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第3.3课时)PPT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13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3第几》33-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3节主要讲解整数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数数、识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于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识数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数数、识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数数、识数。
2.难点: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卡片、数字卡片、小奖品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游戏化的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地找出比大小的游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卡片,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例如:老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图片中有几个物品。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比赛,看哪组数得又快又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3.3《第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3.3《第几》(教案),这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数数的技能,并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7页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数字的顺序和大小,理解“第一”,“第二”,“第三”这些概念,通过数数活动,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数的顺序,理解“第一”,“第二”,“第三”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第一”,“第二”,“第三”这些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如苹果、铅笔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物品的顺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然后问他们:“这些物品的顺序是如何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新课讲解:我会向学生介绍“第一”,“第二”,“第三”这些概念,并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3.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并说出它们的顺序。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出一些例题,如“苹果和铅笔,哪个是第一?”让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并让学生用实物进行演示。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数的顺序”,“第一”,“第二”,“第三”等,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数一数家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并说出它们的顺序。
2. 请学生用“第一”,“第二”,“第三”这些概念,描述一下教室里的物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和大小,是否能够运用“第一”,“第二”,“第三”这些概念。
第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第几”的概念,能够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顺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第几”的概念。
2. 能够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顺序。
教学难点:1. 理解“第几”的概念。
2. 能够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顺序。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5个不同的小动物。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谁能告诉我,图片上有几个小动物?”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图片上有5个小动物。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出示另一张图片,图片上有3个不同的小动物。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谁能告诉我,图片上有几个小动物?”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图片上有3个小动物。
”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张图片,并提问:“谁能告诉我,第一张图片上有几个小动物,第二张图片上有几个小动物?”5.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第一张图片上有5个小动物,第二张图片上有3个小动物。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4个不同的小动物。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谁能告诉我,图片上有几个小动物?”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图片上有4个小动物。
”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张图片,并提问:“谁能告诉我,第一张图片上有几个小动物,第二张图片上有几个小动物,第三张图片上有几个小动物?”5.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第一张图片上有5个小动物,第二张图片上有3个小动物,第三张图片上有4个小动物。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6个不同的小动物。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谁能告诉我,图片上有几个小动物?”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图片上有6个小动物。
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3.3第几》36-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3节《第几》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排序方法,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顺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序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序数进行物体的排序。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物体的大小、高矮、长短等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序数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对序数的实际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序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序数的概念,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序数的概念,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顺序。
2.教学难点:学生对序数的实际应用,如何将序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出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顺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序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序数。
3.教学实践: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数字表示物体的顺序,培养学生运用序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序数的概念。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序数,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3第几》19-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说出“第几”这个概念的含义。
2.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理解“第几”这一概念。
3.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运用“第几”这一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4.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第几”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桌子、椅子、板凳等实物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第几”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第几”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2.学生如何将“第几”这一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第几”的概念解释和相关实例。
2.实物道具:桌子、椅子、板凳等,用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教学参考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个小组织的照片,询问学生:“照片上的小组织中,小明是排在第几个位置?”,引出“第几”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对“第几”的概念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第几”是一个顺序的概念,可以用来表示物体在一系列中的位置。
3. 实物操作(15分钟)老师让学生用桌子、椅子、板凳等实物进行操作,让学生判断物体的位置并回答:“第几”。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给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答题并向全班汇报。
5. 拓展应用(10分钟)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他们运用“第几”这一概念解决问题。
6. 归纳总结(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巩固“第几”的概念。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思考并记录一天中遇到的“第几”问题,并尝试解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第几”为主题展开,通过实物操作、讨论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第几”的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第几”的概念,为日后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3.3第几》-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3.3第几》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节,本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字的顺序,学会用数数的方法来找出物体的顺序。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数的顺序可能还不太理解,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的顺序。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字的顺序,能够用数数的方法找出物体的顺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能够用数数的方法找出物体的顺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能够独立地用数数的方法找出物体的顺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地展示数的顺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物体的顺序,引起学生对数的顺序的兴趣。
2.讲解:讲解数的顺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理解数的顺序。
3.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他们对数的顺序的理解。
4.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他们对数的顺序的理解。
5.作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数的顺序:1 2 3 4 5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的顺序。
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第几(10)-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第几”的概念,理解其在序列中的位置表示。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第几”的概念,理解其在序列中的位置表示。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第几”的概念,理解其在序列中的位置表示。
2. 教学难点:运用“第几”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排列顺序,引出“第几”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理解“第几”的概念,并掌握其在序列中的位置表示。
3. 操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第几”概念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按照指定顺序排列一组物体,并说出每个物体的“第几”。
4.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给出一些序列,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第几”。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第几”的概念及其在序列中的位置表示。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第几”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情况,了解学生对“第几”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第几”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教学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科书第20页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
在前2个单元学生已经熟悉掌握了5以内数的认识,理解其基数的含义及大小。
本课时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础上验的基,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实践体验、比较分析等活动探索基数与序数之间的区别。
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日常生活的排队买票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熟悉5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准确熟练地用数字表示相应数量的事物。
也在实际生活中有了“第几”这个概念,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第几的基础上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
教法和学法: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利用情境体验,让学生感知并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
使学生明白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数量多少。
2、技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几和第几,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教学难点:感知第几的相对性,明确数的方向决定次序。
教学准备:主题课件;学具,3个圆,一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人入胜从前,有一个小朋友特别能吃。
一天,他到一家汉堡店吃汉堡,他先吃了一个,没有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有饱,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师:他说的对不对?为什么?生:指名汇报。
师:4和第4到底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几”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第几”的学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第几》7-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数字“几”的概念。
2.能够正确识别“几”这个字,并能够准确书写。
3.能够运用“几”这个字进行简单的数学题目解答。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字“几”在数学中的意义。
2.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和认识“几”这个字。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数字“几”展开,教师将介绍“几”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几”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几”。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准备相应的课件,以便向学生展示“几”的概念和用法。
2.板书:提前准备好板书内容,包括“几”的书写和相关数学题目。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引导,让学生回顾数字的认识和书写,并预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学习《
3.3第几》(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的概念和用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掌握“几”的含义,并能够正确书写。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几”的概念和书写。
4. 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几”的知识进行解答。
5. 总结评价(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完成与“几”相关的习题,并强调书写规范。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几”的理解程度良好,但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下节课需要加强书写训练。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次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几”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