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82.35 KB
- 文档页数:3
武夷山下梅村简介
武夷山下梅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村落。
这里四时风景宜人,春天村里梅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天稻谷飘香、冬季则是雪花飘舞。
村中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建造的“苏南大宅”,这座宅院从外观到内
部布局都是极尽精美和考究的,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除了古建筑,梅村还有许多文化景观值得游客探访,如牌坊、祠堂、古井等。
其中,梅村的“天下第一井”更是让人惊叹,井深达到了150米,十分神奇。
此外,梅村的“音乐亭”也是一大特色,每逢晚间,村民们都会在亭子里演奏传统音乐,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
梅村的美景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成为了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同时,梅村也是福建省重点文化旅游村,近年来,村里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游览体验。
- 1 -。
【故国画忆】至德名邦:无锡梅里古都梅里古都,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古称蕃离,后称梅李、梅里,亦称梅里平墟。
公元前12世纪至春秋末期为古吴国都邑,“自泰伯至王僚,二十三君皆都此”。
梅村位于无锡市东南方,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乃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因让王位从陕西岐山奔吴至此建勾吴国时的都城。
公元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
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陕西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也称梅里),开发了广大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吴国,因此梅村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
以后姬昌继承了王位,就是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八百年的周朝。
泰伯到梅里时,这里还是荆蛮之地,泰伯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种技术传授给当地的人们,并带领人们开挖了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泰伯港,以后经历代加宽。
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运河还是当地主要的交通渠道。
泰伯开发了江南地区后,建立了吴国,以后这里的人民就以国为姓,延续到现在已有120代。
现在全国有吴姓居民2400万,海外400多万,他们的祖先就在梅村,有许多人到这里寻根祭祖,纪念和学习他们的祖先泰伯“三让”王位的高尚品德。
他们还组织了一些人在泰伯庙中编写吴氏宗谱,也有许多人到这里续家谱。
梅里古都曾是商周时期吴国的都城所在地,当年周太王之子泰伯兄弟放弃王位,只身逃到江南的太湖之滨落脚,建立了江南历史上第一座古镇梅里,此后这里便成为吴国的都城。
泰伯死后便葬在了梅里古都以东的鸿山下,如今此地仍保存有泰伯墓。
在梅村镇上保留有祭祀泰伯的场所泰伯庙。
当年的梅里经过泰伯开发建设,成为江南历史上最古老的城镇,号称“江南第一古镇”。
无锡市情概况无锡是江南重镇。
江南名城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距上海127公里,距南京183公里,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城市、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因依傍着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中位列第三的太湖,素有“太湖明珠”的美称。
当然,无锡并非唯一濒临太湖的城市,但物阜民丰的无锡拥有太湖最美的一角,从而一直以“太湖明珠”为大家所称道。
现在,“太湖明珠——无锡”已成为中国旅游城市知名品牌。
追根朔源,我们还要从“泰伯奔吴”说起,这一段久远的历史传说使无锡被公认为“吴文化”的发祥地。
3000余年前商周文化时期黄河流域陕西歧山有一姬姓部落,首领的长子泰伯因禅让王位而跋山涉水南避到江南梅里,即无锡的梅村。
泰伯、仲雍兄弟俩在这里传播了黄河流域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帮助江南走出了蒙昧和野蛮,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就是“吴文化”的发端,使“梅里”成为江南文明的发祥地。
江南的百姓,特别是无锡人,对“吴文化”的创始人泰伯十分敬仰,尊他为“江南鼻祖”。
泰伯在梅里筑城建国,自号“句吴”,即后来的吴国,下传二十三君,绵延600余年,直至二十四世阖闾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才迁都姑苏。
孔子称泰伯为“至德”,太史公在《史记》中把泰伯列为“世家第一”,唐诗人陆龟蒙诗中有“故国城荒德未荒”之句,盛赞泰伯让王之德。
“泰伯奔吴”虽说是隐身避难而“弃世海滨”,但在司马迁看来却是“泰伯避历,江蛮是适”了。
江南何尝不是泰伯的“乐土”。
吴越春秋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范例和西施”的故事。
范蠡是一个深谋远虑、知己知人的智者,他知道进退存亡的道理而能立于不败之地。
与吴国的伍子胥、越国的文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相比,范蠡则是另一种命运。
他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二年(自公元前494年至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灭吴雪会稽之耻。
而在勾践称霸,越国强大,范蠡拜为上将军之后,却能急流勇退,携美女西施泛舟五湖,在蠡湖边养鱼种竹,营造了一片新的“乐土”。
梅城玉泉寺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梅城玉泉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古刹。
据史料记载,玉泉寺建于南宋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玉泉寺作为梅城地区最大的佛教寺庙,一直以来都受到当地信徒和游客的敬仰和热爱。
玉泉寺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寺内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等,整体建筑布局中规中矩,气势恢宏。
寺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寺庙宝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尊九尺高的玉泉观音像,被誉为“梅城第一观音”。
玉泉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有众多的历史传说和宗教文化遗迹。
相传晋代有名僧法云在此山修行时,见山腰泉水涓涓,乃以此泉入佛前,遂名为玉泉寺。
寺内还传说着许多关于观音菩萨的神奇故事,吸引着信徒们前来烧香祈福,祈求平安和福禄。
玉泉寺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佛事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其中最为盛大的是农历正月十五的观音诞辰日,寺内会举办盛大的法会和庙会,各式各样的表演和祈福活动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玉泉寺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经书法会等,让游客们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
除了宗教活动,玉泉寺还是梅城市民心中的一座精神家园。
寺内经常举办各类慈善活动和公益义演,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了力量。
玉泉寺还是当地民众心灵慰藉的去处,每天都有许多信徒前来虔诚祈福,寺内的氛围十分宁静祥和。
玉泉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胜。
它承载着梅城人民的信仰和情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在未来的岁月里,玉泉寺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为社会和人民谋福祉,成为一座永恒的精神家园。
第二篇示例:梅城玉泉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城东街道,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寺庙。
它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玉泉寺一直以来都是梅州地区的佛教中心,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玉泉寺依山而建,山上有一泉水源,清澈见底,如玉一般晶莹剔透,因此得名“玉泉”。
【诗人大全】吴伟业简介_吴伟业的资料介绍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
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文学成就吴伟业他一生写诗千余首。
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
吴伟业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
诗以宗法唐人为主,兼取宋代苏轼、陆游。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
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
诗歌特色围绕黍离之痛,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
这类诗歌约有四种:一种以宫廷为中心,写帝王嫔妃戚畹的恩宠悲欢,引出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如《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田家铁狮歌》等。
第二种以明清战争和农民起义斗争为中心,通过重大事件的记述,揭示明朝走向灭亡的趋势,如《临江参军》、《雁门尚书行》、《松山哀》、《圆圆曲》等。
第三种以歌伎艺人为中心,从见证者的角度,叙述南明福王小朝廷的衰败覆灭,如《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临淮老妓行》、《楚两生行》等。
最后还有一种以平民百姓为中心,揭露清初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恶政和下层民众的痛苦,类似杜甫的“三吏”、“三别”,如《捉船行》、《芦洲行》、《马草行》、《直溪吏》和《遇南厢园叟感赋》等。
此外还有一些感愤国事,长歌当哭的作品,如《鸳湖曲》、《后东皋草堂歌》、《悲歌赠吴季子》等,几乎可备一代史实。
他在《梅村诗话》中评自己写《临江参军》一诗:“余与机部(杨廷麟)相知最深,于其为参军周旋最久,故于诗最真,论其事最当,即谓之诗史可勿愧。
中国近代文学家简介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光绪举人。
曾从康有为学,等与康有为一起主张变法维新,人称“康梁”。
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
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其所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
1916年发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为孔孟之道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作弘富,后人编为《饮冰室合集》。
黄节(1873--1935)近代诗人。
字晦闻,广东顺德人。
早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创立国学保存会,并参加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为北京大学教授,政治态度趋于保守。
所著有《兼葭楼诗》、《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谢康乐诗注》等。
陈去病(1874--1933)近代诗人。
字佩忍,号巢南,原名庆林,江苏吴江人。
早年要求变法维新,后参加同盟会。
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其诗颇多悲愤国事之作。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后任东南大学教授等职,政治思想日趋消极。
所著有《浩歌堂诗钞》。
又曾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革。
陈天华(1875--1905)近代民主革命家。
字星台,号思黄。
湖南新化人。
1903 年留学日本,与邹容等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
清代作家简介(徐昭辰整理)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改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兼诗人。
提倡“经世致用”有关民生之实际学问,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
“诗主性情,不贵奇巧”,诗学杜甫。
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等著作。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是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关心天下安危,以学术经世,强调诗写现实。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
其诗感情真实,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其代表作《山居杂咏》。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举人,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后归隐于衡阳石船山的著述终,人称船山先生。
其论诗“以意为主”。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
代表作《落花诗》一卷、《正落花诗》10首、《续落花诗》30首、《广落花诗》30首、《寄咏落花》10首、《落花诗体》10首、《补落花诗》9首,共99首,仿效屈原《九章》以抒写自己亡国之痛。
一生著作甚丰,有《船山遗书》、《薑斋诗文集》、《薑斋诗话》等。
吴嘉纪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
明灭时27岁,亲眼看到清兵南下沿海居民遭屠杀的情景,于是绝意仕进,隐居东淘,布衣终身。
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临场歌》描写淮南产盐地区的阶级压迫,对封建官吏鱼肉盐民的情况加以揭露,对广大盐民的悲惨生活表示同情。
《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屈大均屈大均(1630——1696)字华夫,号翁山;广东番禺人。
清兵入粤时,参加抗清武装斗争,失败后周游各地。
力图恢复,曾北游关中,山西,与顾炎武交。
明亡,削发为僧,中年还俗,更名大均。
他的诗有鲜明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因遭清廷严禁。
其诗兼学李杜,风格高浑雄肆、慷慨有奇气。
前七子:明中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他们主张文统,反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和理学。
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
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基本主张与前七子相似,但内部风格并不统一。
领袖李攀龙以文坛领袖自封,目中无人,作诗多取前人诗句稍加改动,成就最高者是王世贞。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公安派:明中后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反对复古模仿,亦反对道统。
主张以性情为诗文,清新自然的风格。
但公安派的追随者因为文才不足,往往使作品流于粗糙,直白。
竟陵派:明后期,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他们用古人的词采来匡正公安派末流的粗糙与直白。
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提倡“幽深孤峭”风格,为此他们不惜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所以他们的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
其作品往往刻意追求新奇,结果反而似通非通,幽塞寒酸。
台阁体:明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诗文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谢铎,彭民望等人。
清初六家查慎行生平简介,主要成就一览本文导读:康熙四十二年(1703),中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王渔洋曰:“夏重诗,黄晦木先生常比之剑南。
余谓以近体论,剑南奇创之才,夏重或逊其雄,夏重绵至之思,剑南亦未之过,当与古人争胜毫釐。
若五七言古体,夏重丽藻络绎,宫商抗坠,往往有陈后山、元遗山之风。
”沈归愚曰:“施注苏诗,行世久矣,敬业补所未及,兼多驳正。
所为诗,得力于苏,意无勿申,辞无勿达。
或以少蕴藉议之,然视外强中乾,袭面目而失神理者,固孰得而孰失耶?”查慎行诗学苏轼、陆游,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生平介绍5岁能诗,“始入小学”。
6岁“通声韵,工属对”。
10岁作《武侯论》。
曾就学于黄宗羲,研究经学,对《周易》尤有心得。
19岁“读书于武林吴山,从慈溪叶伯寅先生学”。
20岁补诸生,出门远游,遍历云贵、华中、华北、东南各地,写出大量诗作,名噪一时。
曾在纳兰明珠府中教授其幼子。
23岁应童子试,康熙二十八年(1689),牵涉洪升《长生殿》的国恤张乐事件,遭革职,驱逐回籍。
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又号查田,籍贯改作钱塘。
康熙三十二年(1693),始中举人。
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东巡,因大学士陈廷敬等推荐,诏随入都,入直南书房。
康熙四十二年(1703),赐进士出身,特授翰林院编修,后充武英殿总裁纂述。
曾3次随驾巡游塞外,岁时风土,悉记以诗。
得帝器重,亲书“敬业堂”额以赐。
康熙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人称初白先生。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犯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世宗知其端谨,特许其父子返回田里。
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
其长子克建、堂弟嗣珣都是进士,时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先秦作家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是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
2墨子:名翟,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现存五十八篇。
3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篇。
4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书,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5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
6庄子:名周,战国时蒙城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7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后代。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中国的屈原。
著作有《九歌》《九章》《天问》8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作有:《荀子》32篇,《劝学》《天论》9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作有:《韩非子》55篇。
10吕不韦:战国末期的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吕氏春秋.》11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公元前辈,著有《列子》8篇。
秦汉作家1贾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新书》10卷58篇;代表赋作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2刘安:沛郡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之孙,淮南王。
《淮南子》3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淡之子。
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史记》4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说苑》《新序》5王充:字仲任,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批评家,《论衡》6班固:字孟坚,扶风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包举一代。
魏晋作家1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句吴古都梅里新城——无锡市新区梅村街道
在太湖之滨、泰伯故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名字叫梅村。
梅村,位于无锡市新区,南临无锡机场,北枕京沪高速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锡太路穿境而过,江南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贯穿全境。
街道现有区域总面积15.5平方公里,下辖12个居(村)委、9个社区,辖区内户籍人口3.2万人,外来新市民近8万,总计超过11万人口。
泰伯高风孚先德
梅村,古称梅里,拥有3200多年历史。
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
泰伯为成全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携二弟仲雍来到江南,定居梅里,建立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句吴”。
泰伯被孔子尊为“至德”,《史记》将其列为“世家第一”。
为弘扬泰伯精神,展示吴地文化,梅村于2009年启动梅里古都保护性修复工程,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
体的梅里古都,重现“句吴古都”独特魅力。
喜看新梅枝头俏
梅村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二、三产业并举,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环保四大工业板块,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创意四大第三产业板块,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街道级经济综合实力挤身江苏省前十强。
2011年街道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4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万元。
崇文尚教百花绽
梅村教育底蕴丰厚,教育质量上乘。
梅村中学、实验小学均有近百年历史。
从梅村学校走出了钱穆、钱令希等一大批学术泰斗。
梅村中学现为国家级示范高中,被南京大学等高校誉为“共和国优秀人才
的摇篮”。
梅里中学、实验小学、梅村中心幼儿园均为省级示范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较高声誉。
春风送绿梅里新
梅村积极探索现代新市镇发展之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全市幸福宜居示范街道。
目前街道拥有新区首家四星级酒店,建成了全市乡镇首屈一指的新梅广场,市民公园、文化中心等文化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商品房开发面积累计超250万平方米,为无锡市知名商住区。
一座古今兼融、宜商宜居、和谐富强、闪耀着智慧灵光、充满着希望和活力的梅里新城正在崛起!
“会当击水三千里,扶摇直上九重天。
”梅村——这个日渐崛起的江南古镇,正以豪迈的气概慷慨高歌,奋勇前行,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奏出震撼人心的强劲音符。