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学者都把“财政分权”理解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在财权和财力上的划分,或者是将其等同于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种手段。
实际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财权财力的划分仅仅是财政分权一个方面。
准确地说,完全意义上的“财政分权”包括政府向的分权和政府内部的财政分权两大方面的(参见图1),事实上我国当前的财政分权就同时推进着政府向社会的分权和政府内部的财政分权这两方面的改革。
一、对完全意义上“财政分权”范畴的基本认识在任何社会形态里,政府都没有能力包揽下所有的社会性事务,其中的一部分需要交由社会(非政府组织)来承担,这样一种现象可以被看作是政府向社会的分权。
从逻辑上说,政府向社会的分权是政府内部分权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如果没有政府向社会的合理分权,就没有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这样政府内部的分权也是难以很好地进行下去的。
在市场因素有所的条件下,政府向社会的分权就主要表现为政府向市场的分权。
(注:在体制转轨时期,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这就使得政府向市场的分权与政府内部的分权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交叉。
这种情况在成熟的市场体制中实际上也存在,但不多见。
尽管如此,这种交叉并不我们从上对完全意义上的“财政分权”做出较图中的区分。
)与经济和计划经济不同的是,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活动范围较为有限,因而在市场机制发育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会根据市场的发育状况逐步进行调整,其活动范围的边界也会有所收缩,即原先由政府承担的一些职能将转交由市场来承担,与此同时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将随之扩张,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政府向市场分权的过程。
一般来说,政府向市场的大规模分权只发生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而当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时期,政府向市场分权就只是一个小幅调整的过程。
而且政府向市场分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的发展,过去必须由政府承担的一些职责现在也可以交由市场履行了,如在英国,即使是狱政管理这样一个一直被认为是纯粹政府性的事务,也在探索引入市场因素。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中国奇迹的研究兴趣,他们从各个视角、建立各种理论试图诠释中国持续多年的高增长奇迹。
在种种因素中,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而在中国所特有的制度安排中,中国特色的财政分权改革成为了经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那么,中国的财政分权究竟在什么地方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分权改革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呢?这种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异质性又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重要影响呢?它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或机制实现或施加这些影响力的呢?本文从财政分权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财政分权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试图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做出合理的解释。
此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03BJL0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473036)资助。
此项研究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张璟沈坤荣内容提要本文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试图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做出合理的解释。
本文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在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分权的同时,保留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权。
这种独特的财政分权制度事实上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加剧,造成了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化,形成了地方政府“为GDP增长而竞争”的竞争态势。
这种竞争态势是构成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但同时也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和目标取向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经济增长张璟,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10093沈坤荣,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210093一、我国财政分权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财政分权是指通过法律等规范化的形式,划分中央政府(或者联邦政府)和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以下的地方各级政府的征税权和支出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赋予中央政府(或者联邦政府)以下的地方各级政府相应的预算管理权限。
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影响分析作者:汪艳仙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24期摘要:文章分析了现行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影响。
一方面,分析现行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财政收入的结构,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如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
另一面,分析造成地方财政支偏好的原因和对地方发展的影响,如地方财政行政支出额过多、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过大,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出现重经济建设、轻民生工程现象和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乏有效监管导致腐败问题等。
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收支;地方政府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2-000-02我国是以分税制为手段实现财政分权的,实行分税制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而多年实践也证明了分税制确实实现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健增长。
但是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是上升的幅度十分有限。
当前财政分权的特点是将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形成收支两条线。
政府层面上的财权上收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央政府掌握立法权。
我国的预算立法权和财政预算收支安排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自主安排财政支出的权力很少,而且这种权力往往还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
第二,财源集中在高层次政府中。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因其财力较匮乏,财源主要来自上级政府对其转移支付,所以其财权的决策必定受到上级政府的影响。
部分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本身的财力也比较匮乏,因为大部分财权都集中在高层次政府。
因此,低层次的地方政府往往难以根据当地情况自主制定其财政支出预算和当地社会的发展方案,也缺乏能够的自主财力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事权即职权、处理事务的权力,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限。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都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性质不同对双方职责权限作出规定,并体现出明显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同构”的特点。
2006年第3期税务与经济No13May15,2006 (总第146期)Taxati on and Economy(Serial No1146)经济纵横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张 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的财政分权问题展开研究。
财政分权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对其研究必须采用多层次的视角。
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囿于财政分权的某个局部层面,尚未见一个能够解释、分析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完整理论框架出现。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市场化改革[中图分类号]F81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339(2006)03-0015-03财政分权,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而言,是指通过法律等规范化的形式,界定中央(或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范围,并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预算管理权限,其核心是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
198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出现了一股财政分权的浪潮。
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1990年代中期,全世界人口超过500万的75个发展中国家中,有62个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财政分权改革(世界银行,1997)。
伴随着财政分权实践的蓬勃兴起,涌现了大量理论文献。
这其中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探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财政分权问题,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后,其财政分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
已有的研究中国财政分权问题的文献主要沿着下述几条线索展开:11对财政分权和市场化改革之间次序问题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制度变迁意义的财政分权改革肇始于1980年代初“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
将中国的财政分权置于其市场化进程的宏观视野中考量,学者们首先对于两者之间的先后次序问题进行了研究。
高培勇(2001)认为,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先行一步,在改革启动初期扮演着为推进整体改革“铺路搭桥”的角色。
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主要研究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大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受到自然、经济、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财政分权体制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之一。
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
从理论上看,财政分权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财政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许多学者研究了财政分权对区域差距、区域一体化、区域竞争等区域经济发展现象的影响。
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财政分权体制的基本框架、财政分权和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财政分权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其实现机制,为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
同时,本文也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二、财政分权的理论基础财政职能性与收支相对独立性:财政分权建立在政府职能或事权的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划分,并相应地赋予各级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范围。
效率性与最优化:财政分权追求事权与财权的统一,体现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原则,旨在通过合理的财政体制安排,使各级政府能够使用居民的税收提供最合意的公共产品,包括最优的税收税率与结构、最优的支出规模与结构等。
民主性与公平性:财政分权体现了“政府是一个为民办事的组织”的思想,既要保证各经济微观主体的利益与自由,使得各微观主体的偏好得以显示,又要通过民主的方式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同时,财政分权也要求为居民参与财政活动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与渠道,并保证中央政府不能随意侵占或干预地方政府的利益。
规范性与法律性:财政分权体制下,各级政府的关系、职能与行为应具有规范性,有法律作为依据与保证,以确保财政体制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城乡收入差距作者:孙玉洁来源:《财讯》2018年第19期根据经典分权理论,财政分权包括支出分权、收入分析与政府间转移支付三部分,由于具有信息优势,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上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分权组合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制度框架由于受到增长型激励机制的干预,导致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经偏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而忽视农村,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中国式财政分权财政分权制度由于市场存在搭便车问题,公共物品只能有政府供给。
政府通过征税的办法解决对公共物品只消费不购买的搭便车问题,但也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只够买而不消费。
为此,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财政分权机制,即支出分权、收入分权与政府间转移支付三部分,做出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决策,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然而,在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制度框架下,由于地方政府的增长型激励机制使其有着内在的倾向去制定更符合城市人口利益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导致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而忽视农村,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财政支出分权与城乡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直接与间接双管齐下的方式,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和规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一方面,增加现金转移支付,直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制定向农村倾斜的支出计划,通过增加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机会,间接增提高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财政分权的作用机制的关键就在于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和规模,中国式财政分权赋予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安排的预算自主权,但是鲜有地方政府将大部分资金放在调节城乡收入差距领域,在增长型激励机制下,越来越多的资金被用于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为了直接增加CDP,地方政府不得不用“自己的资本”促进经济增长,即大量建设基础设施等。
第二,通过投资环境改造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或称为用“外人的资本”加速经济增长。
由于市场资本相对稀缺,地方政府不得不开展恶性财税竞争,通过税式支出以及各种倾斜性的政策支持等手段吸引更多资本进入辖区,扩大投资规模,因此,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公共品供给“软硬失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支出偏低。
摘要:现有的文献假定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能够像其他国家那样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与现有的经验证据是矛盾的。
并且,现有的研究也没有准确揭示财政分权的多种效果以及作用机制。
本文利用1986 ̄2004年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
发现从整个时间跨度来说,财政分权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在不同时间区域内其影响有所差异,在1994年前它对经济增长并无促进作用,而1994年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
同时,我们发现财政分权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在分权的体制下,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也表现出类似的增长效应和波动效应,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加剧了地区差距。
针对这些证据的一个共同解释就是,目前我国的财政分权其实是一种不完整和不规范的分权,如果要在保持分权的增长效应的同时,弱化其波动效应,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那么最关键的就是实行公共财政体制,并在这一新体制下实现合理分权。
关键词:财政分权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一、引言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巨大。
Tiebout(1956)、Musgrave(1959)以及Oates(1972)等人发展的第一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已经证明,政府间适度分权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
而钱颖一和温加斯特(Qian和Weingast,1997)等人发展的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进一步指出,财政分权有助于改进不同层级政府的激励,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这些理论都认为,不同的财政分权体制会带来相应的经济绩效,具体作用机制如下:第一,各地方居民的偏好不同,给定信息不对称,如果通过中央统一供给公共品,就无法有效满足居民的异质偏好,而财政分权能够赋予地方政府供给公共品的自主权,允许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供公共品;第二,财政分权形成了地方的多中心利益格局,地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展开竞争,竞争导致要素流动,这种用脚投票机制形成了对地方政府的外在压力,从而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减少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第三,地方之间的竞争会促进地方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并激励地方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第四,地方之间的竞争还容易改善当地的公共治理水平。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其中财政分权在中国的地方政府财政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财政分权可以促进地方政府投资的增加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同时也可以带来经济的失衡和不平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对财政分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当前,对财政分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探讨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探讨财政分权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
在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计量经济方法进行研究。
现有研究表明,财政分权能够促进地方政府投资的增加和投资结构的优化,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
但是财政分权也会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经济失衡和不平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在财政分权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计算模型方法进行研究。
现有研究表明,财政分权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但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地方政府往往在追求经济增长时忽视了公共服务等社会福利领域,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目前,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量研究仍停留在定性描述和案例分析的阶段,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理论支持;二是没有对不同地区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充分考虑。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方面的影响,并寻求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财政体系改革措施。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研究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基本特点和演化过程,剖析其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机制。
2.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计量经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投资的影响,检验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探讨其负面影响。
3.采用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计算模型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财政分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财政分权制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财政分权制度逐渐得到实行。
这一制度的实行对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财政分权制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政分权制度介绍财政分权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将一部分财政权力和财政责任下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保障职能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更多的财力和自主权来发展经济和提供服务。
总的来说,财政分权制度的实行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财政分权制度对于地方经济的影响首先,财政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地方政府的投资意识。
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的财务自主权,可以自主安排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新性,积极推进经济建设。
其次,财政分权制度有助于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市场经济发展。
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的财政自主权,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人才,并且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区域竞争力,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再次,财政分权制度有助于地方政府加强区域合作交流。
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之间需要加强协调和沟通,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协调区域发展和推进整合结构,从而为地方经济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同时,财政分权制度还能够激励地方政府进行治理创新。
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要求就地取材,积极主动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和效率提升,不断推进行政体制和经济管理标准化改革。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够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往更好的发展方向上走。
财政分权制度对于中央政府的影响虽然财政分权制度已经可以看出其对于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的积极影响,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可能会对中央政府产生影响的因素。
比如说,由于中央政府失去了一部分财政掌控权力,这样一来,中央对于财政的调控能力会相应减弱。
另外,由于财政分权制度会造成财政资源的一定程度的分散和浪费,这样一来,中央政府需要更多地引导和管理地方政府,保障整个财政分权制度的顺利实施。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讨论稿系列Working Paper SeriesNo. C2000008 2000-6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1林毅夫刘志强NO.C2000008 2000 年 6 月1 日摘要我们利用了省级数据来估算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的财政分权在经济增长上所产生的作用。
我们发现,在控制了同时期其它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后,财政分权提高了省级人均GDP 的增长率。
这与财政分权可以提高经济效率的假说一致。
另外,我们还发现农村改革、非国有部门的发展以及资本积累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里迅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我们感谢Hans Bin swa nfer、Jack Hou、李华刚、Suza nne Piriou-Sall、马峻、An war Shah 和邹恒甫对本文初稿所作的有益的评论和建议。
我们的研究得到了世界银行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支持和赞助。
1998年1月13—18日,在泰国曼谷Royal orohid Sheraton召开了 "第3届环太平洋联合经济组织会议",我们向该会议提交了论文,本文基本上是对该论文的修订稿。
文中所有可能的错误均由作者负责。
1.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接近10%的破纪录速度增长。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使家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改革,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了物质激励的企业改革,各种价格改革、技术引进、面向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的市场开放以及非国有部门的兴起等等。
在众多的改革措施中,一个重要的但却没有被充分研究的方面就是始于80年代初的财政改革。
本文主要在于探讨财政分权是否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中国的财政分权与世界其它地方的财政分权没有差别,都指中央政府将财政控制下放给地方政府。
在那些财政分权的拥护者眼中,财政权力和责任向各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因为和中央政府相比,各级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信息优势(Oates ,1972)。
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傅 勇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分权背景下的财政体制和政府治理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显著且可观地降低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减少了城市公用设施的供给。
本文还发现,分权下的地方政府未能发挥规模灵活调整的优势;反腐败力度的增强,改善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却减少了城市公用设施的供给,显示出公共部门存在明显的寻租空间。
此外,中央政府的向下转移支付促进了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并且基础教育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这支持了中央财政在公共部门具有发挥更大作用的必要性的结论。
关键词:财政分权 政府治理 基础教育 公用设施一、引 言不少学者从分权视角对中国的增长奇迹(以及其他问题)给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不过,从分权文献的源头看,分权的合理性在于能够提升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Tiebout,1956;Oates,1972)。
长期以来,中国重要的公共物品和城市公用设施主要依赖地方政府提供。
在分权背景下,与骄人的增长绩效相比,中国的公共领域远不能令人满意。
基础教育等重要公共品不仅整体效率水平较低,而且地区分化严重(Zhang et al.,2003;Hoffman et al.,2004)。
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被认为是分权体制下 为增长而竞争的结果(张军等,2007),但与电力、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同,地方政府的某些公用设施,比如城市绿地和供水供燃气,虽然也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们主要是服务于当地居民而不是招商引资,地方政府缺少为此竞争的动力,因而可能面临困境。
本文考察以财政分权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政府治理对基础教育和城市公用设施供给的影响。
在中国的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不同的公共物品供给有着不同的兴趣(傅勇,2008)。
为此,本文将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分为经济性公共物品和非经济性公共物品,前者包括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后者包括环保设施、卫生保健、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FDI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综述□杨帆徐敏丽【内容摘要】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展开引入以FDI为主的竞争。
文章主要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FDI经济增长效应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FDI;经济增长效应【作者简介】杨帆(1989 ),安徽人;江南大学国贸专业硕士研究生。
徐敏丽(1973 ),山西永济人;江南大学副教授,硕士导师中国的财政改革始于1980年,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的改革使得中国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实施财政分权制度。
一、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对FDI的竞争(一)财政分权。
财政分权主要讨论如何设计“最优”税率、税种和财政转移。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Tiebout(1956)、Mus-grave(1959)和Oates(1972),他们的核心思想是在人口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向地方政府分权可以解决中央政府信息缺失的问题,地方政府将利用信息上的优势提供满足不同居民偏好公共产品,居民的真实偏好就实际上通过自由迁徙———“用脚投票”的机制来显示。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是由Qian、weingast和Roaland(1996、1997、1998)提出来的,他们开始把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的激励、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突破了财政分权思想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上的束缚,使得财政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二)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
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在行政领域具有一定权利与责任,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
但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任命具有绝对权威,这就形成了中国政治上的集中与行政上分权并存。
张璟、沈坤荣(2008)认为中国式财政分权以政治集权、经济分权为特色,因此加剧了地方政府之间以GDP增长指标为首的竞争态势。
正是这种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政治利益,展开强烈的财政竞争与各种经济资源的竞争。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的影响
作者:王平
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03期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财政分权的研究日益深入。
文章在对中国式财政分权演变历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特征,并分析了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分权;收入差距;经济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8.03.052
1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内涵及演变历程
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以两个节点为分界,一共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分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4年之间的“分权让利”财政体制、1994年至现在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1.1 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虽然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过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整体上仍然属于中央政府对财政收支具有绝对控制地位的高度集权财政体制。
这一时期,公共产品的生产计划制订以及决策权在中央手中,而具体的执行则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两者之间属于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
同时,地方政府的税收绝大多数要上缴给中央,其财政支出则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分权让利”财政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为了激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我国实行了“分权让利”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这一财政体制也进行了深化改革,变传统的“吃大锅饭”为“分灶吃饭”,这样不仅大大改善了以往我国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还极大提升了地方政府的经济独立性,有力促进了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1.3 分税制财政体制
从1994年起,我国在对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范围进行明确规定的基础上实行了分税制改革,理顺了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集权以及分权关系。
在这种财政体制下,税收被分为地方税、中央税以及中央地方共享税,而且在明确中央以及地方财政支出范围的基础上,建立了规范的中央支付转移制度,大大提升了中央财政的收入比例,而且还充分调动了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我国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2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特征
2.1 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并存
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官员是由当地民众直接选举出来的,这就决定了他们要对选民负责,而国民也有权利选择公共产品及服务较好的地区进行居住,这种机制会促使政府官员加大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改善力度。
但是中国的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化结构大大限制了这种“以脚投票”机制在中国的发展,此外,中国地方官员通常是由上级部门任命的,地方官员直接对上级部门进行负责,政治集权使得官员想要获得晋升,就必须大力发展当地经济。
2.2 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不匹配
我国最初实行财政分权制度改革是为了有效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比重,同时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财政支出权限,但是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上得到的自主性却无法匹配。
有数据表明,分权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逐渐超过了其财政收入水平。
2.3 “自上而下”的供给主导型分权
国外财政分权体制中的经济分权与政治分权并存形成的是“自下而上”的分权体制,这是因为地方政府能够充分掌握地方发展的需求,在公共服务提供上比中央政府更为高效。
但受政治体制以及历史影响,我国的财政分权呈现“自上而下”的特征,由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并由地方进行实施,这样有利于中央对于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提高财政收入。
3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的影响
3.1 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财政分权中的分税制改革赋予了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以及服务建设投资中的自主权,有效调动了我国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同时通过财政分权体制,大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仅有利于借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发展重点产业,而且能够实现国家对于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3.2 造成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拉大
首先,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从而导致了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差异。
在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财政支出的要求,缺口越来越大,只能通过征税等手段来满足对公共服务的支出;另一方面,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相比,第一产业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所占的份额更大,由于第一产业的征税成本较高,为了满足财政支出,就必须通过一些手段来增加其他产业的实际税负,从而导致该地区投资环境恶化,造成了人才以及资金的向东流入,最终导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财政分权造成地区收入差距拉大还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有关。
有经济模型表明,地方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类支出以及一般性支出的比重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而科教文卫等社会性支出则与当地经济发展呈正相关。
而受经济、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一般性支出比重较大,而为了保障地区的经济建设就只能选择压缩地区的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支出,根据经济模型表现的结果可以看出,这将导致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变慢;而东部地区由于财政充裕,会逐步加大对经济长足增长有良好促进效果的社会性支出,这就导致了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最后,我国财政分权独有的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并存的特征也会进一步拉大地区收入差距。
政治集权导致了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着GDP增长上的竞争,投资以及人才作为地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个地方政府势必会通过加大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服务建设投入以及政策制定来对其进行引进。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等因素,东部地区在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3.3 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我国财政分权的特征决定了GDP的发展是地方政府的绩效衡量主要指标之一,这就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在选择财政支出以及投入方向上具有很大的倾向性,相较于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缺口较大、投资效果较差的农村地区,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资金以及政策投入到发展潜力较大且投资见效较快的城市地区,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同时,城乡差距的加大还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关。
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类型中,经济建设类支出以及一般性支出与城乡差距呈负相关,而科教文卫等社会性支出则会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如果地方政府选择加大一般性支出的同时缩减社会性支出的比重就会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4 结论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财政分权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也是造成我国地区以及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加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未来有必要对财政分权体制进行合理分权、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完善绩效等方面的改革,使财政分权在更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其所带来的加大城乡差距以及地区差距的经济代价。
参考文献:
[1] 徐国祥,龙硕,李波.中国财政分权度指数的编制及其与增长、均等的关系研究 [J].统计研究,2016,33(9):36-46.
[2]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探析 [J].企业经济,2011,30(7):152-154.
[3]李成宇,史桂芬,聂丽.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教育支出——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J].教育与经济,2014(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