023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控措施黄尔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龙门乡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广西大新532300摘 要 羊布鲁氏菌病(简称羊布病)是由羊种布鲁氏菌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病羊的临床表现有流产、睾丸炎、乳房炎、关节炎以及不孕症等,人感染布病后,易出现发热、多汗乏力、头痛、关节肌肉痛、睾丸肿大、流产等症状,不仅危害养羊业发展,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防控羊布病疫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通过全场消毒、接种疫苗、定期检疫检测、加强防范意识等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羊布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养羊业生产安全以及公共卫生安全。
关键词 羊;布鲁氏菌病;诊断;综合防控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3.09.028 引言布鲁氏菌病是一种感染性强、危害性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列为二类动物疫病[1]。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布病的防控工作,并采取净化措施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活畜流通量的逐渐增加,导致布病的发病率出现回升趋势,严重影响与制约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内布病疫情的致病菌主要是猪、牛、羊等种型布鲁氏菌[2],其中以羊种布鲁氏菌对人畜的传染性最强,且具有较高的致病率。
本文简述了羊布病的流行病学、诊断要点以及主要防疫措施,以期为布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病原羊种布鲁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该菌致病能力强,可在羊群中长期存在,难以清除,并且是人类患布病的主要病原。
羊种布鲁氏菌对干燥环境具有较强抵抗力,对热的抵抗力较弱,于60℃的环境下30min或70℃的环境下5min即可失去活性,常用消毒剂,如生石灰、氢氧化钠等碱性消毒剂以及季铵盐类消毒剂都可以将该菌杀灭。
流行病学1)羊布病多发于羊只产仔季节,呈地方性流行。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张炯慧新疆福海县畜牧兽医站,新疆阿勒泰 836400摘要羊布鲁氏菌病是由羊种布鲁氏菌感染所引起的1种人畜共患病,羊患病后主要症状表现为生殖器损伤、胎膜发炎、关节炎、不孕及流产等。
该病易感性强,发病率高,不仅危害养羊业生产,对人类的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也有较大危害。
目前,羊布鲁氏菌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发病羊直接淘汰,做无害化处理。
通过全场消毒、接种疫苗、定期检疫检测以及加强防范意识等防控措施,可以预防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羊群健康生长,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关键词羊;布鲁氏菌病;诊断;防控布鲁氏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是1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
临床上,该病分为牛型、羊型和猪型3种类型,其中羊型布鲁氏菌病(简称羊布病)最易感染人体,致病力极强。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交替时节发病率较高,带菌及患病羊是引发羊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等方式传染给健康羊。
母羊患病后会出现受孕率低、流产、乳腺炎、精神萎靡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公羊会出现睾丸炎、关节炎等症状。
因此,应重视羊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羊布病的防控水平,推动当地羊养殖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1 病原学羊布病致病原是布鲁氏菌,它是1种革兰氏阴性菌,大小(0.5~0.7)μm×(0.6~1.5)μm。
第1次分离布鲁氏菌时,菌体以卵圆形、球形、球杆状形为主,经过数代培养后,布鲁氏菌形态会变成短小的杆状。
布鲁氏菌可以采用碱性材料染色,利用这一特点可与其他细菌染色鉴别。
布鲁氏菌是需氧菌,适宜生长pH条件为6.4,偏酸性,适宜生长温度为36~37 ℃[1]。
培养布鲁氏菌对营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很难培养成功,宜采用胰蛋白琼脂培养基或者马铃薯培养基。
布鲁氏菌外界适应能力较强,在土壤、动物粪便及病死的动物脏器中可以长期存活,最长存活时间可达4个月;在饲料中,布鲁氏菌也可以存活2个月。
但这种细菌耐湿热的能力较差,光照下4 h可以灭活,60 ℃环境下30 min也会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