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_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_基于1996_2007年分省面板数据的研究[1]
- 格式:pdf
- 大小:848.00 KB
- 文档页数:9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者:甘行琼李玉姣蒋炳蔚来源:《改革》2020年第10期摘要:基于200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内含劳动和资本双要素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及其影响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结果发现: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视角来看,财政分权会显著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发展而抑制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从传导机制来看,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通过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市场保护、科技投入、环境保护等行为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从PSTR门槛效应来看,地方政府的多种行为会制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升级效果,呈现非线性关系。
优化财政体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0)10-0086-1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的发挥。
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与活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提供扶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助力经济增长。
我国1994年推行的分税制改革重塑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框架和激励模式,赋予了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利益及支配权力,由此形成的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布局及其转型升级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特别是过去多年里,地方政府在GDP锦标赛的考核方式下“为增长而竞争”,诱发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地方保护、税收竞争等多种行为,这些行为影响了要素资源的组合及生产效率的提升,最终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速度。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中国奇迹的研究兴趣,他们从各个视角、建立各种理论试图诠释中国持续多年的高增长奇迹。
在种种因素中,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而在中国所特有的制度安排中,中国特色的财政分权改革成为了经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那么,中国的财政分权究竟在什么地方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分权改革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呢?这种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异质性又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重要影响呢?它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或机制实现或施加这些影响力的呢?本文从财政分权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财政分权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试图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做出合理的解释。
此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03BJL0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473036)资助。
此项研究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张璟沈坤荣内容提要本文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试图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做出合理的解释。
本文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在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分权的同时,保留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权。
这种独特的财政分权制度事实上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加剧,造成了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化,形成了地方政府“为GDP增长而竞争”的竞争态势。
这种竞争态势是构成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但同时也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和目标取向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经济增长张璟,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10093沈坤荣,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210093一、我国财政分权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财政分权是指通过法律等规范化的形式,划分中央政府(或者联邦政府)和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以下的地方各级政府的征税权和支出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赋予中央政府(或者联邦政府)以下的地方各级政府相应的预算管理权限。
市场分割与地区经济增长作者:宋志涛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36期内容摘要:市场分割本身带有制度的性质,本文从制度的视角来分析市场分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并从产权保护、政府效率和激励机制的角度分析了市场分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从短期来看,市场分割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机制,但是长期则存在制约作用。
关键词:市场分割地区经济增长制度经济学市场分割指的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各地区间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在我国,市场分割是制度因素的结果。
我国各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地区行政性垄断,各地方政府在政绩考核机制的指引下竞相发展本地经济。
并由此带来市场分割的后果。
关于市场分割对地方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理论上的分析则稍显欠缺。
陆铭、陈钊(2009)认为市场分割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倒U形的关系,首先促进经济增长,而后则会阻碍经济增长。
李国璋、刘津汝(2010)则认为市场分割会阻碍经济增长。
本文拟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实证研究的结论,以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
市场分割的制度性质市场分割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财政分权体制的建立。
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有了自己特殊的利益诉求,并且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使他们实际控制的财政资源远大于他们理论上应有的权力。
为了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促进本地区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区经济方面具有极大的积极性,但是这也同时加强了地方政府保护本地区经济的动力,促使地方政府选择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即使在分权的体制下,中央政府在行政和人事方面仍然实行绝对的集权。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达成一个隐性的契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将与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前途挂钩时,势必促使地方官员之间围绕GDP增长而进行“晋升锦标赛”模式,为获取在全国的地方政府之间的排名次序而展开竞争。
在竞争中,地方利益分割,不利于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
何智美、王敬云(2007)认为政治锦标赛机制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能够促进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但是却不利于合作。
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概览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围绕财政分权问题展开了研究。
对财政分权的基本理论以及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并得出了若干启示。
标签: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分权度;启示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权限划分。
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利和支出责任,并允许地方政府在其权利范围内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得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1 财政分权基础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蒂博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提出了一个关于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模型(Tiebout,1956)。
蒂博认为,在人口流动不受限制、信息完全、存在足够的不同社区、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不变、辖区间无利益外溢等假设条件下,由于各辖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税负组合不尽相同,各地居民可以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税负的组合,通过“用脚投票”,来自由选择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
由于居民的自由选择,促使地方政府提供更优质、更贴近居民需求的、更合适的公共品,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奥茨(Wallace E. Oates)通过比较由中央集中提供和地方分散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提出了分权定理:对于某种公共产品而言,如果该种公共产品的消费被定义为是遍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是相同的,那么由地方政府将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所辖区的居民,要比由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一致的产出量要有效率得多。
引申得出,中央政府只应提供具有广泛偏好相同的公共品,其他公共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并且当人口的异质性很强,居民需求偏好差异性很大时,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优势就更明显。
马斯格雷夫(Richard A.Musgrave)的财政分权的思想。
马斯格雷夫认为,政府应当具备财政三大职能,即资源配置的职能、收入再分配职能和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能。
财政压力与金融抑制——基于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袁洁;王业斌【摘要】At pres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China's financial reform tries to solve the serious phenomenon of financial repress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6-2013,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reasons of financial repression in 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scal press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ncial pressure on the financial repress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financial pressure. The greater the financial pressure,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repression,itproves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does intervene in the behavior of regi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financial reform,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ystem, further rationalize 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perfecting thetransfer payment system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improve the degree of matching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powers and financial authority.%当前,中国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基本的出发点是解决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运用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从财政压力的角度实证分析财政分权体制下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成因,结果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地区所面临的财政压力越大,其金融抑制程度则越高,证实了受制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确有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因此,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协调,进一步理顺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程度.【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财政压力;金融抑制;财政分权;金融改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区金融;经济增长【作者】袁洁;王业斌【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广西南宁 530003;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广西南宁 5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1十八大以来,中国把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速,如先后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推行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民营银行试点等多项改革措施。
我国经济开放、地区分割影响技术差距的问题例证摘要:根据相关调查可知,经济开放、地区分割对我国地区技术差距影响较大,尤其会妨碍到我国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进而整体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度量指标衡量下的我国地区分割程度进行探讨,并针对开发条件下我国地区分割对技术进步差距的影响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关键词:经济开放地区分割技术差距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各地区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是一个转型经济大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生产要素、技术等基础要素的区别,而在新时期的促进下,各地区之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越来越大,受到人力资本与技术研发等的较大影响,同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地区分割,陆铭等人指出,由逆市场力量导致的市场分割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因素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分权及地方市场分割特征越加鲜明,各地与都采取措施进行市场分割以保护本区域市场。
据调查,目前我国地方分割状况有所改善,但并未彻底根除,部分地方和区域甚至更加严重,为地区技术进步差距造成很大影响。
一、我国地区分割的程度分析(一)对地区分割的度量本文中对地区分割的度量,一是以记于seg1的商品市场分割指标来衡量,地区分割程度随seg1值的增加而增高,二是记为seg2的省际合作指标来衡量,地区分割程度seg2值的增加而降低。
其中变量seg1是陈敏等通过各地区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而构建的地区市场分割指标。
而变量seg2则是徐振辉等在经营单位所在地的基础上对各地区进出口额进行计算所构建的省际合作指标。
本文就是基于这两个衡量指标对影响技术差距的地区分割进行分析。
(二)我国地区分割影响技术差距的理论分析地区分割从短时期看来,可以通过地方保护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产品要素的自由流动由于地方分割而受到较大限制,技术效率大大降低,进而拉大了各区域之间的技术进步差距。
经济评论 2010年第5期ECONOM I C REV I E W N o.5 2010财政分权、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基于1996-2007年分省面板数据的研究李国璋 刘津汝*摘要: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式财政分权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制度设计。
很多文献从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收益和成本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
本文从财政分权带来的市场分割的角度,运用1996-2007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对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市场分割、财政分权程度及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财政分权一方面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财政分权带来的市场分割对其积极作用有所削弱,且对东部地区的削弱作用要远大于中西部地区。
由于各地区在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同一个激励框架之下,财政分权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仍大于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财政分权 市场分割 面板数据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8%,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后,学者们认为在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创新能力等传统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方面,中国并无独特之处,因此学者们将目光转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方面,而分权改革在众多制度安排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王永钦等(2007)认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在经济领域的分权式改革。
由于我国的经济分权伴随着政治集权,中央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使得地方政府官员一方面有非常强的政治动力去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这种政治锦标赛模式也造成了各地区的市场分割、重复建设和地区间差距的拉大,这些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分权带来的积极作用。
经济学家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
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如T iebou t(1956)认为由于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因此更加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从而为本地居民提供质量更好的公共品,本地居民通过用脚投票!的机制来选择居住地,进而对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的质量进行选择,促进地方政府提供更优质的公共品。
Buchanan(1965)、Oates(1972)等也认为中央向地方分配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权力将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全国经济增长。
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以W eingast(1995)、M c K innon(1997)、Q ian和W eingast(1997)等为代表,从软预算约束的角度,认为分权化的制度安排可以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维持市场化的联邦主义(m ar ket-preserv i n g federa lis m),向地方政府提供市场化激励,促进和保持市场化进程,调动地方政府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积极性。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虽然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分权改革迄今取得的成就,却没有分析分权制度改革的代价,也就是说该理论只解释了为什么分权制导致的地方竞争是趋好的(race to top),但对分权制导致的趋坏的(race to botto m)竞争却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周黎安(2007)认为分权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均与中国治理地方官员的独特方式 基于经济增长的政治晋升锦标赛有深刻的联系。
因为晋升锦标赛模式将地方官员置于强力的激励之下,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李国璋,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730000,电子信箱:li gzh@l ;刘津汝,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 730000。
95上级政府评价的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张晏、龚六堂,2005)。
在对中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得到的结论大相径庭。
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运用1970-1993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财政分权促进经济增长。
张晏和龚六堂(2005)认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存在着跨地区效应。
他们都认为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分权这样强的财政激励产生的地方之间的竞争是趋好的。
但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财政分权产生的竞争是趋坏的,如陈抗、A rye L.H ill m an和顾清扬(2002)认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央加强了预算内财政收入的集权,对地方政府的行为产生了扭曲,从援助之手(he l p i n g hands)!回到了攫取之手(grabb i n g hands)!。
周黎安(2004)也认为基于政治晋升激励的分权制度可能导致投资过度进入某个行业或项目,甚至进行恶性竞争。
张晏和龚六堂(2005)认为在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导致一种低效率的纳什均衡,从长远来看,造成参与竞争的各个地方政府双输!的局面。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对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研究较多,而财政分权的成本,或者说对财政分权产生的对经济增长不利的方面的讨论较少,有的是针对特定的区域,如陈抗、A rye L.H ill m an 和顾清扬(2002),或者是进行定性的分析,如周黎安(2004)。
本文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研究对象,选取1996-2007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对分税制改革后市场分割和财政分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市场分割的角度对财政分权的成本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市场分割对财政分权的削弱作用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市场分割对财政分权的影响做出了比较。
本文的创新有以下两点:一是对我国的市场分割程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衡量,将消费品市场、资本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分割程度利用主成分分析(pri n cipa l co m ponent analysi s)方法进行合并,并对其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二是从市场分割的角度对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计量分析,对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解释。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本文将采用的市场分割程度指标及财政分权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介绍并作简单的分析;第三部分是计量模型分析及稳健性检验;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二、市场分割程度及财政分权指标的计算方法(一)市场分割程度的计算方法市场分割程度的计算方法很多,现有文献中使用的有生产法(W orld Bank,1994;Young,2000;白重恩等, 2004;郑毓盛、李崇高,2003)、贸易法(N aughton,1999;Ponce,t2002,2003b)、经济周期法(M ody and W ang, 1997;Tang,1998;Xu,2002),但这些方法都有其内在的缺陷,具体的比较见于东华和刘运(2009),本文采用更为直接的价格法(Parl e y andW e,i1996,2001;Fan andW e,i2003;陆铭、陈钊,2006)来构造衡量我国市场分割程度的指标。
价格法是用商品价格作为衡量市场整合程度的工具,通过各地区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来考察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状况。
如果商品价格的变异系数或者价格在统计上存在趋同的现象,则市场分割程度下降(于东华、刘运,2009)。
其思想来源于冰川成本!模型(Sa m ue lson,1954),该理论是对一价定律!(La w o f One Price)的一个修正。
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商品价值在贸易过程中会像冰川一样融化掉一部分,因此两个地区间的价格不会完全相等,只要相对价格P i/P j的取值不超过一定的区间,就可以认为两地之间的市场是整合的。
本文遵循Paresley和W ei(2000,2001)以及陆铭和陈钊(2006)的方法来测算我国各地区市场分割程度。
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1996-2008年28个省份的环比价格指数(重庆、海南、西藏三省市因缺少若干年份的数据被剔除)。
我们分别选取分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值指数和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来计算消费品市场、资本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分割程度,之后利用主成分分析96∀%本文所指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0个省。
本文采用赵奇伟和熊性美(2009)的数据选取方法与标准,消费品共选取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用设备及其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与居住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八类;固定资产投资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程和器具、其他资本品三类;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三类。
方法将三个市场的分割指数合成我国1996-2007年的市场分割指数。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计算相对价格绝对值 Q k ijt ,在这里i 和j 分别表示两个相邻地区∀,t 为时间,k 为商品。
由于我们获得的原始数据为各商品的环比指数,因此用差分形式可以构造反映市场分割程度的指标,故定义:Q k ijt =l n (P k it /P k jt )-ln (P k it -1/P k jt -1)=ln (P k it /P k it -1)-l n (P k jt /P k jt -1)这样我们消费品市场得到5368个(8&61&11)观测值,资本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别得到2013个(3&61&11)观测值。
(2)考虑到 Q k ijt 并不全部都是由地区间的市场环境差异引起的,还包含商品异质性导致的不可加效应,从而造成由贸易壁垒形成的实际市场分割指数的高估,因此我们采用Parley 和W e i(2001)提出的方法对 Q k ijt 进行去均值(de-m ean)处理,定义 Q k ijt =a k + k ijt ,其中a k 为第k 类产品自身的特性所引起的不随地区改变的价格变动,而 k ijt 与i、j 两地区的市场环境或其他随机因素所引致的价格变动。
则 Q k ijt 的均值定义为 Q k ijt =a k + k ijt ,接着计算:q k ijt = k ijt - k ijt = Q k ijt - Q k ijt =(a k -a k )+( k ijt - k ijt )这样就得到了仅与地区间分割因素和一些随机因素有关的q k ijt 。
(3)计算i 、j 两个地区在给定时期t 内各类产品之间的价格变动平均值Var(q k ijt ),将61对相邻省份间的相对价格方差合并,就得到了28个省、市、自治区消费品市场、资本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三个市场的市场分割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