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28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地理学-第⼆版复习资料.doc⼈⽂地理学要点及索引部分资料来源⽹络,请斟酌第⼀章绪论第⼀节⼈⽂地理:⼈⽂地理学以⼈⽂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P3):三⼤主题(P4):⼈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结合以上三⼤传统范式,⼈⽂地理学是关于⼈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要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特性(P5):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节古代地理学的奠基⼈(p6):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门独⽴的科学) 卡尔?李特尔(致⼒于探究⾃然环境对⼈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他们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师近代⼈⽂地理的发展(P7)主要外在动⼒(P7) (1)通过地理⼤发现和⼀系列探险活动…;(2)科学⾰命带来的冲击…;(3)其他学科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近代地理学的代表⼈物(P7-P10):德国: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者;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物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物法国:维达尔?⽩兰⼠:⼈地相关论⽇吕纳:把⼈⽣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英国:麦⾦德:⼤陆腹地说罗⼠培:主张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亨丁顿:⽓候对⼈类⽂明的决定性影响巴罗斯:提出⼈类对于⾃然和⽣物环境的适应观点索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于探讨⼈类⽂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哈特向:区域学派的代表⼈物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主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然地理的密切联系费根、康斯坦丁诺夫: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门纯粹的经济科学现代⼈⽂地理学的发展(P10-P14):美国谢佛区域学派苏联向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相分离的⼆元论观点中国⼈⽂地理的发展(P14-P18)近代:竺诃桢、胡焕庸、李旭旦复兴⼈⽂地理现代: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针…第⼆章⼈⽂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节⼈⽂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主题(P23-P35):⽂化X,⽂化扩散,⽂化⽣态学,⽂化整合,⽂化景观。
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三、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向(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德、法、英、美、俄的人文地理学)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本章重点:(1)文化结构及文化的特点(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及其比较(3)文化区与文化扩散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主题第一节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一、文化概念二、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节文化的形式与特点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文化适应)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文化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景观第四节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说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本章重点:(1)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人口迁移形式及其机制本章难点:人口迁移的机制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人口密度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二、中国人口分布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社会、历史与政治)第二节人口移动一、人口移动的一般概念二、人口迁移的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三、人口迁移的机制第四章人口与发展本章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2)人口转变的模式(3)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及人口与发展本章难点:人口转变模式与人口转变理论第一节人口增长过程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四、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第二节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第三节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第四节人口与发展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本章重点:(1)农业的发展与主要类型(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特征比较本章难点:农业的起源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晏享说)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特征、类型)三、现代农业(特征、类型)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本章重点:(1)产业类型与工业区(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本章难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一、科学前提与基础二、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三、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与继续发展一、工业生产的扩散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第三节产业类型与工业区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三、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第四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自然、资源、能源、市场、劳动力、工业发展)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第五节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一、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式二、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本章重点:(1)种族与环境及种族的划分(2)民族的形成过程与民族特征及民族的迁移与集聚(3)民俗的特点及民俗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难点:种族的起源第一节种族与地理人种一、种族的起源二、种族的划分三、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地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四、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第二节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第三节民俗文化一、民俗的形成与特点(民俗的内涵特征、民俗的外延特征)二、民俗与环境(民居、饮食、服饰)三、流行文化第八章语言地理学本章重点:(1)语言的本质特征与语言的发展(2)语言的传播与环境(3)地名景观本章难点:语言的传播与环境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产生二、语言的本质特征三、语言的发展(汉语的七大方言)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一、世界语言谱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种)二、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印语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一、语言传播特性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第四节语言景观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二、地名景观(我国的地名景观、世界的地名景观)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本章重点:(1)民族宗教与世界三大宗教及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2)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理论(3)宗教景观本章难点:宗教的传播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三、民族宗教四、世界三大宗教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三、宗教组织四、主要宗教的分布区第三节宗教的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一、宗教的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二、宗教与文化三、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第四节宗教景观一、基督教堂二、伊斯兰教清真寺三、佛教寺庙第十章聚落地理本章重点:(1)中国城市和村落的发展(2)城市区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城市景观与感知(3)集镇,乡村的概念及其类型本章难点: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第一节聚落一、起源和发展二、城镇标准第二节城市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与发展及其模式四、城市景观与感知第三节集镇与农村一、集镇(具有与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集市)二、乡村(一般类型的乡村、活动型村落、特殊类型)第十一章旅游地理本章重点:(1)旅游的区域特征(2)旅游动机与决策(3)旅游资源与旅游地及其类型(4)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本章难点:旅游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二、大众旅游的发展第二节旅游的区域特征一、客源地与目的地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第三节旅游动机与决策一、旅游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概念、旅游动机类型及影响因素)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旅游偏好)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一、旅游资源(概念、形成条件、特征)二、旅游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二、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四、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第十二章行为地理本章重点:(1)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2)行为空间及人类日常活动的空间行为本章难点: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一、环境知觉与认知(环境感觉、环境知觉、环境认知)二、地理物象三、物象评价与行为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一、行为空间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交际与闲暇活动与空间行为)三、人类迁移活动的空间行为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一、行为矩阵模型二、报偿矩阵模型第十三章政治地理本章重点:(1)政治地理要素与国家政治地理特征(2)国家权力要素与国家实力分析(3)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本章难点: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一、政治地理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国家级的、国际级的、国内级的)三、政治地理结构(政治空间结构、政治实力结构)四、政治地理过程(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主权的变化)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一、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三、国家的政治性区域四、边界与边疆第三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要素(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治的质量)二、国家实力分析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马汉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第十四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本章重点:(1)人口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内涵及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任务(2)21世纪的政治地理新现实(3)文化景观建设本章难点: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人类当代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第一节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二、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二节世界新的格局中的人地关系一、世纪之交的政治地理新现实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国家间的联合趋势、国家内部的分离倾向)三、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第三节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一、阿米什人生产中的节能农业村二、客家人土楼中的传统文化三、万丰村——一个共同富裕的城市村落四、文化景观的建设考试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考试要求:1.了解西方及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考试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的形成和特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区、文化的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考试要求:1.掌握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结构及文化的形成与特点2.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3. 了解其他的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考试内容:人口分布、人口移动考试要求:1.了解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和转变模式2. 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形式及其机制3.掌握人口因素的两重性及适度人口理论第四章人口与发展考试内容: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及与中国人口转变模式2.理解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并联系中国人口增长及其人口政策3.掌握人口与发展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考试内容: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与类型考试要求:1.了解农业的起源及农业文明2.掌握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考试内容: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类型和工业区、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考试要求:1.了解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2.理解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及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3.掌握产业类型及其分布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考试内容:种族的起源、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种族主义、民族的形成和特征、民族的分布、民族和文化考试要求:1.了解种族的划分2.理解民族的形成及特征3.掌握民俗与环境第八章语言地理考试内容: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世界语言分类和分布、语言的扩散与影响、语言景观考试要求:1.了解世界语言谱系2.理解语言的扩散及结果3.掌握语言及其本质特征;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考试内容:宗教的产生、世界主要宗教、宗教的传播与分布、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宗教景观考试要求:1.了解世界主要宗教及起源2.理解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3.掌握世界主要宗教的传播与分布第十章聚落地理考试内容:聚落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的发展、村落的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聚落的起源与发展2.理解集镇及其一般特征3.掌握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及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和景观第十一章旅游地理考试内容: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者动机与决策、旅游资源与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考试要求:1.了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2.理解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3.掌握旅游者动机及影响因素第十二章行为地理考试内容: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考试要求:1.了解行为理论基本观点2.了解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十三章政治地理考试内容:政治地理要素、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考试要求:1. 了解政治地理现象,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及基本特征2.理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3.掌握国家政治地理特征与国家权利要素第十四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考试内容: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考试要求:1.了解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2.理解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3. 掌握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文地理习题集习题一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地理学有那两种分类体系?你意下如何?原因何在?2、人文地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内涵?3、如何理解人文地理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间的关系?4、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内核如何,如何理解?5、人文地理的三大特性,如何理解?6、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第二章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学1、文化的探源(中外)。
2、如何理解泰勒的文化概念?3、如何理解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文化概念?4、你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试举例说明。
5、物质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如何?6、制度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7、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具体可划分为哪些层面?8、文化的结构如何?如何理解文化上的“三位一体”?第三章人口的分布与迁移1、什么是人口分布。
2、人口分布的类型?3、人口密度的含义?4、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是什么?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在农业革命以前的人口有什么特征?2、人口发展与农业的关系怎样?3、工业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如何?4、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怎样。
5.简要回答莱宾斯坦-成本—效益理论。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分为哪二类?你倾向与哪种?2.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3.关于农业发展有哪几种趋势?4.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1、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是什么?2、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3、简述工来扩散的过程?4、工业是如何继续发展的?5、论述工业革命产生和初期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1、民族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3、简述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
4、简述世界主要民族迁移的基本路径。
5、讨论: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6、民俗的概念与特点。
7、民俗的基本分类。
8、讨论:流行文化与民俗变迁。
第八章语言地理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英语的形成。
3、国外美国英语概况。
《人文地理学》综合复习(赵荣版)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学】(三种解释,)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指示人为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球分布的规律性的学科;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三大研究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学科特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基本特性)【近代人文地理的发展】(简述近代人文地理的发展,学派、人物是主要内容)★●环境决定论:人文地理学创始人,拉采尔;●人地相关论:白兰士、白吕纳;●区域学派:赫特纳、哈特向;●景观学派:施吕特尔;●大陆腹地说:麦金德(政治地理)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形式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功能文化区。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周围不断传递。
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又可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区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地方,并将该文化传播到当地。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发展起到加速或延缓的影响;●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自然景观:自然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地理:研究文化现象(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在地理空间中的形成、分布、组合、演变、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
第三章(无)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人口发展趋势】世界人口的发展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其中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两阶段呈现大幅度增长的状态:农业革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波动大;工业革命: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
詹?乔?弗雷泽认为宗教是人们向一种高于人的权利的妥协。
赫?斯宾塞认为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力量的信仰。
布雷德雷强调宗教是人生对善的追求。
迈克塔格特宣称宗教是人追求与宇宙和谐的一种感情。
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后期,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最初是做梦的现象引起了灵魂的观念,由此推及其他自然事物,而产生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控制自然力量,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形成最初形式的宗教仪式。
阶级出现后,给人们带来了比自然灾害更加深重的痛苦,又不理解社会根源,便产生了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加上剥削阶级支持宗教,由于各种社会形态和政权形式的出现、交错和更迭,便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宗教。
原始宗教有两个特征1 原始宗教的存在并没有特定的时段,具有这一类型特征的宗教可以出现在数千年以前,也可以存在于今天世界上的某些部落中。
2 原始宗教无需探讨“摇篮”或源地问题,一般认为各地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大多都是自生的,基本不存在一种信仰最初在一群人中产生,然后通过思想输出传播到其他人群中这样的现象。
三宗教分类与民族宗教当原始部落向部落联盟、国家形式发展时,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人们仰之而不能及的权力代表,随之部落中出现了主神、次神的区别,诸神的神威都转移到某一主神身上,使之成为至高无上的神明,这时的宗教也从原始宗教形式转向古代宗教。
根据不同体系有多种分类。
民族宗教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